学习报告|轴线
1、什么是轴线?
首先,我们要知道轴线是为连续剪辑服务的。也就是说,只有在需要连续剪辑的时候,我们才需要考虑轴线的问题。比如我们要通过连续的剪辑表现出一个人做了某件事情,或者是两个人进行了一段对话,那么我们就要考虑轴线的问题。如果不需要连续剪辑,那么是不需要在拍摄时考虑轴线的。比如我们事先就想好,要用一个镜头拍摄完成一个人做某事的过程,在后期不需再进行剪辑,那么就不需要考虑拍摄轴线了。还有一种情况是,如果我们只是拍摄了一些写意性或者表现性的镜头,在剪辑时,只是作为插入的空镜来使用,与主体的叙事镜头并没有直接关联,那么也不需要考虑轴线的问题。比如风光片中的一些段落。
从网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轴线的说法,基本的意思其实都差不多。比如这一条:轴线是根据人物的运动方向、视线方向或相关位置所形成的一条假想直线,也叫180度轴线。
我们把里面的重要元素拆分开来看一下:人物、方向、假想直线、180度。那么首先需要有人物。这里的人物是一个泛指,包括了真实的人,也包括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拟人化的动物、植物或者其它物质。有了人物才会有动作,有了动作才会形成方向。这个所谓的动作,我们可以理解为某人在做某件事情。而假想直线说的是这条轴线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为了我们的拍摄和剪辑而设想出来的。
从上面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小黄和小蓝面对面交谈,贯穿两人的那条虚线就是拍摄这个事件的轴线。这条轴线把空间分出了红色和绿色两个180度的区域。红色区域中间的摄像机和绿色区域中间的摄像机,拍摄到的画面分别如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到红色区域拍到的画面是小黄人身在画右,面向画左,小蓝人身在画左,面向画右。当我们的摄像机放在红色区域时,不同机位拍摄到的人物空间关系都能保持一致。而摄像机放在绿色区域时,拍摄到的画面则相反。所以当我们把轴线两边的画面剪辑到一起时,观众会看到小黄人一会儿向左说话,一会儿向右说话。所以观众就会混淆,不知道小黄人到底在和谁交谈。这种混淆会让观众分神,出戏,不利于观众专注听我们叙事。
不越轴,可以避免观众对空间及人物关系的认知混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体育比赛转播了。我们可以发现体育比赛的转播机位都是集中在赛场的同一侧的(另一侧最多有一两台游机)。这就是为了保持轴线的统一而设计的。否则,我们会在电视中看到这样的情景:某人带球向画右奔跑,拔腿就射。下一个镜头是,足球向画左飞驰而去……观众一定会混淆,不知道为什么他要向反方向踢球。
所以,我们在拍摄和剪辑的时候,要避免无理由的越轴。也就是不要随意的越过轴线拍摄,而是要将多个不同的机位都架设在轴线的同一侧,既180度的范围之内。
2、如何确定轴线?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不要越过轴线来设置拍摄机位。那么,我们如何来确定轴线呢?毕竟这是一条并不真正存在的假想直线,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自己设置的轴线是正确的?
我们都知道两点能确定一条直线。所以我们只要在拍摄的场景中找到两个点,就可以确立这条假想的轴线了。第一个点就是我们的人物。这个人物如上所说,是一个泛指的人物,是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而第二个点就是这个动作的接受者。接受者可以是人或物,或者某个虚幻的东西。这么听起来,好像有点复杂。其实简单的说,就是某人在做某事。我们要拍摄的,就是这一件事。这件事不是一件大的综合的事件,而是细分到当下动作的最小的事情。比如:小猫跳上了垃圾桶;张三和李四说话;王五玩手机,一群人与另一群人对峙等等。小猫跳上了垃圾桶,很明显小猫就是第一个点,而垃圾桶就是第二个点,连接二者,我们就得到这条拍摄轴线。张三和李四说话,那么轴线就是张三与李四之间的连线。王五玩手机,轴线就是王五与手机的连线。至于一群人与另一群人对峙的情况,我们可以把两群人分别视为一个点,他们的连线就是轴线。
另外一种确定轴线的方式,是 人物视线或动作的方向。 有时候,人物发出了一个动作,但是动作的接受者并不在画面内,那么根据人物的视线或者动作的方向,我们也可以确立拍摄轴线。比如:张三望向远处;李四骑自行车;一颗子弹射向远方等等。张三望向远处时,他的视线方向,就是轴线。李四骑车,一定有一个目的地或者去往的方向,虽然这个目的地并不在画面内,但是通过这个方向,我们就能设立出轴线。同样,子弹飞行的方向,就是轴线。
影片《逃出绝命镇》截图
这个段落的人物视线方向和运动方向就是轴线
确定轴线时,我们容易混淆的是:不要把情绪或感受当作事件。比如:张三强忍悲伤。这是一种情绪,但并不是一件事情。如果换成张三含泪看着照片,那么我们就能准确地找到轴线了。另外,也不要把包含多个细小事件的一个大事件当做一个拍摄事件,并以此来确定轴线。比如:妈妈让儿子不要乱扔垃圾。这个事件中,可能包含着多个可以细分的小事件:1、儿子把垃圾扔在地上;2、妈妈训斥儿子;3、儿子捡起垃圾;4、儿子把垃圾扔入垃圾箱。所以,我们有可能会在每个小事件上使用不同的轴线来拍摄。
3、轴线的变化
在一个场景的拍摄过程,轴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一种情况是拍摄的小事件发生了变化。比如上面提到的扔垃圾事件就包含了几个小事件。再比如下面的这个影片片段:
美剧《无耻家庭》片段
在这段影片中,虽然只是一个人坐在桌前,但是随着他的视线变化,其实发生了好几件小事情。如果这些小事情是你要表现的内容,那么,就很可能会产生拍摄轴线的变化。
另一种情况是被拍摄的主体发生了运动,导致被拍摄主体的空间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也会导致轴线的改变。比如下面的这张图:
上图中的虚线1为原来的轴线。当人物B移动之后,轴线就变成了虚线2。
4、一定不能越轴吗?
当然不是。有的情况下,导演会根据表达或叙事的需要,故意采用越轴的方式,来制造混淆感,目的就是要让观众感到混乱和迷惑。也有一些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合理的方式来越过轴线,拓展我们的拍摄角度。
5、合理越轴的方式
我们不要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越轴拍摄,也不要为了越轴而越轴。首先,必须很明确越轴就是我们想要的画面效果。其次,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需要使用合理的方式,来减弱越轴给观众带来的不适感,减少观众出戏的可能性。
第一种方式:我们可以使用大全景来强调空间关系。越轴会造成观众对空间关系的混淆,那么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使用大全景来强调空间关系,减少因为越轴而带给观众的混乱感。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越过轴线的镜头使用了大全景,那么前一个镜头最好使用较小的景别,可以让在视觉上衔接的更舒服。反之亦然。
电影《改变世界的人》截图
这个段落使用了大全景到近景的越轴
第二种方式:我们可以使用特写、骑轴或者切出的镜头,来弱化空间关系。在越轴镜头的前一个镜头,如果是特写镜头或者骑轴镜头,那么空间关系就被一定程度的弱化了。特写镜头的景别很小,环境信息几乎没有,观众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在人物的情绪和内心上。骑轴镜头是从正面拍摄人物,人物也正对着观众,没有左右之分。或者是采用一个本来不在画面里的相关内容的其它镜头,来补充原来叙事的信息,当再回到原来的场景时,观众的空间感就被重新定位了。那么即使越轴,观众也能将其作为一个新的空间关系,较好地接受。比如:两个人在谈论几点前必须完成一项任务,我们可以插入一个时钟的镜头,来补充时间紧迫的信息。当再回到两人对话的场景时,已经越过了轴线,观众也能接受并理解。
这是一个特写接全景的越轴
第三种方式:摄影机运动越轴。摄影机从轴线的一侧运动到另一侧,并且拍下这个运动的过程,展现给观众。观众就能很清楚地知道人物的空间关系并没有改变,而是改变了观看的视角。
6、关于轴线的一些特殊情况
在讨论中,大家还发现了一些关于轴线的特殊情况。比如:骑轴。
骑轴就是把机位直接架设在轴线上。骑轴机位拍摄的画面是人物正面或背面面对观众的画面。所以主要出现在主观镜头,或者人物正面或背面的直线运动,或是两人拥抱的等场景。
影片《逃出绝命镇》片段
骑轴机位的主观视角
两人拥抱的场景经常会出现骑轴机位
另一个轴线的特殊情况就是舞台演出的场景:
如上图所示,虽然舞台表演的轴线也是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连线,但是因为舞台上和舞台后方不适合架设机位,为了丰富视觉,所以只能把主要的机位都架设在观众的一侧。这种情况下,如果1号机与3号机位互切的话,电视观众也会明显的感觉到观看体验不舒服。所以我们需要在中间插入骑轴的2号机,或者使用大全景、运动镜头等方式,来让越轴变得不突兀。
7、练习
用几张照片说明一个小事件,并且保证轴线的正确。
在弄清楚轴线的作用和实际拍摄中会碰到的情况之后,只要多加练习,相信大家很快就能熟练掌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