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剪辑师社群活动第③期# 隐忍还是反抗?《少年的你》拉片分析


导语:毋庸置疑,《少年的你》是一部有深度的优秀作品,展现了人性的阴暗与光明,透漏着很强的现实气息。在张一博老师直播前,看了许多群内老师的拉片笔记,感觉非常过瘾,我也自己拉片一番,望各位批评指点。


作者按:隐忍还是反抗?不做沉默的帮凶。


作者简介:小曹,中国剪辑师社群会员,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应届生,纪录片导演初上路,期望各位老师多多赐教。



主题:


校园霸凌、未成年人保护、原生家庭



角色名称的暗示:


刘北山: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山之北”是阳光无法照射到的地方,暗示小北命运的悲惨和生活处境的艰难。


陈念:陈念即陈旧的、过去的“执念”,陈念在电影伊始展现的是一个默默隐忍、回避的性格,而随着剧情的推动,陈念也渐渐放下了这种逃避的念头,敢于挺身而出、反抗校园欺凌。


郑易:毋庸置疑,即代表着“正义”,依托着敏锐的刑侦嗅觉与社会责任,逐渐理清案情脉络,让真相大白于众。


魏莱:即代表“未来”,这里有反讽的意味,魏莱所展现的形象,一直是社会普遍认知下的、具有美好未来的学生形象(家境优越、成绩优异),而这种对好学生的刻板印象,也是将魏莱引向犯罪的推手,让其不断膨胀,凌驾于道德秩序之上。


李想:代表着“理想”,也是具有反讽意味,剧情淡淡地交代了他与陈念间的一些感情关系,但每当陈念遭受欺凌时,李想仅仅能做的是告诉陈念,“再忍一下”,为了理想,要牺牲、要克制、要隐忍,为了理想,可以自甘懦弱。


胡小蝶:“蝴蝶”,美丽而脆弱,生命在那一霎那永远地停止。



一句话梗概:


沉默寡言的高中女生陈念(人物),知晓好友自杀之因而遭受霸凌(困境),她面临着隐忍逃避还是勇敢反抗的抉择(抉择)。




01. “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 

明暗交织的双线铺陈


电影伊始,展现的是成年后的陈念,在一所学校教书的情景。镜头内的色温大概在4000K左右,可以推测这是一个暖洋洋的午后。


“was与used to be两者都是曾经的意思,但不同之处,如果用used to be的话,就有一种失去乐园的感叹。”陈念在解释这两者区别时,镜头微微的向前Zoom in,镜头语言在暗示什么?之后,陈念看到了坐在桌前的一位丧气的女学生,陈念的眼神渐渐失焦,镜头切到刘北山的特写、以及学生时代的陈念。



“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 这句话在剧情的推动上很关键,电影的结构在开场采用的是倒叙回忆式的铺陈方式,讲述的是过去。“这曾是我们的乐园。”青春时代,校园充满了懵懂的美好,但这一切被一个东西打破了,再也寻不见美好 —— 镜头给到丧气的女学生,陈念闪回到她与小北的回忆 —— 镜头切到下一场戏。



这是一个有些模糊的双故事线,仔细琢磨发现曾导叙事和张一博剪辑的功力。这两条线交叉在一起,在电影伊始做好铺垫:其一是陈念与刘北山的爱情;其二是他们曾共同经历的校园霸凌事件。


如此就把这部电影最为重要的两条线索给予了观众,毫不冗杂、干脆利落。


① 如果,镜头没有给到丧气的女学生镜头,直接闪回到两者的特写,这样仅是爱情的线索。

② 如果,镜头在给到女学生后,直接切到色调阴冷的下一场戏,或者一些痛苦的霸凌回忆,这样仅是校园霸凌的事件线索。


非常棒的剪辑,三两镜交代清楚两个故事线。



02. 剧情的“起承转合”四幕结构


电影采用的是“四幕式”结构,“起承转合”四部分充盈。


第一幕(起/启):第一幕戏的角色围绕在——陈念、魏莱、胡小蝶——三者身上,戏剧冲突的起因是“胡小蝶的自杀”。迷雾重重,线索也是支离破碎,但陈念作为胡小蝶的朋友,她知道这其中的隐情,在陈念给胡小蝶尸体盖好后,魏莱与陈念的关系也愈发紧张。同时,陈念对警察的不信任、以及班主任的搪塞不作为、同学们的沉默,给予了魏莱施暴的空间。


第二幕(承):第二幕戏围绕在——陈念、魏莱、小北、郑易——四者身上,陈念与魏莱的矛盾加剧,暴力行径愈发出格。陈念为躲避讨债上门的人,来到小北的出租屋,一对鸳鸯感情升温,懂得丛林法则的小北开始保护陈念。同时,陈念对郑易的不信任开始缓解,二者关系逐渐拉近,给予郑易调查的空间。


第三幕(转):转的进入是魏莱之死。刘北山成为第一号嫌疑人,刑侦嗅觉敏锐的郑易感觉事情有蹊跷,冲动之下,在审讯室让二人当面对质,二人仍伪装从未认识。


第四幕(合/真相大白):陈念在情急之下告知真相,小北之前的行径是为了掩饰两人间的关系,陈念失手杀死魏莱,一切真相大白于众。



03.车内戏的灯光处理


有两段车内戏的灯光处理很有趣。


① 第一段是陈念和郑易在警车上,车内是很暗的,为了打亮角色的脸,灯光老师应该是在车的挡风玻璃下方塞了两根“棒灯”,照射的两个人物的脸都是红色的,我不知道这样的颜色安排是不是有目的,红色就像警报,暗示着接下来陈念在巷子里将面临危险。



② 第二段是电影尾声,一段抽离现实的对话,这段戏,镜头正对着的车尾有光源进入,镜头内形成一种逆光效果,角色脸上有条状的扫光,应该是拿加了片的菲涅尔来扫。


至于为什么要扫光,大概是因为人物背对光源,脸部比较暗,这样拍大特写的话,角色的情绪难以捕捉,扫光可以给面部一些光线,同时,又可以大致模拟出窗外阳光穿过车流造成的斑驳感觉。


这样的处理效果,确实能给人一种抽离现实、很安静的感觉,此时观众的心情也应是尘埃落定,很平静。




04.“Lensbaby”的使用


DP余静萍老师在拍摄上,使用了Lensbaby这样的特殊镜头去处理暴力镜头。Lensbaby是一种特殊的移轴镜头,在焦点外会形成一圈非常模糊的浅景深效果,之前娄烨的电影《推拿》里,就使用了这种镜头去展现盲人的POV。




在霸凌的镜头,用Lensbaby给人一种超现实的观感,好像这一切都不会在现实中发生,但这种暴行确实发生了,手持的抖动也加剧了这种感觉,POV和施暴者视角的切换,让这场戏的观众感觉自己既像是施暴者、又像是受害者,情节的代入感很强。


当然,这场戏或许也是唯一一次不需要跟焦员的戏。



05.审讯室的柔光镜


在审讯室的镜头中,摄影在镜头上加入了柔光镜(片),使得审讯室的这场戏不同于一般。【比较有代表的审讯室的处理——大卫芬奇《七宗罪》】柔光镜的加入,使得镜头内的小北和陈念,轮廓泛着微微的柔光,这样冲淡了审讯室的灯光处理——顶光直射。


《七宗罪》审讯戏


《少年的你》审讯戏


这样,人物看起来不会那么险恶,或许曾国祥导演也会考虑到,陈念与小北是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他们是无辜者,是社会、家庭失职的某种牺牲品。



06.剪辑与声音配合所带来的压抑感


片名出现前的一段快剪很出彩,这些照片就像是在操场上的毕业留影,剪辑上用了甩镜、拉高曝光、静帧、两三帧的快剪,声音上仅留幻灯片机的响声,很像犯罪电影的处理手法,我们在审视这些人,此时的我们并不知道谁是施暴者,但或许,我们知道大部分人都是沉默的帮凶。黑场伴随片名的轨道遮罩后,最后一镜,出现是陈念的大特写,她是受害者,她不快乐,这加强了电影的压抑感,几秒钟的剪辑,能给人感受到很强的犯罪恐惧。




07.小结


《少年的你》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校园霸凌的严峻,也告诉我们,在暴力面前,很多人的选择是沉默、隐忍,是助纣为虐,他们是沉默的帮凶。


若不是陈念知晓胡小蝶自杀的隐情,陈念还会在这样的环境下继续隐忍、继续躲藏下去,她习惯了这样的社会、校园、家庭。躲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直到再也躲不掉,她选择了反抗。


很多时候都觉得,《少年的你》展现的不仅仅是暴力,更重要的是人性的阴暗与光明,这已经不单单是类型片,它有着很强的现实主义气息。

本文为作者 曹少雄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22303
相关文章

中国剪辑师社群活动第③期

查看更多 >

中国剪辑师社群

查看更多 >

少年的你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