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名95后的摄影师的片场拍摄分享 l 十一书系列微纪录片之《卢德铭的行军书》拍摄手记

《卢德铭的行军书》拍摄手记


大家好,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郭浩然,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摄影系,95后,是一名年轻的电影摄影师、广告片摄影师。


(为数不多的片场工作照中我觉得最正经的一张)

 

《卢德铭的行军书》这条片拍摄执行在11月初,距这条片子全网上线已经将近过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在拍摄之余,写下一些文字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拍摄《卢德铭的行军书》这条片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卢德铭的行军书》全网上线)



(《卢德铭的行军书》正片)


十月份的时候,这条片的导演朱昊找到我,问我有没有兴趣拍这样一条红色题材的故事片。对朱昊导演的作品的欣赏,我便第一时间将这件事答应了下来。后续看到片子的脚本,工作经验的的敏感度告诉我,这是一条工作量极大的片子。片子需要多种不同的气氛调性,演员数量、调度和镜头数也比较多。同时这条片也有艺人参与的部分,艺人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一个场景完整的拍完再拍下一个场景。拍摄的时候需要反复的换景以保证艺人部分的拍摄效率。最重要的是只有一天的拍摄时间,并且一天的拍摄要撑起将近八分钟成片的内容需要。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所以这部片的前期筹备对于我来说就十分关键。因为对拍摄量有明确的一个预估,所以在拍摄日之前就没有再接其他的工作,将工作重心都放在这条片的筹备之中。


在我的工作习惯中,视觉参考是一件重要的事。在我看来,视觉参考其实并不是意味着摄影师的影像概念不明确,而是需要将概念落地呈现给导演,呈现给其他工作人员,让所有人都清晰的认识到:你,作为一个摄影师。想要呈现什么气氛,什么质感的画面。在前期筹备阶段,我和导演朱昊一同也翻看了大量的类似题材的广告片,觉得这类题材的片子拍摄内容、场景、手法都大同小异,但总是缺少了那么一点味道。


后来想来想去,我觉得是类似题材的广告片缺少了那么一点点细腻。不管是情景的演绎还是艺人的深情诉说,在宏大的主题下总是少了那么一点点“人文关怀。”


所以在《卢德铭的行军书》这条片子初期筹备阶段,在影像气质的大方向上,我想把“人情味”拍出来。所谓的“人情味”,在我看来就是要更加注重细腻的情感,而不是过多的去在意画面本身需要有什么样的镜头运动、光线设计。


摄影画面“好看”是基本功,色彩搭配和反差关系是细节。所以在这条片子中,需要把演员张艺兴尽可能的还原成真实的人,而不是“纯粹的好看的”明星。光线在美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还原真实,在不真实的光线下尽可能要戏剧冲突感更强。按着这个大方向,不断的去推进片子的摄影前期筹备工作。

(前期筹备期间的一张电脑桌面截图 依据场景的调性需求在搜集整理不同调性的参考图)



《卢德铭的行军书》这条片子,依据脚本内容,我将之划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张艺兴的自我讲述部分、第二部分是内容的情景演绎、第三部分是关于在昏暗房间场景的内容、第四部分是战壕的场景。依据每个大场景的气质,再去细化每个场景的气氛和调性。


(第一部分 张艺兴的讲述)

(第二部分 关于内容的情景演绎)

(第三部分 昏暗房间的场景)

(第四部分 战壕的场景)


 在画面调性的处理上,第一部分和第二、三、四部分是有一个较大差异的。这样的设计也是依据文本内容而来。第一部分是纯粹的讲述,而二三四部分有着具体的表演内容,这样的色彩处理会使影片的结构感更丰富。在二、三、四三个部分,黄色是主色调,但是每一部分的黄色在色相、明度、饱和度上也是存在差异的。第二部分的黄色偏低饱和的褐色,第三部分的黄色偏一点点绿,第四部分的黄色是明亮纯正的。不同黄的倾向表现,是故意为之,我会在下文提及。


 在这条广告片中,器材方面我选用了常规的Alexa mini +MP镜头的组合。一台机器用来拍摄地面镜头,一台机器上炮随时调用,拍摄高机位镜头。另外为了实现在前期沟通阶段和导演确认的特殊效果画面,在常规的拍摄器材之外还准备了探针和移轴镜头来满足特殊画面效果的实现。另外,在器材选择上也准备了微光、铜微光、白柔、山羊皮、雾镜等效果滤镜,以强化前期拍摄效果。有人曾经说在数字摄影时代,大部分滤镜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功能”,因为在后期都可以进行模拟,并且给后期留出更多的可能性和操作空间。我对这样的观点和看法是认同的。电影拍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充裕,我们在后期阶段可以一点点的调整,以便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但是在节奏和周期相对紧张的广告片的工作中,我觉得画面风格前置是一件效率更高的事。在后期阶段,调色师可以依据前期既定的大方向对画面进行更精细的调整。在《卢德铭的行军书》这条片中,前期拍摄和最终呈现的影调在大方向上是完全接近的。


 下面我会以二三四,三个部分为例。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拍摄时的经验和感受。


第二部分是关于少年卢德铭内容的演绎,在色彩的处理上偏低饱和的褐色。这样的一个色彩倾向灵感来自于美术指导王雪的一张场景气氛图。

(美术场景设定气氛图)

(第二部分 灯位图及机位图示意)


在光线的处理上这部分比较简单,以舞台戏剧光效为主。三组太空灯分别吊在道具陈设上方,摄影机的运动随着演员的表演而运动,每个区域的光源随演员的表演有着明暗的变化。灯光师也是我毕业到现在经常一起拍片的老朋友金治钢,我们一起拍了很多条片子,所以他对我的偏好风格十分了解。在前期和导演确定好画面调性风格后,我们之间的沟通非常顺畅,我只要告诉他我想要的风格大方向,他便可以着手安排布光。包括在现场拍摄阶段,我们也不需要太多的沟通。只要我摆好机位,他便能知道我的灯光调整需求。

(第二部分 情景演绎)


此外,在这部分还有两组单组单独的镜头。一是卢德铭小时候写毛笔字的场景。在这个场景里,我也没有进行大的灯光调整。在拍摄近景镜头的时候,稍微柔化了一点顶光,并且对人物补了一点光。在写这篇手记的时候突然想到,对于这样的近景镜头,可能有人偏向于人脸的处理更明亮一点。我个人觉得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在拍摄的时候,我会觉得这样的气氛在这样的场景里会更真实吧。

(第二部分 情景演绎 少年卢德铭)


第二组镜头是卢德铭送别的场景。在这个场景里,在顶灯的基础上加了弱弱的逆光,一是强化雪的程度,二是加强门、玻璃的质感。在下图人物附近虚虚实实不是马赛克,是用了我自己DIY的镜片得到的画面效果。我认为这样的画面效果会让观众更关心于气氛的塑造而不是关于在于人的本身。同时弱化了其他人身份、样貌,从而更好的关注卢德铭这个人物角色和内容。第二张图片是正片未使用的镜头,镜片通过光学的折射又形成了清晰的影像。拍摄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非常惊喜、有意思。只可惜为了照顾成片的氛围和情绪,只好剪掉了。

(第二部分 瑞琴送别卢德铭)


(第二部分 瑞琴送别卢德铭 非正片内容)

(第二部分 瑞琴送别卢德铭)


第三部分是个独立场景,并且是有现实逻辑的。在这部分,光线设计依据逻辑光源的角度出发,用蝴蝶布打射光的基础上加了一盏1W灯的直射以增强光感,另外在顶部挂了四盏太空灯,依据镜头的需求随时可以给到合适亮度的散射光。

(第三部分 灯位图及机位图示意)

(第三部分 卢德铭写信情景)

(第三部分 卢德铭写信情景)


在前期筹备阶段,翻看类似题材的影片,我发现写信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如何将写信拍的有意思,视角新颖,这个问题让我想了很久。写信镜头无非是特写,或者大特写,顶多再加上一些推拉摇移的运动。后来在拍摄的时候,我并没有选择常规的拍摄方式,而是选用了一只探针镜头。探针镜头相比普通镜头而言,有着更为特殊的视角,可以离拍摄主体更近,画面的冲击感更强烈。在最终的成片中,画面的视觉呈现是和别的片子有那么一些不同的感受。

(探针镜头拍摄的画面)


(探针镜头拍摄的画面)


同样的特殊呈现方式,我也在张艺兴的一段讲述内容中有同样的尝试。就文本而言,这段讲述的情绪是更不安和愤慨的,为了强化这种情绪,我使用了移轴镜头。移轴镜头可以使镜头的视角偏移,造成一种特殊的虚化视角。

(第一部分 使用移轴镜头的画面)

(第一部分 使用移轴镜头的画面)


第四部分是战壕的场景。这个场景的画面调性也是最早确认下来的。在我看来,这个场景既是写实的也是写意的。在读完文本后,我脑海里第一时间想到了《银翼杀手2049》的画面风格。大面积的色光以及人物的剪影,都是非常好的烘托气氛和情绪的选择。为了更好的契合战争的环境气氛,在黄色的色光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关于绿的偏移,让颜色更“脏”一点。

(电影《银翼杀手2049》画面截图)

(第四部分 战壕场景)

(第四部分 战壕场景灯位图)


作为一名年轻的95后摄影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借以此次项目的机会,和大家分享我在拍摄《卢德铭的行军书》这条片的一些想法和感受。如有不足,请大家多多指出。同时也欢迎大家和我交流分享。


最后和大家分享几张在拍摄期间的片场照。

(《卢德铭的行军书》片场工作照)

(《卢德铭的行军书》片场工作照)

(《卢德铭的行军书》片场工作照)

(《卢德铭的行军书》片场工作照 左:执行导演 张宁豪 右:摄影 郭浩然)

(《卢德铭的行军书》后期tc 调色师 李昆仑)

(《卢德铭的行军书》片场工作照 导演朱昊 )



本文为作者 郭浩然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19406
相关文章

郭浩然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