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解析:黑帮电影《艋舺》的美术设计

2019-08-26 02:29

引言

电影设计师

2010年上映的电影《艋舺》是一部台湾本土的青春黑道片,票房位居当年全台票房第二名。故事着墨于少年黑道之间的义气友情,不仅再现了80年代台北万华地区少年的成长经历,还反应了台湾人族群认同的复杂问题。


 剧照 


电影与「地方」


《艋舺》的拍摄地点位于台北市的万华区,万华旧称“艋舺”。艋舺三面临水,是台湾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港口。当时平埔族人(原住民族群)主要是使用独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载运农产品和汉人交易。由于平埔族人把独木舟聚集之地称为「Moungar」,艋舺即为音译。这就是是艋舺地名的由來。


都说台北的故事要从艋舺说起。这里有千姿百态又真性情的草根图景,人们来这里「赚吃、赚钱、赚生意,也赚人情」,这也导致了这是一片鱼龙混杂的区块。影片中描绘了1980年代「艋舺」地区帮派分子与惨绿少年们的爱恨情仇。


 万华区地图 


场景一:宝斗里


宝斗里娼寮,是电影里太子帮的寻欢处,是妓女小凝工作的地方。现实中的宝斗里,也是台北市曾经兴盛的风月场所。现在的宝斗里,是一个废娼之后完全没落的区块,后来游民进驻,还引发了一场大火。所有的木头横梁都被烧成木炭。


在整理场景的时候,《艋舺》电影美术组一周每天请8~13个粗工一铲一铲地把里面的东西清干净,将变成碳的横梁都拆掉。之后再开始设计,请木工师傅进来。


 废弃的宝斗里 


宝斗里除了私娼寮的设定之外,美术组还设计了一间给这里的性工作者专门买生活用品的杂货店、一家炖着各种补药的中药行,卖着各种专治性病的西医房


在现在已经成为废墟的宝斗里,美术组重新搭建了可能属于这条街的历史风貌,通过这条街的材质、颜色诠释出来。


 杂货店 


在基本搭建好之后,这条街的光线被处理得非常浓艳。让这个浓艳来告诉观众一些当时这里人非常强烈的情感自身与环境的矛盾。这是美术组想诠释宝斗里的方式。



 电影中的宝斗里


场景二:祖师庙


电影中角头(黑帮头目)Geta的势力据点是在艋舺的祖师庙拍摄的。清水祖师的神明形象是一尊黑色的神像,相对其他的庙的装饰,是相对比较简朴的。祖师庙是一块很大的腹地,表现了Geta的权势和地位,以及庙宇相关区块的繁荣


 祖师庙概念图



 电影中的祖师庙 


在片子里,太子帮在这个庙前面讲了艋舺的历史。美术组希望可以把艋舺的文化浓缩到一个庙口。庙外则是美术组设定的当时最热闹的夜市。那这条夜市不只老人和小孩会去,也会有年轻人。可能有给小孩的捞金鱼摊、可能有点痣的,可能有卖饼干的还有有卖卡带的。


介于有这么多东西,美术组画了非常多幅看板,想重现当年热闹的街道。当年有大量的手绘看板,美术组其实是把它们直接复制到了这条街上。


 祖师庙概念图 



 街道设计图


 片中的庙口 


场景三:仓库


仓库在电影中是太子帮的秘密基地,是他们无事在里面混的地方。这个地方的设计也是美术组与导演拉扯最多的地方。


做一个美术,也得像一个演员。演员需要知道每一个角色自己的小传。美术面对一个新的场景,也需要做一个空间的小传。这个空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到底是属于谁的?过去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这些思考都会变成戏里面的这些空间。美术组曾设想过这个仓库会不会是Geta(黑帮头目)开过的赌博性电玩店,然后整个被抄了。


 片中的仓库


但是导演认为这样的话把Geta(黑帮头目)这个角色弄得太复杂了,他不想要有这么多其他的观点来诠释Geta这个角色和这条支线。他希望这就只是一个仓库,不管它以前做了什么。这里就是剩余的东西,可能暂时堆在这里。而这个秘密基地是这些年轻人自己创造出来的一个小空间。在这些杂乱的环境中,他们再创造出了这个聚会的基地,让这个空间的调性不会那么单一。那中间有太子帮捡来的家具,加上他们已有的一台电视。有人在那边玩小玛丽;有人正在玩掌上型电玩...


其实当摄影师和导演在想演员的走位时,美术组在这个空间的设计上埋了一个伏笔。这个空间除了是年轻人消磨无聊时光的场所,也是他们彼此斗争的终极之地。最后一场戏,太子帮的成员在面临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对方杀死的时候,观众可能会重新思考人跟人之间的信任感,到底还存不存在。



这里充满了曲折的面。美术组在这个空间设计了迂回的动线,做出层次。这个空间完全营造出片子里面要的东西——所有的危险和欢乐,以及傻傻地走入陷阱的过程。这些在导演拍摄的空间运用方式里都体现出来了。



Geta家



剥皮寮老街,Geta家的原型就是在这里。剥皮寮原本是一个在清末明初,剥木材的工厂。整条街都是剥木材的加工店,把木材剥了之后再运送出去,作为建材和家具使用。后来这个产业慢慢没落,开始变成民居。


 剥皮寮现在的街景 


 剥皮寮历史照片 


 Geta家原型 



那时候的角头,一般是很少让人去他的住所的。在戏里面,美术组的想法是如何很巧妙地在不失去真实的前提下,塑造一个角头家里面该有的威严与气势


不管用大型的木雕、关公的像、一个当时最流行的风景画,还是一只虎或是一个雕刻的匾额,都可以做出这里的气势。所有的家具是稳重的。厅堂,是以庙宇为基地的角头在家里必然会设置的一个空间,因为当时西方文化开始流行,它可能也会设置西式的吧台。



 Geta家概念图


 吧台


其实在里面很多的质感和元素,美术组取材于80年代,那时候最流行的餐厅,或者是某人的故居、生活杂志都给了设计人员创作的灵感。


在家的中庭,当时可能会有一座假山水,上面再种植栽。刚好这个拍摄地可以提供这个条件做这些东西,其他所有的装饰是以这里的闽式建筑为基地的。此外,设计师混合了木结构汉代雕花。


中西文化在这里碰撞。所以Geta家是一个混合性文化的空间,把他自己私生活的面和在外谈事的面做了一个切割。


 假山水


结语


《艋舺》是一部真实反应万华区「狂暴中的诗意;叛逆中的温柔」的电影,也是一部叙事流畅、节奏明快的商业作品。而电影美术设计虽然从属于故事,但却承载了其背后历史文化的美丽与重量。


 编辑 / 黄蓬舟


来源 / 参考自网络


本文为作者 电影设计师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14859

电影设计师

点击了解更多
中国电影美术学会CG艺术专业委员会官方指定发布平台,专注电影设计与制作幕后,讲解电影视觉与CG相关知识,定期举办线上线下大咖分享活动。
扫码关注
电影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