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音乐在电影院一响起来,我们就哭了

2019-03-21 10:00

#致敬幕后英雄# 上映44天,《流浪地球》的票房超过了46亿,这样的成绩在历史中并不多见,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里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的设定,代表着中国农耕文明的本质,反映了人类对土地的深切依恋。那么,如何用音乐来表达这样的情感呢?

 

阿鲲(影视工业网·幕后英雄App认证会员),作曲家,作品包括《舌尖上的中国1、2》《红高粱》和好莱坞独立制片电影等的配乐。其工作室成立以来完成了150多个项目。


 

阿鲲从小就是科幻迷,在念音乐学院作曲系之前,读的是理工科大学,每周都要订阅《科幻世界》杂志。也收集了很多“科幻类”的小乐器、效果器、音色、滤波器、振荡器等等,对“科幻”这个题材很有情结。通过制片人龚格尔、导演郭帆和阿鲲建立起了联系,从而进入了《流浪地球》的作曲工作。

 

阿鲲一共为《流浪地球》创作了40多首曲子,包括《流浪地球主题音乐》《开启新征程》《行星发动机》等,占据电影音乐的绝大部分。在这些首原创曲目中,合成器的电子迷幻音效突出太空中的科幻、科技与冷肃感;钢琴的轻柔低旋代表人类的悲伤和真实;交响乐团壮阔雄浑,包裹着无限希望。这些情绪伴随着音乐涌入毛孔,有紧张、有动人、有孤独、渺小无助.......好的电影音乐是让眼前的画面充满情感,让观众内心翻滚涌动。特别是《流浪地球主题音乐》,用音乐的方式表达了电影的情感内核——中国人对故土和亲人的眷恋。



没有按照画面来谱写,配上后却搭得刚刚好 

影视工业网:开始创作之后,是怎样快速找到主题和风格的?


阿鲲:这一次,开始创作找主题和风格,还是很受郭帆导演的启发和感染。我们第一次见面他告诉我: “我们要做中国人自己的科幻,而不是做好莱坞式的科幻。“流浪地球”是什么?太阳系有灾难了,我们给地球装上发动机,载着整个家园一起去流浪,一起去新的星系,这包裹着中国人对故土的眷恋和深深的感情。”听后我很受感染,在回去的出租车上得到了一个灵感旋律,便立刻把它记录下来。但写出来之后并没有马上用,因为在此之前我并未看过成片。


后来看到片子,感受又很不同,特效、各种行星发动机、各种大机械,作为科幻迷对此非常着迷。因此,我又写了一支风格比较宏大、壮阔、英雄主义的曲子,工作室的小伙伴都觉得还不错。但我跟导演都觉得,好像哪里不对?这么雄壮,应该叫做“地球征服全宇宙”,而不应该叫“流浪地球”。随即我把在出租车上写的那支旋律,用钢琴简单地弹奏了一下。弹完之后,导演说“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就这样,这个旋律成为了流浪地球的主题音乐。 

 

《流浪地球主题音乐》↑


在这之后,我把这个主题旋律发展为了一首交响乐。导演把这首曲子放在了”再见了,太阳系”片头。有意思的是,这个曲子并不是对照画面写的,但我们看到这个曲子放到剪辑时间线上跟画面是非常吻合的:音乐的前半部分淡淡的钢琴声对应的是吴京饰演的刘培强离开地面后开始准备休眠,伴随着弦乐逐渐进入加强到整个交响乐队烘托地球在宇宙中开始去流浪的宏大场景,婉转的曲调配合各国语言“再见了,太阳系”使整个影片呈现出极其深邃的情感,许多网友说这个地方也是全片第一个泪点。


《全球灾难和流浪地球计划》↑


 

其实大家并没有具体讨论过这场戏应该如何配乐的具体细节,只是讨论该怎么去讲这个故事。幸运的是我们彼此内心节奏一样,所以即使没有对画面写,音乐也跟画面很好的合上了。这种凭直觉写的东西,其实是更发自我们的内心。这也是大家心里同频的,很棒的一个合作的地方。主题旋律34542很有“流浪”的感觉,同时后一句也拥有“五度音程大跳”,在壮丽中有悲伤,无奈中有希望,宏伟壮阔之外有深空中孤独和无助。这种复合而不单一的情感是很符合我们中国人或是东方式的情绪表达。


 《开启新征程》↑

 

东方的情感共鸣是复杂且含蓄的

影视工业网:确定了主题曲之后,大量创作其他曲子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和导演是如何沟通和协作的?

 

阿鲲:比如他们在上海冰谷中行进,刘启开始质问他父亲触碰到内心痛处的地方开始,我把和谐的弦乐放在了不和谐的失真效果器里,并逐步加强失真逐渐撕裂的效果来表现刘培强内心的挣扎一直到MaydayMayday外部环境的灾难开始。因为和谐的弦乐通过失真效果器的处理以后,弦乐有点失真,有点失控,有点越来越探触到你内心的深处,探触到你不愿意去面对的,一直在逃避的东西,逐渐就形成了紧张的氛围。一直延续到整个地球气压骤变,洛希指数急剧下降,灾难开始。这样从人物的内心,再外化到外部环境的这种变化,去用音乐来做了这样一个承接。到最后这个音色,失真到有点类似于噪音在烘托这场戏。

 

 


《内心的纠结 地球脱轨后Mayday,Mayday!》↑

 

影视工业网:如何让观众能感受从音乐中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共鸣,而且是中国人的情感共鸣,在旋律上有什么不同?


阿鲲:《舌尖上的中国》用了我们中国的五声调式,《红高粱》也是这样。但是《流浪地球》的主题系列音乐,我没有用中国乐器,也没有用中国调式,拘泥于一个具体的形式,说要表现中国就一定要用中国的乐器这种可能低级了一点,而运用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像主题音乐这种浓厚而复杂的、不是直给的情感。是跟中国人的情感和东方式的含蓄表达契合在一起。


我们后来去英国录音,我在一架古老的斯坦威钢琴上弹奏这个旋律。一开始我严格对着画面边看边弹,觉得也还行不过好像缺点什么。导演建议,要不丢掉画面,自己发挥。我就丢掉了画面,把注意力从画面上全部转移倾注情感到指尖,到琴键上去来表达这种深深的父子之间浓厚又欲言又止的情感。在我很满意这个情感的表达,弹奏结束后这个时候郭帆导演笑咪咪的跟我说阿鲲你知道吗?除了情感很好之外,你不看画面弹比看着画面弹其实对点还要准。情感有共鸣,这是最浓重的中国元素。



《刘培强的牺牲 父子隔空诀别》↑


 

影视工业网:乐器跟自己的创作关系是怎样的?


阿鲲:不同的曲子有不同的做法,比如拿《流浪地球》来说的话,我们有非常单一的,一个很深情钢琴的段落,也有大交响乐团的段落,也有电子音乐的段落。会根据不同的故事环境去做相应的变化。

 其实乐器本身都不重要,但是它所传递出来的那种情感,才是真正的内容。在做《舌尖上的中国》的时候,我也没有用民族乐器,但是大家会听起来那个音乐很中国。《流浪地球》也是,我们是跟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合作,但是这个音乐演奏出来呈现在影片里的时候,又是极具东方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单纯的变换乐器,可能会稍微低级一点。情感的运用,流浪地球主题音乐里面有壮阔,无奈里面有希望,它是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表白,可能是相对高级的一种做法。

 


写程序来处理音轨,用合成器表现人工智能 

影视工业网:在创作周期中是如何分配时间和做规划的? 


阿鲲: 在前期创作的时候,是非常的感性的,从内心出发的,让技术来为艺术服务,但是我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会有很多理性来管控。比如在时间的把控上,我的创作不可能是无期限的、随性的,而是也有很多通过职业训练所带来的理性和感性两者互相的结合。因为我大学学的是工科,我是技术宅,我自己做了一套系统能够实现在创作后期的制作里,节约时间成本。比如做完一支音乐后,一般一个音乐会有很多音轨,普通方法是要一轨一轨的导出,很花时间。而我在工作室里自己搭建了一套系统,可以实现在做完音乐的时候,分轨就自动已经也出完了。



影视工业网:收集的科幻类型的小物件或者乐器,它们发挥了怎样的功效?


阿鲲:用的比较多的主要是两类,一类是电子合成器,另外一类是效果器,有时候把这两类结合在一起用。这次我们用合成器设计了一些音色,比如在空间站里一直能听到像时钟在走的声音,是我们用数字合成器做出来的一个音色,象征着地球进入到倒计时的紧张氛围和状态。同时我们也用传奇的Moog合成器,调制了一个听起来很fat很肥 的音色,然后我们把它做滤波和效果变化,让它体现出一种工业粗粝又低厚的质感效果并以下行的方式运行。导演和我把它运用在了Moss这个人工智能机器上,凡是出现Moss的地方,你都能听到这个音色,是Moss的一条音乐线。我们以背景化的方式来将Moss和这个音乐线揉为一体呈现给观众,以一种潜意识的方式让观众融入到Moss的情节中。

 

《被困休眠仓》↑

Moog合成器↑

 


写在最后 

阿鲲的父母都是英语老师,从小在双语环境下成长,工作后一直在洛杉矶和北京两边穿梭,这样的经历让他比别人更多地接触到好莱坞的电影音乐文化,能够跟全世界各地的乐手合作和擦出文化碰撞的火花。


阿鲲喜欢德彪西的音乐风格,莫奈、梵高的印象派艺术,就像音乐里也能折射出很多明暗光影的变化一样,有很多可以解读的内容。他也喜欢瓦格纳画面感极强的音乐,如《女武神》《众神的黄昏》等。



阿鲲想做一个国际化的音乐人,他希望不拘泥于形式和乐器,让创作出来的音乐成为宇宙中的一种能量,就好像音乐本身就是人类与整个宇宙之间的一种共鸣。


“有些时候音乐是必须藏在下面的,不能让音乐伸出头来,要让观众忘掉音乐的存在,完全融入到戏里去。但有些时候,又需要让音乐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旋律,像画面就在眼前。比如我创作的《舌尖上的中国1、2》的主题音乐一响起的时候,可能大家就知道这是舌尖就能想到美好的食物。《红高粱》里《九儿》那首歌则是用荡气回肠的旋律代表着我们民族的魂气和生命力。希望过了好多年之后,再听到流浪地球的主题旋律,还是会回想到《流浪地球》诸多的场景和情绪。”阿鲲告诉影视工业网。


在地球得到拯救后,阿鲲使用了古典尼龙弦的木吉他,配合恢弘的交响乐,完美演绎了地球发动机重新点火,脱离木星引力而重获新生,飞向太空的结局,流浪地球主题音乐在此得到展开并最终升华。



《地球重获新生》↑

本文为作者 陶渊明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08326

陶渊明

点击了解更多
一千个人里就有两千个眼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