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后的夜晚》主创群访,还原长镜头 RED 拍摄细节

2019-01-04 16:23
多年后回到贵州的罗紘武(黄觉饰)偶然发现神秘女子万绮雯(汤唯饰)的踪迹,回想起十二年前与她度过的那个秘密夏天。随着罗紘武对万绮雯的苦苦寻找,关于这个神秘女子的越来越多线索浮出水面,这段跨越时间、空间、记忆、梦境的寻找让人流连忘返。

《地球最后的夜晚》主创群访,还原长镜头 RED 拍摄细节

青年导演毕赣新作《地球最后的夜晚》已正式上映,这部多项金马提名、最终拿下最佳摄影在内3项大奖的电影,有着一个占据片长一半时间的一镜到底长镜头。正如大家在其他幕后解析文章中看到的信息,长镜头部分使用的是 RED 摄影机。

为此,RED 中国采访了《地球最后的夜晚》摄影指导董劲松老师、技术总监胡博老师和斯坦尼康摄影师陆阳老师,这三位主创今天会为我们还原长镜头拍摄幕后细节和前后期流程。


视频采访集锦

这段长达60分钟的镜头,不仅时间长,而且有非常复杂的摄影机调度,需要实现从手持——车载——手持——索道——手持——航拍——手持多种器材的技术接力,难度非常大。 尤其是航拍和长时间手持拍摄,这注定对摄影机的重量有非常苛刻的要求。

《地球最后的夜晚》主创群访,还原长镜头 RED 拍摄细节
拍摄接力线路图

所以当导演提出一个超长时长、调度复杂的长镜头想法,摄影团队和技术团队就需要去实现它,而且还要保证后期 3D 转制的质量。所以选择什么摄影机、选择什么样的前后期流程就变得至关重要。

除了前面提到的重量因素,在主创团队面前还有几座大山需要“克服”:
1,要保证 2D 转 3D 效果,必须录制高质量的 RAW 原始文件;
2,镜头一镜到底,60分钟时长再算上余量,必须有能录最少70分钟 RAW 文件的摄影机和存储卡;
3,长镜头都是夜戏,而且考虑后期转制 3D,光孔不能全开,所以对摄影机的低照表现要求很高;
4,凯里地处西南,湿度很高,而且拍摄跨越夏季和冬季,摄影机及存储卡要能在复杂自然环境下保证稳定性。

最终,经过严苛的选择和测试,RED DSMC2 MONSTRO 8K VV、RED EPIC-W HELIUM 8K S35、RED WEAPON DRAGON 6K 这三款摄影机进入候选清单,最终使用的是 RED EPIC-W HELIUM 8K S35。

本文按照三位老师进组的先后顺序,各自讲述了自己在电影中的职责,多角度、全方位地向大家还原了《地球最后的夜晚》的摄影机选择和拍摄细节。

《地球最后的夜晚》主创群访,还原长镜头 RED 拍摄细节
正在接受采访的三位老师

技术总监胡博
从后期往前倒推的严谨流程,最终选择 RED

RED :您是什么时候进入剧组、主要负责什么?

胡博:影片开机一个月后,我接到制片人电话,说需要进组支持。我职务是技术总监,负责梳理从前到后的所有技术问题,包括长镜头部分的设备选择、3D 是实拍还是后期转制的论证及测试。

《地球最后的夜晚》主创群访,还原长镜头 RED 拍摄细节
技术总监胡博(右)、斯坦尼康摄影师陆阳(左)与女主角汤唯合影

RED: 长镜头都是在夜晚拍摄,而且片场的地理和自然环境复杂,包括它的湿度、温度,还有高低的落差。能否介绍下当时选择摄影机的过程?

胡博:最初长镜头预计时长是45分钟,后来是60分钟,算上余量,我要按照70分钟的拍摄时长去准备摄影机和存储卡 。所以我就去找能录70分钟 RAW 文件的摄影机,最终只有 RED 能做到这点,而且当时 RED 刚刚推出了 960G 大容量存储卡。除此之外,航拍对摄影机和镜头的总重量有限制,航拍组李毅给了我一个重量上限。

一共下来测试了 RED 的三套摄影机,MONSTRO 8K VV、 WEAPON DRAGON 6K 和 EPIC-W HELIUM 8K 。测试的时候, MONSTRO 8K VV 的暗部细节效果让我比较震惊。用了低通滤镜后,它在弱光环境下暗部的彩噪控制的非常好,而且没有出现假色、色彩溢出等情况。低通滤镜还能过滤一些意外进入镜头的光源,这个非常棒。但 MONSTRO 8K VV 没有档期,最终模拟测试和使用的都是 EPIC-W。

RED :当时测试机器的时候都测试了哪些?是否有用到 IPP2 流程?

胡博:基本都测过。比如机器稳定性方面,我们在把湿度维持在80%、模拟片场的极端环境,最终机器和卡没有任何问题。所以我才会把这套方案交给导演和摄影团队。

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测流程,我所有流程都是反向倒推。当时达芬奇刚刚支持 IPP2 流程,后来 Baselight 也支持了。在听说这个消息以后,我就要设置一个从前到后全能跑通的流程。所以当时我们就一遍遍测试,特别是夜戏测试。我们当时去北京机场附近测试,发现用 IPP2 流程和不用 IPP2 流程差距太大了。我当天晚上就和导演毕赣说 2D 转 3D 有保障了,因为当时我发现使用 IPP2 流程在后期动态抠像(roto) 的时候,素材信息量更丰富。这就意味着后期团队可以 roto 出更多的层数,观众看到的 3D 效果就会越好。

除此之外,IPP2 还保留了更多的高光和暗部细节,这让我很惊讶。而且我们的光源非常复杂,要从很亮的地方突然进入很暗的地方,这些对我们都是挑战。不停测试后发现 IPP2 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现在的流程。我们并且还和后期公司以及调色师一起测试,最终我们从前期到后期所有的交流按照 IPP2 的流程进行交流。整套流程 IPP2 走下来以后,绝对满足我们的要求。

《地球最后的夜晚》主创群访,还原长镜头 RED 拍摄细节
进入黑暗的矿洞

RED :动态抠像对素材质量要求很高,而且还面临一个挑战就是时长和存储卡的大小,想问下当时录制的压缩比和您对 R3D 素材质量和压缩效率的看法。

胡博:在国内大部分使用的是8:1的压缩比,但是我们这个片子我选择的是5:1。 虽然在肉眼来看5:1和8:1的压缩比没有任何区别,但是真正放到特效软件里面去看,5:1会给予你更多的细节、更柔滑的边缘。所以我尽量要给后期团队更多的空间去做处理。RED 比较优势的一点是压缩效率非常高,而且有很高的可选度,所以前期拍摄选择和后期处理的自由度都非常高。

摄影指导董劲松
我用过 RED,对暗部表现非常有信心

RED :长镜头是毕赣导演的风格之一,您第一次听到有这么长的拍摄时间和这么复杂的调度,当时您的想法是什么?

董劲松:第一次万总和沈暘老师给我打电话,说“长镜头需要你来帮助我和毕赣导演一块完成”,我听到这个电话有点犹豫。 时间短、任务重,而且有很多技术性的细节要解决。但是聊完之后,我知道他们已经做了很多技术测试,用什么机型、怎么拍摄、机器怎么衔接,他们已经有一个成熟的方案。有了这个基础,我就更轻松了。我的工作突然就变的很单一了,就是如何和导演把这个镜头完成。

我第一次见毕赣, 去了以后忽然发现毕赣用他的语言给我呈现了他的世界,我觉得相当震撼。但是这个震撼之余我就一身冷汗,因为导演的任何一个想法要去实现它,有的人站在前期角度看,有的人站在后期角度看,但是我这个位置必须从头到尾,这个压力着实不小。

长镜头拍摄我也提了很多简单的方案,就是怎样帮他把难度降低。 但是毕赣说电影我情愿选择一种更笨的方法去做,因为这样会更真实,这震撼到我了。而且很多人对他有误解,觉得毕赣拍长镜头就是为了长而长,但是其实真的不是这样。任何观众去看完以后,就会被他的那个世界所震撼到。 这个语言、这个语境、这个故事必须要用完整的一个镜头体现出来,而且所有的方式方法,我们每个人都在为这个方法和美学在服务。

《地球最后的夜晚》主创群访,还原长镜头 RED 拍摄细节
左一为导演毕赣,右一是摄影指导董劲松

RED :那对您来说,最难的部分是什么?是一镜到底的夜戏如何高质量完成吗?

董劲松:其实长镜头对我来说难点在于如何去弄清楚导演在整个段落里面的意图是什么,其他操作上的技术难点都有胡博、陆阳等团队来完成。RED 机器我用过,《白日焰火》用的 EPIC DRAGON 6K,它整个暗部的状况我都很信任。而且我请来的灯光指导黄志明老师,他对摄影机这一部分技术上所要完成的指标都很清晰,在低照度情况下如何定这个光孔,暗部下到什么状况,他是特别清晰的。

我的工作其实就是在前期和导演不停核对这场戏的细节, 像排练一样,把他想要的东西在画面里头呈现出来。然后我和我的灯光师再沟通,怎么去呈现这些氛围。拍长镜头的时候,我拿着游监坐在楼梯上,拿着对讲机告诉大家,“要开始了大家都放轻松一点,把鞋带都系好,咱们快乐地拍” 。 导演是跟全程要看信号,我是在第二平台和第三平台才能看到信号。矿洞里的信号我看不到,他们出了矿洞我的游监开始逐渐出现雪花和不稳定的图像信号,慢慢听到声音。对我来这是说特别有意思的的一次经验。

RED :您是第一次和毕赣合作,您前期做了哪些准备?在现场你们是怎么沟通的?

董劲松:《路边野餐》上映的时候我去看了,去凯里之前我又把他的《金刚经》又看了一下,《金刚经》我个人也很喜欢。到了和导演见面沟通的时候,我感觉挺神奇的,两人第一次相见就感觉特别亲切,交流也没有障碍。 反而他的叙述有很多东西很打动我 。我也看了他们之前拍的一些素材,里头很多很好的内容, 然后我对一些细节和人物关系提出了新的设想和要求,同时对 2D 部分的一些内容进行补拍和重拍。

在现场我们俩的工作方式是在聊天。我提问题,导演像讲故事一样在聊。比如说全片第一个镜头,场景和美术都已经成型,我要和导演沟通清楚的是那两个人物的关系是什么,他们的关系里剧本里面没写的东西是什么?了解完之后,我就知道这场戏他其实想展现的不仅仅是当下时空。 所以,这个是毕赣特别有意思的一点,这场戏里面他只是露出了你看到的人物关系的冰山一角。

《地球最后的夜晚》主创群访,还原长镜头 RED 拍摄细节
导演毕赣与摄影指导董劲松在交流

斯坦尼康摄影师陆阳
RED 摄影机让长时间拍摄更轻松、更专注摄影本身

RED :您作为斯坦尼康摄影师拍过很多长镜头,这次给您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陆阳:我也看很多有长镜头的电影,比如说《鸟人》和《俄罗斯方舟》,也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但自己去拍却是另一种体验。最初我还不知道这个镜头有多长,去现场一看就傻了。60分钟的长镜头里,有30多分钟需要我扛着拍完,而且有山路有索道有台阶,我本身还恐高。我们如果白天走这条路都有困难,更别说晚上。当时没敢多想,先把每一个导演想要的地方确认下来,这条路线到哪儿、内容是什么、下一个路线是什么、导演想要什么,我先把这些零碎的东西记好,然后再想办法连起来。

RED :除了航拍对重量有要求,剩下所有人中对重量最敏感的应该是您了。这次拍摄最困难的是哪个环节?

陆阳:之前我们在测试其他机器的时候,一场戏下来就快半个小时,累的不行。RED 接上斯坦尼康之后,我的减震臂压不下去。我之前调试的是适合更重的机型,整体重量已经习惯了,肌肉已经形成了记忆。所以我就知道是这次整体重量轻了不少,这对我长时间拍摄非常有帮助。

一般来说,平地和台阶对我都没有难度,这次地形实在是太过复杂。尤其是下坡我踩实了才敢迈,这样一来肌肉一紧一松很容易疲劳。 第一期最后一天,突然又延长了一个碎石坡给我。演员走在上面每一次都滑,我还得确保我不能滑。到最后一条拍摄的时候我跟我助理说,下坡的时候只需要一个人扶我,另外两个人准备好接住机器。如果我倒下了,你们接着机器继续往前走,别管我,我爬起来再跟不去。反正就不要停,因为我不想再来一条,每一次都是一种煎熬。

《地球最后的夜晚》主创群访,还原长镜头 RED 拍摄细节
斯坦尼康摄影师陆阳

RED :因为整个场景有好几公里,60分钟的拍摄中有30多分钟是您来完成,董老师是否有交代拍摄细节,现场的具体走位和突发状况是否都是您自己来临时应对?

陆阳:我见到董劲松老师的当天,他一直在跟导演、现场执行导演分析哪段的内容是什么,还要再看之前拍的内容,所以说基本上第一天我们俩没有任何交流。第二天我们开始分段测试,董劲松老师三个点都要去测试,到我这个点的时候,也还是先完全走一遍再去扣细节。他会跟我说他的经验,我们更多的交流是导演需要什么,我们能给什么。董劲松老师非常信任我,让我发挥的地方更多。

因为是要拍一镜到底而且有镜头交接,我也会比较害怕我拍的镜头可能是废的。董老师跟我说没关系“你先拍,拍完了我们再扣细节”。我们主要把几个需要表现的地方做好,剩下细节他就让我自己去感受。在第一阶段拍摄的时候,最后一场拍着拍着我突然哭了,跟着演员进入了情绪。

《地球最后的夜晚》主创群访,还原长镜头 RED 拍摄细节
正在进行手持和航拍的接力测试

《地球最后的夜晚》主创群访,还原长镜头 RED 拍摄细节

导演的构想、技术团队的保障、摄影团队的执行,让这段 3D 效果的超长长镜头成为了国内外电影的一个新参照。RED 摄影机和 REDCODE RAW 编码也让这一镜头的呈现成为可能,欢迎大家前往影院一起体验这段“神奇”。

接下来,董劲松老师和胡博老师再次搭档的新电影也将在2019年上映,使用的是RED DSMC2 MONSTRO 8K VV 全画幅摄影机。到时候 RED 也会继续为大家带来幕后解析,敬请关注。
本文为作者 RED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06752
RED是行业领先的专业数字摄影机及附件制造商。2006年RED发布4K RED ONE,引领了数字电影行业的革命。自此至2008年RED发布的DSMC系统用于拍摄好莱坞巨制《霍比特人》等,搭载RED DSMC2的摄影机,融合了紧凑和轻巧的设计、高画质、超高动态成像、以及8K的分辨率。2017年RED最新的8K芯片HELIUM以最高的DxOMark得分重新定义了数码影像成像质量的标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