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歇的革命——《从RED乌鸦到8K,迎接GEMINI》

2018-04-26 17:40
作者:李一画

作者介绍:青年导演,非著名电影摄影师。导演了两部你们没关注的电影,《我相信》和《当事人》。摄影也没干过什么牛X大戏,说了你们也未必看过。从标清磁带拍摄入行,到高清磁带,再到各种品牌数字摄影机(现在正找机会玩一下16mm胶片),基本全都使用过。工作10多年,拍过大到汽车,手机,冰箱小到保健药之类的很多广告,宣传片,电视纪录片,独立纪录片,网大,电视剧…除了平面摄影没干过,基本和摄影沾边儿的类型片子全拍过。对了,读过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是,没写错,文学系,但我是个摄影。

写这篇用户心得落笔前,不知怎么地就想到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抄袭人家的“从……到……”这种文体,像标题党一样的耍流氓,实在羞愧。当时周先生经过“三·一八”惨案后,由北京跑去厦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常忆少年往事,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之上,并加有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想来,使用RED乌鸦摄影机的记忆也已是两年前,可能“旧事重提”二字的影响更大吧。

2016年,我一个朋友铭哥的公司大量开拍网络电影,前几部用了BMD的URSA mini摄影机,这机器优点是人体工程学很舒服,缺点是吃光,素材还大。这部戏说要做院线标准(当然,后来我才知道这个“标准”和我理解的标准不太一样)。还有大量特效。机器也买了一款新机器,你没看错,这家传媒公司从不租设备,只买。之前的机器也是买的,镜头也是买的,升降轨道木楔子能看见的都是买的。有次我助理说M家的跟焦器拧着不太舒服,老板正好站在旁边听见了,立刻就让手下定购了一个铁头的(这魄力真赞,当时忘了跟他提一下我的片酬也不太舒服,再高点就好了)。

当时另一个摄影杨峰打电话告诉我“乌鸦”时,我正在外地用ARRI的两台Amira拍摄一支超牛X超大型的政府广告,白天听最多的就是GDP和各种财报数据,晚上盯着白酒杯子不知道刚才跟谁喝的。突然出现一个动物的名词,让我觉得格外清新,虽然这种鸟的外形和颜色非常的不清新……还是把戏接了吧,都是老熟人了,管它什么鸟!

然后找资料询问朋友,发现都没用过乌鸦,因为当时中国其他家还没有货,刚到货的两台中,有一台就让我这个朋友从红镜公司拿走了,而他一共定了4台。我也才发现好久没关注RED了,我越来越多的用ARRI。

我接触RED的第一台机器,是RED one的MX,应该是第一代产品中的第二种传感器的RED one(注意我的表述,很绕口)。至今我都不知道怎么喊它比较爽,单纯的叫redone,显得不专业,毕竟是传感器升级了,用英文叫它全名吗?“制片,我建议这片子我们租台 RED ONE MYSTERIUM-X摄影机吧!”很容易被人定义为装X犯……。我自己经常称呼它为“RED one 二”,确实,“二”表现为重,慢,死机……比我还提前收工…TMD……

永不停歇的革命——《从RED乌鸦到8K,迎接GEMINI》
(RED one 二--------MYSTERIUM-X)

插入一下, 强调一下,这绝对不是一篇黑RED的文章!我保证。

来,我们谈一下RED乌鸦的原罪……(额……真不是黑它的文章)。

对了,我写东西,既不会像技术控一样给你聊很多数据和理论,那些自然有RED公司的技术来聊;也不像那些摄影大师一样,说很多让你听完更蒙圈的东西(比如A家的采访和文章,经常就有点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都是内行,谁不明白谁啊。反正我不信)。简单易懂,开开心心的聊多好。

永不停歇的革命——《从RED乌鸦到8K,迎接GEMINI》

永不停歇的革命——《从RED乌鸦到8K,迎接GEMINI》
(第一台RED 乌鸦,无套件)

这台乌鸦的原罪其实不是机器本身的,我觉得是营销策略的。估计RED没想到订单量能有那么大,也没鼓动其他厂家去抓紧研发些“衍生品”,比如我很喜欢的铁头公司,也是等了好一段时间才出了套件,我第二部用乌鸦的戏,就有了铁头套件。

反正当时我们拿到的时候,我很不开心。小监视器屏幕只有两个地方可以安装,一个正上方(小把手还挡着视线),一个正侧面。结果就是,要么你就hou着脖子拍,要么拧着身子拍(你们想象一下这动作,很不雅)。帅气的摄影组不复存在……。这都不用长年累月,一部戏下来,从颈椎到肩周到腰间盘,肯定没一个好地方,轻者腰酸背痛,重者直接影响你的家庭生活,晚期就是植物人儿…

镜头我们选择的佳能CN-E系列,14mm,24mm,35mm,50mm,85mm为基本组,稍后我会讲为何选择佳能镜头。另外备了一套三阳镜头和一套佳能大三元,防备拍动作戏时的需要(特点是快,再快,更快),同年的第二部戏加了一支三阳的135mm(T2.2)。

移动组就是基本的轨道、升降,小dally,斯坦尼康。对了,这次有VR设备,2016年也算是拍摄古装剧情VR比较早的了。

其实从设备上看,怎么也不像一个院线大戏的配置,就是一个普通的东西。算了,这两年好多片子开机时说是院线,最后连网站都不让你播了的东西。不重要,前天还听说有个蹭网综街舞栏目热度的片子标榜自己是院线制作呢……唉,15天时间制作出一个蹭Ip的片子,就算院线给你排片了,你自己好意思糊弄观众吗?网络播出,本来一点也不丢人,非要逐梦演一圈,就丢了。

永不停歇的革命——《从RED乌鸦到8K,迎接GEMINI》
(gopro拼的24目VR)

永不停歇的革命——《从RED乌鸦到8K,迎接GEMINI》
灯光师是以前西影厂的茂爷,后来我们又一起拍了《CAMELLIA》入围了戛纳

摄影棚用的是无锡影视基地1号和4号棚。

开始拍摄后,我就觉得乌鸦给我的惊喜还是很多的,甚至超过我对它的预期。首先,它的画质非常好,在这个价位的机器中,画质非常满意。另外,在4k分辨率下,可以达到120格,还有,就是轻。拍打戏很多时候要肩扛或手持拍摄,这个时候,轻便就显得非常重要。我经常的就是用它安装85头,甚至135镜头肩扛拍摄。
另外,关于乌鸦的动态范围,我觉得也很给力。这是我亲自到后期流程跟进以后,觉的性价比真的很高。可能如今用乌鸦的人少了,我觉得无非两点,要么就是制作比较大,可以租赁更好的机器,要么就是钱少,却又不愿意做麻烦的后期流程。但我觉得对于摄影来说,我们不考虑这个,我们只去想怎么样要最好的效果。
我之前对于RED系列最熟悉的是epic,自己导的第一部电影也用的epic。因为对这个机器摸透了,无论它好的地方,还是坏的地方,比如躁点的规律,如何避免,玩的太熟了。但2016年使用过乌鸦之后,我可以说,如果你使用乌鸦玩的好,那真是秒杀epic了,前提是:好好拍。慢慢的,别随便。

永不停歇的革命——《从RED乌鸦到8K,迎接GEMINI》
(epic拍摄电影《我相信》 ;类型:文艺剧情;1小时58分;导演/编剧:李一画)

当然,忘了说了,我们也解决了乌鸦没有套件的问题。很简单,自己装一个小监视器嘛,总不能让身体不舒服。总体来讲,2016年乌鸦让我觉得性价比超高。当然,这里面有个小搭配问题,后来我也有用它拍过东西,用过cp镜头,用过其它镜头。但佳能的CN-E与乌鸦搭配是最好的。

说起来为什么它俩搭配最好,可能就是一大堆理论……有的是人能给你分析到镜片和镀膜与感光元件的爱情关系。我不想写这个。但是想起来一个笑话,很符合。你看颜色搭配嘛,它俩都是红黑配,对不对?!就像你女朋友买笔记本电脑,要你给建议,你从CPU说到显卡,内存,电池续航等等等等给她建议完了,她说“好的,那……就买那个粉红色的吧,跟我的包包颜色好配哦~”尼玛……有的时候,你老婆永远掌握着无法反驳的真理。

永不停歇的革命——《从RED乌鸦到8K,迎接GEMINI》
乌鸦摄影机,左边老杨右边作者

这是另一个摄影,我一兄弟,以前的小杨,现在的老杨。大学没毕业时,他就出来找活儿。2012年底我在准备一个片子时认识他,他还真是旷课出来的……他比较有意思,两点,一个是发型(娃娃头,光头,莫西干,染发颜色各种色),一个是野路子。成长轨迹属于“野路子”。野到什么程度呢?他永远没有焦点助理也不装跟焦器。可能因为少年时踢球一只小腿受过伤,含着钢板,为更好的掌握重心,他从入行开始就是自己单手跟焦,你去检查他的机器和云台,发现永远有问题:不平衡,后沉的很严重,他需要把所有重量都靠右手举着。左手从食指一直到手腕下的3公分,永远贴在镜头上随时拧焦点,有次开玩笑要在手指到手腕这条线纹身纹上英尺刻度……你给他配一个焦点员,他马上就不会拍了……有次拍一个镜头,光孔1.4,三节轨道直推,50mm镜头,推到人物的面部特写,试推了一遍,马上实拍,我在大监视器上盯着很仔细,一下也没虚!算是我团队中的奇人了。对了,他只看黑白的监视器才能拍,说是习惯了……我甚至怀疑他自己知不知道他的染得这个头发到底什么颜色?

永不停歇的革命——《从RED乌鸦到8K,迎接GEMINI》

后来临时加盟去拍《大唐公主传》时,也是用的乌鸦,不过这时候铁头出了套件,很舒服了。这个戏的导演姓杨,是个香港人,带着港组的敬(熬)业(夜)精神也带着他的港普话。他拍片有个特点,快!再快!把演员摆弄好了说遍词儿,后期配音嘛,然后就是各种角度拍!一场戏从全景换近景,给我的改光时间非常少,经常看着灯光组抱着个魔术腿准备奔跑……而导演的口头禅就是催喊“肉盖啦,拍啦”,真想把电闸给他拉了……有个制片给全体工作人员解(定)释(义)过:这样非常好,快就是对了!阿稀吧……行,“快”谁还不会啊……

这个时候,乌鸦的机动性体现的非常出色,无论斯坦尼康还是拆装到自己做的小车上,都能满足他要的快!(不过说实话,这种拍法的戏最后我都不署名。)

永不停歇的革命——《从RED乌鸦到8K,迎接GEMINI》
自己拼的小车车,电动的

永不停歇的革命——《从RED乌鸦到8K,迎接GEMINI》
想给他拉电闸,所以这张黑白色

永不停歇的革命——《从RED乌鸦到8K,迎接GEMINI》
诺基亚VR拍摄剧情中的桥段,什么都要尝试

但不署名归不署名。这个行业还是有很多这种片子要开工的,大量这种“产品”每年都在做。我想,既然市场有这个需求,就有它的道理吧。反正乌鸦的机动性和便捷性,我觉得对这种产品,太合适了。

我一直是RED和ARRI没有特别固定的选择,我相信大部分摄影师也没有只用其一另外不用的状况。我听说某些人提过一种说法,说很多要做特效的片子会选择RED,比如变形金刚……而剧情性比较强的就会用ARRI。包括你举的这个破例子,就算是个小片子,不也是棚里,绿幕,要五毛特效,才选择的RED吗?! 我觉得这说法儿真是扯淡!永远有装内行的“器材控”们在BB一堆蛊惑人心的道理。RED不适合文艺或剧情?你们忘了当年REDone 第一部长片拍的是什么了吗?

行了,那我就聊一个纯文艺的。

2018年新年刚过,我和我北电的一个同学尝试用8K摄影机玩玩。拍个文艺短片。(对,文艺片,没任何特效,拍8K, 就是这么任性。)我们选择了epic-W摄影机,原生8K。“你可以看到每一个毛孔里都带着戏”(这有点吹了)

很慢的镜头节奏,全片的山西方言。看清楚片子中父女俩细微的表情变化,似躲闪又忍不住偷看的眼神,永远的坚强着嘴巴,心里却在念着不舍。

永不停歇的革命——《从RED乌鸦到8K,迎接GEMINI》
测试8K,EPIC-W摄影机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实践论》第八自然段

如果非说用8K拍的原因,这就是原因好了吧。从上学开始,我和该片导演都是被教育过长大一定要做四有青年,树立为电影的美好明天而奋斗的远大志向呢。

恩,基调定好说正事儿。

测试前,当时担心一点相场问题,还有一些后期压力问题。这一点要感谢红镜公司的Judy小姐和技术支持杨辉先生。还有RED特战队的我不知道叫什么的一个哥们(老了,开始忘事儿啊)。帮我耐心处理一些我开拍前的担心,尤其杨辉给我发的最后一句微信是“服务力求做的更好”,这个……一个搞技术的工科男,能把服务作为对自己的要求,他在公司得经历了什么呀……肯定没少加班!

永不停歇的革命——《从RED乌鸦到8K,迎接GEMINI》
epic-w 拍摄《心结》

最后我们选择了常用的UP镜头基本组拍摄。我个人在拍摄这种搞创作的片子的时候,比较喜欢前期掌握好所有东西,不能什么都交给后期,所以除了设备公司给的滤镜,我自己带了8张其他滤镜(最后只选择了两张),和三张透镜(在高架桥拍摄时摔碎了一张,心疼啊~~各位,外景夜戏加风大的时候,一定得在安全的地方换镜片)。

虽然epic-W是8K,但不用担心相场问题。和怪兽VV的增大相场不同。它的感光面积只大那么一点点。UP镜头组中,16mm的时候会有一点暗角,这个时候,切换分辨率为7K基本没问题了,而且我们拍摄画幅比选择的2.35遮幅宽银幕。

肯定有人会提反对意见。我知道是什么。

以前用epic的时候,很多后期部门会跟摄影这边沟通,要求将为4K拍摄,这样素材压力小点。但是,请你记住,RED,是不玩的裁切拍摄的!!!不玩这个!!!不答应!

好了,现在我来聊一下,epic-W的裁切优势……

但我说的优势,仅仅是在8K至5K之间的切换。高分辨率的素材,最后我们最高标准的国外放映,也就是4K的产出。在高于它的要求以上。另外,根据红镜技术的建议,我们选择了10比1的red code。满足我们需要的制作。

最简单的好处是,当我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比如你贱兮兮的告诉导演,我想有个高点的视角,会比较好。结果找到这个高点的地方只能你自己徒手爬上上去,或者只容纳你和机器的位置,眼看着录音在下面举着杆,坏笑着问你“我穿不穿帮啊?”,同时,你发现构图不太好,太松了,需要稍微调整一下,OK,不用再让助理换镜头了,裁切吧。

永不停歇的革命——《从RED乌鸦到8K,迎接GEMINI》

但你不要尝试切换到4k及以下。永远不要那么玩。相信我。

如果不是遇到我说的这种困难或者赶时间和进度的情况下,请尽量按照正常的8K拍摄,这是最佳的。你就当成切换5K这件事,是特殊情况下,RED给你的小福利。

RED,不玩裁切!不玩!

对了,这次的灯光师叫顾春,他是《塔洛》的灯光师,最近还要上映一部《旺扎的雨靴》也是他做的灯光师。他比较能喝酒,而我比较能抽烟。以后他再说“把这杯干了吧”我就得说“把这盒都抽了吧”,才能找到平衡。烟,酒,都是为了找灵感和扛住拍摄的高强压力。

永不停歇的革命——《从RED乌鸦到8K,迎接GEMINI》
《心结》 演员对戏

他比较擅长自然主义的布光方式,我使用镜头语言也是冷静客观,导演选择的方言表演也是质朴无华的。就像这所小城中心铁路轨道依然有火车穿过,它慢慢的,好像是被时光停住在某一个年代。

这里想说一下epic-W暗部躁点。每个人使用感觉可能不一样。还有我这次用的IPP2。有场戏是在走廊里,低照度。我1280ISO拍的,走廊18米纵深,背景尽头钨丝1000点缀,走廊中间点缀两盏650光区.人物光源一个棒灯。头顶上家用灯泡5w。我发现epic-w的躁点控制很让我满意,画面纯净(和以前的机器相比)。因为没有遇到什么别的难处,其他夜戏都是机灯组设备可控的。只有这一个让我印象很深。

宽容度方面我觉得没什么可说的,别老聊什么raw格式什么log什么高光部分最后拉回来什么的好牛啊,那跟宽容度这词儿的指向性都没关系。

理论16档半,我保留意见。我和朋友都感觉最多也就15档。没细测,也不想测。不重要,带着一帮机灯专业人和设备是干啥的?拍电影啊,说实话,一个机器到14档了我就高兴的不得了已经,13档我也开心,12档我也能拍好了。怎么着都没穷过吗?以前索尼900R配B4头的时候还不也能拍出经典?!要咱们带脑子去还掏那么多耗材钱干嘛的……手艺人就得有点神秘感,有点难度是好事儿,都弄的简单了,砸谁的饭碗啊?!咋这么坏呢……

别总嫌弃RED菜单麻烦,这是好事儿,得有点知识你才知道怎么调(跟S家的麻烦两个概念),嫌麻烦买手机,全自动的,加上美图秀秀你就是个摄影师。

永不停歇的革命——《从RED乌鸦到8K,迎接GEMINI》
左一灯光师顾春,中间是我,这女的谁啊?对着镜子拍的。《心结》

这两年的确是很多不太争气的剧本和网大在出现,但作为一个影视人,你要深知,每个片子能跟观众见面,背后都是不容易的。正是一群群,一堆堆小制作的片子,养活了这个市场的人。如果这个市场只存在那些大制作,那么多公司喝西北风去啊……同样,不能忽略了组成这个大大娱乐圈中的那么多小圈子,是这些人的不断奔跑,才让这个行业血液在真正流淌。

这些天,GEMINI在朋友圈和NAB的新闻不断出现。我这次一定会第一时间尝试一下。双感光系统,恩,美国有个好电工。

看过测试片,突然间感觉,很厉害。不是要捧RED这款机器多厉害,而是突然感觉到有一种精神的厉害。这种精神叫做变革。

胶片的退出,都在感慨,其实并不是有多少人真心怀念它。回到2006年那一年的美国,没有任何数字摄影机能抗衡胶片,技术上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就是既得利益的享受者并不愿意看到有什么变化。他们让世界定局为:数字的归电视,胶片的归电影。在这种结构下,利益大家都合适,谁去想到让这个世界换个规则,制定一个新的玩法呢?而且是让更多“穷”人能玩的玩法。

一个做太阳镜的人,我相信他没什么电影梦想,没什么摄影梦想,可能也没什么科学家的梦想……但他有一颗变革的心,最喜欢的歌可能是“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睁开你的眼睛”这种《明天会更好》。RED的出现,带来的是一场革命。之前我写记不记得RED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那一年,非常支持RED的导演索德伯格,把RED还没上市的两台工程样机借走,拍摄了传记体电影《切·格瓦拉》,是的,两台工程样机。索德伯格等不了了。因为这个片子出奇的合适。这个T恤上的男人,一个骑着摩托车,朝着太阳飞驰的游击队员,一个不远万里,都要去古巴为人民解放事业而努力的革命者。

永不停歇的革命——《从RED乌鸦到8K,迎接GEMINI》
电影《切·格瓦拉》

没有几年,胶片离我们而去,这是痛苦的,也有很多真心怀念它的人,毕竟,它是美丽的,是填满了多少人童年到老年的记忆的,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化学公式。而诞生的是更繁荣的电影产业,和《阿凡达》《变形金刚》等数字技术的进步。这是一场革命,而RED并没有停止。当我看到GEMINI的低照度能力时,我想,选择三台定制机(另外两台都是定制)中的埃隆马斯克定制版,很有可能会有新的玩法的改变。一定会让我们的习惯发生变化,当然,明天会更好。

《十月围城》,孙文先生曾经这样回答友人关于“何谓革命”的问题: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
本文为作者 器材党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