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影像讲述一个有年代感的青春故事,这位摄影指导有他独特的看法
“展示故事”,而不是直接把故事“说出来”是电影叙事的一个基本规则。拍摄的关键是展示,讲述排在随后,所以,如何用视听讲好故事,这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电影《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讲述了:1997年的东北,旧工业正面临告别的时代,18岁的技校女孩杨北冰(卜冠今 饰)意气风发,仗义行事,常带着一帮姐妹四处干架,在一次闯入男澡堂作战后,杨北冰撞见了正在洗澡的发小于一(刘畅 饰),对他心动不已,悄悄展开暗示和追求。没想到于一却爱上了南方女孩紫薇(李梦 饰),杨北冰斗气不成,却也被紫薇成熟独特的气质吸引。然而危险却在悄然萌芽,杨北冰和于一在迪厅打工,意外目睹了老板雷管的杀人现场。杨北冰在恐惧中,又发现发现紫薇和雷管(黄觉 饰)发生了亲密关系……年轻的欲望夹杂着危险,将杨北冰和于一推向成人世界的残酷,遍体鳞伤后,紫薇意外身亡,杨北冰离开东北。多年后杨北冰和于一重逢,回望那场呼啸而过的青春,两人渐渐放下伤痛……
《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的摄影指导是周文操老师,他就如何拍摄这部电影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解答,从一部电影如何确定影像风格,到确定风格之后,摄影部门如何执行,从器材选择到色调的设定,非常详细。
摄影指导:周文操,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硕士毕业主要摄影作品:院线电影《记忆望着我》、《谁的青春不迷茫》《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艺术电影/实验影像:劳斯莱斯年度艺术电影《愚公移山》挪威SALT《我感受到的光》《新女性2》等
影视工业网:从影像方面来讲,《呼啸》想达到一种怎样的风格或定位?
周文操:我认为拍摄一部电影重要的是找到适合剧本的影像,之前做《谁的青春不迷茫》的时候,和导演商定的是追求一种干净而泛着光晕的影像,像隔着一层洒满阳光的白纱。当时参考了青山裕企等日本图片摄影师的作品,又因为拍摄地是在厦门,所以在光影控制上,追求了一种清透感。
而《呼啸》和我之前接触的青春片完全不一样,影片讲述了90年代末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败的背景下,工厂倒闭,大批工人下岗寻找新的生活。在这个新旧交替的阶段,一群技校的年轻人打架、恋爱,野蛮生长,但年轻的欲望夹杂着危险,他们在追寻单纯的目标中被卷入了成人世界的残酷,最终所有人遍体鳞伤,在呼啸的北风中青春也随风而逝了。按导演韩天的说法这是一杯青春的烈酒。导演自己很早就建立了一个歌单,所以很多地方我们是用音乐或歌去交流,比如我们有“雷管”之歌什么的,而最后这些音乐也很多用在了电影里。
《呼啸》在我看来影像上重点是质感和情绪。这个故事的主体发生在1997年,我们前期堪景走访了东北齐齐哈尔等城市,发现很多地方像化石一样存在着,废弃的工厂仿佛昨天还在火热的生产,一夜之间被冻住了。
勘景照片
这种扑面而来的质感让我深受触动,让我想到曾经看过的一本画册《NOIR》,饱满浓郁的影像气质残酷又充满生命力。
我就和导演确定了《呼啸》的影像要有野蛮劲、有生命力,我们要保留一些毛边的东西,避免过于规整。导演下了一个定义,称呼为“土酷漫”风。
具体到光线造型上,光线的处理要尽量真实,寻找场景本身的特点,不去精细的为某一人物打光,而是布置整体的气氛,让演员可以在里面自由的表演。
运动上手持摄影为主,结合斯坦尼康、遥控头等设备为辅。但手持摄影要注意度,既要有青春的躁动感又不能让观众感觉到摄影机的存在,适当的时候要通过手持辅助演员,更好的让观众感觉到人物的情绪和内心。镜头多加滤色镜,保留必要的进光,画面质感要厚重、浑浊、粗砺。
影视工业网:在色调上是如何考虑的?
周文操:具体到该片的色调上,导演早期就给我看了《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并表达:希望这个片子的青春戏部分是阳光灿烂、暖色的,而我在东北堪景时发现暖色也适合影片的主要部分。
我用一种微微带绿的暖黄色调来表现97年东北技校学生打架、恋爱和无知无畏的少年生活,因为暖色在记忆中有种希望的感觉。
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们接触到了“小香港”迪厅,那是衰败工业大环境下充满“诱惑”的地方,昏暗的迪厅里disco转球射出的色光让人迷失,在这一个场景里,我刻意用了很多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色彩来表达女主角初次踏入成人世界的新奇感,杨北冰和于一不知不觉的走入了“小香港”,用他们单纯而又勇敢的方式探知着这个“危险的世界”,色彩也随之丰富和浓烈起来。
电影里最后于一杨、北冰和雷管团伙决斗的戏,我们用了6K Par模仿阳光透过几块彩色玻璃打到迪厅里,制造出令人不安的末日感,仿佛吞噬掉了之前的美好。
而影片结尾段落,是发生在十年后的香港,我用金属水泥般的蓝灰色调展现成年的杨北冰和于一,他们在面对现实时的无力感。
影视工业网:拍摄采用了哪些设备和镜头?
周文操:这部电影没有用什么特殊的设备,因为拍摄这部戏对于摄影机要求是自由,并且考虑到大量的肩扛和动作戏,所以我们选用的Alexa mini。镜头的选择上排除了变形宽银幕镜头,因为变形宽银幕格式对于中国的影像史来说是新潮的,尤其这么一个地域年代都很强的题材。在镜头上我首先想到的是用老镜头(比如canon k35或老库克)。早期的镜头镀膜工艺没有现在好,加上年代久远,产生的影像有一种特别的柔和感,但我发现国内很难找到保养好的老镜头(在国外有专门的公司改装和收集用于电影摄影的老镜头),在工业化的双机快节奏的拍摄情况下,没有好的技术支持应对老镜头在机械性上的种种问题,还是很困难的。
经过测试最后选用了的Cooke S4i,Cooke油画般的成像和对暖色优秀的表现力很适合这部电影97年的段落。为了追求年代感,我几乎全片加了Straw和Promist滤色镜,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Cooke s4i的卓越性能从而寻求一种平衡。而在影片结尾2007年的段落,我采用了Arri ma变形宽银幕镜头拍摄ARRI RAW格式,追求干净锐利的数字感和97年形成反差。
影视工业网:“小香港”迪厅的光线气氛处理是怎么考虑的?这部分拍摄时是想达到怎么样的效果?
周文操:“小香港”迪厅是一个特殊的环境,也是影片的一个主场景,对于这个环境的气氛,我想主要有两种状态,第一种是戏份最多的营业中的蹦迪状态,这种气氛是色光丰富,各种射灯效果灯都打开的状态,第二种是迪厅非营业状态,比如下午四五点,还没开始上顾客,只有清洁工打扫卫生,迪厅处于日光灯管的照明下,空旷的迪厅弥漫着浑浊的冷色,似乎散发着烟味、汗味、香水味混杂的人气。
具体到操作上,我的原则是迪厅少用专业灯具,尽量去改造和还原真实的迪厅气氛。在前期筹备阶段我和导演、美术一起就定下了这个迪厅的色调,色彩要丰富但要有年代感,我们参照了中国早期迪厅JJ Disco的光感气氛,外景是用一个即将拆迁的工人俱乐部改的,美术指导李彪用霓虹灯管和老灯泡来丰富建筑外观,还原90年代初小镇地标式的夜店气质,内景的处理也是。
我们使用合适瓦数的灯泡保留壁灯和顶灯的照明,对光线的区域进行控制,让大环境保持在曝光点下两档左右呈现出昏暗的夜店气氛,使用流动的彩色射灯点缀环境,这种流动的色光控制在曝光点上一档左右,使得这个曝光不足的环境不至于闷,这也符合剧情,表面上流光溢彩、歌舞升平,但黑暗中存在着地下赌场和各种交易。
最后一场“迪厅大战”,于一带着燃烧瓶去“小香港”替紫薇报仇,杨北冰冲来救于一,两人和雷管的黑社会团伙展开血战,差点被打死。拍摄这里的时候,因为动作戏非常多,而动作戏的拍摄很大受制于动作指导,而动作和摄影的出发点不一样,动作指导选择机位或者说确定拍摄内容更多考虑如何去表现动作的真实感、力量感,而摄影更多的还是考虑光,比如尽量的避免顺光拍摄。
这段戏因为动作复杂,演员的调度也大,基本上需要360°无死角拍摄,我还是按照“做大光”的原则,之前特意让美术部门在迪厅顶部的道具灯架上安装了一圈日光灯管,主要的环境密度靠偏色的日光灯照明,灯光用6k模拟阳光从二层的彩色玻璃窗户砸下彩色的硬光,让小香港有了一种末日的戏剧感。我们根据演员打斗调度的区域,调节投射下来的色光区域,让光色和戏很好的结合带动观众的情绪。
而雷管始终在舞台处没动,这个区域用的是蓝绿色,烘托此时雷管阴森恐怖心狠手辣的气质;在舞池的区域用的蓝色光,在这个区域里完成杨北冰抢到了雷管的枪救下于一却又被控制的反转;最后杨北冰于一被打到了红色为主的吧台区域,在这里他们遭到重创,雷管手下用致命的一击结束了他们的青春。
影视工业网:电影里的夜戏也非常多,白宇宙在酒吧外被打的夜袭噪点多,在拍摄夜戏时是如何应对的?
周文操:这部电影的夜戏很多,还有几个复杂的大场面,开机第一天就大夜,拍杨北冰、于一发现冰湖上杀雷管。因为我们开机都三月了,虽然夜里还是零下十几度,但冻的没有那么结实了,要赶在冰化之前抢完冰湖上的戏。
这部戏我有意的“保留”了噪点,拍夜戏摄影机ISO都是开到1250的,测试阶段我一直用到ISO3200,发现ISO1250出来带有轻微噪点的感觉是符合我想要的气质的。当然在一些特殊的段落,曝光严重不足,下了5档左右,并没有什么高光和反差的时候,噪点还是蛮大的。
迪厅后巷打白宇宙的戏,是杨北冰第一次发现雷管不是个好人。我和导演都觉得这一幕是发生在黑暗中的,杨北冰只是看见黑暗之中,有人在打斗,直到被打者爬到杨北冰附近,进入了杨北冰身处的路灯光区,才看清被打者是白宇宙。我们在哈尔冰道口选择了一条老巷子作为迪厅的后巷,让美术部门做了两扇大铁门隔断这条巷子,让空间有一些分割,并增加合理性。有亮才有暗,为了突出中间黑暗区域的恐怖暴力气氛,我们在巷子的一头布置了烧烤摊,增加一些烟火气,另一头纵深处布置了一个路灯光区。
雷管团伙打白宇宙的区域没有明确的照明,灯光师许波在上方做了类似于黑夜的“天光”,为了不黑成一团,从后景的高处还是给了很弱的逆光,像是来自于身后天光的逆光,前景充了一点密度,加上迪厅后门的钨丝灯在雪地上有一些散射光就够了,这场戏前期拍的时候还担心过暗,但好在反差在那,调完色成片效果还是不错的。
影视工业网:谈谈三人逃学之后夜晚放烟火的段落拍摄想法和过程
周文操:这段是杨北冰、于一和紫薇经历了很多事件之后三个人敞开心扉的一段美好时光,也是紫薇消失前最后的狂欢,在我看来是紫薇青春的终结。看到剧本里这段放烟花的戏,我脑海里就闪现出《海街日记》四个姐妹放烟花的画面,像樱花一样,短暂而美好。导演也很早为这段戏找好了音乐——燕池的《我们不再一起漫游》,空灵静寂的歌声就像烟花一样短暂即逝,为了表达这种转瞬即逝的美好, 我们决定用50格拍摄整个狂欢段落。
因为场面比较大,我们用了两辆吊车,在天黑前灯光就吊好了“月光宝盒”,这部戏的月光还是偏蓝色的光感,我想人物还是安排在暖色的气氛里,到这一刻她们忘记了烦恼和打架的疼痛,敞开心扉面对未来。人物的主光用烟花照明,除了演员手上抓着的烟花外,我们还用加了柔光片和1/8CTO的1k钨丝灯配合火光器模拟烟花的散射光,让人物的面光柔和又生动。这里尤其是紫薇的光,她感受到朋友的温暖异常的平静,我让坐在她身边的杨北冰一直燃着烟花,让紫薇的脸始终处在柔和的暖光里,最终她举起烟花伸向天空喊“不管将来会怎样,我们都要骄傲的活着。”
电影《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讲述了:1997年的东北,旧工业正面临告别的时代,18岁的技校女孩杨北冰(卜冠今 饰)意气风发,仗义行事,常带着一帮姐妹四处干架,在一次闯入男澡堂作战后,杨北冰撞见了正在洗澡的发小于一(刘畅 饰),对他心动不已,悄悄展开暗示和追求。没想到于一却爱上了南方女孩紫薇(李梦 饰),杨北冰斗气不成,却也被紫薇成熟独特的气质吸引。然而危险却在悄然萌芽,杨北冰和于一在迪厅打工,意外目睹了老板雷管的杀人现场。杨北冰在恐惧中,又发现发现紫薇和雷管(黄觉 饰)发生了亲密关系……年轻的欲望夹杂着危险,将杨北冰和于一推向成人世界的残酷,遍体鳞伤后,紫薇意外身亡,杨北冰离开东北。多年后杨北冰和于一重逢,回望那场呼啸而过的青春,两人渐渐放下伤痛……
《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的摄影指导是周文操老师,他就如何拍摄这部电影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解答,从一部电影如何确定影像风格,到确定风格之后,摄影部门如何执行,从器材选择到色调的设定,非常详细。
摄影指导:周文操,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硕士毕业主要摄影作品:院线电影《记忆望着我》、《谁的青春不迷茫》《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艺术电影/实验影像:劳斯莱斯年度艺术电影《愚公移山》挪威SALT《我感受到的光》《新女性2》等
影视工业网:从影像方面来讲,《呼啸》想达到一种怎样的风格或定位?
周文操:我认为拍摄一部电影重要的是找到适合剧本的影像,之前做《谁的青春不迷茫》的时候,和导演商定的是追求一种干净而泛着光晕的影像,像隔着一层洒满阳光的白纱。当时参考了青山裕企等日本图片摄影师的作品,又因为拍摄地是在厦门,所以在光影控制上,追求了一种清透感。
而《呼啸》和我之前接触的青春片完全不一样,影片讲述了90年代末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败的背景下,工厂倒闭,大批工人下岗寻找新的生活。在这个新旧交替的阶段,一群技校的年轻人打架、恋爱,野蛮生长,但年轻的欲望夹杂着危险,他们在追寻单纯的目标中被卷入了成人世界的残酷,最终所有人遍体鳞伤,在呼啸的北风中青春也随风而逝了。按导演韩天的说法这是一杯青春的烈酒。导演自己很早就建立了一个歌单,所以很多地方我们是用音乐或歌去交流,比如我们有“雷管”之歌什么的,而最后这些音乐也很多用在了电影里。
《呼啸》在我看来影像上重点是质感和情绪。这个故事的主体发生在1997年,我们前期堪景走访了东北齐齐哈尔等城市,发现很多地方像化石一样存在着,废弃的工厂仿佛昨天还在火热的生产,一夜之间被冻住了。
勘景照片
这种扑面而来的质感让我深受触动,让我想到曾经看过的一本画册《NOIR》,饱满浓郁的影像气质残酷又充满生命力。
我就和导演确定了《呼啸》的影像要有野蛮劲、有生命力,我们要保留一些毛边的东西,避免过于规整。导演下了一个定义,称呼为“土酷漫”风。
具体到光线造型上,光线的处理要尽量真实,寻找场景本身的特点,不去精细的为某一人物打光,而是布置整体的气氛,让演员可以在里面自由的表演。
运动上手持摄影为主,结合斯坦尼康、遥控头等设备为辅。但手持摄影要注意度,既要有青春的躁动感又不能让观众感觉到摄影机的存在,适当的时候要通过手持辅助演员,更好的让观众感觉到人物的情绪和内心。镜头多加滤色镜,保留必要的进光,画面质感要厚重、浑浊、粗砺。
影视工业网:在色调上是如何考虑的?
周文操:具体到该片的色调上,导演早期就给我看了《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并表达:希望这个片子的青春戏部分是阳光灿烂、暖色的,而我在东北堪景时发现暖色也适合影片的主要部分。
我用一种微微带绿的暖黄色调来表现97年东北技校学生打架、恋爱和无知无畏的少年生活,因为暖色在记忆中有种希望的感觉。
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们接触到了“小香港”迪厅,那是衰败工业大环境下充满“诱惑”的地方,昏暗的迪厅里disco转球射出的色光让人迷失,在这一个场景里,我刻意用了很多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色彩来表达女主角初次踏入成人世界的新奇感,杨北冰和于一不知不觉的走入了“小香港”,用他们单纯而又勇敢的方式探知着这个“危险的世界”,色彩也随之丰富和浓烈起来。
电影里最后于一杨、北冰和雷管团伙决斗的戏,我们用了6K Par模仿阳光透过几块彩色玻璃打到迪厅里,制造出令人不安的末日感,仿佛吞噬掉了之前的美好。
而影片结尾段落,是发生在十年后的香港,我用金属水泥般的蓝灰色调展现成年的杨北冰和于一,他们在面对现实时的无力感。
影视工业网:拍摄采用了哪些设备和镜头?
周文操:这部电影没有用什么特殊的设备,因为拍摄这部戏对于摄影机要求是自由,并且考虑到大量的肩扛和动作戏,所以我们选用的Alexa mini。镜头的选择上排除了变形宽银幕镜头,因为变形宽银幕格式对于中国的影像史来说是新潮的,尤其这么一个地域年代都很强的题材。在镜头上我首先想到的是用老镜头(比如canon k35或老库克)。早期的镜头镀膜工艺没有现在好,加上年代久远,产生的影像有一种特别的柔和感,但我发现国内很难找到保养好的老镜头(在国外有专门的公司改装和收集用于电影摄影的老镜头),在工业化的双机快节奏的拍摄情况下,没有好的技术支持应对老镜头在机械性上的种种问题,还是很困难的。
经过测试最后选用了的Cooke S4i,Cooke油画般的成像和对暖色优秀的表现力很适合这部电影97年的段落。为了追求年代感,我几乎全片加了Straw和Promist滤色镜,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Cooke s4i的卓越性能从而寻求一种平衡。而在影片结尾2007年的段落,我采用了Arri ma变形宽银幕镜头拍摄ARRI RAW格式,追求干净锐利的数字感和97年形成反差。
影视工业网:“小香港”迪厅的光线气氛处理是怎么考虑的?这部分拍摄时是想达到怎么样的效果?
周文操:“小香港”迪厅是一个特殊的环境,也是影片的一个主场景,对于这个环境的气氛,我想主要有两种状态,第一种是戏份最多的营业中的蹦迪状态,这种气氛是色光丰富,各种射灯效果灯都打开的状态,第二种是迪厅非营业状态,比如下午四五点,还没开始上顾客,只有清洁工打扫卫生,迪厅处于日光灯管的照明下,空旷的迪厅弥漫着浑浊的冷色,似乎散发着烟味、汗味、香水味混杂的人气。
具体到操作上,我的原则是迪厅少用专业灯具,尽量去改造和还原真实的迪厅气氛。在前期筹备阶段我和导演、美术一起就定下了这个迪厅的色调,色彩要丰富但要有年代感,我们参照了中国早期迪厅JJ Disco的光感气氛,外景是用一个即将拆迁的工人俱乐部改的,美术指导李彪用霓虹灯管和老灯泡来丰富建筑外观,还原90年代初小镇地标式的夜店气质,内景的处理也是。
我们使用合适瓦数的灯泡保留壁灯和顶灯的照明,对光线的区域进行控制,让大环境保持在曝光点下两档左右呈现出昏暗的夜店气氛,使用流动的彩色射灯点缀环境,这种流动的色光控制在曝光点上一档左右,使得这个曝光不足的环境不至于闷,这也符合剧情,表面上流光溢彩、歌舞升平,但黑暗中存在着地下赌场和各种交易。
最后一场“迪厅大战”,于一带着燃烧瓶去“小香港”替紫薇报仇,杨北冰冲来救于一,两人和雷管的黑社会团伙展开血战,差点被打死。拍摄这里的时候,因为动作戏非常多,而动作戏的拍摄很大受制于动作指导,而动作和摄影的出发点不一样,动作指导选择机位或者说确定拍摄内容更多考虑如何去表现动作的真实感、力量感,而摄影更多的还是考虑光,比如尽量的避免顺光拍摄。
这段戏因为动作复杂,演员的调度也大,基本上需要360°无死角拍摄,我还是按照“做大光”的原则,之前特意让美术部门在迪厅顶部的道具灯架上安装了一圈日光灯管,主要的环境密度靠偏色的日光灯照明,灯光用6k模拟阳光从二层的彩色玻璃窗户砸下彩色的硬光,让小香港有了一种末日的戏剧感。我们根据演员打斗调度的区域,调节投射下来的色光区域,让光色和戏很好的结合带动观众的情绪。
而雷管始终在舞台处没动,这个区域用的是蓝绿色,烘托此时雷管阴森恐怖心狠手辣的气质;在舞池的区域用的蓝色光,在这个区域里完成杨北冰抢到了雷管的枪救下于一却又被控制的反转;最后杨北冰于一被打到了红色为主的吧台区域,在这里他们遭到重创,雷管手下用致命的一击结束了他们的青春。
影视工业网:电影里的夜戏也非常多,白宇宙在酒吧外被打的夜袭噪点多,在拍摄夜戏时是如何应对的?
周文操:这部电影的夜戏很多,还有几个复杂的大场面,开机第一天就大夜,拍杨北冰、于一发现冰湖上杀雷管。因为我们开机都三月了,虽然夜里还是零下十几度,但冻的没有那么结实了,要赶在冰化之前抢完冰湖上的戏。
这部戏我有意的“保留”了噪点,拍夜戏摄影机ISO都是开到1250的,测试阶段我一直用到ISO3200,发现ISO1250出来带有轻微噪点的感觉是符合我想要的气质的。当然在一些特殊的段落,曝光严重不足,下了5档左右,并没有什么高光和反差的时候,噪点还是蛮大的。
迪厅后巷打白宇宙的戏,是杨北冰第一次发现雷管不是个好人。我和导演都觉得这一幕是发生在黑暗中的,杨北冰只是看见黑暗之中,有人在打斗,直到被打者爬到杨北冰附近,进入了杨北冰身处的路灯光区,才看清被打者是白宇宙。我们在哈尔冰道口选择了一条老巷子作为迪厅的后巷,让美术部门做了两扇大铁门隔断这条巷子,让空间有一些分割,并增加合理性。有亮才有暗,为了突出中间黑暗区域的恐怖暴力气氛,我们在巷子的一头布置了烧烤摊,增加一些烟火气,另一头纵深处布置了一个路灯光区。
雷管团伙打白宇宙的区域没有明确的照明,灯光师许波在上方做了类似于黑夜的“天光”,为了不黑成一团,从后景的高处还是给了很弱的逆光,像是来自于身后天光的逆光,前景充了一点密度,加上迪厅后门的钨丝灯在雪地上有一些散射光就够了,这场戏前期拍的时候还担心过暗,但好在反差在那,调完色成片效果还是不错的。
影视工业网:谈谈三人逃学之后夜晚放烟火的段落拍摄想法和过程
周文操:这段是杨北冰、于一和紫薇经历了很多事件之后三个人敞开心扉的一段美好时光,也是紫薇消失前最后的狂欢,在我看来是紫薇青春的终结。看到剧本里这段放烟花的戏,我脑海里就闪现出《海街日记》四个姐妹放烟花的画面,像樱花一样,短暂而美好。导演也很早为这段戏找好了音乐——燕池的《我们不再一起漫游》,空灵静寂的歌声就像烟花一样短暂即逝,为了表达这种转瞬即逝的美好, 我们决定用50格拍摄整个狂欢段落。
因为场面比较大,我们用了两辆吊车,在天黑前灯光就吊好了“月光宝盒”,这部戏的月光还是偏蓝色的光感,我想人物还是安排在暖色的气氛里,到这一刻她们忘记了烦恼和打架的疼痛,敞开心扉面对未来。人物的主光用烟花照明,除了演员手上抓着的烟花外,我们还用加了柔光片和1/8CTO的1k钨丝灯配合火光器模拟烟花的散射光,让人物的面光柔和又生动。这里尤其是紫薇的光,她感受到朋友的温暖异常的平静,我让坐在她身边的杨北冰一直燃着烟花,让紫薇的脸始终处在柔和的暖光里,最终她举起烟花伸向天空喊“不管将来会怎样,我们都要骄傲的活着。”
本文为作者 制作人手记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956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