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RED 8K 与 ARRI 的优劣势对比】
作者/王欣 本网站已取得作者授权
『其实拍摄器材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阿莱一个是就是RED。我非常喜欢RED,因为机身轻,分辨率高,这就是它的最大的优点。包括很多后期公司的特效总监跟现场的时候,也会说哪个镜头一定要用RED来拍,因为会涉及到后期合成。而阿莱就是2K,现在它已经放弃了4K,直接到了6K;而RED已经发展到8K』
——其实类似的话我也讲过无数遍,只是需要黄岳泰这种大师口中讲出来好像才够有说服力!
我以一个对影视底层技术研究多年的职业玩家的专业,给大家纠正几个误区:
①.RED、ARRI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很多人迷信 ARRI 真的只是因为 ARRI 更贵,而不是因为他更懂,真的!德国 ARRI 因为胶片时代积累下来的品牌优势,很容易获得电影摄影师的天然好感(就好像25年前的老电视摄像师都追求摄像管的摄像机、10年前的电影摄影师都追求胶片电影机一样,但是管机、胶片机很快被CCD摄像机、数字电影机淘汰了)。真正优秀的摄影师是需要知道“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永远迷恋诺基亚的人也有,但是总有一天会被打脸的!
ARRI 真正的优势其实是 ARRI RAW 的无压缩流程,这会给后期调色留下无限空间。但是我们绝大多数的剧组都不会舍得走这个流程,素材量太大了——其实所有 RAW 流程都会有“校色余地大”的优势和“素材量太大”的缺点,包括 RED RAW,也包括 SONY RAW。
99%的人拿着 ARRI 只是拍 ProRes 422 格式而已;好处是 ProRes 422 编码的素材后期通用性很强,什么设备都剪得了;同时对校色流程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不容易犯错。而 RED R3D 格式是把 CMOS 的拜耳序列帧做原生记录,对色彩、黑平衡、白平衡、ISO等参数的调整全都交给了后期——说白了,ARRI ProRes 422 的后期流程相当于汽车自动挡、傻瓜相机,是个人都能很容易上手,不容易出差错;RED RAW 流程相当于汽车手动挡、单反相机,后期技术如果跟得上,就会有更宽的调整空间;后期技术跟不上就惨了,机器跑不动、画面质感生硬等毛病就全都来了。其实,只要前期 DIT 不出问题,后期调色师的手艺跟得上,RED、ARRI 的素材是可以混编的,人的肉眼很难分辨二者差别。
不要跟我说 RED 有过热、丢帧的毛病——你这只是道听途说吧?RED 在2009年推出第一代 RED ONE的时候,因为当时的SSD存储还不成熟,采用了机械硬盘作为记录载体;要想满足4K记录需要400Mb/s码率,硬盘必然是12000转以上的高速硬盘(我们一般的3.5寸硬盘到今天都只有150Mb/s的码率和7200转的转速),这种机械硬盘发热量很大,所以早期的 RED ONE 很容易过热死机;硬盘转速跟不上就会丢帧……但是2012年以后在INTEL的推动下,固态存储技术就已经非常成熟了,现在哪怕家用级的SSD硬盘都很容易达到550Mb/s的传输速度,RED的过热死机、丢帧的毛病很快就全都解决了。我们从RED ONE Mysterium-X(二代)、RED Scarlet-X、RED EPIC 5K、RED Dragon 6K、RED Helium 8K一路用过来,基本没有被过热、丢帧的问题困扰过。
人云亦云,很多时候是会被带到坑里面去的!
【核心意思是:只要校色环节跟得上,ARRI 的色彩优势就不存在;你以为的 RED 缺点其实是5年前的事情】
②.RED 的高分辨率在后期特效合成的时候优势是极其明显的。
RED Helium、RED EPIC-W、RED WEAPON 都是8K的分辨率,比 ARRI 的2.8K信息量大太多了;后期在3,540万像素的素材上扣图,和在400万像素的素材上扣图,完全是不同的感觉(当初《孤芳不自赏》的特效一点也不复杂,只是绿幕合成而已;要是相信我的话用RED拍,就不会因为抠图不干净被人骂五毛特效了)。RED 8K流程素材量大的缺点还是存在的;我们去年底在拍电视剧《守卫者 II》的时候用的就是 RED Helium 8K,3个月的素材占用了26个15T的硬盘阵列箱,21G/分钟的素材量让一般的后期公司很崩溃,还好传视并不一般。不过你仔细算算账,动辄大几千万投资的电视剧,多用几个硬盘阵列箱又算什么呢?!
另外,不要纠正我说 ARRI 是3.4K的,那是上变换出来的,ARRI 的CMOS物理分辨率根本达不到那么高,实际上还是2.8K的。ARRI 在分辨率上已经被 RED 甩得太远了,现在很难追赶,再出4K版本一点意义都没有。ARRI 接下来计划跳过4K直接出6K的版本,但是目前还没有看到工程样机,量产的时间也不确定。
所有特效导演都喜欢用 RED 是很正常的,高分辨率带来的后期合成优势太明显了。拍现代都市爱情……之类对后期没有特效要求的片子就无所谓;毕竟6K-8K的素材,后期处理起来还是比2K的要稍微费劲一些。
不过,真正规范的剧组,一般后期也都是剪辑代理文件;原始素材是8K还是2K在剪辑上其实也没有任何差别;差别仅仅体现在校色、输出环节。我们也做过测试,4K素材相比8K素材的输出时间也快不了多少。
【核心意思是:你如果要做大特效,建议还是用RED,8K的分辨率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③.数字电影DIT流程很重要。
不要以为DIT只是前期拍摄现场拷贝素材那么简单。我们在拍摄《守卫者 I 浮出水面》的时候,就是因为前期DIT的缺位,摄影师采用了Rec.709的电视GAMMA拍摄,本来12.5档光圈宽容度的 SONY F55 被当成了9档光圈的 5D Mark II 使用——这可不是38%的差别,这是2的12.5次方和2的9次方的差别;直接导致后期只有20%的调色空间。播出画面的质感成为整部影片的硬伤。好在故事节奏还比较紧凑,播出的收视率还不错——但本来可以更好的!
我们另外一部电视剧《局外者》,因为前期DIT流程的缺位,开机的时候摄影指导采用了4K@50P的格式拍摄——50P的好处不言而喻,但坏处是:我们后期特效每秒需要处理的画面不是25帧而是50帧,工作量直接翻倍。素材存储量翻倍都不算什么了。
如果DIT不到位,素材存储的编目混乱,给后期带来的麻烦将是灾难性的。所以,传视负责后期的项目,我们一般都会要求前期DIT用我们的流程。这样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不光是电影、电视剧需要注意DIT流程,纪录片也同样需要。《舌尖上的中国 3》目前采用的DIT就是传视的团队。
『其实拍摄器材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阿莱一个是就是RED。我非常喜欢RED,因为机身轻,分辨率高,这就是它的最大的优点。包括很多后期公司的特效总监跟现场的时候,也会说哪个镜头一定要用RED来拍,因为会涉及到后期合成。而阿莱就是2K,现在它已经放弃了4K,直接到了6K;而RED已经发展到8K』
——其实类似的话我也讲过无数遍,只是需要黄岳泰这种大师口中讲出来好像才够有说服力!
我以一个对影视底层技术研究多年的职业玩家的专业,给大家纠正几个误区:
①.RED、ARRI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很多人迷信 ARRI 真的只是因为 ARRI 更贵,而不是因为他更懂,真的!德国 ARRI 因为胶片时代积累下来的品牌优势,很容易获得电影摄影师的天然好感(就好像25年前的老电视摄像师都追求摄像管的摄像机、10年前的电影摄影师都追求胶片电影机一样,但是管机、胶片机很快被CCD摄像机、数字电影机淘汰了)。真正优秀的摄影师是需要知道“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永远迷恋诺基亚的人也有,但是总有一天会被打脸的!
ARRI 真正的优势其实是 ARRI RAW 的无压缩流程,这会给后期调色留下无限空间。但是我们绝大多数的剧组都不会舍得走这个流程,素材量太大了——其实所有 RAW 流程都会有“校色余地大”的优势和“素材量太大”的缺点,包括 RED RAW,也包括 SONY RAW。
99%的人拿着 ARRI 只是拍 ProRes 422 格式而已;好处是 ProRes 422 编码的素材后期通用性很强,什么设备都剪得了;同时对校色流程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不容易犯错。而 RED R3D 格式是把 CMOS 的拜耳序列帧做原生记录,对色彩、黑平衡、白平衡、ISO等参数的调整全都交给了后期——说白了,ARRI ProRes 422 的后期流程相当于汽车自动挡、傻瓜相机,是个人都能很容易上手,不容易出差错;RED RAW 流程相当于汽车手动挡、单反相机,后期技术如果跟得上,就会有更宽的调整空间;后期技术跟不上就惨了,机器跑不动、画面质感生硬等毛病就全都来了。其实,只要前期 DIT 不出问题,后期调色师的手艺跟得上,RED、ARRI 的素材是可以混编的,人的肉眼很难分辨二者差别。
不要跟我说 RED 有过热、丢帧的毛病——你这只是道听途说吧?RED 在2009年推出第一代 RED ONE的时候,因为当时的SSD存储还不成熟,采用了机械硬盘作为记录载体;要想满足4K记录需要400Mb/s码率,硬盘必然是12000转以上的高速硬盘(我们一般的3.5寸硬盘到今天都只有150Mb/s的码率和7200转的转速),这种机械硬盘发热量很大,所以早期的 RED ONE 很容易过热死机;硬盘转速跟不上就会丢帧……但是2012年以后在INTEL的推动下,固态存储技术就已经非常成熟了,现在哪怕家用级的SSD硬盘都很容易达到550Mb/s的传输速度,RED的过热死机、丢帧的毛病很快就全都解决了。我们从RED ONE Mysterium-X(二代)、RED Scarlet-X、RED EPIC 5K、RED Dragon 6K、RED Helium 8K一路用过来,基本没有被过热、丢帧的问题困扰过。
人云亦云,很多时候是会被带到坑里面去的!
【核心意思是:只要校色环节跟得上,ARRI 的色彩优势就不存在;你以为的 RED 缺点其实是5年前的事情】
②.RED 的高分辨率在后期特效合成的时候优势是极其明显的。
RED Helium、RED EPIC-W、RED WEAPON 都是8K的分辨率,比 ARRI 的2.8K信息量大太多了;后期在3,540万像素的素材上扣图,和在400万像素的素材上扣图,完全是不同的感觉(当初《孤芳不自赏》的特效一点也不复杂,只是绿幕合成而已;要是相信我的话用RED拍,就不会因为抠图不干净被人骂五毛特效了)。RED 8K流程素材量大的缺点还是存在的;我们去年底在拍电视剧《守卫者 II》的时候用的就是 RED Helium 8K,3个月的素材占用了26个15T的硬盘阵列箱,21G/分钟的素材量让一般的后期公司很崩溃,还好传视并不一般。不过你仔细算算账,动辄大几千万投资的电视剧,多用几个硬盘阵列箱又算什么呢?!
另外,不要纠正我说 ARRI 是3.4K的,那是上变换出来的,ARRI 的CMOS物理分辨率根本达不到那么高,实际上还是2.8K的。ARRI 在分辨率上已经被 RED 甩得太远了,现在很难追赶,再出4K版本一点意义都没有。ARRI 接下来计划跳过4K直接出6K的版本,但是目前还没有看到工程样机,量产的时间也不确定。
所有特效导演都喜欢用 RED 是很正常的,高分辨率带来的后期合成优势太明显了。拍现代都市爱情……之类对后期没有特效要求的片子就无所谓;毕竟6K-8K的素材,后期处理起来还是比2K的要稍微费劲一些。
不过,真正规范的剧组,一般后期也都是剪辑代理文件;原始素材是8K还是2K在剪辑上其实也没有任何差别;差别仅仅体现在校色、输出环节。我们也做过测试,4K素材相比8K素材的输出时间也快不了多少。
【核心意思是:你如果要做大特效,建议还是用RED,8K的分辨率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③.数字电影DIT流程很重要。
不要以为DIT只是前期拍摄现场拷贝素材那么简单。我们在拍摄《守卫者 I 浮出水面》的时候,就是因为前期DIT的缺位,摄影师采用了Rec.709的电视GAMMA拍摄,本来12.5档光圈宽容度的 SONY F55 被当成了9档光圈的 5D Mark II 使用——这可不是38%的差别,这是2的12.5次方和2的9次方的差别;直接导致后期只有20%的调色空间。播出画面的质感成为整部影片的硬伤。好在故事节奏还比较紧凑,播出的收视率还不错——但本来可以更好的!
我们另外一部电视剧《局外者》,因为前期DIT流程的缺位,开机的时候摄影指导采用了4K@50P的格式拍摄——50P的好处不言而喻,但坏处是:我们后期特效每秒需要处理的画面不是25帧而是50帧,工作量直接翻倍。素材存储量翻倍都不算什么了。
如果DIT不到位,素材存储的编目混乱,给后期带来的麻烦将是灾难性的。所以,传视负责后期的项目,我们一般都会要求前期DIT用我们的流程。这样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不光是电影、电视剧需要注意DIT流程,纪录片也同样需要。《舌尖上的中国 3》目前采用的DIT就是传视的团队。
本文为作者 影像新势力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9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