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和过去和解
可能有人会遇到过这样的事,亲人去世,人生遭遇重大变故,痛彻心扉到几乎要放弃生命的那种程度,总有亲戚朋友靠过来,轻轻地对你说一句“没事的,生活还是要继续。”可是你自己内心十分清楚,有些痛苦是横亘在内心深处的死结,不是一句安慰,一段时间就可以轻易解开、消除的。甚至这个死结,要伴随你一辈子,在生活的细微处,时时刻刻地纠缠着你、击垮着你。
《海边的曼彻斯特》就讲述了一个这样悲伤到极致的故事。颓废压抑的水管修理工Lee(卡西·阿弗莱克 饰)收到了哥哥Joe(凯尔·钱德勒 饰)去世的通知从波士顿赶回曼彻斯特处理后事。根据Joe的遗嘱,Lee将成为Joe儿子Patrick(卢卡斯·赫奇斯 饰)的监护人。但很显然,这个16岁的少年并不愿意舍弃家乡的一切跟随叔叔去波士顿,但曼彻斯特对于Lee来说又是一段绝望而灰暗的回忆。当年,Lee因为自己愚蠢的过失点燃了房子,三个年幼的孩子葬身火海,妻子Randi(米歇尔·威廉姆斯 饰)无法原谅选择离婚,Lee忍受不了小镇上的流言蜚语也背井离乡。时过境迁,当Randi在Joe的葬礼上现身并选择原谅Lee时,他将何去何从......
非套路结局,非常规叙事
从过往的观影经验来看,这样一部从剧情简介来看像是治愈疗伤系的电影,永远逃不出几个套路:与侄子相互理解,与前任重修旧好,遇到新的爱情,留在此处重回生活正轨,得到上帝的救赎。但是《海边的曼彻斯特》并没有留给观众一个传统的圆满结局,Lee最终还是选择放弃侄子的抚养权离开这个伤心之地,因为过往的伤痛他始终无法修复与面对。而一个这样的结局,也让观众认识到,其实与过去和解,根本没有那么简单。
《海边的曼彻斯特》并没有运用传统的叙事法则。它是反套路的,它没有强烈的矛盾与冲突,没有所谓的套路结局,甚至没有运用传统的蒙太奇模式,而是跟随主人公Lee的内心世界进行任意的剪辑切换。虽然一开始会有些一头雾水,让人摸不到头脑,对时间线索产生混乱感。但到了后面,会很自然的代入这些回忆的转换,跟随主人公一起经历情绪的起伏与波动。过去的伤痛不是娓娓道来的,而是连续补刀的,但又是隐忍而克制的。总的来说,这是一部近似是枝裕和风格的美国家庭电影。
人物饱满真实,情节细腻丰富
Lee这个人物是影片的核心。他沉默内敛,寡言少语,总是在用最隐忍的方式抵御内心的情感风暴。他沉浸在过去的世界里,无法再次直面生活,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在演员表演方面,大本的弟弟卡西·阿弗雷克的演技浑然天成,根本看不出刻意表演的痕迹,让你非常自然地就接受了这个人物的喜怒哀乐,理解了他的选择与坚持。而与Lee对手戏最多的Patrick则洋溢着青春阳光的少年气息,给这部清冷的电影增添了许多温暖的色彩。其他角色的表演也都十分自然,没有让人出戏的地方。尤其是Lee前妻Randi的扮演者米歇尔·威廉姆斯,尽管全篇戏份加起来不过十几分钟,却有着堪比奥斯卡影后的表现。
↑一张珍贵的照片:从左至右依次为:卡西·阿弗莱克、本·阿弗莱克、马特·达蒙
卡西内心OS:原谅我闯入了他们的恩爱照!
影片的细节也是十分做到位的,在此说几个我感触比较深的点。
孩子的照片:Lee并不是没有尝试过开始新的生活,他将孩子的照片带回曼彻斯特尝试安家。尽管他的生活那么潦倒,唯独对照片小心收好。而这些刚好被侄子看到的照片,也成为了叔侄二人相互理解的助推器。
烧糊了的锅:Lee最后决定放弃抚养权还有一个诱因。快到结尾处他不小心睡着烧糊了锅,几个孩子再次出现在他梦中提醒他正在发生火灾。他也由此认识到,自己这样一个糊里糊涂的性格可能并不适合照看侄子。
老人的箴言:影片最后Lee回到波士顿修锅炉水管,有个老人向他讲述了自己年轻时父亲去世的经过,“像往常一样出海后就再也没有回来。”看似突兀实则点题,世事无常不过是人生不变的插曲,渔民还会出海,候鸟还会南飞。
几场泪点与几次认同
在看《海边的曼彻斯特》时,有两场戏是让我有大量泪点的。一场是Lee从在律师那里得知自己要做Patrick监护人的时候,脑子里不断闪回的,是那场火灾的前前后后。此时电影时间已经过半,观众终于在此处得知了铺垫了许久的事件真相。当Randi从火灾现场绝望地被救出时,当Lee在警察局交代完事情经过后抢过警察的枪准备自杀被拦下,绝望地瘫倒在地上时,我的内心仿佛也跟着他们一起摔成了粉碎。
虽然米歇尔·威廉姆斯的戏份不多,但是她那场与前夫久别重逢的戏真是赚足了我的眼泪。短短几分钟,痛苦的回忆,对过去行为的懊悔,对丈夫的原谅以及难以释怀的爱,对现在分道扬镳的无可奈何与惋惜,都在这几分钟内集中爆发。尤其是米歇尔的肢体动作,想要触摸丈夫,但又害怕打破这层隔了很多年的界限,非常值得反复揣摩观看。总在想米歇尔是不是带入了她对已经故去的前夫希斯·莱杰的感情,毕竟同样拥有失去人生最重要的亲人的经历,她可能会十分感同身受吧。
Patrick的心境变化也会让我有很强烈的自我认同感。这个中二少年,组乐队、玩冰球、花心的交往着两个女朋友。在父亲去世后,他假装不为所动,努力安排好自己的事情,把日程排的满满当当。装作小大人,好像自己可以坚强到不需要任何人的照顾。但是当他翻到冰箱里的速冻鸡肉时,他联想到自己的父亲还在冰冷的冰柜里冻着迟迟不能下葬,就好像这速冻鸡一样可怜。他的内心瞬间崩溃了,他努力建立的防线瞬间崩塌了,原来他是和叔叔一样隐忍而敏感的人。我是十分理解这种感受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擅于在绝望的瞬间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当我面对亲人故去,我无法做到用瞬间的眼泪和崩溃的神情去表达我的哀痛,但我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在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处想到他。而这每一次想念,都是一阵心悸。
Lee最终的选择也让我感触颇深。放弃所谓的改变与救赎,回归以往建立的“生活正轨”。毕竟,一段经历改变人的一生只会在电影中出现,到了现实生活中,走出过去真的太难了。尤其是Lee的经历,注定让他这一辈子都活在那个事件的阴影下。他无法做到无视他人的眼光,无法做到好好的抚养侄子长大成人,无法做到开启新的生活。当然,还是因为他不愿意这么做。
一些不足
毫无疑问,《海边的曼彻斯特》也是有一些无伤大雅的不足之处的。这体现在了导演的个人审美意趣上,一些场景用生硬的,类似“音乐剧音乐”作为转换,实在是让人有些出戏。另外,本片的海报更是完全的重点错系列,男主与前妻的关系不是贯穿影片的重点,与侄子的关系才是。
《海边的曼彻斯特》太冷、太寒,冰冻三尺也抵不过内心尘封已久的严寒;它又太悲、太丧,再多的插科打诨也抵不过浓的化不开的悲凉气息。它是这样一部冷静、冷冽、甚至冷彻骨髓的影片,它又是这样一部真实、残酷,无法给人希望,戳破一切假象的影片。
我是喜欢这样的电影的,电影看的越多,越会对那些所谓的美好结局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感产生深深的怀疑。反而愿意看些这样戳破现实的片子,才能向死而生。
因为我终于明白,世间才没有那么多轻而易举的随意释怀,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和过去和解的意愿和能力。
原载于个人公众号:Amarcord 欢迎关注
《海边的曼彻斯特》就讲述了一个这样悲伤到极致的故事。颓废压抑的水管修理工Lee(卡西·阿弗莱克 饰)收到了哥哥Joe(凯尔·钱德勒 饰)去世的通知从波士顿赶回曼彻斯特处理后事。根据Joe的遗嘱,Lee将成为Joe儿子Patrick(卢卡斯·赫奇斯 饰)的监护人。但很显然,这个16岁的少年并不愿意舍弃家乡的一切跟随叔叔去波士顿,但曼彻斯特对于Lee来说又是一段绝望而灰暗的回忆。当年,Lee因为自己愚蠢的过失点燃了房子,三个年幼的孩子葬身火海,妻子Randi(米歇尔·威廉姆斯 饰)无法原谅选择离婚,Lee忍受不了小镇上的流言蜚语也背井离乡。时过境迁,当Randi在Joe的葬礼上现身并选择原谅Lee时,他将何去何从......
非套路结局,非常规叙事
从过往的观影经验来看,这样一部从剧情简介来看像是治愈疗伤系的电影,永远逃不出几个套路:与侄子相互理解,与前任重修旧好,遇到新的爱情,留在此处重回生活正轨,得到上帝的救赎。但是《海边的曼彻斯特》并没有留给观众一个传统的圆满结局,Lee最终还是选择放弃侄子的抚养权离开这个伤心之地,因为过往的伤痛他始终无法修复与面对。而一个这样的结局,也让观众认识到,其实与过去和解,根本没有那么简单。
《海边的曼彻斯特》并没有运用传统的叙事法则。它是反套路的,它没有强烈的矛盾与冲突,没有所谓的套路结局,甚至没有运用传统的蒙太奇模式,而是跟随主人公Lee的内心世界进行任意的剪辑切换。虽然一开始会有些一头雾水,让人摸不到头脑,对时间线索产生混乱感。但到了后面,会很自然的代入这些回忆的转换,跟随主人公一起经历情绪的起伏与波动。过去的伤痛不是娓娓道来的,而是连续补刀的,但又是隐忍而克制的。总的来说,这是一部近似是枝裕和风格的美国家庭电影。
人物饱满真实,情节细腻丰富
Lee这个人物是影片的核心。他沉默内敛,寡言少语,总是在用最隐忍的方式抵御内心的情感风暴。他沉浸在过去的世界里,无法再次直面生活,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在演员表演方面,大本的弟弟卡西·阿弗雷克的演技浑然天成,根本看不出刻意表演的痕迹,让你非常自然地就接受了这个人物的喜怒哀乐,理解了他的选择与坚持。而与Lee对手戏最多的Patrick则洋溢着青春阳光的少年气息,给这部清冷的电影增添了许多温暖的色彩。其他角色的表演也都十分自然,没有让人出戏的地方。尤其是Lee前妻Randi的扮演者米歇尔·威廉姆斯,尽管全篇戏份加起来不过十几分钟,却有着堪比奥斯卡影后的表现。
↑一张珍贵的照片:从左至右依次为:卡西·阿弗莱克、本·阿弗莱克、马特·达蒙
卡西内心OS:原谅我闯入了他们的恩爱照!
影片的细节也是十分做到位的,在此说几个我感触比较深的点。
孩子的照片:Lee并不是没有尝试过开始新的生活,他将孩子的照片带回曼彻斯特尝试安家。尽管他的生活那么潦倒,唯独对照片小心收好。而这些刚好被侄子看到的照片,也成为了叔侄二人相互理解的助推器。
烧糊了的锅:Lee最后决定放弃抚养权还有一个诱因。快到结尾处他不小心睡着烧糊了锅,几个孩子再次出现在他梦中提醒他正在发生火灾。他也由此认识到,自己这样一个糊里糊涂的性格可能并不适合照看侄子。
老人的箴言:影片最后Lee回到波士顿修锅炉水管,有个老人向他讲述了自己年轻时父亲去世的经过,“像往常一样出海后就再也没有回来。”看似突兀实则点题,世事无常不过是人生不变的插曲,渔民还会出海,候鸟还会南飞。
几场泪点与几次认同
在看《海边的曼彻斯特》时,有两场戏是让我有大量泪点的。一场是Lee从在律师那里得知自己要做Patrick监护人的时候,脑子里不断闪回的,是那场火灾的前前后后。此时电影时间已经过半,观众终于在此处得知了铺垫了许久的事件真相。当Randi从火灾现场绝望地被救出时,当Lee在警察局交代完事情经过后抢过警察的枪准备自杀被拦下,绝望地瘫倒在地上时,我的内心仿佛也跟着他们一起摔成了粉碎。
虽然米歇尔·威廉姆斯的戏份不多,但是她那场与前夫久别重逢的戏真是赚足了我的眼泪。短短几分钟,痛苦的回忆,对过去行为的懊悔,对丈夫的原谅以及难以释怀的爱,对现在分道扬镳的无可奈何与惋惜,都在这几分钟内集中爆发。尤其是米歇尔的肢体动作,想要触摸丈夫,但又害怕打破这层隔了很多年的界限,非常值得反复揣摩观看。总在想米歇尔是不是带入了她对已经故去的前夫希斯·莱杰的感情,毕竟同样拥有失去人生最重要的亲人的经历,她可能会十分感同身受吧。
Patrick的心境变化也会让我有很强烈的自我认同感。这个中二少年,组乐队、玩冰球、花心的交往着两个女朋友。在父亲去世后,他假装不为所动,努力安排好自己的事情,把日程排的满满当当。装作小大人,好像自己可以坚强到不需要任何人的照顾。但是当他翻到冰箱里的速冻鸡肉时,他联想到自己的父亲还在冰冷的冰柜里冻着迟迟不能下葬,就好像这速冻鸡一样可怜。他的内心瞬间崩溃了,他努力建立的防线瞬间崩塌了,原来他是和叔叔一样隐忍而敏感的人。我是十分理解这种感受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擅于在绝望的瞬间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当我面对亲人故去,我无法做到用瞬间的眼泪和崩溃的神情去表达我的哀痛,但我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在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处想到他。而这每一次想念,都是一阵心悸。
Lee最终的选择也让我感触颇深。放弃所谓的改变与救赎,回归以往建立的“生活正轨”。毕竟,一段经历改变人的一生只会在电影中出现,到了现实生活中,走出过去真的太难了。尤其是Lee的经历,注定让他这一辈子都活在那个事件的阴影下。他无法做到无视他人的眼光,无法做到好好的抚养侄子长大成人,无法做到开启新的生活。当然,还是因为他不愿意这么做。
一些不足
毫无疑问,《海边的曼彻斯特》也是有一些无伤大雅的不足之处的。这体现在了导演的个人审美意趣上,一些场景用生硬的,类似“音乐剧音乐”作为转换,实在是让人有些出戏。另外,本片的海报更是完全的重点错系列,男主与前妻的关系不是贯穿影片的重点,与侄子的关系才是。
《海边的曼彻斯特》太冷、太寒,冰冻三尺也抵不过内心尘封已久的严寒;它又太悲、太丧,再多的插科打诨也抵不过浓的化不开的悲凉气息。它是这样一部冷静、冷冽、甚至冷彻骨髓的影片,它又是这样一部真实、残酷,无法给人希望,戳破一切假象的影片。
我是喜欢这样的电影的,电影看的越多,越会对那些所谓的美好结局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感产生深深的怀疑。反而愿意看些这样戳破现实的片子,才能向死而生。
因为我终于明白,世间才没有那么多轻而易举的随意释怀,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和过去和解的意愿和能力。
原载于个人公众号:Amarcord 欢迎关注
本文为作者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8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