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是怎样诞生的?——诺兰以及他的团队谈《蝙蝠侠》创作过程
诺兰导演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今年在院线引起了火爆的现象,也创下诸多的影史记录。对于这样一部现象级商业大片,我们除了膜拜与欣赏的同时,应当抱有学习的心态。我个人也对蝙蝠侠的一些制作做了一点收集,有很多不全,还望大家积极补充,分享,学习!《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幕后专区( 点击查看:http://107cine.com/film/tdkr/ )
制作之始
诺兰说:“这次,我们的故事从上一部的八年后开始。蝙蝠侠和戈登警察局长对于哥谭市不再需要蝙蝠侠的想法,几乎被应验了。从某个角度来看,布鲁斯·韦恩虽然赢得了那场战役,但曾经发生的一切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不做蝙蝠侠,他不知道生活该怎样继续下去。《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花了浓重的笔墨描写布鲁斯·韦恩和其他几个人物,因为之前几部影片中的所作所为,而造成的种种后果。在《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公映之后,诺兰完成了他自2005年开始构想并创作的三部曲中的终结篇。他回忆:“能最终够圆满完成这个故事,我们都深感兴奋。主要的灵感来自回归哥谭市这个概念。另外,对于前两部引发的各种期待,我们也觉得很有必要和责任给观众一个完整的交代。这次就让观众们在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中,找到那些答案。不过做到这样的平衡真的很不容易。”
主创们在紧张激烈的动作戏和缠绵悱恻的情感戏之间想找到一种平衡,为此,他们也可谓煞费苦心。制片人艾玛·托马斯证实:“从一开始,克里斯就下决心不能让这三部曲中的任何一部被轻易定性类型。《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具备所有必要的惊险刺激和趣味性,这些都是一部暑期档大片必不可少的元素。动作场面宏大,故事情节饱满,人物性格都很鲜明,所有构成一部精彩大戏的要素都掌控得非常到位,缺一不可。如果故事的中心情感线抓不住观众的心,那无论有多少花哨的添加,都会变得黯然失色。
同为制片人的查尔斯·洛文补充道:“我们都想被震撼,被惊喜,但是与观众产生强烈共鸣也是我们追求的。不管制作场面有多宏大,克里斯最为关注的,还是故事本身,以及三部曲之间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只要了解他之前的两部影片,大家都能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
关于故事(人物设定、剧情设置)
只有一个人物贯穿三部曲始终,是最为中心的关键人物。诺兰解释道:“我们的创作激情始终紧紧跟随着布鲁斯·韦恩的人生之旅。这是我自始至终非常执着的一点,其他两位编剧大卫·S·戈亚和我弟弟乔纳森也是如此。”
[蝙蝠侠]
领衔主演了三部曲的克里斯蒂安·贝尔说:“在《蝙蝠侠:侠影之谜》中,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年轻人身上的悲剧色彩和他的痛苦,并由此产生的愤怒。他觉得无助,无奈,他在寻找一条出路,想找到他自己,想知道自己能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然后就是《蝙蝠侠:黑暗骑士》,他找到了那条出路。他变得自信成熟,他做着自己想象中最有意义的人生大事,并因此坚定不移。现在,八年的时间过去了,他生命中唯一让他觉得有意义的事突然不存在了,直到他被迫再次迎接新的挑战,无论是哥谭市和自己面临的又一次致命威胁。”
构成这次威胁的人,是个名叫贝恩的恶棍。他终日带着面具,肆意妄为地在哥谭市内到处引爆炸弹。被蝙蝠侠消灭了的稻草人是个疯子,小丑是个无政府主义者,“而贝恩无论从心智还是他的行为来看,都是个极端的恐怖分子,”饰演蝙蝠侠新宿敌贝恩的汤姆·哈迪说道:“他外表看上去就很吓人,而且他绝顶聪明,高智商的敌人是最危险的。”
诺兰叙述道:“在决定塑造蝙蝠侠的下一个宿敌时,我们考虑到这个人物必须和小丑彻底区分开,必须是个强劲的对手。布鲁斯·韦恩作为蝙蝠侠的体貌特征,在故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前两部影片中,从没有就此挑战过蝙蝠侠。这次,我很想给蝙蝠侠一个从体态上就势均力敌的对手,心智上更是难分胜负。贝恩是个生猛的人物,有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有了这么一个体态和气势上的结合,让他成为一个更难以抵御的敌人。”
“蝙蝠侠第一次从体态和身手上,都明显无法占据上风”贝尔承认道:“蝙蝠侠退隐多年,再战江湖,首先已经技巧生硬,状态欠佳了。而贝恩除了是个体态健硕的对手外,他还残酷和好斗,以及意识形态上的狂热,让他所向披靡,大有横扫千军的气势。”
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一人分饰二角(蝙蝠侠/布鲁斯·韦恩)的克里斯蒂安·贝尔说道:“布鲁斯自失去爱人瑞秋,一直深感孤立。哈维·丹特之死以及随后失控的事态发展更让布鲁斯身陷囫囵。他不断地自责,是否因为自己选择成为蝙蝠侠而导致了这一切的不幸发生。他的信仰开始动摇,致使他身心受挫。但是,这样的痛苦折磨他能承受多久?这些事是否真的会影响他一生?长此以往,是否会让他随时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诺兰的理解是,在这么多年退隐江湖,放弃成为蝙蝠侠后,布鲁斯其实牺牲的是他曾经拥有的两种身份。“我们这次回到大屏幕,看到的是一个失去目标的男子,没有了使命,没有了他一度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
“对于塑造蝙蝠侠这个人物,我的出发点和一贯保持的思维动力是,除了他的财富以外,他是个没有超能力的超级英雄,”诺兰说道:“他的特殊性最终还是他非凡的动机和绝对的献身精神,这是这两点造就了他的伟大。”
“这个人物的一大特点,也是人们时常忽略的一点,就是他的万贯家财。而作为一个富有的人所拥有的资源,很少有人能够完全看明白。其余的方面从感情的角度出发,倒是很容易理解。”贝尔说。
“看着克里斯蒂安在这个系列的三部影片中,循序渐进地把握人物的情感尺度,并自然流畅地表现出人物在每个阶段的不同状态,这是个很享受的观看过程,”诺兰说道:“对于人物的真实感受,他总是倾尽全力去寻找和研究。我觉得大家尤其会在这部终结篇里看到克里斯蒂安下的功夫。大家会感受到眼前的布鲁斯不再年轻,但并没有象俗话说的到了“不惑之年”,还是有很多的疑惑困扰着他。这种表演是非常细致入微的”。
猫女戏
诺兰提道:“我们需要在这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和一个可信度高,又能轻易博得观众喜爱的人物性格特点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安妮·海瑟薇的表演恰如其分地做到了。她把这些人物的不同面自然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没有分裂感,共存但并不矛盾。形成了猫女和蝙蝠侠之间相得益彰的效果。”
真正对布鲁斯产生影响的,是多年后的孤寂,他居然在自家门里遇见了一个让他觉得有趣,迷人的女性。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一直还在追寻,虽然主观上,自己毫无意识…他失去了生命中所有曾经充满色彩的东西,他需要与正常的人接触。
编剧之一乔纳森·诺兰说道:“说到底,猫女的灰色道德人生观,让蝙蝠侠颇有感触。从一个相对诡异的角度看,猫女的‘阴’恰恰能对应上蝙蝠侠的‘阳’。两人之间微妙但又恰到好处的气场调和,极具看点。她似有若无的嘲弄蝙蝠侠,激起了两人间的某种情愫,就蝙蝠侠本身暗沉的性格特征而言,猫女与他之间的互动是一抹亮色,带走了不少令人压抑,消沉的气氛。
[贝恩]
然而对于贝恩,悔恨和内疚从来没有出现在他的人生里。不择手段地达到目的是他的生命教条。贝恩虽然没有猫女那么广为人知,但由于贝恩对蝙蝠侠做出的种种令人发指的恶行,让他在所有漫画版蝙蝠侠迷的心目中,成为一名声名狼藉的人物。因为跟哈迪刚在《盗梦空间》中的合作,导演诺兰认为,尽管哈迪饰演的贝恩将始终带着面具出现在观众眼前,但他的演技完全胜任饰演蝙蝠侠的劲敌,无论是体型上还是心理上,都会给蝙蝠侠造成最大限度的威胁。
贝恩这个人物又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塑造声音和形体上巨大的反差。“他能说会道,但却有着大猩猩般的体格。所以除了表现出他优良的口才,他整个的形象还是颇为威武伟岸的。”
[约翰·布莱克]
戈登的接班人,就是警员约翰·布莱克(囧瑟夫饰),他对于工作的敬业和勤奋让身为上司的老局长心生欢喜。艾玛·托马斯说道:“戈登看着年轻的约翰·布莱克,就好象看到了年轻的自己。由于太平盛世,几乎所有的人都开始忘乎所以,只有布莱克预感到潜在的问题。戈登敏捷地捕捉到了布莱克优秀的职业本能,为他升职后,把他招募进自己的队伍。”
诺兰评价道:“戈登局长和布鲁斯·韦恩多少有点江湖疲惫了,所以我们必须为这种状况注入新鲜的血液。一个年轻,充满理想的人物。换言之,一个能让大家回想起当年的戈登局长和布鲁斯的人。约瑟夫抓住了这个人物的灵魂气质,他的力量和他的勇气,不屈不挠。”[米兰达·泰特]
与布鲁斯相关的,还有个女性角色,米兰达·泰特。尽管,她也是个富人家庭出身的女子。饰演这个角色的,是玛丽昂·歌迪亚,她解说道:“他们俩都很有钱,也都想把钱用在最有意义的地方。所以俩人非常默契,颇能理解对方。”
贝尔同意这样的观点。“米兰达一直鼓励布鲁斯利用手上的资源,通过一个环保项目,为哥谭市做出积极的贡献。她是个漂亮,聪慧,无私的女人。她力求做到的每一件事,都让布鲁斯对她产生无比的尊敬和莫名的兴趣。”
作为韦恩财团董事局的成员之一,米兰达的财富让她成为布鲁斯不可或缺的盟友,更让俩人有能力共同保护公司,携手抵御动机不良的恶性收购。而从私人关系层面上来看,诺兰说道:“在老随从阿尔弗雷德和老军师卢修斯的眼里,米兰达作为一名女性,有希望劝说布鲁斯走出自我放逐的心理阴影,提醒他生命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关注,远比独自一人守在他的蝙蝠洞里有意义。玛丽昂有着迷人的外表,浑身充满异国情调。她把温暖和智慧结合在自己的表演中,让人物米兰达成为布鲁斯心目中的一盏希望之灯。”
[卢修斯·福克斯]
摩根·弗里曼再次饰演了韦恩财团老谋深算的发明家,卢修斯·福克斯。“虽然卢修斯在韦恩集团只是个高级打工的,但他是布鲁斯的精神导师,”弗里曼如此理解自己饰演的人物:“对卢修斯和阿尔弗雷德而言,布鲁斯仍然算个年轻人,所以在这两位老者之间,有一种默契,便是让布鲁斯的人生指南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制片人查尔斯·洛文说:“卢修斯是布鲁斯成为蝙蝠侠的幕后头脑,蝙蝠侠所有的武器战备,都是卢修斯的杰作。这次,他仍然当之无愧地成为蝙蝠侠最有力的后盾之一。他对于布鲁斯的关爱不亚于老随从阿尔弗雷德,所以,他也一直试图把布鲁斯拉出他晦暗的感情阴影。”
[阿尔弗雷德·潘尼沃斯]
当然,与布鲁斯最亲近的人,还是老随从阿尔弗雷德·潘尼沃斯。用贝尔的话,他是“布鲁斯一生最为忠实的伙伴…他唯一的家人。阿尔弗雷德看着布鲁斯长大成人,看着他从一个孩子变成一个真正的男人,也看着他每次经历的苦痛。他理解布鲁斯为了祭奠被害的双亲而付出的各种努力,他支持布鲁斯自幼的志向,匡扶正义,惩恶扬善。但是,同样让阿尔弗雷德担忧的是,如果布鲁斯的父母健在,他们看见儿子过着如此压抑的人生,会多么心疼。阿尔弗雷德总觉得布鲁斯这样的生活不是长久之计,而在这部影片里,这种担忧终于到达了一个沸点。”
诺兰解释道:“在《蝙蝠侠:侠影之谜》中我们揭示了阿尔弗雷德和布鲁斯的关系,当时我的理解就是阿尔弗雷德之所以能够支持布鲁斯用极端的行为打造蝙蝠侠这样一个标志性人物,是因为终有一天,这些所有的必要会走向一个圆满的结局。蝙蝠侠犹如一剂催化药,让哥谭市成为一个日新月异,没有罪犯的新城市,而布鲁斯也因此能够真正展开属于他的精彩人生。《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中,我们认识的阿尔弗雷德越发的烦恼,是因为他发现布鲁斯没有能够从担当蝙蝠侠的重任中解脱出来,反而越陷越深了。尽管他不再每晚穿着蝙蝠衣穿梭在大街小巷惩治罪犯,但显然他还没有把这段经历完全抛开。阿尔弗雷德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布鲁斯摆脱这段令他百般纠结的经历。”
阿尔弗雷德知道说出真相很残忍,但是他必须告诉布鲁斯,哥谭市现在除了伤痛和灾难外,没有给他带来任何东西。而且,阿尔弗雷德的观点是正确的。我一直在想,对于观众来说,阿尔弗雷德就是站在观众的角度看问题的,他就是观众代表,观众代言人。他不象有些人那么坚强不屈,他的反应是任何一个正常人身处这样的境遇都会有的反应。”
关于拍摄:
作为影片的幕后灵魂,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对于IMAX® 摄影机的运用,相比上一部《蝙蝠侠:黑暗骑士》而言,更为频繁深入。是影史上第一部用大幅面摄像机作为部分拍摄手段的剧情故事正片。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的主要拍摄场地,从开机到杀青,横跨了三大洲。第一组动作戏镜头是在空中完成的,内容是贝恩策划并实施了一起致命的劫机绑架事件,为此引发了一场暴乱。片中很大一部分的空中激战情节,都是在苏格兰上空的各种飞行试验中进行拍摄的。在英国境内的拍摄,则集中在了威尔士和卡丁顿两地。位于卡丁顿的这所拍摄基地,原为飞机飞艇仓储库,更是成为了诺兰和他的制片公司拍摄影片的不二之选,里面搭建了不少别具风格的内景,以配合不同的情节需要。
摄制组为了获得更理想的拍摄效果,足迹更是踏遍全球其他国家,比如印度和美国。这也是为了打造哥谭市市景,第一次在三个不同的城市取景,组成哥谭市的背景风貌。这三个城市分别是匹兹堡,洛杉矶和被一直戏称为哥谭市的纽约。
一场空中劫持美国中央情报局专机的事件,作为导火索,点燃了《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中令人屏气凝神的打斗情节。机上有位美国政府极为关注的重要人物,帕维博士,以及其他几位图谋不轨的乘客。这也是观众第一次认识大反派贝恩,一个智慧过人,但又残忍无比的恶棍。刚刚认识贝恩,一架巨大的C-130型大力神运输机从被劫机上方靠近。四名恐怖分子,被缆绳拴着,飞降出货物舱,落脚在中情局专机的机翼上,随即对着机窗一阵猛烈扫射。随后,他们把完全失去控制力的专机与大力神运输机拴在了一起。
诺兰的执导风格,是希望在摄像机前尽量多的捕捉真实的镜头。所以,这段开场大戏的大部分内容,是在苏格兰茵弗内斯上空拍摄完成的。整个拍摄过程,从开始到结束,全靠各部门之间在时间点和精确度上追求的高度配合,有条不紊地进行。
为了顺利拍摄这场高空开场大戏并确保所有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剧组提早好几个月就开始了各种准备工作。执行制片人凯文·德·拉·诺艾证实道:“我们做了很多挑战历史记录的事,甚至打破传统做法的事。但是我们还是非常谨慎的,因为我们坚信,所有的防护措施都是很有必要的。”
实景拍摄之前,保罗·弗兰克林和他的视觉效果团队制作了一段有声动画,即一段低分辨率的电脑动画,来为各部门的工作做一个预览,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弗兰克林说道:“通过我们的预览版视效动画,特技组,特效组,视效组等各部门就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职能会在实拍时的哪个部分发挥作用。对于大家更好的完成各自的工作起了很大的帮助。”
在拍摄劫机分子从C-130型大力神运输机飞跃到涡轮螺旋桨飞机这组镜头前,特技指导汤姆·斯特鲁瑟斯为了给高空杂记演员保证最大程度的人身安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叙述道:“据我所知,这样的高难度动作从未有人完成过。就是四个人抓住四根绳子,分别从飞机尾部飞出机舱,降落到另一架飞机上。所以,在用真人拍摄前,我们用假人和各种设备做了无数次模拟演示,并做足了各种应急防范措施,包括随时可以割断绳索,跳伞设备等等。好在上帝保佑,这些措施到最后也没用上。那些特技演员个个身怀绝技,实在太棒了。”
由于情节中,中央情报局的专机机身最终会坠落,所以剧组在地面的各项准备工作也丝毫马虎不得。方圆数公里都做了彻底的清场准备,确保人和动物的生命完全无恙。好在,拍摄当天天气非常配合,剧组拍到了晴空万里的景象。
当一切就绪,诺兰和摄影指导瓦利·菲斯特乘坐一架航速与情节中两架飞机相同的直升机,在空中捕捉到了所有的镜头。充足的准备和极度专业的水平造就了效率和精准。这段原计划在九天里完成的空中大戏,实际只用了两天就摄制完成了。“对于我们来说,这段经历太刺激,太难忘了。相信这样的感觉,通过镜头会传达给每一位观众。”导演诺兰说道。
在机舱内展开的殊死搏斗,是在位于伦敦北部的卡丁顿飞艇飞机库完成的。特效总监克里斯·科尔鲍德和团队在一台平衡架上制作了一段机身,可以做到纵向横向自如颠倒,并能快速倾斜,把剧组台前幕后每一个同事的个人平衡能力做了次彻底的考验。
“我不知道为什么克里斯当导演的片场,我们总得翻筋斗,要不然就得把我们转个四脚朝天,”摄影指导菲斯特半开玩笑地说道:“显然,这样拍摄很费劲,很难,但是,到了大屏幕上的效果,又总是非常出色。”
影片的开场动作大戏完全使用IMAX摄像机拍摄,除此之外,整个摄制过程中,IMAX摄像机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主角,完成了大部分的动作情节。“我特别钟爱用IMAX摄像机拍摄,”诺兰特别说道:“因为它能把画面放大放宽,在规模比例上发挥到极致。在上一部《蝙蝠侠:黑暗骑士》中,我们已经领略了它的非凡功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我们的技术越来越成熟,曝光指数等各方面都能更好地为影片服务。技术上的不断更新,让我们的拍摄水准也不断地得以提高。”
摄影指导瓦利·菲斯特颇为同意诺兰的说法,他说:“从画面和音质上说,IMAX提供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因为画面的格式和清晰度在人类的眼前呈现出的那种广博,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配合高保真的环绕音响,让人不忘情都难。我们花了六个月的时间跟Panavision和IMAX公司一起重组摄像机上的取景器,并改良了镜头,这样一来,即便在机器昏暗的环境下,都能拍出极其优质的画面。所有这一切的改进,实现了我们之前两部影片无法做到的诸多细节。”
证券交易所的外观,选择了纽约市华尔街的金融中心。剧组为拍摄片中两场激烈的对抗戏,把整个金融区封闭了两周的时间。现场云集了主要演员,特技队和几千名群众演员。动作戏的情节,有大约600名特技替身演员完成。因为,为了让那么多的替身演员准确无误地完成事先设计好的动作,特技指导汤姆·斯特鲁瑟斯把所有人分成不同的小群体,然后再细分成小组。
“在华尔街这样的地方取景拍摄,永远会在逻辑上出现很复杂的状况,尤其是我们还有那么多人在这样的场景里一起表演,”诺兰说道:“我们得到了纽约市政府的大力协助,所以一切进行得很顺利。每一个参与的人都很配合。我这一路拍摄电影所组建的剧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成员都非常优秀,这让我深感幸运。我知道我可以完全信赖他们的全情付出,他们总会想法设法做到最好,这让我的工作轻松很多很多。”
在影片主体拍摄接近尾声的几周时间里,剧组是在纽约度过的。川普大厦被当做了韦恩财团的外观景致;而皇后区大桥的上层应剧组拍摄要求,被封闭整整两天。就是在这个地点,蝙蝠侠眺望过这座他愿意用生命和所有的一切保护的哥谭市。
关于服装、道具:
自《蝙蝠侠:侠影之谜》开始,蝙蝠衣为了符合‘黑暗骑士’的别号,被彻头彻尾地进行了重新设计。舒适度和灵活性大大增加,尤其是颈部和肩部的改良。俗话说得好,‘没事别画蛇添足’。所以,《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的服装设计师林迪·赫明和她的团队没再蝙蝠衣上再做任何修改。
多层次的蝙蝠衣一共有110个单独成形的零部件组成,每个零部件在整个影片拍摄过程中,都必须根据剧情需要,进行至少10次以上的复制。最底层是由高科技运动制造商生产的军用涤纶网材制成,保证了皮肤的透气性和排汗。然后,单独压制成形的柔性聚氨酯零部件附在涤纶网上面,形成看似钢板的整体防弹衣。在腿部,胸部和腹部又格外添加了轻便又结实的碳纤维嵌板防护层。
蒙头面罩是根据贝尔的头部轮廓和脸部线条专门开模定制的,确保百分之百的贴合度。
标志性极强的披肩则有不同的制作版本,从长短和形状上来配合不同的情节需要。短版的适合打斗动作戏,滑翔机版的,用于瞬间展开蝙蝠的翅膀,准备飞行。
贝尔身着蝙蝠衣的形象为同组其他演员起到了必要的助戏作用。高登-莱维特肯定地说道:“克里斯蒂安穿上蝙蝠衣后,我根本不需要再使劲入戏,我确实就是在跟蝙蝠侠说话。这种情况对我来说虽不经常发生,但我在拍戏的时候,时不时地会忘记自己是在戏里,感觉这就是很真实的生活。所以,跟蝙蝠侠对话的时候,绝对是我觉得特别真实的一刻,最真实的。”
在设计贝恩的服装时,赫明希望做出一种效果,看上去象‘七拼八凑出来的汞合金混合体’,因为贝恩是从很远的地方过来的。他的背心的一部分,是从一个旧的军用帐篷上剪下来的碎片。他的衣服都很有军国主义色彩,但又绝对不能算制服。”
显然,贝恩最显著的装饰,就是他脸上那个凶神恶煞般的面具,被紧紧地勒在他的脸上,这是个不断往他的脸上注入止痛剂的装置,这种肉体上的折磨源自过去,曾经陷入绝境的他受到过的伤害。“他就靠着这个面具过日子,”诺兰解释道:“他背负着自己充满耻辱和仇恨的过去,他的脸时刻提醒着自己的这些,也让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怪物。”
“我们把面具设计得很有兽性,”赫明说道:“看上去必须跟蝙蝠侠的面具形成强烈的反差……而且还不能是黑色的。”
面具是由服装效果团队制作的,根据汤姆·哈迪的脸部和头颅,做了数码映射模型。服装效果监督格拉汉姆·切齐亚德解释道:“对我们来说,贝恩的这个面具的贴合度必须跟假皮肤一样。但是,又不完全象假皮肤。看上去得象是从金属模具里设计出来的。我们利用汤姆的电脑铸型,用立体模型制造法做每一片硬块,然后贴合到他的头部轮廓,这样面具就会紧紧扣在他的脸上,没有缝隙。”
最后的结果看来,用密不透风来形容还不算最贴切。赫明证实道:“这面具最后就象把老虎钳一样钳住了汤姆的脑袋。在汤姆的配合和耐心下,我们把这个面具做到没办法再紧了。在前部有一个磁性的移除板,所以大家肉眼看得见的部分,下面都有一系列的磁铁,磁铁下面还有一层橡胶封条,象密封罐一样把空气完全隔离,牢牢嵌进汤姆的皮肤里。能接受这个事实已经很需要勇气,更别说戴着它演戏了,听着就已经令人无法忍受了。”
拜恩的面具功能性远比形式重要,而塞琳娜·凯尔佩戴的面具集功能与美观为一体。诺兰说:“这个人物的登场亮相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她首先是猫女,其次才是塞琳娜。对我来说,最一开始就要考虑的,是怎么能够做出猫耳的形状,但避免真做成一对猫耳朵。考虑再三,我最终受夜视镜的启发,做成那种翻上去到她的头上,似有如无地形成了猫耳的轮廓。这个概念一旦成熟,林迪和她的团队就能非常美妙的实体化了。我们的工作必须谨记的是,人物肖像上存在的一切细微末节,都有着逻辑上极度合理的必要性。”
“她的猫服同样相当实用,让她能在瞬间消失在一片黑暗中,随时准备出击,”赫明补充道:“塞琳娜不穿猫服的时候,她也总是习惯穿黑色的服装,为任何场合准备好调整自己。她有着典型的变色龙型人格。”
海瑟薇解释说:“大家必须明白的是,塞琳娜是个随时能逃离某个现场的人,她时刻准备着……她可以把自己整个的身份,或者多重身份,在她逃离时,一同带走。”
塞琳娜的猫服其实分两部分,但当她戴上那根紧身功能腰带,看上去就象穿着一身的连体衣了。整套猫服还包括了一付肘关节手套和高跟过膝高筒靴,都暗藏着妙用。“其实它们都是武器。”赫明点头说道。
制作猫服用了两层材料。外层是聚氨酯涂层的弹性氨纶,印有六角形底纹。“很简单,成流线型,”赫明说道:“完全勾勒出了猫女美好的身材,但又不至于太招摇。”
既然猫服象皮肤般,从头到脚紧紧绷在海瑟薇身上,她说:“你就真的无所遁形了。我就跟一个运动教练一起进行了形体训练,确保自己的体态和运动能力能让自己穿着这么紧身的服装还能游刃有余。如果让全世界在大屏幕上这么看着你被紧紧绷住的身材,想偷懒不去健身房锻炼,门儿都没有!”她大笑着说道。
饰演猫女的一大挑战,是驾驶蝙蝠摩托车,这架双轮的街机曾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中首度亮相,是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和美工师内森·克罗利共同设计完成的。特效总监克里斯·科尔鲍德及其团队完成了蝙蝠摩托车的成形制作。
蝙蝠摩托车的车轮和时速跟蝙蝠战车相同,在‘黑暗骑士’三部曲前两部中曾屡屡亮相。虽然看上去笨拙,但蝙蝠摩托车的车速惊人,灵活性很大,而且功能齐备,配有爆破炮,50口径自动步枪和爪钩发射器。
蝙蝠摩托车虽说是街机,但并不容易驾驭。需要驾驶人有足够的力量和特别的技巧,才能自如地控制他。在摄制《蝙蝠侠:黑暗骑士》的过程中,唯一一个能真正驾驶蝙蝠摩托车的人,就是专业特技演员让·皮埃尔·戈艾。他被再次邀请在《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中,继续担任蝙蝠摩托车的驾驶员。但是,他确实有个无法克服的弱点,海瑟薇娓娓道来:“我跟克里斯站在一起,看着蝙蝠摩托车,他告诉我让·皮埃尔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能驾驶那家伙的人。于是我就追问了一句,‘他能给女人做替身吗?’”
特技指导汤姆·斯特鲁瑟斯有着同样的想法,他说道:“男人骑着蝙蝠摩托车的样子,怎么着都无法跟女人比。但我们找到了一个特别合适的女特技师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职业摩托车越野赛车手以及特技骑手乔琳娜·凡·瓦格特 ,是第一位完成全尺寸越野自行车后空翻的女骑手。剧组请她来完成影片中,猫女驾驶蝙蝠摩托车驰聘在哥谭市街头的情节。“我接到电话邀约的时候,兴奋得溢于言表,” 凡·瓦格特回忆道:“他们问我能不能办到时,我就说,‘只要你们给我这个机会,我就保证搞定。’最大的问题是得习惯控制身体的位置,因为你得俯下身去才能稳住重心。关键就是怎么找到自己的平衡点,让自己尽量舒服。不过几小时后,我就完全适应了,玩得很开心。”
特效总监克里斯·科尔鲍德为了能让女骑士更自在的驾驭,对蝙蝠摩托车进行了一些修整。“这家伙很沉很沉,所以我们重新用铝材在框架上做了一些调整,包括整个前端。这样一来,机身本身轻便很多,让乔琳娜可以自如地掌控自己和机器之间的配合。”他说道。
蝙蝠摩托车和蝙蝠战车让蝙蝠侠在哥谭市的大街小巷随意穿梭变得方便灵活,还为他配备了各种必要的火力武器。但在这次的终结篇里,蝙蝠侠终于能做到‘凌空而起’了。这得感谢片中人物,军师卢修斯·福克斯卓越的智慧和贡献,是他发明了‘蝙蝠’。导演诺兰和美工师内森·克罗利再次联手,设计出了首屈一指的空中机器。他们综合了阿帕奇攻击型直升机、鹗型涡轮螺旋喷气机,猎兔垂直起降喷射机的关键元素。当然,这一切必须都是黑色的。
在片中,“蝙蝠”应该被称作是韦恩财团麾下,应用科学部门研发的新型机械设备。美工师克罗利说道:“我们切入的角度,是把‘蝙蝠’当作一项可靠的军事项目,这样我们的故事就容易往下说了。从设计的专业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就是得让‘蝙蝠’跟摩托车一样,恰到好处地隐身于蝙蝠战车内。原来最大的问题,是构思其合理的形状,我们画了很多很多的草图,才开始做模型。”
诺兰补充道:“从功能性来看,‘蝙蝠’的整个设计构造理念其实就是一架双刀刃螺旋直升机。旋翼就隐藏在战车的底部,空气通过顶端的通风排气阀传送下去。它还有阀瓣和类似百叶窗那样的栅格,左右空气动力,让整台机器能随意在建筑物间翻飞转向。”
特效总监克里斯·科尔鲍德细解道:“有很多可以活动组件:驾驶员座舱可以打开;空气阀瓣无处不在;还有旋翼和照明。这家伙差不多得有10米长,5米多宽,重约1.4吨,绝对称得上庞然大物了。我们套用了好几种不同的计算法,就为了能让它飞起来。因为克里斯始终抱定一个概念,就是在电脑CGI接手之前,物理性的制作一定要做到极致。所以,我们用起重机和直升机把‘蝙蝠’用绳子悬吊起来,沿着高压线走。底部装上了一台特制的,配有液压控制器的车辆。”
科尔鲍德承认,他们在制作,调试过程中,始终无法做到的,是让‘蝙蝠’自行起飞或者自行抬高飞行高度。“让这么大一个东西飞起来,不是我们这些人的能力可以做到的。要是我做出来的这个庞然大物能真的飞起来,我可就真的发财了!”他哈哈大笑着说道。
关于场景设计:
韦恩庄园,也就是最初的蝙蝠洞,在《蝙蝠侠:侠影之谜》中被毁。所以布鲁斯·韦恩不得不暂时把他的大本营挪到蝙蝠仓内。但是,他重建了庄园,当然也包括蝙蝠洞,再现了早前的几个重要设计元素。
美工师内森·克罗利与凯文·卡瓦纳一起为《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担任艺术监督。克罗利说道:“克里斯跟我仔细斟酌了一下如何把蝙蝠洞和蝙蝠仓结合起来,我们想借助现代几何学完成这个设计理念,一切都必须有机地镶嵌进墙壁中。而且,我们可以继续沿用‘水淹蝙蝠洞’的想法,一切藏于水下。进去的时候,只看到一个普通的蝙蝠洞,但找到关键的按钮后,会有很多完美呈现的方块,装载着各种设备,从蝙蝠衣到超高级电脑,应有尽有。”
诺兰的观察,让他如此总结:“就是蝙蝠洞的触碰控制技术,与蝙蝠仓的功能性的完美结合体。”蝙蝠仓的建造仍然回到了卡丁顿片场。但是,新的蝙蝠洞场景,包括人工瀑布,是在加州卡尔佛市索尼片场的第30号摄影棚摄制完成的。之所以选择那里,是因为该片场有一个巨大的水箱,可承载超过72万加仑的水。
遍布哥谭市地下的污水系统,成为了贝恩的作战基地,他的阴谋魔爪伸向了水气流。卡丁顿再次成为了该场景的搭建现场。由于本身就是个飞艇飞机库,洞穴状的外观给剧组提供了自然的条件,搭建通往混凝土和波纹钢结构的隧道,高达几层楼。为了给场景提供照明,摄影指导瓦利·菲斯特说道:“我建议使用超级感光过度的照明,把这地方变成一个类似竞技场一样的地方。这样一来,这些超亮的点式灯光照出了煞白的效果,能营造出一个令人心烦,不舒服的环境。”
卡丁顿片场还同时为一个更为复杂,壮观,多层次的场景提供了搭建平台:一所令人毛骨悚然的监狱。与窝藏在地下,贝恩的老巢完全不同。这所监狱象在一望无际的深渊里出现的一堆乱石牢笼,迷宫般地到处都是。带栅栏的笼门都没有锁,因为不怕犯人逃跑。唯一的出路就是一个根本无法攀登的超高立柱,通向地面。为拍摄这个场景,剧组在卡丁顿制作了两根立柱,比较高的那根足有近40米高。监狱的地面外景选择在印度西北部城市焦特布尔拍摄,险恶的地貌增加了情节的荒芜感。
与这些偏远地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韦恩庄园宏伟的外观,场景选择在英国诺丁汉市某处。虽然,布鲁斯·韦恩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一砖一瓦地还原韦恩庄园的原貌,但屋子内部的设计单调乏味,看上去不象有人住的家,而仅仅是一栋房子。
在三部曲的前两部里,芝加哥被当做了哥谭市的市容背景。但终结篇《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有三座城市被选为哥谭市的‘替身’,分别是:匹兹堡,洛杉矶和纽约。在很多场戏里,情节发展的背景里有着两个以上的城市风貌。在一个城市里开始,不知不觉中,换到另一个城市结束。摄影指导瓦利·菲斯特说道:“为了做到无缝连接,保持连贯性,我们遇到了很多很大的挑战。我们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段里取景拍摄。这样一来,为了衔接日光,配合呈现出相同的光线,就花了大量的时间安排,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露出马脚。与克里斯和分场场地经理做了很多的部署工作,为的就是能够准确地抓住拍摄的时间段和具体的街道地点,为今后的后期制作提供保障。”
关于音乐
从人物到地点,影片的主题被完全收录在了主题音乐中。这次的配乐仍然由汉斯·季默操刀。这是他与导演诺兰的第四次合作,‘黑暗骑士’三部曲由他一手包揽。“为《黑暗骑士三部曲》配乐,能跟克里斯托弗·诺兰这样才华横溢的导演合作,是一种无比的享受和快乐,也是我莫大的光荣。他是那种愿意听取他人意见,欢迎各种观察见解的睿智导演。”季默说道。
在这部三部曲的终结篇里,季默回顾了早前的主题乐章,但是,他特别提道:“我们为贝恩选择了完全不一样的配乐方向。我想用交响乐团来为人物的思维、情感代言,但是我跟演奏员们说,‘我想让你们抛开所有你们了解的东西。我会把你们当一群最原生态的鼓乐手。’结果效果非常理想,大家觉得特别解放,象感受了一段音乐探险之旅。”季默笑着说。
季默还专门为贝恩配上了一段显著的唱诵。利用这个机会,他与广大的蝙蝠侠迷进行了一次互动,让他们参与到影片的原声大碟制作过程中。大家通过UJAM,一家专门上传作曲,音乐制作和音乐出版的网站,把自己的唱段传送过来。全球数千名网友响应了这个活动。收到的音频文件被同步后,做成了一段强烈的唱诵,被编配到了影片中。季默回忆道:“我跟克里斯建议,这是一个回馈粉丝,让他们实际参与进来的一种渠道。一开始还是有所顾虑的,但最终的结果美极了。”
“我从来没有跟一个,对某一个想法如此执着,奋不顾身的人,而且这个想法几乎就是孤注一掷的。但最危险的地方往往也是风险最小的,”诺兰评价道:“汉斯教会了我走偏门也能找到真理的方法,如果不走这些偏门,或许你永远无法做出一番惊人的表现。他能为每一部电影设定全新的目标,每一次都让你觉得高不可攀,甚至让你觉得完全不可能做到。”
季默认为:“就象片中的人物,为塞琳娜·凯尔编配的音乐是‘暧昧的,模凌两可的,这比直白地判断一个人好或坏要有意思得多。克里斯执导的影片,总有相当一部分的灰色模糊地带,我就希望把这种模糊不清用音乐表现出来。
用一根音乐的绳线连接三部曲的每一部的,是季默专为布鲁斯·韦恩编配的乐章。“他的主题最简单,最明了。两种身份的主题几乎永远不变,”季默如此描述道:“我一直想让音乐来为他表达一种‘如果不是这样会是怎样’的情绪。 但是我确实相信这部电影将走向一种抉择 – 那两种身份的旋律变化了,并给出了一个答案。
本文为作者 王涛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8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