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拍前,我们需要对手里的摄像机测试些什么?
《寻龙诀》拍摄现场
摄像机测试的重要性,在拍片过程中不断的得到印证。
现在一个电影项目要开拍,摄像机测试这个环节已经不用摄影指导作为特殊需求提出申请才会进行了。所有的剧组都会直接在前期筹备的时候自行准备,为这个环节预留下时间以及资金。即使在摄影指导对所用的设备以及呈像效果了如指掌,剧组也还是要测试摄像机。那摄像机测试对于项目为什么如此重要?为什么每一个项目都需要从头开始,进行一遍机器测试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因为剧组的摄像机测试不仅仅是为一台机器提供测试,而是为项目中的三项重要元素提供测试:摄影工作的呈像工具,摄影工作的拍摄对象,以及摄影工作的影调颜色选择。一旦我们明白了,最终画面看由这三项元素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结果,后面就会发现,抛开与其他元素的联系,摄像机的质量,只是很小的一个环节。
过去用胶片的时候,一些胶片会经过不同的镜头,不同的滤镜,以及多种不同的拍摄处理工序的测试。来观测它们最终在为演员、发型和装束呈像时候的表现。有时甚至会去测试它们展现场景时候的效果。然后摄影指导会和调色师一起研究这些片段,评价不同的镜头与滤镜以及处理工序,找出哪种组合更接近项目需要的效果,这些是胶片时代的工序,但测试并没有因为从胶片转换成了数码就不重要了。相反测试变的更加重要,因为在数码时代,不同的元素都更容易得到,所以更需要通过测试才能选出最好的组合。
摄影指导孙明老师
有时,即使我们认识到了摄像机测试的重要性,但是仍然会感觉到:实在没有多余的预算去做这个工作。其实这个感觉是有理由的:数码器材拍摄的便捷使得现在的项目周期很短,还有一些更激进一点的,一些低成本的电影项目,一般在正式拍摄之前,演员是不进组工作的,并且出镜的服装也不是全部已经挑好的,而且场地在开拍之前也是不能进入的。
因为这些各式的困难,有的就想放弃摄像机测试,放弃为了好看画面的探索。其实,越是资源有限的项目,就应该越要测试,但是要想好怎么测,从而更准确的为项目结果做出判断。如何才能做到这样的优化呢?下面的几个要点可以帮助你。
项目的投放平台是在电影院?电视?互联网?还是移动端?一般来说,越大的屏幕,就需要越高的分别率,以及录制的位深(bit depth),和越低的压缩度。
有没有一些特殊的交片要求?比如一些网络播放项目会需要超高清的分辨率,或者探索频道的项目,会制定某种编码制式或者色彩空间。要考虑到播放平台,确保机器可以录制对应的需求。
项目能够承担起多强的后期制作的能力?包括硬盘存储量,网络传输带宽等级,计算机运算速度。越大的素材分别率(录制时候选择保存的像素分辨率),越低的压缩比率,就需要越大的存储空间(包括所有的现场摄像机存储卡,后期实际存储,以及后期存储的备份)。
项目的摄像机和配件是要买?还是租就可以?单这一点,一般就能把选择削减一半。
片子需要摄像机的运动方式是以手持为主,还是更偏向需要滑轨、推车等进行平滑的运动?是否能够轻松用手操作,这一点对于挑选正确的摄像机影响也非常的大。
越是具体的列出需求标准,你对待项目就越能够坦然,经过这些标准以后,就应当开始实际的测试了。
娄烨导演和摄影指导曾剑在《浮城谜事》拍摄现场
考虑到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我们只应该对真正影响项目最终影调、颜色的元素进行测试。下面介绍的三个指标往往是摄影工作需要重视的:
1 ,颜色效果测试
电影的影调颜色是否倚重于某类色调?电影需要是高饱和度、高感官刺激的效果? 还是偏干涩、低饱和度的味道?想要达到的颜色主调是什么?水粉色?金属感的蓝?还是更暖的琥珀色?如果特殊的颜色效果对于影片很重要,摄影指导一定要在项目设计者(包括主创以及服装设计师)的帮助下设定好一套色彩计划。在保证所有的人都统一了意见、并且完成了影片的色彩计划之后,颜色效果测试就可以开始了。
进行颜色测试的方法和进行肤色呈像测试很像,但是这只是表面的,实际上颜色测试包含更多内容。
对于摄像机,大家有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是:我们总能把任何一个摄像机所拍出来的肤色调到相当好,不管是什么摄像机都行,但是如果只调肤色的话,问题只是转移到摄像机周围的颜色里,并不会消失。每一台摄像机都有不同的滤光矩阵排列,也都有着不同的数码色彩空间。这意味着每个摄像机都对可见光波有着不同的颜色诠释。
这些颜色区别可以被调色矫正么?答案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我们对项目中的每一镜都进行以抽色取样为基础的二级调色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项目所需的工作量和调色的成本就会非常之高。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选择一台能够贴近叙事所需颜色的摄像机呢?
在测试现场的流程:
有了项目色彩计划之后,就带上所有的项目助理以及灯光替身,无论是谁,只要他们的皮肤接近主演,然后在他们周围放上最接近项目色彩计划的背景。注意观察被测摄像机中,肤色以及戏服颜色的关系呈现效果如何。
在调色间的流程:
有了所有的摄像机素材之后,就可以开始一些实验工作了。我最喜欢的调色方案就是达芬奇调色软件的免费版,它能够在价钱合理的硬件设备上运转,并且界面也不难学。首先我会把素材全部导入,并且将它们按照景别远近依次排序(大全/中景/特写)。然后我会用主级调色工具将肤色调整到健康的样子,观察效果。如果这时我们使用了次级调色工具对于某一个颜色区间特殊调色(或者是用选区完成类似的效果),而不是只用主级调色工具对全部画面调色的话。就等于默认将来的每一镜都要重复这个比较麻烦的工作才能还原现在实验时我们为这个摄像机的“做弊”行为。我们最好还是把次级调色功能留给成片的调色环节,放在最后。
在肤色被调好之后,我便会把注意力放在画面周围的其他颜色中,比较它们在不同摄像机之间的差别。假设把肤色的饱和度降低,其他的颜色是否会显得浑浊?如果强调肤色的健康和温度,其他的颜色是否会过度饱和接着开始丢失细节?如果需要为整个画面调入一种风格化的滤镜,我的肤色被影响后反应的效果如何?整个过程中,人的肤色是否显得病态又死灰?还是画面里蹦出了橘黄色南瓜一样的颜色?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最不费力就能完成调色的摄像机。以好看的肤色作为目标,主级调色节点做为工具,如果选出来的摄像机能够如此达到七成的效果,那么在最终成片的调色环节将会事半功倍。
2.动态范围测试
项目的影调颜色需要多宽的动态范围才能达成?项目是在高度反差的室外完成,还是在一个所有的墙壁都经常被照的比较平的医院?又或者项目是经常出现阴影以及一道强光,并且最终效果对比度要求很高的恐怖片?如果实现高反差的图像是项目影调颜色很重要的组成,那么我们就应该对不同摄像机的动态范围多加体会,注意对于最亮部以及黑影里的细节,它们消失于多宽的范围内。
多年以来我做过非常多精细并且复杂的摄像机动态范围测试,这个测试的环节总容易把人带进沟里。现在我并不是经常进行这个测试了,因为如果我的实拍可以发生在可控的光照环境下,那么这个测试步骤不就是在浪费时间么?目前所有的摄像机都可以轻松的拍摄九档的宽容度,如果你的最终效果是要高反差的,并且照明完全可控,那么我就会跳过这个测试。不过实际上,大多数的独立电影没有可控照明这样的奢侈品,并且需要经常面对高反差强光的照明条件。
在测试现场的流程:
把这个测试安排在一个白天,在一间公寓或者办公室找到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有非常多画面细节的墙。这些细节具体可以是另一座建筑物,一个商店的门面,或者是壁画。找一个朋友站在窗边,不站在窗前,而是在窗户的一侧,这样一半的构图是窗外另一半是屋内的人。
这时试图构造出电影最终影调颜色所需要的宽容度,考虑它的需求是10档,或者12档?还是15档?你为整个项目假想的最严峻的宽容度挑战都可以这么测试出来。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实施宽容度的构造,我偏好的方法是用一个测光表,量一下室外的曝光度,然后在室内没有补光的时候量一下人脸的曝光度。看一下这两个数值相差多少档,如果室外的曝光值减去你项目需求的宽容度档数,仍然超过室内人脸的曝光档位,那么就在室内补光。可以用专业的灯光,也可以用普通的节能灯。
我们这是不需要刻画出一个漂亮的画面,仅仅是为了构造反差比。如果没有测光表的话,也可以用摄像机的斑马线功能,或者带直方图的摄像机视图,或者一个带直方图的专业监视器。
在调色间的流程:
我接着会把素材放进达芬奇调色软件,然后对比不同摄像机窗外的细节度,和室内的人身上的细节度。这样可以看出不同摄像机是怎么应付极端条件的。它们的高光是否完全曝掉了?如果可以看到细节,同时要检测周围是否有奇怪的呈像残缺(抗锯齿,阶梯色,传感器造成的特殊模糊,等等),在颜色即将溢出的时候是不是会开始偏色?或者暗处的表现如何?它们是不是被蒙上了一层噪点?这些关键点非常重要。它们有助于我们了解为了达到项目的影调颜色,后期是否需要对宽容度进行特别的处理。是否这意味着对于一个颜色效果很好的摄像机,但是如果他的宽容度不高的话它就会被淘汰呢?不是这样的,如果颜色表现对于项目已经足够重要,那么也可以通过在现场非常努力地去控制曝光来使用这台机器。比如在窗户上加上灰度色纸,或者网子。或者简单一点只在早晨与傍晚拍摄,这些往往对应使用单反摄像机拍摄的情况。如果能够控制现场的曝光来配合摄像机的宽容度,我们也能用单反拍出很美的图像。
3.低照度测试
项目的影调颜色是否依靠昏暗的环境?影片是否发生在室外的夜里?在日落过后过后的小镇里?或者在一栋大楼的地下室?
如果剧本里描述了昏暗氛围的场景,只用月光或者烛光进行照明,同时我们确定大部分的画面会很暗。那么我们就需要关注摄像机在低照明环境中的表现。
在测试现场的流程:
这个测试的实现方式是,找到一个有很多小物件和细节的地方,可以是一个办公室,或者清洁间,或者是自己的卧室点亮一些蜡烛,或者很小的台灯。让一个人从暗处拿着手电走过来,让他挥动手电,时不时照亮一个物体,然后时不时的把手电光扫进镜头,假装他在找某样东西。
在调色间的流程:
再次使用达芬奇调色,我们要观察的不是能否在黑处看清画面中的人。而是为了看到屋子里的细节,调色后我们必须接受画面里有多少的噪点。这是一个光信号相对于噪点量的测试。
很多摄像机允许我们加强感光度ISO,有一些甚至可以将感光度升到100000,但是这会对噪点基数造成多大的影响?摄像机超强的低感表现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低感与宽容度是不同的,增高感光度只是把画面的曝光基数提高了,所以我才在画面里放上了一个手电光。
观察被手电照到的物体与在暗处噪点中的物体,它们很能说明问题,因为大多数的低调照明场景都会不时出现高光需要被应付。尤其是对于夜/外的戏(会有开着大灯的汽车开过,交通指示灯,商店霓虹灯)。我们不能单纯的把感光度无限的升高,然后还希望在高光处还有细节。动态范围和噪点量共同影响着感光度的最佳数值。
为什么要把手电照向镜头?有两个理由使我们应该这么做,首先我们可以感受一下镜头对于特定传感器,在进光时候产生的眩光,每个摄像机的传感器都有不同的OLPF(低通滤镜),它连同传感器的表壳一起会对同一个镜头的进光产生不同的效果。其次我们可以检查一下“黑太阳”效果是否会出现。它发生于一个强光(比如太阳)处,让颜色反过来在画面里形成黑色。一般在低端摄像机上会出现这个情况,但是在后期可以修复。不过用手电照向镜头可以更早的发现是否有这个问题,提示我们是否要提前准备好后期的修复工作。
这三项摄像机测试是否足够囊括全部的摄像机测试工作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如果你能够十分勤奋并且完成这些摄像机测试,再携带上专门为项目挑选出的摄像机。那么你在现场创作发挥时将会自信的连自己都害怕自己!
预祝愉快。
本文为作者 项目案例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84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