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罪》真是好看——专访导演张睿:人物得鲜活,故事才精彩
网剧《余罪》改编自同名小说,5月23日播出以来,好评一波接一波。截至目前总播放量5亿次,豆瓣评分高达8.5。无论张一山饰演的“余罪”,整个学渣队伍,还是刑侦队长“许平秋”,犯罪集团头目“傅国生”……每个人物各有特点,一个精彩的卧底故事进入观众视线。
影视工业网专访《余罪》导演张睿,聊聊小说改编影视作品如何做增减,如何取舍演员的表演,拍摄刑侦题材的经验,以及拍摄电视剧、网络剧的不同经历等,同时对剧情的逻辑问题、第二季的故事发展做出解答。
导演张睿(红衣)在《余罪》拍摄现场
采编:木西、王璐
影视工业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刚拍完《刑警队长》,两部剧在题材上很类似,为什么还会选择拍《余罪》?
张睿:《刑警队长》拍完以后,大家忽然发现警匪剧、涉案剧又可以进黄金档了。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公安部是有文的,有一定的题材可以进。找来了挺多项目,但是《余罪》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这个故事的写法、人物塑造各方面和《刑警队长》完全不同。《刑警队长》是一个真实的阴谋,你不能太夸张、太飞去写。《余罪》是网络小说,作者写得天马行空一些,人物的想象空间也大一些。
故事的风格大概是什么时候定下的?
张睿:其实从最一开始,曹总(曹华益)、我们的总编剧于淼、制片人杨春晓还有我,四个人就比较共识。这个小说吸引我们的地方,就是接地气的人物,喜剧的风格。没了这些,它就成了一个特别一般的警匪剧。借着原著小说,大家觉得能把人物做的特别鲜活、真实。所以从一开始到拍完,到后期,一直都在贯彻这个方向。虽然我们在成片的时候剪掉了很小一部分比较极致的东西,但整体风格是贯穿的。
这部剧是小说改编的,那么在故事的增减上,是怎么做选择的?
张睿:原著是网络小说,重点在人物上。改编的时候必须考虑影像呈现的效果,所以我跟编剧反复在聊这个事儿。戏剧冲突、情节设置、人物情感上是需要我们做加强的。
看过原著的会发现,剧中很多生死危机的点小说中是没有的。如果完全按照小说拍,相信大家会觉得慢,不够生动。举个简单的例子,小说里警校那一段就用了很长的篇幅,第一部的故事讲到余罪刚刚进入看守所。如果我们按这个节奏拍的话,相信观众看两集就看不下去了。所以我们凝练了前半部分,迅速交待清楚人物的性格、人物关系和人物的目的,但我们很大程度保留了“许平秋”的目的悬念。
故事往后发展,大的结构、支撑点,我们都保留了。“余罪”如何跟傅国生建立关系,如何在贩毒集团里生存,还有他跟各个人物的情感走向。不过,依撑着这个大的框架,你要把周边的肉要做扎实。需要不断去设置小的障碍,让观众感受到危险,感受到人物关系的变化。
作为刑侦题材的剧,悬疑、烧脑的成分会不会不够多?拍之前有考虑观众群体的事情吗?
张睿:我个人很喜欢《神探夏洛克》、《夜班经理》、《绝命毒师》这类美剧。我认真想过这个戏走那个路子可不可行,但是会发现,你要舍弃掉的是小说本身很喜感的东西。很难去把这两种东西融合在一块,其实就是一个风格的选择。涉及到具体的拍法,还是会借鉴我刚才说的那些戏里的一些手法。
拍电视剧的时候考虑受众多一些,因为电视台收视率压力大,需要受众面更广。现在网络大部分是90后、00后在看,虽然跟电视会有交叉,但大部分是两个群体。我们也确实做了一些功课,奇艺咨询也给了一些资料。拍《余罪》的时候,我自身的认知相对有一些调整。我也是第一次做网剧,比较好的是这个戏里面大部分的演员都是90后,天天跟他们混在一块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你认为这部剧的精髓是什么?
张睿:最大的一点就是男一号这个人物,余罪,很难写到男一号是这么样一个人。余罪的性格很符合现代审美,又恰恰是一个警察的身份。人物性格和人物身份之间的冲突产生的张力,会让大家觉得很有意思。
我认为任何一个好故事,最重要的还是要把人物做扎实,人物关系做好。余罪在戏里,跟正面的、反面的人物,都形成了一种,按现在流行的话来讲,相爱相杀的关系。他跟傅国生,跟许平秋,都是这种关系,这种真实会让观众有代入感。
设计“余罪”这个人物的时候,都做了什么考虑?
张睿:我们老说小人物改变历史,余罪是典典型型的小人物,出身卑微,性格痞了吧叽,最大的志向就是回老家当片警保护他爸。他一开始答应回去集训,就是因为安嘉璐。大家说他们开玩笑,不尊重女性。恰恰相反,他们是最尊重女性的。他可以为了周文娟考试都不要,背她去医院。他可以在拉练的时候,第一个找到安嘉璐。每次他退缩的时候,我们也会设计很多办法让他转变。不论是一开始大胸姐来找他说安嘉璐的事,还是后来关海飞的事儿,包括许平秋和他在墓地的戏……所有这些都会让他觉得,他们都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他心里也有年轻人好胜的东西。当他进到贩毒集团,亲眼看到那些违法行为的时候,除了害怕他是有使命感的。从一个不成熟的学警,慢慢变成一个成熟的警察,这个人物在剧中是成长的。
大家要看到的,是余罪这个人表面之后的东西,他是典型的说一套做一套。为什么我说他是符合现代审美的,满足了很多女性观众对男性的期待?因为她们听的谎言太多了,她们希望的是我嘴上不经意,表面不正经,但我所有的行为特别专一,特别执着。余罪恰恰符合这点,回到任务上他也是这样。遇到危险他也害怕,这是人真实的反应,他必须有。但最后真正战胜这种恐惧的是什么?是他的使命感,这个是核。我接触警察会多一些,你会发现,他们虽然不像有些影视作品表现的那么高大上,但真的有危险时,他们下意识就会冲上去。
《余罪》拍摄现场:“余罪”试图拿到“疤鼠”杀死“关海飞”的犯罪证据
拍《刑警队长》的时候,我们在设计祖峰演的那个角色时就是这样子。他犯了错误,被判了刑,出来以后公职全抹掉了,在一个工厂当保安。但最后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下意识就会摸枪。当他发现没有枪,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警察的时候,依然冲上去。为什么?就是他骨子里知道自己是个警察。所以一山也好,其他人也好,我跟他们说,你们再去塑造真实的人,再去塑造不同的警察类型,内心深处始终要明白你是个警察,这个使命感是深入骨髓的。
为什么选择张一山出演“余罪”这个人物?
张睿:大家一开始的时候也会顺拐去想,要颜值或者什么。但小说中这个人物就不是一个以颜值取胜的人,把他扔人堆里根本没人注意得到。他在那帮学渣当中最不起眼,年龄最小,偏偏他是头,那这个人内在的能量一定很大。开始找了一些人,总觉得差那么点意思,后来有人提到了一山。其实一山跟余罪的年龄正合适,但是他童星的印象给观众比较深,再加上本身比较瘦小。大家会顾虑,觉得他能挑得起大梁吗?后来想说试试,就约他来见。
《余罪》拍摄现场(第一季第一集篮球比赛),左:导演张睿,右:张一山
见面之前一山看了小说,他本人特别感兴趣,说:“这个就是我,我就是这样,你们放心吧!”一开始见面还比较拘禁,后来多聊了两三次,发现真的除了他,你想不到有别人能完成这个角色。从外形到气质到性格各方面,他跟余罪很多地方很像。一山特别好、特别牛的一点,最打动我们的,就是在跟我们接触两三次之后,就已经让自己进到余罪那个角色里去,以那个角色的风格和我们交流,去生活。你越来越会觉得他就是那个人。像这种戏,剧名、书名就是男一号的名字,只要你把这个人选对,其实就成功了一半。
很多网友说张一山演技爆发,对其他“学渣”的表演也很喜欢。您的感觉如何?
张睿:一山我觉得最好的一点是,无论爆发得演还是内敛得演,他内在的情感始终是真诚的。我看有网友说,“每一根青筋都叫嚣着演技”,这种话可以两面听。之所以大部分人都喜欢这个人物,没觉得演过了,是因为他根里的那个情感特别真诚。有时一场戏里面就会有几种情绪,他在几种情绪之间的转换非常舒服,非常自然。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他心里相信这个事儿,他进到这个人物里去才能做到这样。生活中也是这样,在一定的情境下我们会转换几种情绪,那为什么我们的转换就很自然,是因为我们真实的生活在那,你心里相信这事儿,你不是在演。
那帮学渣传达出来的感觉让观众喜欢,也是因为他们的节奏感很舒服。从开机前的两个月,他们就天天混在一块,培养感情,培养默契,我就跟边上观察他们生活中的样子。剧中很多台词、状态,都是现场走戏的时候闹着闹着出来的,拍的时候觉得好就保留了。我要做的是一个取舍,告诉他们哪里过了,哪里还可以更多一些。其他演员的节奏,其实不需要跟他们完全搭在一起。毕竟每一人的性格、习惯、行事方式都不一样。相对其他方面,我对演员将整体人物的还原还是比较满意的。
你怎么看待其他几位人物在戏里的作用?
张睿:小说里人物比较多,所以我们合并了一些人。绝大部分还是保留了原著的人物性格,也会让演员自身的特点流露出来。解冰跟余罪是两个圈子的人,他看不上余罪。一开始是因为余罪和安嘉璐的事儿,到后面是想破案立功。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发现自己的初衷已经被情绪给牵着走。小说中解冰没有给余罪制造麻烦,是我们加的。但在后面就会看到,解冰也会为了他的行为付出代价。我始终跟编剧说,所有的人物,包括男一号,只要做错事,一定要付出代价。这是一个普世价值观,也是很多美剧、美国电影在表现的。好人做错事也得付出代价,坏人做了好事也会有回报。周文娟、安嘉璐,还有其他一些人物,在小说中没有什么作用,但我们还是给他们设计了情节。我们尽量做到让每一条线,每一个人物都完整。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事件上,让他们勾织在一块。
《余罪》的人物部分很有特色,但故事上有些逻辑是不通的,是什么原因?
张睿:我在做的时候也知道有一些点逻辑上行不通,限于各方面原因只能错着拍,没办法。观众看到的是24集的量,我们是按照30集拍的。由于播出需要,剪掉6集的量。还有就是拍摄时间上的问题。但为什么我觉得也还可以?第一,很多事情我们争取做到尽管逻辑说不通,但从情感能推得通。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是这样,很多荒诞的事,逻辑上是不通的,但它就是发生了,就是人的情感推动它发生的。第二,美国电影其实大的氛围也有逻辑不通的地方,不过细节被做真实了,观众就愿意去相信了。现在条件所限,如果往后再做,肯定会更注意这方面。尤其这类刑侦题材,一定尽量做到逻辑上完满。不然的话,观众容易跳戏。
第二季的重点会转移到事件上,还是继续以余罪为主?
张睿:肯定以余罪为主,但事件会更多。余罪在犯罪集团中的悬念是我们始终保留的,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人出来怀疑他,不是说经过考验就完全相信他了。这个抗衡会一直延续到最后大结局,有一步步升级打怪的感觉。人物和情感的描写也不会放松。在第二季,余罪和大胸姐的情感会展开,前12集需要解决大胸姐和她牺牲了的未婚夫的情感。另外,余罪在“关海飞”事件中的态度也是打动大胸姐的一个点,要慢慢抠。我们不能像美剧一样,两个主人公在深陷危机的情况下说好就好了,这个情感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所以得慢慢铺陈,其他随着故事的发展也有很多变化。
拍摄现场工作照,导演正为“余罪”和“大胸姐”说戏
这次拍网剧,和以前拍电视剧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经历?
张睿:从导演角度来说,制作上是比较缺憾的。条件所限,很多想法、导演专业方面的东西没做到位。电视剧也会有这样的问题,但条件相对好一些,缺憾会少一些。虽然现在网剧火,但大家一开始都没有把网剧当成特别重视的一个事。在电影学院上学的时候,老师不会告诉你电影怎么拍,电视剧怎么拍,网剧怎么拍,他教你拍戏的方法都是一样的,要求也都是一样的。所以很多想法因为费用实现不了的时候,会觉得比较郁闷。
不过我觉得《余罪》得到大家认可是好事,也是作为一个尝试。大家会发现,其实网剧也可以拍得很好看,会认为如果制作更精良的话,这个戏会更好。故事始终是最重要的,只是载体不同而已。有的故事适合网剧,有的故事适合电视剧,有的故事适合电影,只是这样区别。
“洋城集训”,导演现场说戏
另一方面,跟演员相处起来的感受不同。这帮年轻的演员没有太多的束缚,像常戎老师、李又麟老师和张锦程老师,也都被带得特别活泼。这种创作环境是在拍电视剧的时候,起码我拍电视剧的时候很少碰到。因为电视剧大家压力比较大,更职业化一些。这个组打成一片,生活中关系都很好。所有的演员,到现在拍完几乎一年了,关系一直很好,这个挺难得。
《余罪》拍摄现场
后面有什么拍片的计划?《余罪》这个系列还会继续拍吗?
张睿:8月份要去俄罗斯拍一个电视剧,是93年中国最大的一个案子,中俄国际列车大劫案。95年香港拍过一个电影。《余罪》有可能接着做,但如果继续拍,肯定要往前多迈几步。我每拍一个戏都会跟资方说,希望能70%到80%迎合观众,但必须有20%到30%引领观众,这样你才能进步。你看《美剧》会发现一个规律,里面70%到80%的情节是能猜到的,但永远有20%到30%的点是你猜不到的。当你猜到这个结局的时候,你会特别满足,“你看我猜到了”。但它一定马上有一个翻转让你觉得,“哦,原来是这样”。然后就会觉得他比我高级,这就是这20%到30%的重要性。你既要让观众有参与感,也要给观众留惊喜,留源源不断的好奇。
你可以上来就不迎合观众,直接引领观众,像《黑镜》那样。但人家是一年拍三集,我们是三天拍一集,这完全是两个概念。而且最难的在于点子,人家是以文本为出发点,花费在故事上的精力远远多于我们。大多数中国的从业者都因为创作之外的事损耗了很多精力。考虑到行业的状况,还有观众的接受程度,我选择先让大家有认同感。看进去以后,让他发现还有不一样的东西。
影视工业网专访《余罪》导演张睿,聊聊小说改编影视作品如何做增减,如何取舍演员的表演,拍摄刑侦题材的经验,以及拍摄电视剧、网络剧的不同经历等,同时对剧情的逻辑问题、第二季的故事发展做出解答。
导演张睿(红衣)在《余罪》拍摄现场
采编:木西、王璐
影视工业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刚拍完《刑警队长》,两部剧在题材上很类似,为什么还会选择拍《余罪》?
张睿:《刑警队长》拍完以后,大家忽然发现警匪剧、涉案剧又可以进黄金档了。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公安部是有文的,有一定的题材可以进。找来了挺多项目,但是《余罪》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这个故事的写法、人物塑造各方面和《刑警队长》完全不同。《刑警队长》是一个真实的阴谋,你不能太夸张、太飞去写。《余罪》是网络小说,作者写得天马行空一些,人物的想象空间也大一些。
故事的风格大概是什么时候定下的?
张睿:其实从最一开始,曹总(曹华益)、我们的总编剧于淼、制片人杨春晓还有我,四个人就比较共识。这个小说吸引我们的地方,就是接地气的人物,喜剧的风格。没了这些,它就成了一个特别一般的警匪剧。借着原著小说,大家觉得能把人物做的特别鲜活、真实。所以从一开始到拍完,到后期,一直都在贯彻这个方向。虽然我们在成片的时候剪掉了很小一部分比较极致的东西,但整体风格是贯穿的。
这部剧是小说改编的,那么在故事的增减上,是怎么做选择的?
张睿:原著是网络小说,重点在人物上。改编的时候必须考虑影像呈现的效果,所以我跟编剧反复在聊这个事儿。戏剧冲突、情节设置、人物情感上是需要我们做加强的。
看过原著的会发现,剧中很多生死危机的点小说中是没有的。如果完全按照小说拍,相信大家会觉得慢,不够生动。举个简单的例子,小说里警校那一段就用了很长的篇幅,第一部的故事讲到余罪刚刚进入看守所。如果我们按这个节奏拍的话,相信观众看两集就看不下去了。所以我们凝练了前半部分,迅速交待清楚人物的性格、人物关系和人物的目的,但我们很大程度保留了“许平秋”的目的悬念。
故事往后发展,大的结构、支撑点,我们都保留了。“余罪”如何跟傅国生建立关系,如何在贩毒集团里生存,还有他跟各个人物的情感走向。不过,依撑着这个大的框架,你要把周边的肉要做扎实。需要不断去设置小的障碍,让观众感受到危险,感受到人物关系的变化。
作为刑侦题材的剧,悬疑、烧脑的成分会不会不够多?拍之前有考虑观众群体的事情吗?
张睿:我个人很喜欢《神探夏洛克》、《夜班经理》、《绝命毒师》这类美剧。我认真想过这个戏走那个路子可不可行,但是会发现,你要舍弃掉的是小说本身很喜感的东西。很难去把这两种东西融合在一块,其实就是一个风格的选择。涉及到具体的拍法,还是会借鉴我刚才说的那些戏里的一些手法。
拍电视剧的时候考虑受众多一些,因为电视台收视率压力大,需要受众面更广。现在网络大部分是90后、00后在看,虽然跟电视会有交叉,但大部分是两个群体。我们也确实做了一些功课,奇艺咨询也给了一些资料。拍《余罪》的时候,我自身的认知相对有一些调整。我也是第一次做网剧,比较好的是这个戏里面大部分的演员都是90后,天天跟他们混在一块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你认为这部剧的精髓是什么?
张睿:最大的一点就是男一号这个人物,余罪,很难写到男一号是这么样一个人。余罪的性格很符合现代审美,又恰恰是一个警察的身份。人物性格和人物身份之间的冲突产生的张力,会让大家觉得很有意思。
我认为任何一个好故事,最重要的还是要把人物做扎实,人物关系做好。余罪在戏里,跟正面的、反面的人物,都形成了一种,按现在流行的话来讲,相爱相杀的关系。他跟傅国生,跟许平秋,都是这种关系,这种真实会让观众有代入感。
设计“余罪”这个人物的时候,都做了什么考虑?
张睿:我们老说小人物改变历史,余罪是典典型型的小人物,出身卑微,性格痞了吧叽,最大的志向就是回老家当片警保护他爸。他一开始答应回去集训,就是因为安嘉璐。大家说他们开玩笑,不尊重女性。恰恰相反,他们是最尊重女性的。他可以为了周文娟考试都不要,背她去医院。他可以在拉练的时候,第一个找到安嘉璐。每次他退缩的时候,我们也会设计很多办法让他转变。不论是一开始大胸姐来找他说安嘉璐的事,还是后来关海飞的事儿,包括许平秋和他在墓地的戏……所有这些都会让他觉得,他们都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他心里也有年轻人好胜的东西。当他进到贩毒集团,亲眼看到那些违法行为的时候,除了害怕他是有使命感的。从一个不成熟的学警,慢慢变成一个成熟的警察,这个人物在剧中是成长的。
大家要看到的,是余罪这个人表面之后的东西,他是典型的说一套做一套。为什么我说他是符合现代审美的,满足了很多女性观众对男性的期待?因为她们听的谎言太多了,她们希望的是我嘴上不经意,表面不正经,但我所有的行为特别专一,特别执着。余罪恰恰符合这点,回到任务上他也是这样。遇到危险他也害怕,这是人真实的反应,他必须有。但最后真正战胜这种恐惧的是什么?是他的使命感,这个是核。我接触警察会多一些,你会发现,他们虽然不像有些影视作品表现的那么高大上,但真的有危险时,他们下意识就会冲上去。
《余罪》拍摄现场:“余罪”试图拿到“疤鼠”杀死“关海飞”的犯罪证据
拍《刑警队长》的时候,我们在设计祖峰演的那个角色时就是这样子。他犯了错误,被判了刑,出来以后公职全抹掉了,在一个工厂当保安。但最后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下意识就会摸枪。当他发现没有枪,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警察的时候,依然冲上去。为什么?就是他骨子里知道自己是个警察。所以一山也好,其他人也好,我跟他们说,你们再去塑造真实的人,再去塑造不同的警察类型,内心深处始终要明白你是个警察,这个使命感是深入骨髓的。
为什么选择张一山出演“余罪”这个人物?
张睿:大家一开始的时候也会顺拐去想,要颜值或者什么。但小说中这个人物就不是一个以颜值取胜的人,把他扔人堆里根本没人注意得到。他在那帮学渣当中最不起眼,年龄最小,偏偏他是头,那这个人内在的能量一定很大。开始找了一些人,总觉得差那么点意思,后来有人提到了一山。其实一山跟余罪的年龄正合适,但是他童星的印象给观众比较深,再加上本身比较瘦小。大家会顾虑,觉得他能挑得起大梁吗?后来想说试试,就约他来见。
《余罪》拍摄现场(第一季第一集篮球比赛),左:导演张睿,右:张一山
见面之前一山看了小说,他本人特别感兴趣,说:“这个就是我,我就是这样,你们放心吧!”一开始见面还比较拘禁,后来多聊了两三次,发现真的除了他,你想不到有别人能完成这个角色。从外形到气质到性格各方面,他跟余罪很多地方很像。一山特别好、特别牛的一点,最打动我们的,就是在跟我们接触两三次之后,就已经让自己进到余罪那个角色里去,以那个角色的风格和我们交流,去生活。你越来越会觉得他就是那个人。像这种戏,剧名、书名就是男一号的名字,只要你把这个人选对,其实就成功了一半。
很多网友说张一山演技爆发,对其他“学渣”的表演也很喜欢。您的感觉如何?
张睿:一山我觉得最好的一点是,无论爆发得演还是内敛得演,他内在的情感始终是真诚的。我看有网友说,“每一根青筋都叫嚣着演技”,这种话可以两面听。之所以大部分人都喜欢这个人物,没觉得演过了,是因为他根里的那个情感特别真诚。有时一场戏里面就会有几种情绪,他在几种情绪之间的转换非常舒服,非常自然。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他心里相信这个事儿,他进到这个人物里去才能做到这样。生活中也是这样,在一定的情境下我们会转换几种情绪,那为什么我们的转换就很自然,是因为我们真实的生活在那,你心里相信这事儿,你不是在演。
那帮学渣传达出来的感觉让观众喜欢,也是因为他们的节奏感很舒服。从开机前的两个月,他们就天天混在一块,培养感情,培养默契,我就跟边上观察他们生活中的样子。剧中很多台词、状态,都是现场走戏的时候闹着闹着出来的,拍的时候觉得好就保留了。我要做的是一个取舍,告诉他们哪里过了,哪里还可以更多一些。其他演员的节奏,其实不需要跟他们完全搭在一起。毕竟每一人的性格、习惯、行事方式都不一样。相对其他方面,我对演员将整体人物的还原还是比较满意的。
你怎么看待其他几位人物在戏里的作用?
张睿:小说里人物比较多,所以我们合并了一些人。绝大部分还是保留了原著的人物性格,也会让演员自身的特点流露出来。解冰跟余罪是两个圈子的人,他看不上余罪。一开始是因为余罪和安嘉璐的事儿,到后面是想破案立功。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发现自己的初衷已经被情绪给牵着走。小说中解冰没有给余罪制造麻烦,是我们加的。但在后面就会看到,解冰也会为了他的行为付出代价。我始终跟编剧说,所有的人物,包括男一号,只要做错事,一定要付出代价。这是一个普世价值观,也是很多美剧、美国电影在表现的。好人做错事也得付出代价,坏人做了好事也会有回报。周文娟、安嘉璐,还有其他一些人物,在小说中没有什么作用,但我们还是给他们设计了情节。我们尽量做到让每一条线,每一个人物都完整。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事件上,让他们勾织在一块。
《余罪》的人物部分很有特色,但故事上有些逻辑是不通的,是什么原因?
张睿:我在做的时候也知道有一些点逻辑上行不通,限于各方面原因只能错着拍,没办法。观众看到的是24集的量,我们是按照30集拍的。由于播出需要,剪掉6集的量。还有就是拍摄时间上的问题。但为什么我觉得也还可以?第一,很多事情我们争取做到尽管逻辑说不通,但从情感能推得通。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是这样,很多荒诞的事,逻辑上是不通的,但它就是发生了,就是人的情感推动它发生的。第二,美国电影其实大的氛围也有逻辑不通的地方,不过细节被做真实了,观众就愿意去相信了。现在条件所限,如果往后再做,肯定会更注意这方面。尤其这类刑侦题材,一定尽量做到逻辑上完满。不然的话,观众容易跳戏。
第二季的重点会转移到事件上,还是继续以余罪为主?
张睿:肯定以余罪为主,但事件会更多。余罪在犯罪集团中的悬念是我们始终保留的,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人出来怀疑他,不是说经过考验就完全相信他了。这个抗衡会一直延续到最后大结局,有一步步升级打怪的感觉。人物和情感的描写也不会放松。在第二季,余罪和大胸姐的情感会展开,前12集需要解决大胸姐和她牺牲了的未婚夫的情感。另外,余罪在“关海飞”事件中的态度也是打动大胸姐的一个点,要慢慢抠。我们不能像美剧一样,两个主人公在深陷危机的情况下说好就好了,这个情感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所以得慢慢铺陈,其他随着故事的发展也有很多变化。
拍摄现场工作照,导演正为“余罪”和“大胸姐”说戏
这次拍网剧,和以前拍电视剧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经历?
张睿:从导演角度来说,制作上是比较缺憾的。条件所限,很多想法、导演专业方面的东西没做到位。电视剧也会有这样的问题,但条件相对好一些,缺憾会少一些。虽然现在网剧火,但大家一开始都没有把网剧当成特别重视的一个事。在电影学院上学的时候,老师不会告诉你电影怎么拍,电视剧怎么拍,网剧怎么拍,他教你拍戏的方法都是一样的,要求也都是一样的。所以很多想法因为费用实现不了的时候,会觉得比较郁闷。
不过我觉得《余罪》得到大家认可是好事,也是作为一个尝试。大家会发现,其实网剧也可以拍得很好看,会认为如果制作更精良的话,这个戏会更好。故事始终是最重要的,只是载体不同而已。有的故事适合网剧,有的故事适合电视剧,有的故事适合电影,只是这样区别。
“洋城集训”,导演现场说戏
另一方面,跟演员相处起来的感受不同。这帮年轻的演员没有太多的束缚,像常戎老师、李又麟老师和张锦程老师,也都被带得特别活泼。这种创作环境是在拍电视剧的时候,起码我拍电视剧的时候很少碰到。因为电视剧大家压力比较大,更职业化一些。这个组打成一片,生活中关系都很好。所有的演员,到现在拍完几乎一年了,关系一直很好,这个挺难得。
《余罪》拍摄现场
后面有什么拍片的计划?《余罪》这个系列还会继续拍吗?
张睿:8月份要去俄罗斯拍一个电视剧,是93年中国最大的一个案子,中俄国际列车大劫案。95年香港拍过一个电影。《余罪》有可能接着做,但如果继续拍,肯定要往前多迈几步。我每拍一个戏都会跟资方说,希望能70%到80%迎合观众,但必须有20%到30%引领观众,这样你才能进步。你看《美剧》会发现一个规律,里面70%到80%的情节是能猜到的,但永远有20%到30%的点是你猜不到的。当你猜到这个结局的时候,你会特别满足,“你看我猜到了”。但它一定马上有一个翻转让你觉得,“哦,原来是这样”。然后就会觉得他比我高级,这就是这20%到30%的重要性。你既要让观众有参与感,也要给观众留惊喜,留源源不断的好奇。
你可以上来就不迎合观众,直接引领观众,像《黑镜》那样。但人家是一年拍三集,我们是三天拍一集,这完全是两个概念。而且最难的在于点子,人家是以文本为出发点,花费在故事上的精力远远多于我们。大多数中国的从业者都因为创作之外的事损耗了很多精力。考虑到行业的状况,还有观众的接受程度,我选择先让大家有认同感。看进去以后,让他发现还有不一样的东西。
本文为作者 项目案例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7993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