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导演的告白,网络电影《莞城夜未眠》超详细创作手记
提笔写这篇创作手记的时候,我先去洗手间去洗好了手和脸,对着镜子整理了下衣服,然后回到桌前,坐好。此刻外面夜色已浓,心思沉静。这听上去像一个仪式,但文字和电影与我而言,都是心生敬畏的。水平不高,敬请谅解。
作为编剧的思考:为何要做一个这样的故事
作为一个编剧,我首先想讲一下,我为什么要做这么个故事,为什么是东莞,为什么是一群边缘小人物的故事。对于东莞,我并不熟悉,可它又是跟深圳接壤的一个城市,所以也不陌生。我一直觉得东莞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城市,一个极端的环境下一群极其特殊的人,这本身就是故事发生的最好基因。
很多朋友知道我做了一部关于东莞的电影的时候,都会开玩笑地问可有亲身实践的经验?我的答案是:没有,但有一句话叫“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就是这样。编剧创作剧本不一定要有直接经验,可一定要有间接经验,这经验可以来自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的信息也可以是来自身边朋友讲述的故事或者花边传闻。去解构并剖析人性,再加上自我的思考,那么一样可以做出接地气符合生活逻辑的故事。
提到东莞,很多人想到的标签无非就是“性爱”“世界代工厂”“打工仔”“小姐”等等字眼。恰恰这些字眼都是这个时代最讳莫如深的东西。随着大规模的扫黄,“性都”几乎一夜坍塌,随着大环境经济下滑,一波接着一波工厂倒闭潮接踵而至,这就是当下东莞的现状。媒体的报道总是浮于表面,老板跑路后,小姐和民工将去往何处并没有再提及。而男人们谈到东莞则往往流露出一副“壮士扼腕”万分痛惜的表情,都是很有意思的。还有人提起东莞,衣服义愤填膺,说东莞在某一个领域实现了真正的国际化,也就是性服务业。还有人跟我讲,那些女孩是多么的单纯和天真----更深层次宏观方面的问题不想剖析,涉及雷区,无能力揭露。只是想通过电影,表达一下微观上的感受。
女人用自己的身体与男人的金钱去做交换为大众所不耻,那如果女人用自己的身体与男人的学历、涵养、社会地位、家庭背景这些去交换时又算什么?
如果那些女孩出生便是白富美,她还会走这条路吗?“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买卖双方,若不存在强迫,又碍旁人何事?生理的需要,是人性之始,还是道德才是人性之始?人性与道德,哪个为大?
性交易普遍认为是不道德的。但这种价值观是建立在男权社会的传统道德体系基础上的。笑贫不笑娼的时代,性歧视却一直存在,多么畸形又矛盾的价值观。性是人性的一部分,时代之不幸就是畸形地禁锢了人性,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中国人的压抑又何止于此。
人性之与道德孰重孰轻,相信已有答案。其实,我并不想揭露和批判什么,更不想在电影里做这样的探讨,只想做一个有趣的故事,之外能引发一点点的思考那是锦上添花的事。为“盲人”掌灯,为不能发声的人发声,电影应该有这样的表达。
作为导演的一点表达:故事的节奏、视觉风格及剪辑
既然确定了一个这样的故事,那么它的材质也就确定了。就像一件衣服,它是丝绸的质地,那最适合的款式就是旗袍。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既然内容确定了,形式自然也就确定了。所以它的视觉定位连同它的剪辑风格也就很明晰了。
这个故事围绕民工、“失足少女”、骗子、碰瓷、小偷等人物,是由800块钱引发的一个故事。要在短短地60分钟内把人物塑造地立体还要追踪着800块钱的去向,所以它的节奏就自然出来了。故事的节奏不是为了炫节奏而节奏,节奏的使命是推动人物命运的发展与承载着塑造人物性格、情绪等重任,所以我不好去下个定义这个电影的节奏到底是什么。舒缓还是亢进都是要以场景内完成的动作为目的。有那么多人物要在短时间内粉墨登场,所以在讲述上采用一种交叉叙事的风格,这个地方还是比较快的一种节奏。
故事发生在晚上,又是一群见不得光的灰色人群。所以镜头表现上和色彩的运用上,我们都是有思考的,有一定的隐喻。在开拍前,我和杜昌博导演,也有意地借鉴了一些相同气质的影片,同时之外有我们自己的表达。在剪辑上,我内心很挣扎,我们了解什么叫网感,执行制片人顾久真老师也多次跟我强调,一定要往网感这个方向去改,音乐也要大声大声再大声,甚至可以用旁白等手段加强视觉冲击力。但是我和杜老师意见很一致,认为那样就会破坏了它原有的的气质,也许它真的不是网络主题观众喜欢的,但就像,一个学生,穿校服让人更舒服一点,所以舍弃了华丽的晚礼服,选择最匹配她身份的服饰。所以整体风格比较朴实,剪辑也不够花哨。叙事有点像《疯狂的石头》,但是因为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不是那种大情节叙事风格线路,所以目标没有那么干脆和直接,应该有人会觉得有点沉闷和不清晰感。但是我们的原则是走心而不是走肾。
800块钱是影片很重要的一个线索。我对剧本的理解,必须有一个客体来赋予这个故事以特殊性。在诸多方案里我选择了800块钱,钞票可以说是人类双手的神秘创造, 它是文明的象征,是等价交换的媒介,可是现实社会里是否存在真正的等价交换呢?多数人们一边疯狂地追逐着金钱,又把“视金钱为粪土”作为一种可贵的品质,价值观倒是有些许分裂和矛盾。金钱原本没有属性,是人的不同、欲望的不等而赋予了它诸如贪婪和邪恶的特质。所以在影片中,这800块钱,我们赋予它的意义,一直是欲望与良知的博弈,就连数钱的动作都因人而异的,很小的细节却揭示了小人物之间不同的状态和性格。
关于团队的选择
当我决定要做这样一个故事的时候,我大脑里闪过的第一个人,就是我的朋友杜昌博先生。因为无论是人品、技术水准、电影艺术鉴赏力还是谦卑、平和极其专注的态度,都是我十二分欣赏的。我认为他可以帮助到我,能够规避掉我经验不足的短板,所以我请他一起来做导演兼摄影指导感到很安心。掌机老师卢山,是八一制片厂的摄影师,灯光老师邢宾峰先生也有过院线大剧组工作的经验、剪辑老师温志康也是经验非常丰富,调色团队也是北京的。这些都是杜先生经常合作过地小伙伴,他们水平都不低之间还有默契,我觉得这是一个剧组最好的状态。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关于演员的选择
为了选到自己理想的男女主角,我亲自跑到北京,这也是我们的诚意的一方面吧。看了很多演员,在要回深圳的最后一天,才终于找到了演员邵芸。不是其他的演员不好,而是现在的很多女孩,虽然年龄也许不到二十岁,却有一种风尘气,有种说不出的感受。内心中特别想找一个外形清澈,内在充满灵性,对于世事懵懂纯真的女孩。所以在此也特别感谢影视工业网的拍片帮让我达成所愿。
而张刚发来的第一个试戏视频让我一下子记住了他。无论形象还是气质都很符合我对角色的设定,除了演技不错外,他身上有股朴实地劲能感染到观众,我是这么想的。
关于拍摄遇到的困难
杜导提前了一周来深圳。我们一起堪景,一起做分镜,其实分镜都是他在做,不过做完了他会拿给我看,跟我商量。只是我在写剧本的时候,许多地方就有意识地把镜头衔接写进了剧本中,事后我反思了一下,这样其实有利有弊,弊在于对剪辑老师造成了干扰,可以发挥的空间不大。在堪景上,我们花了很多心思。为了找到符合故事发生的场景,我们是破费了一番周折。考虑到经费和拍摄上的便利,我们一些场景选在了与东莞交界的某地的城乡结合部来借景拍摄。但是后面发现我们错了,时运不济,刚好赶上光明滑坡事件发生不久,当地的人对拍摄“闻风丧胆”。我们本来协调好的场地在拍摄时几乎全部发生了不止一次状况,可以说阻力重重。
其中天台跳楼的那场戏遇到至少五波各种不明身份人士的敲诈,一会是要钱,一会说你刮蹭了他的车,一会来一个称是房东的人把剧组盒饭全部踢翻,那架势还要砸机器。那场戏是完成度上最大的一个遗憾。后来服装店那场戏也是,三次更换场地,道具老师已经花了三个小时布好了东西,灯光也全架好了,演员也化好妆了,马上要开机了。可是服装店店主,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人,用颤抖的哭腔跟我讲,求我们不要拍了,如果再不走,他们市场管理处的人明天就会让他的店关门!去跟那个管理处的头头去协调,却给多少钱也不同意,给什么证明也不同意,总之是油盐不进。不是钱的事,证明人家说看不懂。 理由就是说,怕你是电视台来曝光他们农贸市场的脏乱差。真是无语。
我们的阻力不仅来自于此,还来自热心的围观群众。也许就是因为是城乡结合部,所以群众们就好奇得狠。有场飞车的戏。那场戏完成的难度也是非常大。那场戏是在十字路口,路的两侧用两辆吊车把挂摩托车的钢丝拉起来,另外一俩大吊车把灯吊起来,尽量把环境打亮。从下午开始准备,准备了三四个小时,后来快要拍摄了,天全黑了,更糟糕的是雨下起来了。可即便是漂泊大雨,群众们依然风雨无阻地围着看。让制片跟大家说“都别看了,下着大雨快点回家吧,不要淋坏了”。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热心群众们慢慢都走了。制片组的人开始拦车,机器马上调试好要开机了,走掉的那批热心的群众又回来了,打着伞穿着雨衣又回来了----。他们安安静静地看戏的话也就算了,问题是惹是生非。其中两个人引发了口角之争,结果就是喝醉的摩托车围观男子同小巴司机产生了冲突,摩托车最后把小巴的车窗玻璃砸了,小巴司机报了警,最终引来了交警-----。太闹心了!
说到下雨。不得不提的事是,几乎拍摄的每一天都在下雨。其实之前有查过天气预报的。去北京选演员的时候,查未来一个月的天气,几乎全部是晴。回到深圳堪景的时候,再查,半个月的天气几乎全是多云。到开拍的时候,再查,几乎全部是雨!真是天意弄人!但是既来之则安之,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只是没有想到考验会那么多而已。演员邵芸来到剧组地第二天就因为淋雨而生病。当时特别担心。好在她敬业,当时是冬天,她的服装就是一件超短裙加一件单外套,却毫无怨言,非常敬业地完成每一场戏。在这里也特别感恩。而最让我感动的是,直到拍摄结束我才知道杜老师拍戏期间一直在生病,肺炎。他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让我既感动又内疚。与此同时,对于灯光老师们来讲,在雨夜里工作也是有安全风险的,好在他们经验过丰富,整体并没有出现什么状况。整体大家都很好,尽管几乎全部是在淋雨的状态下工作,大家配合度还是非常高的。只是制片组这边有点跟不上,最初的生活制片完全不在状态,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制造各种问题,跟所有人的沟通都不在一个频道上,实在没法继续合作,拍摄到第三天就给制片主任王涛老师开除了,后来我还担了一半的统筹工作。拍摄进行到第八天的时候,再查天气预报,未来半个月全部是雨。经费有限无法等天气,自然补拍无望。因为百分之六十全是夜戏又全部是在下雨,而场景百分之六十又是外景。场地又各种不确定。几乎每个景都是在抢着拍,赶着拍。所以,尽管,我们想保持自身的表达,却实现有太多不允许,有些遗憾。
至于电影的看点
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极力把角色塑造的丰满和立体。故事整体还算比较有趣。小偷也有善的一面,骗子的多面,民工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再落魄也保持尊严、大学女孩对于“不愿意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平凡可贵”都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呈现以及声色场所往昔繁华的再现等等都会对不同的观众有所触动吧,第一场戏是向贾樟柯老师《天注定》的致敬,夜店里的各种类型的公主大概是男性观众想看到的吧。这也是看片会上,许多老师给出的感受,更多精彩就不一一揭秘了。
意外的惊喜也是有的
比如广场舞那场戏,是我在堪景的时候临时加的一场戏。整个广场上的大妈大叔差不多有400-500人。实现起来是有很大难度的。但是我觉得它特别能出氛围,就加了这场戏。这是在各种麻烦之外的“自找麻烦”,但是出来效果也还不错。很符合角色的生活环境,让人物更有生活的质感,视觉效果也更丰满一些。
其中酒店场景的拍摄。内景最后换到了一家情侣酒店。但是场地太小,对于镜头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干扰,可以发挥的空间实在太小。杜导的建议是做一个长镜头,也是本片里的唯一一个一镜到底。这场戏是讲男主角跟随女主角到了一个别有洞天、与他以往经历不符超出他经验值的地方,而他要做的动作是抢劫。他内心的困惑和迷乱、慌张的心情用一个一镜到底的表现,是非常吻合的。所以就是随机应变“弄拙成巧”的一次镜头设计,比较出彩。
下雨天很是让人抓狂,但是拍摄出来,影像风格上则被蒙了一层奇幻的色彩,也是意外的收获。
本片还有一个彩蛋。内容是120打电话给110。所以要特别提醒观众要把字幕看完,彩蛋在最后,也是当时临时起意加上去的。
值得思考和总结的
整个片子的预算是80万,拍摄了9天。最大的失误是,我忽视了制片这个基础保障部门的重要性,首先,这个责任在我,是我需要检讨和反省,需要特别总结的地方。制片组的同事们虽然很努力,但是怎奈人员整体缺乏经验,配备不足,最初的统筹更是不靠谱,拍摄第三天就无奈给开除了,所以也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这是在遇到各种干扰之外,不可抗力之外,“我们本应该做到的”这是杜昌博先生经常说地一句话,现在想来很有道理。所以也希望大家能引以为戒。食材准备好了,大厨来了,却发现菜没有顺好,缺少顺菜工,甚至让大厨去顺菜,把时间成本耽误在小事上,是很不划算的。
最后的话
一部电影从前期策划到后期制作及发行等等阶段,可谓融合了所有参与成员的心血和汗水,非常不容易。在战略和战术的制定上,我并不是一个好的总指挥,但所幸有那么多位老师们一起搭台唱戏,所以我个人对于这部影片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因为且不论水平高低,戏唱得好与坏,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是以一颗赤子之心去对待这部电影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捧场,能够支持《莞城夜未眠》( One night in dong guan)无论鲜花还是板砖,我们都等你!
本文为作者 影像新势力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7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