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编剧们睡地下室”,他想颠覆影视IP的权力格局

2016-05-10 16:31
不让“编剧们睡地下室”,他想颠覆影视IP的权力格局

云莱坞的创始人吴又是出了名的喜欢“折腾”,连续三次创业,每一次都能闹出很大动静。

25岁进入出版行业,26岁成立”读客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畅销千万册的《藏地密码》,在不到三十岁就拿下了中国年度出版人。

随后,他转行制片人,成立凤凰联动影业,先后制作话剧《山楂树之恋》、网剧《心理罪》和电影《匆匆那年》,几乎每部作品都取得了名利双收的成就。

不让“编剧们睡地下室”,他想颠覆影视IP的权力格局

放着好好的制作人不做,一转身,他又开始第三次创业。

2015年7月,吴又创立了版权交易平台“云莱坞”。吴又说他要做一个”好故事的智能集市。”

如是娱乐法的创始人刘莐评价吴又:“他太适合做这个事儿了”


好故事不应该被耽误

从出版行业到影视行业,再到互联网创业,从创业以来,尽管经历三次跨界,但吴又始终没有离开内容行业。

不让“编剧们睡地下室”,他想颠覆影视IP的权力格局
云莱坞创始人 吴又

在做出版人之前,吴又曾经是个内容创作者,在学校写诗写文章,毕业后又辞掉工作在石家庄写了两年小说。

2002年冬天,有个出版商发来邮件,说喜欢他的故事,能帮忙出版,只要把小说从15万字增加到25万字。吴又写完小说后等到了好久,等到了公司垮了的消息。

吴又的小说最终未能出版,但早年的写作经历,让他很理解内容创作者的不易,尤其在传统的出版和影视行业,一个内容创作者没有门路想要遇到自己的伯乐,实在太难。

后来他成为了出版人和制片人,他又发现,对于出版人和制片人,找到好故事又成了一件极其艰难的事。

吴又效率很高,每天能看完很多故事和剧本,但即使这样他的邮箱也放满了来不及阅读的稿件。其他制片人导演也都一样,为寻找故事而焦虑是影视人们的常态。

一方面是制片人导演找不到好故事,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好故事被埋没。

中国有将近三四百万的写作者,他们如果有好故事想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该怎么做?

先投稿给出版社,影视公司,躺在他们邮箱里,等待责任编辑一本一本看过来,然后写成梗概呈给制作人,这只是运气好顺利的结果。

运气不好的,投稿之后杳无音讯不知所踪都很正常,或者没投对门路,把《电锯惊魂》投给了制作喜剧的公司,把《夏洛特烦恼》投给了制作文艺片的制作人,最终明珠蒙尘。

吴又觉得一部优秀的作品,不该经历这么漫长有低效的过程,才能呈现到观众的眼前。

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已经在围棋领域击败人的今天,影视行业却还这么落后。对于习惯高效的吴又而言,实在不能忍。

吴又和云莱坞的目的很明确:改变IP的交易方式,为影视行业提供“好故事”,为内容创作者提供好平台。


选题机器人+好故事智能集市

云莱坞的定位是“好故事的智能集市” 。

吴又解释:云莱坞并非简单的故事陈列超市。

根据影视制作行业的需求,云莱坞为内容创作者和制片人提供了多重服务。

不让“编剧们睡地下室”,他想颠覆影视IP的权力格局
云莱坞首页页面

首先是原创故事的集市,尽管国内编剧匮乏,但国内从不缺乏写作者,吴又根据自己的行业经验估算认为中国至少有三四百万的创作者,这些人之中能产生无数的故事。

在云莱坞,这些创作者只要把自己故事和写着故事梗概的故事卡片放到云莱坞上,就有机会被制作人发现,改编成各种各样的影视作品。

未来,云莱坞的目标是推出100万的故事卡。

对于制片人,一旦他们经过实名验证,就能在云莱坞上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作者亲自写好的故事梗概,几分钟就能让制作人确定要还是不要。

为了提高制作人选故事的效率,吴又找来前百度高级技术经理和前微信高级产品经理共同组建技术团队;专门研究数据挖掘、策略算法和机器学习。

云莱坞会根据用户的行为,比如制片人的浏览记录、关注行为和购买邀约来判断用户的需求,根据用户的需求筛选和推送合适的故事给用户。

“就像给制片人配置了一个最专业的选题机器人,随着它获得的数据的增多,这个机器人会越来越聪明,对用户行为和关注点的判断也会越来越精准,就像‘阿法狗’(AlphaGo)一样。”

提到“阿法狗”,理工男出身的吴又显得很兴奋,他认为在垂直领域,未来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的大部分工作,云莱坞只是先行一步,利用人工智能与数据算法提高专业制片人与影视创作者的工作效率。

“简单重复的工作都会被更智能的机器人取代,只有创作不会。”吴又强调到。


中国“梦工场”,让创作者不再睡地下室

一个云莱坞=上百个责任编辑+大量的版权故事,对于求贤若渴的制作人和渴望被发掘的故事创作者们而言,云莱坞算是姗姗来迟。

12月23日上线,还在冷启动阶段,云莱坞就闪电入驻上千名知名作者,《三体》的刘慈欣、《心理罪》的雷米、《皮囊》的蔡崇达、写恐怖小说的蔡骏、写青春小说的张皓宸、七堇年前来安营扎寨。

中国数百家最优秀的故事出品方:韩寒监制的ONE、 网易云阅读、华文天下、 儒意欣欣、漫友、科幻世界也纷纷前来。

华纳、腾讯、爱奇艺、乐视等一线的影视制作机构也闻讯前来找故事。来找故事的同时,他们还想顺手把吴又这个优秀的前制作人带走。

但相比做出版公司和影视制作公司,云莱坞这个倾注他更多心血的“小儿子”显然更受宠爱。

因为它不仅“继承”了吴又文艺与技术的双重出身,也承载了吴又想要改变这个行业的愿望。

“云莱坞是服务于整个行业的,它是超越产品本身的存在,作为一个被行业需要的公司,它的社会价值更大。”吴又说他不会单纯为了赚钱去做一件事,做云莱坞,他更关注做这件事情为行业、为用户带来的价值本身,他认为只有具备行业价值、社会价值的事情,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刘慈欣的《地球大炮》在云莱坞上线不到半小时,最高出价即已高达200万。

七堇年的《大地之灯》《Brainernet》两部作品,版权邀约价格也达到100万。

但对于吴又而言,更触动他的是普通创作者被发现的故事。

在云莱坞上有一个叫“大给” 的写作者,喜欢创作,但迫于生活一直做着自己不太喜欢的工作。

云莱坞出现后,他早早就把作品发了上去。最近,大给的作品被制作公司以90万的价格买下,交易成功后,大给迅速辞职,开始专注剧本创作。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一个好故事从创作完成到被发现,被改编,中间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和不可知的风险。

近些年热播的影视作品,如《鬼吹灯》《盗墓笔记》都是等待了数年才进行了改编, 相比这些还有出头之日的作品,像大给这样的普通创作者往往只能被现实埋没,就像23岁时的吴又,也曾为创作赴汤蹈火,但最终仍然无法成为一个职业作家。

云莱坞想给大给这样的内容创业者们一个干净安全便利的平台,为此,云莱坞坚持不在版权交易中抽成,云莱坞的团队还为作者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

为了保障平台交易的安全性,云莱坞上线前,针对版权交易中可能出现的版权交易法律问题,吴又和他的团队假设各种可能性,反复研究了每一个细则。

“那你们怎么赚钱,商业模式是怎样的?” 记者问吴又。

“过去十年,我一直都在做版权生意,对版权的各种转化与变现了如指掌,只要云莱坞创造了行业价值,就一定会有巨大回报,现阶段我们只想专注为用户创造价值。”回答这个问题的吴又显得十分自信。

今年3月份,云莱坞就拿下了英诺数千万的pre-A轮融资,英诺的投资总监朱艳梅认为尽管云莱坞表面上连接了创作者和制片人两个方面,但未来,云莱坞的想象空间很大,它会连接影视行业内更多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 / 刘丹如
编 / 胡涵、闫妍
作者:头条号 / 寻找中国创客
链接:http://toutiao.com/i6282720678906954241/
来源:头条号(今日头条旗下创作平台)
本文为作者 云莱坞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78946

云莱坞

点击了解更多
云莱坞APP: >最适合影视改编的小说、剧本、漫画等,每日推送。 >一键联系作者或版权方、快速购买心仪故事。 >实名社区,连接10000+写作者、10000+影视人、500+版权机构。
扫码关注
云莱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