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c小调的电影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由于深受巴赫影响,肖邦的作品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不要误会,今天瑞丹斯北京站并不是和大家谈肖邦,我们是通过肖邦的一曲作品来谈谈电影。
对很多人来说,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古典音乐,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不喜欢古典音乐。古典音乐相对于流行乐显得很刻板,就像一瓶陈酿,要耐心等待才能品味到它的甘醇。但每当人们听到它最迷人的瞬间,比如肖邦的某个旋律,谁都会情不自禁、无所顾忌地去沉浸其中,至于那一曲叫什么名字,是奏鸣曲还是谐谑曲,完全无足轻重。这也是古典音乐被取其精华、大量改编的原因之一,在我们观看电影当中,无论是好莱坞式的慢动作镜头还是旷世动人的历史巨著,亦或是青涩脱俗的文艺片你都会听到过这一段旋律:
《升C小调夜曲》——肖邦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为三段体,第一段以柔声奏出暗淡的旋律,经种种转调后,情绪越来越不安;中段速度转快,出现悲痛的第二主题,它化解为明朗后再复归第一主题。
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肖邦的夜曲系列用旷世经典来形容并不为过,其在银幕背后响起的次数多如繁星,今天我们来谈一部“听的电影”。
《钢琴师》(2002)电影海报
《钢琴家》一个关于音乐与生存的故事:作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他仍旧顽强的活着。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气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热爱的艺术。
《钢琴家》根据符瓦迪斯瓦夫·茨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忆录改编,它是波兰斯基26年拍片生涯中,首度藉以折桂戛纳“金棕榈奖”的作品。《钢琴家》既没有《珍珠港》的庞大场面,也没有《拯救大兵瑞恩》般悲壮的情节;没有哀歌,没有颤抖,却拍出了二战时代深刻的荒谬。战争摧毁了世界,但人性的复杂和变化都在这种绝境中凸显出来。
《升c小调夜曲》也作为该片的主题曲多次回响在那银幕里荒凉的废墟中。在电影的一开始就是瓦迪斯瓦夫坐在钢琴前演奏该曲。在影片中段的一个经典情节:瓦迪斯瓦夫躲在“安全屋”里,为了避免被纳粹军发现,他在屋里不能发出一点声音。巧合的是小屋里有一台老旧的练习钢琴,瓦迪斯瓦夫用那双瘦的只剩骨头的手,颤抖地在钢琴键盘上徘徊,在宁静的小屋里演奏了一曲无声的肖邦。
在影片的最后,保守摧残的瓦迪斯瓦夫重新登上了舞台,在堂皇的交响乐大厅里再次演奏起那首肖邦的名曲《升c小调夜曲》,可谓万般滋味。
当你看完这部电影后,可能最先印入脑海的是电影的故事、画面以及演员精湛的演技。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在不经意间听到《夜曲》的时候,这部电影的画面又会浮现在眼前,而且随着旋律节奏的明显,画面尤为清晰。这就是音乐与电影的最高艺术结合,你会回想起那个坐在旧练习琴前演奏一曲无声肖邦的身影;你会看到那段旋律,你会听到那部电影。
本文为作者 英国瑞丹斯电影节北京站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78443
英国瑞丹斯电影节北京站
点击了解更多
英国瑞丹斯电影节(Raindance Film Festival)于1992年正式成立,总部坐落于英国伦敦,是一个拥有20多年历史的老牌欧洲电影节,被列为世界顶级50个不可错过的电影节之一。分站遍布欧美各国,在伦敦、洛杉矶、纽约、多伦多、巴黎、布鲁塞尔、布达佩斯、蒙特利尔以及温莎底特律都设有分站,为大众呈现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影片。2012年,瑞丹斯电影节成为英国第二个具备向奥斯卡提名资格的电影节。
扫码关注
英国瑞丹斯电影节北京站
英国瑞丹斯电影节北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