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冰河追凶》导演徐伟:在零下40度的极寒天气,挑战冰面追车和冰下戏
“摄而优则导”,摄影师转型成为导演在业内早已不鲜见。前有张艺谋、顾长卫、杜可风、鲍德熹,后有夏永康、吕乐。今日公映的《冰河追凶》,导演徐伟,前圈内著名摄影师,代表作《十三棵泡桐》、《赤壁》。剧本自2011年发轫,并在201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创投会上获得最具市场潜力奖。
零下40度的拍摄环境、冰面与山路追车戏、水下摄影、多地辗转,这位曾经的摄影师,在处女作中并没有选择一条轻易的道路。而杳无人烟的冰河、电锯、抛尸,似乎又能窥见他自己独特的电影美学。
日前,导演徐伟与影视工业网分享了拍摄这部类型片处女作中编剧、摄影、国际团队合作等方方面面。
剧本历经四五十稿,拍摄80多天,后期一年
《冰河追凶》的灵感从2011年发轫,在徐伟还是摄影师的时候,利用拍摄间隙一点点写完。参加完2014年上海电影节创投会获得“最具市场潜力奖“后,决定开拍,才又请了三个编剧。中间可能历经40、50稿,时间跨度五、六年。
2015年2月8号,《冰河追凶》正式开机,历时80多天,于4月底杀青。剧组辗转多地:东北、上海、韩国,最后一场关键戏份在韩国完成,主要是水下摄影的部分。和一般剧组没日没夜连轴转不同,因为天气较冷,《冰河追凶》剧组基本上拍一个礼拜休息一天。再经过一年的后期,电影最终于4月15日破冰而出。
而处女作选择犯罪悬疑题材,据徐伟所说,一方面是他本身对犯罪悬疑题材的偏爱,另一方面是想挑战有技术难度的电影。因为早先的中国电影还是现实主义居多,近来才逐渐有类型片的概念。
周冬雨所饰演的老警察女儿角色,并非一开始就有
剧本一稿稿地改动,其中有一个变化就是老警察女儿角色的加入。
在导演看来,一方面是因为结尾必须要有张王牌,当罪犯被揭示后可以握在手里:“你不能杀我,你必须帮我把这个人杀了,因为女儿在我手里面。”女儿这个角色一部分是承担了这样的功能。
另一方面也是对老警察这个角色的拓展。交代老警察的历史——他其实对家庭蛮好的,只是他把过多的心力放在破案上了,一破案就把家庭忘在后面了,所以最后家庭破碎。女儿的存在,增加老警察角色的纬度。
而女儿和片中的另一角色——年轻警察若有似无的感情线。与导演印证,“其实加过,但综合考量,适可而止”。主要因为女儿才高中毕业,年龄差别较大,很难形成想要的CP感。但女儿角色的年龄如果过大,被绑架又会失去柔弱感。
且加感情戏,剧本也得有所偏移,所以导演最后的选择是让“两个角色有一定交流,但到一定程度就止步,再往前推,平衡会发生变化”。
《冰河追凶》整体透露出一种冷峻的现实主义风格,其中却隐藏了600多个特效镜头,而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花在了追车戏上。
影视工业网:为什么选在零下四十度这么苛刻的拍摄环境?
徐伟:不是所有时候都零下40度。正常情况下就零下20-30度,但其实也很冷。
某种程度上也是摄影师的直觉吧,想把这个杀人案置于一个比较极端的环境。之前去东北拍戏,就在想,如果在冰上发生连环杀人案是个什么样。并参考了很多电影,比如《杀人回忆》、《七宗罪》。选择一老一少的搭配,其实在犯罪题材里也很常见:一男一女,一老一少,或者一个黑人一个白人警察。
影视工业网:拍摄期间遇到过什么困难?
徐伟:太多了。不光是寒冷的问题,一吹风,比冷还难受,就跟刀砍脸一样。即使用口罩遮住,呼吸完口罩里也全是冰。有些工作人员还不能戴手套,必须裸着手去做一个工作。
再说拍车戏,比如一辆白色的越野车,就要买三、四辆一模一样的。以防撞坏了,修不好。拍车戏现场最忙的是修车小队,大概4-5个人,现场一说,师傅,赶紧过来车坏了。他们会马上赶到现场手忙脚乱修车。有时候虽然有备用的车,但因为天太冷打不着的情况也有。
还有一个困难就是,在正常路面可以感知刹车距离,但在冰面上无法感知,可能是5米、也可能是20米,非常危险。车经常在公路上咔就掉下去,用吊车吊起来,修一修继续用。
基本上拍追车戏都需要在车里焊个钢架子,把特技演员五花大绑捆在里面驾驶。车翻的时候人在里面,带着头盔。这不是靠遥控的,目前是遥控不了的,所以很危险的。幸运的是拍摄没有出什么事故,最后完成度也很高。
拍电影的准备工作很关键,准备越好你就拍得越充分。我们其实已经准备的不那么好了,因为筹备时间太短了,但台湾这边的投资到位,就不拍不行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冬天,不马上拍就要又等一年。所以所有部门都在开机倒计时里努力去准备。还好我是摄影出身,对技术层面了解还比较多,多年的训练也为我第一次做导演带来很多帮助。天那么冷,大家拍得还蛮开心的,甚至有组员说,哎,导演我们什么再拍个冰天雪地?
影视工业网:“冰河”的戏份很重,聊聊是怎么拍的。
徐伟:我们分两部分,冰上和冰下。
冰上的戏,一部分是实拍的。但梁家辉不是跳进湖里,而是在雪地的冰魄里挖了一个洞,再灌上水。还有一部分在棚里拍摄,就在宜川当地找了一个废弃的工厂。其实跟野外没啥区别,一样很冷。因为它不像北京的摄影棚可以开空调,我们也没办法把水加热,因为加热成温泉,和地理环境也匹配不上。
冰下部分是在韩国拍摄的。他们4个人(梁家辉、佟大为、魏晨、曹卫宇)去了韩国那边,天天训练。韩国的棚拍环境相对要好一点,温度能保持,而且有水下绝缘的灯光。但拍的也很辛苦,因为演员一下水基本几个小时不上来,靠氧气瓶来维持呼吸,水下消耗的体力是水上的很多倍。氧气瓶呼吸完还不能马上坐飞机,必须得24小时之后。因为氧气瓶里面有氮,会在血里不能马上消失。
去韩国拍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们的水下摄影棚车是可以进去。电影里有场戏,佟大为救人的时候,车冲到了水里。摄影棚棚顶可以开一个门,起重机把车吊进去后,再拿钩子一钩,车就进到水里了。
影视工业网:追车戏的调度设计?
徐伟:开拍之前画了分镜头,也做了大量的讨论,买了模型车研究怎么装,做了很多演示。
追车戏断断续续拍了40多天,整个电影也才拍50多天。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拍追车戏。有时候合组拍,有时候分组拍。主要是调度花时间。晚上拍戏最麻烦,一是换灯要费时间,二是晚上比白天冷太多了。
有时候拍着拍着下很大的雪,戏就要暂停。虽然雪里面的追车戏很漂亮,但因为不接戏所以只能放弃。
影视工业网:高潮戏在正式公映版本里删剪了一些?
徐伟:对,高潮戏已经剪掉了两分钟。也是根据点映的反响,知道有几个笑点。当时点映我不在场,编剧回来后,跟我聊了有几个地方情节处理的不是很好。在不影响剧情的前提下,删除了一些让人觉得生硬的戏。
回看当年的创作,在剧本层面上,可能就结果太重了。但也没有办法,悬疑类型的戏如果前面抖太多,后面的戏剧效果就会被削弱。另一方面,跟我们想表达的东西过多也有关系,但并不一定能被观众全部接受。电影有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是赎罪和宽容,可能我第一次做导演也没有精准把握到。
《冰河追凶》毕竟是个商业电影,我们还是想做一个能最大化让观众喜欢的电影。
影视工业网:其实山路和冰面的追车戏难度都很大,为什么没多往特效方面倾移?
因为电影还是想要一个写实的风格。很多地方坚持实拍不仅仅是预算上的考量,还因为棚内拍摄演员状态也不一定对,毕竟棚里会很舒服,人在那个状态下呈现出来就是那个状态下的东西。
而且,特效花的钱不一定比实拍便宜。我们一开始预估是100到200个特效镜头,后来变成600个。为什么呢?比如雪,有的是真的下雪时拍的,有的是用人工雪,有的是后期设计加的。比如最后一场戏实拍,因为真雪落在人身上是有物理反应的,如果硬加特技,不会有任何反应。
影视工业网:分镜头的实现程度如何?
徐伟:基本按分镜头实现,但有些情况,比如说分镜头里本来是设计大货车,但到实际拍摄的时候,换成运冰车。因为拍车戏,得需要2到3辆车替换。大货车的话,首先不知道去哪儿买,其次也贵,所以一方面出于成本上的考虑,另一方面在东北这个环境下因地制宜,我们搞了一辆运冰车,也没法买特别大的,因为光弄那个冰都很麻烦,那个冰一立方米就将近半吨重,有时候都一吨重。
比如梁家辉和佟大为的翻车戏,我们拍了两次。第一次没拍成功,速度不够,但在冰上开60迈就已经非常快了,要开到100迈根本不可能。后来调整了很多又拍了一次,才好很多。本来我希望车能翻到360度,特技团队说,导演换到陆地上我们真的可以,但在冰上面真的没办法,后来就通过剪辑的方式把它做出来。
《冰河追凶》的幕前幕后团队都十分强大。演员是拿金像奖拿到手软的影帝梁家辉,掌镜的为吕克贝松御用摄影师Thierry Arbogast 泰瑞·艾伯佳,《妇联2》动作团队,以及与久石让、梅林茂齐名的日本配乐大师岩代太郎。
梁家辉,南方口音的东北警察
我跟家辉哥很多年前合作过一个电影。刚开始找演员的时候,我想到家辉哥演过很多警察,比较有经验,就想说试试。原来的剧本里有很多戏去讲他是如何来东北的,后来就给拿掉了,因为我们觉得只要是能接受他口音,能把他背景讲清楚就OK了,再花更多笔墨其实有点画蛇添足。
山路、冰面戏,韩国团队也是第一次挑战
(韩国动作指导崔东宪)
我之前做摄影的时候也拍过一些动作戏、追车戏,大概知道追车的难度。后来写了这个剧本,寻找合适的团队。看到《杀人回忆》里的追车段落拍得非常好,便找到这个动作导演的名字,请韩国的朋友帮忙去找他,后来还联系到了,大概有2、3个,去韩国和他们面谈,谈的时候他们也很感兴趣,说也没拍过冰上和雪上的追车戏。因为韩国在朝鲜半岛南部,气候没有那么冷。开机前韩国动作团队来过一次,进行冰上试车,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拍出我想要的那种效果。
与摄影指导Thierry缘分始于多年前
Thierry之前拍过很多片子,其中一部叫《暗流》,2000年法国的票房冠军,导演卡索维茨。《暗流》里也是老警察和年轻警察联手侦破一个发生在雪天的连环杀人案。《冰河追凶》在人物上对这部电影其实有所借鉴。正好我跟Terry认识,曾经帮他在一个电影里做过掌机。
有一次Terry来上海拍一个法国电影的上海部分,就和他见了一面。我说我要做导演了,剧本跟你当年拍的《暗流》有一点像,有没有兴趣看一下。他说,好啊。我就把剧本翻译好给他看,看完后他蛮感兴趣的,因为跟《暗流》还不一样,比较有中国的特点,后来就同意拍了。
因为我之前跟他合作过,所以对他的摄影风格,技术层面的一些要求以及配合度都是了解的。请一个比我厉害更多的摄影师,也是想让他在技术层面上,能帮我解决一些我不能解决的问题。事实上也是——怎么把真拍的车和CG拍的车结合,怎么拍夜戏,他都给了很多指导。从选景开始,他脑海里就有很清晰的想法,什么地方可以拍什么戏。
和国外技术团队合作其实是一个懵懂的趋势,和更厉害的人一块工作,也能学到更多东西。当时我列出了一个单子想请这些人,先不管它可不可能,也是运气比较好,后来基本上都按想法实现了。
零下40度的拍摄环境、冰面与山路追车戏、水下摄影、多地辗转,这位曾经的摄影师,在处女作中并没有选择一条轻易的道路。而杳无人烟的冰河、电锯、抛尸,似乎又能窥见他自己独特的电影美学。
日前,导演徐伟与影视工业网分享了拍摄这部类型片处女作中编剧、摄影、国际团队合作等方方面面。
剧本历经四五十稿,拍摄80多天,后期一年
《冰河追凶》的灵感从2011年发轫,在徐伟还是摄影师的时候,利用拍摄间隙一点点写完。参加完2014年上海电影节创投会获得“最具市场潜力奖“后,决定开拍,才又请了三个编剧。中间可能历经40、50稿,时间跨度五、六年。
2015年2月8号,《冰河追凶》正式开机,历时80多天,于4月底杀青。剧组辗转多地:东北、上海、韩国,最后一场关键戏份在韩国完成,主要是水下摄影的部分。和一般剧组没日没夜连轴转不同,因为天气较冷,《冰河追凶》剧组基本上拍一个礼拜休息一天。再经过一年的后期,电影最终于4月15日破冰而出。
而处女作选择犯罪悬疑题材,据徐伟所说,一方面是他本身对犯罪悬疑题材的偏爱,另一方面是想挑战有技术难度的电影。因为早先的中国电影还是现实主义居多,近来才逐渐有类型片的概念。
周冬雨所饰演的老警察女儿角色,并非一开始就有
剧本一稿稿地改动,其中有一个变化就是老警察女儿角色的加入。
在导演看来,一方面是因为结尾必须要有张王牌,当罪犯被揭示后可以握在手里:“你不能杀我,你必须帮我把这个人杀了,因为女儿在我手里面。”女儿这个角色一部分是承担了这样的功能。
另一方面也是对老警察这个角色的拓展。交代老警察的历史——他其实对家庭蛮好的,只是他把过多的心力放在破案上了,一破案就把家庭忘在后面了,所以最后家庭破碎。女儿的存在,增加老警察角色的纬度。
而女儿和片中的另一角色——年轻警察若有似无的感情线。与导演印证,“其实加过,但综合考量,适可而止”。主要因为女儿才高中毕业,年龄差别较大,很难形成想要的CP感。但女儿角色的年龄如果过大,被绑架又会失去柔弱感。
且加感情戏,剧本也得有所偏移,所以导演最后的选择是让“两个角色有一定交流,但到一定程度就止步,再往前推,平衡会发生变化”。
《冰河追凶》整体透露出一种冷峻的现实主义风格,其中却隐藏了600多个特效镜头,而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花在了追车戏上。
影视工业网:为什么选在零下四十度这么苛刻的拍摄环境?
徐伟:不是所有时候都零下40度。正常情况下就零下20-30度,但其实也很冷。
某种程度上也是摄影师的直觉吧,想把这个杀人案置于一个比较极端的环境。之前去东北拍戏,就在想,如果在冰上发生连环杀人案是个什么样。并参考了很多电影,比如《杀人回忆》、《七宗罪》。选择一老一少的搭配,其实在犯罪题材里也很常见:一男一女,一老一少,或者一个黑人一个白人警察。
影视工业网:拍摄期间遇到过什么困难?
徐伟:太多了。不光是寒冷的问题,一吹风,比冷还难受,就跟刀砍脸一样。即使用口罩遮住,呼吸完口罩里也全是冰。有些工作人员还不能戴手套,必须裸着手去做一个工作。
再说拍车戏,比如一辆白色的越野车,就要买三、四辆一模一样的。以防撞坏了,修不好。拍车戏现场最忙的是修车小队,大概4-5个人,现场一说,师傅,赶紧过来车坏了。他们会马上赶到现场手忙脚乱修车。有时候虽然有备用的车,但因为天太冷打不着的情况也有。
还有一个困难就是,在正常路面可以感知刹车距离,但在冰面上无法感知,可能是5米、也可能是20米,非常危险。车经常在公路上咔就掉下去,用吊车吊起来,修一修继续用。
基本上拍追车戏都需要在车里焊个钢架子,把特技演员五花大绑捆在里面驾驶。车翻的时候人在里面,带着头盔。这不是靠遥控的,目前是遥控不了的,所以很危险的。幸运的是拍摄没有出什么事故,最后完成度也很高。
拍电影的准备工作很关键,准备越好你就拍得越充分。我们其实已经准备的不那么好了,因为筹备时间太短了,但台湾这边的投资到位,就不拍不行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冬天,不马上拍就要又等一年。所以所有部门都在开机倒计时里努力去准备。还好我是摄影出身,对技术层面了解还比较多,多年的训练也为我第一次做导演带来很多帮助。天那么冷,大家拍得还蛮开心的,甚至有组员说,哎,导演我们什么再拍个冰天雪地?
影视工业网:“冰河”的戏份很重,聊聊是怎么拍的。
徐伟:我们分两部分,冰上和冰下。
冰上的戏,一部分是实拍的。但梁家辉不是跳进湖里,而是在雪地的冰魄里挖了一个洞,再灌上水。还有一部分在棚里拍摄,就在宜川当地找了一个废弃的工厂。其实跟野外没啥区别,一样很冷。因为它不像北京的摄影棚可以开空调,我们也没办法把水加热,因为加热成温泉,和地理环境也匹配不上。
冰下部分是在韩国拍摄的。他们4个人(梁家辉、佟大为、魏晨、曹卫宇)去了韩国那边,天天训练。韩国的棚拍环境相对要好一点,温度能保持,而且有水下绝缘的灯光。但拍的也很辛苦,因为演员一下水基本几个小时不上来,靠氧气瓶来维持呼吸,水下消耗的体力是水上的很多倍。氧气瓶呼吸完还不能马上坐飞机,必须得24小时之后。因为氧气瓶里面有氮,会在血里不能马上消失。
去韩国拍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们的水下摄影棚车是可以进去。电影里有场戏,佟大为救人的时候,车冲到了水里。摄影棚棚顶可以开一个门,起重机把车吊进去后,再拿钩子一钩,车就进到水里了。
影视工业网:追车戏的调度设计?
徐伟:开拍之前画了分镜头,也做了大量的讨论,买了模型车研究怎么装,做了很多演示。
追车戏断断续续拍了40多天,整个电影也才拍50多天。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拍追车戏。有时候合组拍,有时候分组拍。主要是调度花时间。晚上拍戏最麻烦,一是换灯要费时间,二是晚上比白天冷太多了。
有时候拍着拍着下很大的雪,戏就要暂停。虽然雪里面的追车戏很漂亮,但因为不接戏所以只能放弃。
影视工业网:高潮戏在正式公映版本里删剪了一些?
徐伟:对,高潮戏已经剪掉了两分钟。也是根据点映的反响,知道有几个笑点。当时点映我不在场,编剧回来后,跟我聊了有几个地方情节处理的不是很好。在不影响剧情的前提下,删除了一些让人觉得生硬的戏。
回看当年的创作,在剧本层面上,可能就结果太重了。但也没有办法,悬疑类型的戏如果前面抖太多,后面的戏剧效果就会被削弱。另一方面,跟我们想表达的东西过多也有关系,但并不一定能被观众全部接受。电影有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是赎罪和宽容,可能我第一次做导演也没有精准把握到。
《冰河追凶》毕竟是个商业电影,我们还是想做一个能最大化让观众喜欢的电影。
影视工业网:其实山路和冰面的追车戏难度都很大,为什么没多往特效方面倾移?
因为电影还是想要一个写实的风格。很多地方坚持实拍不仅仅是预算上的考量,还因为棚内拍摄演员状态也不一定对,毕竟棚里会很舒服,人在那个状态下呈现出来就是那个状态下的东西。
而且,特效花的钱不一定比实拍便宜。我们一开始预估是100到200个特效镜头,后来变成600个。为什么呢?比如雪,有的是真的下雪时拍的,有的是用人工雪,有的是后期设计加的。比如最后一场戏实拍,因为真雪落在人身上是有物理反应的,如果硬加特技,不会有任何反应。
影视工业网:分镜头的实现程度如何?
徐伟:基本按分镜头实现,但有些情况,比如说分镜头里本来是设计大货车,但到实际拍摄的时候,换成运冰车。因为拍车戏,得需要2到3辆车替换。大货车的话,首先不知道去哪儿买,其次也贵,所以一方面出于成本上的考虑,另一方面在东北这个环境下因地制宜,我们搞了一辆运冰车,也没法买特别大的,因为光弄那个冰都很麻烦,那个冰一立方米就将近半吨重,有时候都一吨重。
比如梁家辉和佟大为的翻车戏,我们拍了两次。第一次没拍成功,速度不够,但在冰上开60迈就已经非常快了,要开到100迈根本不可能。后来调整了很多又拍了一次,才好很多。本来我希望车能翻到360度,特技团队说,导演换到陆地上我们真的可以,但在冰上面真的没办法,后来就通过剪辑的方式把它做出来。
《冰河追凶》的幕前幕后团队都十分强大。演员是拿金像奖拿到手软的影帝梁家辉,掌镜的为吕克贝松御用摄影师Thierry Arbogast 泰瑞·艾伯佳,《妇联2》动作团队,以及与久石让、梅林茂齐名的日本配乐大师岩代太郎。
梁家辉,南方口音的东北警察
我跟家辉哥很多年前合作过一个电影。刚开始找演员的时候,我想到家辉哥演过很多警察,比较有经验,就想说试试。原来的剧本里有很多戏去讲他是如何来东北的,后来就给拿掉了,因为我们觉得只要是能接受他口音,能把他背景讲清楚就OK了,再花更多笔墨其实有点画蛇添足。
山路、冰面戏,韩国团队也是第一次挑战
(韩国动作指导崔东宪)
我之前做摄影的时候也拍过一些动作戏、追车戏,大概知道追车的难度。后来写了这个剧本,寻找合适的团队。看到《杀人回忆》里的追车段落拍得非常好,便找到这个动作导演的名字,请韩国的朋友帮忙去找他,后来还联系到了,大概有2、3个,去韩国和他们面谈,谈的时候他们也很感兴趣,说也没拍过冰上和雪上的追车戏。因为韩国在朝鲜半岛南部,气候没有那么冷。开机前韩国动作团队来过一次,进行冰上试车,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拍出我想要的那种效果。
与摄影指导Thierry缘分始于多年前
Thierry之前拍过很多片子,其中一部叫《暗流》,2000年法国的票房冠军,导演卡索维茨。《暗流》里也是老警察和年轻警察联手侦破一个发生在雪天的连环杀人案。《冰河追凶》在人物上对这部电影其实有所借鉴。正好我跟Terry认识,曾经帮他在一个电影里做过掌机。
有一次Terry来上海拍一个法国电影的上海部分,就和他见了一面。我说我要做导演了,剧本跟你当年拍的《暗流》有一点像,有没有兴趣看一下。他说,好啊。我就把剧本翻译好给他看,看完后他蛮感兴趣的,因为跟《暗流》还不一样,比较有中国的特点,后来就同意拍了。
因为我之前跟他合作过,所以对他的摄影风格,技术层面的一些要求以及配合度都是了解的。请一个比我厉害更多的摄影师,也是想让他在技术层面上,能帮我解决一些我不能解决的问题。事实上也是——怎么把真拍的车和CG拍的车结合,怎么拍夜戏,他都给了很多指导。从选景开始,他脑海里就有很清晰的想法,什么地方可以拍什么戏。
和国外技术团队合作其实是一个懵懂的趋势,和更厉害的人一块工作,也能学到更多东西。当时我列出了一个单子想请这些人,先不管它可不可能,也是运气比较好,后来基本上都按想法实现了。
本文为作者 余亭陵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7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