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硬核的科幻、软萌的达蒙和流动的斯科特

2015-11-04 05:58
硬核的科幻、软萌的达蒙和流动的斯科特
文/perceptor
编辑/柳莺

《火星救援》:硬核的科幻、软萌的达蒙和流动的斯科特

从2013年的《地心引力》,2014年的《星际穿越》,到今年的《火星人》,近几年的秋季档总是会为我们带来一部高质量的太空题材硬科幻大片,在票房口碑大丰收之余顺便利用时间上的近水楼台先得月为奥斯卡奖怒刷存在感。

对于冲着明星卖颜和宏大特效而来的普通观众,这部质量和剧本都很过硬的大作在满足娱乐需求的同时,也无疑能够激发大众对于太空事业的热情与关注。功利一点讲,这算是借助大众媒体普及科学精神与常识的一箭双雕,利国利民。而在地球厚重大气层包裹的喧嚣之中偶尔神游一下浩瀚奇丽的星空彼端,拓宽下脑洞容积,本片也不失为能让思想也灵魂小憩的诗意之所。

《火星救援》:硬核的科幻、软萌的达蒙和流动的斯科特
A.硬核

《火星人》(The Martian,又译《火星救援》)是科幻作家Andy Weir的成名大作,作者在创作之初就已经奠定了硬派科幻的基调,在作品中科学问题的细节处理上也是力求真实。大导演Ridley Scott再次踏入自己轻车熟路的科幻疆域,在忠实原著的基础继续发挥务实求真的作风。而在本片制作过程中,美国宇航局NASA更是抓住了这个给自己长脸的机会倾力相助,充当了坚实后盾。联手影片主角的一句台词可谓提纲挈领:“我要把它科学出翔来(I'm going to science the shit out of this)”。
 
通览全片,此言可谓不虚也。

首先,火星载人探索计划本来一直在NASA议事日程之上,两年前的所谓的火星一号殖民计划闹得沸沸扬扬,而近来火星表面发现液态水证据的新闻则更是使得我们的这个邻居受到万众瞩目(凑巧的是该新闻与本片上映几乎同步,制片方要好好感谢NASA才是)。对于“征途是星辰大海”的空间科学家和中二少年们(好像是同一群人),火星向来都是太空殖民计划最合适的实验场。因此,从背景设定上而言,这个发生在并不遥远的未来的故事从可行性角度上就显得尤为真实。

在这一基础之上,相关科学技术的展示就可以在限定范围内做出不致离谱的拓展,从太空船和宇航服的设计,到宇航员们火星表面上所使用的居室和火星车,在适当发挥未来感设计之际优先考虑了功能实现,并很大限度的与现有的功能样式靠拢。许多细节直接照搬NASA宇航员的日常,比如失重状态下宇航员在船舱之间的游弋穿梭,为家人远程表演如何喝水的桥段,虽平常却也有着更接地气的趣味横生。

而作为一部火星版的求生真人秀,《火星人》的最大卖点莫过于主角Mark Watney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在这个贫瘠的异世界实现自救,以及NASA的天才们怎样在领导撕逼扯皮之际发动聪明才智完成跨越上亿公里的大救援。这些看似不可完成的难题和出乎意料的解决方式则构成了整个故事的精髓——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完成特定的任务,抽象一点来说就是,如何在给定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下求得问题的解。然而,太空和火星探索任务中,资源的稀缺与环境的严苛大大削减了解的存在个数,求解过程自然也是异常艰难。这正是NASA训练中经常出现的场景:用一个盒子里的零件找到一个解决方案,这听上去很熟悉,还记得《阿波罗13号》吗?


子曾经曰过,脑洞开得大并不难,开得好却很难,而要想开得科学更是难上加难。得益于小说作家Weir的优秀脑洞和NASA的品质保证,《火星人》在充满惊喜和波折的同时仍然难得可贵的保持了其科学合理性,这种由专业性支撑的硬度和新奇感为这场情节无奇的个人秀引入了独特魅力。

火星种土豆则显然是Mark生存之旅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植物学家这个以往太空科幻作品中一直被边缘化的设定也因此加身主角。对于我们这等只能看看热闹的外行,无非是感慨下主角的智商和执行力,顺便看着主角耍宝吃瘪桥段乐乐而已。除去改造温室制氢制水这些耗费心力的工程技术,单单是种土豆这件事也绝非电影中看上去那样理所当然。
宇航员居室隔绝了外界的大气环境和辐射,提供了恒定的气压温度以及光照,Mark改造的机器与温室则解决了水源问题,然而在土培条件下仍然必需可供植物吸收的养料和矿物质。幸运的是,火星与地球的土壤在矿物成分上只是略有不同,根据好奇号探测器返回的土壤成分数据,其矿物质含量与地球火山灰样品很相似,虽然贫瘠但毕竟可用。但地球上的土壤中拥有着更重要的东西——微生物,许多矿物需要细菌或真菌分解后才能作为营养植物吸收,因此Mark在制作火星版农家金克拉时,除了逗大家笑以及把氮磷钾混入火星土壤之外,更重要的一步则是将含有微生物样品的地球土壤样品混入其中(这一点原作中说明更为明确),从而使得火星土壤也拥有“活性”。

这些包裹在技术骨骼之外的段落贯穿着全片,披着奇思妙想的外衣一个个光彩夺目地蹦将出来:地球火星间利用摄像头摆动角度的16进制码信息传递,奇才Rich Purnell峰回路转的营救方案与暗渡陈仓,推进实验室提出的敞篷车加帆布式的轨道发射方案,赫尔墨斯号的爆炸式减速......观者瞠目结舌之余,也能通过影片中分量得当的辅助说明而发出不明觉厉的感慨。至少本人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基本上就是在两个能级间来回跃迁:怎么可以这样?——好吧也许只能这样。

诚然,本作品毕竟仍属科幻,难免有纰误疏漏,个别情形与现实相去甚远也实属正常,要求滴水不漏恐怕是不解风情的苛求罢了,但不得不说,其严谨与精确中所彰显的硬度已趋极致。而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仍能充满乐趣,原作者Andy Weir堪居首功。

《火星救援》:硬核的科幻、软萌的达蒙和流动的斯科特
B. 松软,可口,有弹性

故事的铮铮骨感之上,丰满着质感十足的人物。

Matt Damon又一次出演一个被队友抛弃,困在鸟不拉屎的外星球的悲催角色,至于为什么要说又还请参见去年的《星际穿越》。然而和《星际穿越》里那个长期脱离社会孤独苦闷导致病态反人类的反派Mann不同,这一次作为主角的Mark运气不错,拥有百折不挠的好心态,不离不弃的好队友,以及金光闪闪的主角光环。


Damon的表现一言以蔽之——契合。毕竟原著并不以人物个性描摹见长,Scott也无意于主题深化挖掘,所以内心迷茫纠结什么的完全不需要。Damon只需时而沉着冷静的攻克难题时而憨憨地真情流露,在喜悦时欢笑在受挫时来下恰到好处的爆发就算完成任务,这些对于久经戏场的Damon可谓信手拈来。在电影轻松地讲着技术宅故事的同时,Damon做得最出色的就是不负其呆萌君昵称的事情——卖萌:穿着厚重的宇航服笨拙地在地面画圈子,皱着眉头搅拌粪肥,被氢气爆炸的气浪掀翻在地,无可奈何地吐槽队长Lewis糟糕的音乐品味,以及无数次中二病发作式的宣称“我是火星殖民者!”“我是太空海盗!”“我是钢铁侠!”。这场外星迷失的愁云惨雾便被这个大男孩的阳光一点点驱散。
除去呆萌君,本片的配角阵容也是十分强大。劳模姐Jessica Chastan出演机智决绝的火星探险队长Lewis,老戏骨Jeff Daniels则化身官僚气的NASA老大Sanders,一众配角也都是好莱坞电影和美剧经常露脸的高级龙套,其中还有两位国人较为熟悉的华人面孔——饰演中国航天局领导的香港资深演员高雄和内地女星陈数。

与火星那头的独角戏截然不同,这些世界上最聪明的脑电波叠加出缤纷嘈杂的频谱。故事没有踏上出领导高度重视迅速制定方案火速实施救援的康庄大道,而是将笔锋转入了NASA内部的分歧之中。技术方案、资金、公众舆论、政治,航天或许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事业,但却从来就不仅仅关乎技术。这个系统的众生相也在故事的发展中呈现于画卷之上:NASA主管Sanders的顾虑与保守,火星计划首席科学家Kapoor的主动与执着,Ares 3号飞行指挥Henderson的坚持与放弃,计算高手Purnel的剑走偏锋,以及Hermes全体成员为了队友而踏上未卜前路的决然。在有限的戏份之内,每个角色仍能体现出独到的性格特点与人格魅力,观众也得以一窥这些貌似遥不可及的技术宅们在现实情境下有血有肉的一面。

正是在Damon的倾力出演和诸多配角们各显神通之下,这个以技术为第一表现力的硬科幻故事才能如此地兼具新鲜感和真实感,构建出跨越空间的张力。然而,电影的时长制约了许多角色的发挥空间,不少人只能在屏幕上一晃而过,几个主要配角的交互也受到限制,使得人物关系构建稍显薄弱。不过好在这些简化并未造成叙事上的割裂,适当的取舍也使得地球一边不致喧宾夺主,维持了整体的平衡。

C.流动的丰盈
作为Ridley Scott的三分之一个影迷,就我个人口味而言,这部《火星人》是近年来其作品中唯一一部满意的片子。诚然质量扎实的原作是这部杰作的坚硬基石,但Scott对于整体的掌控和细节的执着也着实功不可没。

Scott的电影向来以精致的还原度与出色的构图能力著称。在接过剧本之后,Scott便直接与NASA取得了联系,并在NASA协助下打造了技术细节过硬的近未来太空历险,具体内容前文已有论证,在此无需赘述。而就画面而言,红色火星上的壮丽奇景显然为美术功底深厚的Scott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背景图层。来上几段鸟瞰火星飞越群山的长镜头固然赏心悦目还服务观众,本片却在此保持了难得的克制。在荒漠与峡谷之中,画面的中心总是会围绕或推向主角Mark Watney,毕竟,这是关于一个人的历险。橙白二色的宇航服,与氧化铁色调的大色块背景,步履蹒跚的行者与沉寂的行星,总是能在色彩的相互呼应之时却以几何与动静的冲突凸显出一种孤寂与无力感。

Scott影片另一个特点则在于与商业片要素相容度极高的个人风格,虽然为观众喜闻乐见,但却往往会由于文学性层次感的匮乏止步于制作精良的档次。个人总感觉Scott近年来廉颇老矣,保持高产但却并无令人难忘的作品,恐怕也是受到剧本制约之故。然而《火星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失,Scott也投桃报李,老老实实地按着原作的套路演绎下来。

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书迷不满于原作不少内容惨遭删减毒手,尤以书中精华的科学部分为甚。但个人以为本片其实已经可以算是改编剧本的典范了,内容的遗失是文字到影像化过程中不可避免之痛。而作为时长有限的商业片,把原书中Mark精密的计算与繁琐的改造过程一一道来反倒会破坏整体的节奏感,让娱乐变成上课,这可不会是大多数观众们想要看到的。

言而总之,Scott老爷子宝刀不老,从太空歌剧《普罗米修斯》起,从犯罪片《黑金杀机》到古装片《出埃及记:法老与众神》,又转型接手硬科幻,终于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作品。至于本片是否已近完美,抑或需要秉承着原书精神在Geek之路上走得更纯粹更远然后封神,恐怕就是见仁见智了。还请各位观众尤其是对硬科幻偏好者们,抱着好看好玩的期待体验一下一个技术宅在火星的荒野求生。

媒体评价综述:
AlloCiné --
Metacritic: 81/100
编辑部评分:
菲德里戈 ★★★☆ 3.5/5
同志亦凡人 ★★★☆ 3.5/5
菲德里戈:
中规中矩的典型好莱坞合家欢式爆米花片。然后火箭技术哪家强,当然还是要找你朝。
同志亦凡人:
一个人霸占一颗星球玩了一百多天后乐极生悲玩脱了,全靠劳模姐飘带翩翩来救援。跟“地心引力”相比就是一太空玩票片,科幻部分软得可怕,另外可不可以不要这么欢快欢快欢快(并不是回声)?中国宇航局发挥高风亮节,火箭发射果然你家强~
本文为作者 深焦DeepFocus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71584

深焦DeepFocus

点击了解更多
「深焦」(Deep Focus)是一份以巴黎为据点的迷影手册,提供欧洲院线与艺术电影的最新资讯和批评。同时,我们也是欧洲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微信号:deep_focus
扫码关注
深焦Deep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