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剧本开发的9亿美金,好莱坞怎样用?-凡影周刊NO.58-【一文】-

2015-08-20 16:22
每年剧本开发的9亿美金,好莱坞怎样用?-凡影周刊NO.58-【一文】-

导语: 从最初的创意到最终形成拍摄的脚本,好莱坞电影要经历漫长的剧本开发过程,但正是这一炼狱般的过程奠定了好莱坞电影工业成功的根基。
本期【一文】将为大家介绍好莱坞的剧本开发流程,我们可以感受一下大制片厂对剧本的严苛程度。本期【一图】以动作电影为例,为大家介绍从概念创意到最后成片的大致过程,【一影】将介绍好莱坞拟写剧本的常用格式。
   每年剧本开发的9亿美金,好莱坞怎样用*

来自:彭侃 < style="margin:0px;padding:0px;" /> (凡影周刊在原文基础上有删减)

剧本是好莱坞的根基所在,其开发过程漫长而复杂,从最初的一个创意,历经繁复的写作、市场评估和修改过程,最终才能进入拍摄阶段,往往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尽管剧本是由编剧们创作,但并非是一个天马行空的过程,在好莱坞的长期实践中,已经围绕剧本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开发体系,这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一、好莱坞剧本开发产业概况

据统计,好莱坞每年花在剧本开发上的费用高达9亿多美元。为了分摊成本,大制片厂往往将剧本开发作为公司每年的固定开支项目,并将其费用作为线上费用分摊到每一部制作出的电影中,大约占到这些电影预算的8%—10%由进入制作阶段的电影为那些停留在开发阶段的电影买单

1)按照创意来源的分类:

投机剧本的热潮从1988年编剧大罢工之后兴起,经纪人开始带着大量剧本推销给电影公司。在90年代,投机性剧本的销售状况节节攀升,不断有价格超百万美元的剧本涌现。但2000年左右,因为美国信息产业泡沫的破灭,投机剧本市场出现颓势。大制片厂从此减少了购买原创剧本的数量,而更倚重于从流行小说、漫画或其他已树立品牌的版权内容改编剧本,2007年的编剧罢工使得情况进一步恶化。

不过近几年来,情况又有所复苏,根据专门追踪剧本市场情况的网站Tracking Board的统计,2009年,有69部投机剧本售出,2012年增长到154部,2013年增长到182部。

在投机剧本之外,更常见的剧本开发则是编剧们受雇创作。当制片人自己萌生创意或是从别的地方发现某个值得被制作成电影的点子或作品时,便可能雇佣编剧将其发展为剧本。

2)好莱坞剧本改编的来源统计:

在过去十年间,好莱坞的剧本开发表现出了日益明显的跨界趋势,从别的版权内容(如小说、游戏、漫画)等来源改编剧本的电影项目越来越多。

小说是最受青睐的电影剧本改编来源,如彼得·布鲁瑞(Peter·Bloore)所指出的,相对别的来源,小说是最接近于剧本的作品,能预先提供清晰的总体故事结构和调性,让制片人和投资者对最终的成片有一个更明确的想象,促使他们进行投资。而且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小说会比剧本更加详尽深入,令演员们对他们角色的性格和动机有更深的了解,促使他们更有兴趣参与到项目中去。

因此在1995—2014年间,有多达2280部好莱坞电影脱胎于小说,占据了21.99%的市场份额,而据理莱内特·欧文(Lynette·Owen)在《售卖权利》一书中的统计,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中有大约42%改编自小说。

每年剧本开发的9亿美金,好莱坞怎样用?-凡影周刊NO.58-【一文】-

表1.1995—2014 年好莱坞电影剧本来源

3)漫画改编剧本的兴起

漫画在过去的十数年间迅速崛起,成为好莱坞电影改编的重要来源。如表2所示,在2000年的《X战警》之后,根据漫画改编的超级英雄电影在好莱坞市场日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每年剧本开发的9亿美金,好莱坞怎样用?-凡影周刊NO.58-【一文】- 表2.1995—2014 年漫画改编电影北美市场票房表现

根据漫画改编的超级英雄电影为何突然崛起?在很多研究者看来,这与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震惊全球的这起恐怖事件,再加上信息产业泡沫破灭之后衰退的经济,令美国人民感受到深切的不安全感,而超级英雄们拯救世界于危难之际的情节套路,显然非常契合人们渴求安全、寻找安慰的社会心理。

从产业高度来看,包括小说、漫画在内的跨界剧本开发盛行则是由当代好莱坞的产业结构决定的。从80年代起,好莱坞几大制片厂已陆续化身成为跨越各种娱乐媒体行业的企业集团,旗下不但有电影公司,也有出版、新闻、电视、音像、音乐、衍生品开发等多个部门。

在这个体系中,电影作为拥有巨大号召力的媒介,常被用做树立或强化已有版权的品牌价值。用好莱坞高管马丁·戴尔的话来说:“电影工业的真正价值已不再是影片本身能产生多少利润,而在于它为企业与其他领域合作提供多少机会,电影开启了一个魔术般的王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跨界开发剧本成为了当代好莱坞重要的商业战略。

二、好莱坞剧本开发的分工体系

如前文所述,好莱坞的剧本开发是一个团队合作的工程,并形成了一套分工体系,其中最重要的角色,包括对整个剧本开发过程负责的制片人,执笔剧本的编剧,帮助编剧兜售剧本的经纪人以及帮助制片人评估剧本的分析师,对剧本进行润色的剧本医生等。下文将对这些主要角色的职能及其在好莱坞剧本开发产业链中的位置逐一分析。

1)制片人

在实行“制片人中心制”的好莱坞,剧本开发属于奠定基础的前端工作,为了发展出一部能投入拍摄的剧本,制片人往往要投入大量的心力,花费远远长于影片拍摄的时间。一些业务比较繁忙的制片人可能还会聘请专门的创意制片人(creative producer)或项目开发经理(development executive)来负责剧本开发阶段的工作。

一般来说,制片人、创意制片人或是项目开发经理在剧本开发阶段的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了解电影市场的潮流和趋势,发现有市场潜力的剧本或故事创意。

第二个方面的工作与一系列商业合约有关,当有可能发展为电影的剧本创意或剧本被圈定后,制片人便要寻找合适的编剧来将创意发展为完整的剧本,或是买下已有剧本的电影开发权,并聘用原著作者本人或是其他编剧对剧本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直到影片最后投拍。

第三个方面的工作与剧本的具体创作有关,制片人会在剧本的不同阶段为编剧提出建议,帮助完善剧本。制片人的建议往往是从市场和观众的角度出发,以中和编剧在创作中可能过分强烈的个人化色彩。为了使自己的意见更为有力,制片人往往还会借助通过观众调研所得出的数据,例如概念测试(Concept Testing)便是常用的手段。(凡影周刊注:凡影的调研产品中也有“概念测试“哦)。而如果受雇的编剧修改的版本始终不能令制片人满意,制片人往往还需要做出更换编剧的决定。

频繁更换编剧在好莱坞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对寻求“最大公约数”的大片更是如此。例如,1993年,“华纳兄弟”从制作人亚历山大·萨尔金德(Alexander Salkind)手中买下《超人》的电影版权,1995年,刚刚完成《致命武器4》的乔纳森·勒姆金(Jonathan Lemkin)为“华纳”写完剧本后,片厂主管认为剧本太过黑暗,便另请一位编剧修改,但同样未能通过。一年之后,痴迷漫画书的独立电影导演凯文·史密斯(Kevin Sminth)写了第三版剧本,因为与制片人意见左右,依然未获通过,导致“华纳”招纳来第四位编剧。在一共换掉六任编剧后,历经磨练的《超人归来》剧本才浮出水面,在2006年得以全球上映。

2)编剧

尽管编剧是个古老的行当,但进入电影这门艺术的时间则比较晚。早期的无声短片着重向观众展示的是简单的视觉奇观,因此缺少编剧的位置。随着电影长度逐渐增加到四五卷胶片时,对编剧的需求才开始浮现,他们帮助导演理出故事线索并编写配合画面的字幕。而待有声片出现后,编剧的角色才开始成为电影中的固定一环。

在普通人眼里,好莱坞编剧是一个闪耀着光环的职业,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好莱坞的竞争非常激烈,每年在美国编剧工会注册的剧本数量超过65000部,大部分编剧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失业状态,往往需要干别的工作来维持生计。

每三年,编剧工会与代表好莱坞制片公司利益的电影&电视制片人联合会(Alliance of Motion Picture & TelevisionProducers,AMPTP)商定出一个基本合约,其中规定了编剧可以获得的最低报酬、分期付款的安排和付款期限等详细的条款。

如表3所示,根据2014年的最新合约,如果是高成本电影(投资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的原创剧本,编剧最少应获得127295美元的报酬,改编剧本的最低报酬为110337美元。在编剧递交剧本大纲、剧本第一稿、剧本第二稿之后的七个工作日内,制片方需按规定分期支付费用。而如果后续还要进行重写或润色,都要追加报酬。当影片发行之后,编剧还能获得5%左右的净收益分成,不过在好莱坞的会计体系下,净收益往往是空中楼阁。

style="margin:0px;padding:0px;" /> 每年剧本开发的9亿美金,好莱坞怎样用?-凡影周刊NO.58-【一文】-

如果光凭自己个体的力量,好莱坞编剧们往往很难把自己的剧本卖出好价钱,得借助专业的掮客——剧本经纪

围绕剧本资源,经纪公司可能会进行几种层次不同的开发。最初级的层次为向制片公司兜售剧本,较高级的形式是对剧本进行商业开发后再出售给制片公司,例如一些拥有广告客户资源的经纪公司,会鼓励编剧在剧本中留出可供植入广告的地方,经纪公司再将其推销给广告客户。而更高级的形式是将一部剧本与旗下的导演、演员打包为一整个电影项目后,再推销给电影公司。

3)剧本分析师

当编剧们的剧本通过自己投稿或是经纪人递交给制片厂之后,最先读到它们的将是剧本分析师,这些按件计费的分析师看似地位卑微,但却左右着编剧们的命运。剧本分析师要负责把剧本中的故事和核心元素用简短的话总结出来,并给出是否值得跟进的评估。

每家电影公司使用的剧本分析表格式不同,但大致会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是简单总结:只用两三句话对剧本的总结,就像广告语一般;然后是不超过两页的剧本提要,是对剧情的概括和缩写,还要梳理出剧本中的角色,最后是评论。分析师要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用一页左右的篇幅评论剧本的优点和缺点以及编剧的长项和短处,例如是否长于描写角色和对话,而在结构和情节上有所欠缺?有的公司还会要求分析师与其他题材相近的、大家比较熟悉的剧本进行比较。

当完成这些内容后,分析师要在封面页上填好关于剧本的基本信息,并进行打分。包括从结构、角色、对话、故事和布景等方面,会分为极好、好、一般及差四个等级。最后,分析师还要对整个剧本/项目做出评价,给出推荐、可考虑、通过或否决的意见。出于谨慎的考虑,好莱坞的剧本分析师们极少给予推荐的评价。

4)剧本医生

经过剧本经纪、剧本分析师和制片人层层筛选的剧本才有望被放上片厂主管的案头,并最终呈到片厂高层的会议上。但即便是被列入拍摄计划的剧本,也可能仍需修改。修改意见可能由投资者、制作团队或是有话语权的主演提出。在这种情况下,片厂通常会聘请专业编剧来修改。

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僵尸世界大战》(World War Z,2013)为例,影片原本已拍摄完毕并计划2012年底上映,但在观众试映会时发现影片暴力血腥的结尾反响非常糟糕,为了增强这部投资1.35亿美元大片的票房号召力,片方决定重拍结尾。曾创作经典美剧《迷失》和《普罗米修斯》等电影的知名编剧达蒙·林德洛夫应邀担任剧本医生,他为影片重新设计了一个没有血腥、更加光明的结尾,以符合主演布拉德·皮特在片中表现出的个性特征,也能适合更广泛的观众群观看。

经过改动后,重新安排的观众试映会关于结尾的分值终于有了非常显著的改观,《僵尸世界大战》最终于2013年6月以PG—13级的分级上映,在北美的票房超过2亿美元,加上海外票房共5.4亿美元。剧本医生为这部大片的成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结语

本文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好莱坞的剧本开发体系,总的来说,这套体系有三个方面值得中国电影的剧本开发学习与借鉴。

首先,好莱坞电影剧本的开发善于跨界运用其他领域的版权资源,如小说、漫画等,达到联合营销、互利共赢的目的,并能对这些版权品牌进行长期的维护和深度的衍生开发,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近几年来,跨界开发剧本在中国电影界也在兴起,但对于版权品牌的维护和衍生开发则还处于初期阶段,亟需学习好莱坞的先进经验;

其次,好莱坞的剧本开发有着清晰的分工体系,权责分明,除了编剧和制片人这两大核心外,还有剧本经纪、剧本分析师、剧本医生提供不可或缺的辅助支撑,而这些辅助性的环节在中国的剧本开发产业中仍然比较薄弱;

最后,好莱坞的剧本开发,也是一个专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从最初的创意到最终形成拍摄的脚本,好莱坞电影要经历漫长的剧本开发和修改过程,这一过程常常被比做炼狱,对于编剧和制片人来说都是痛苦的煎熬。但也正是这种漫长的打磨保证了电影的故事质量,奠定了好莱坞电影工业成功的根基。

注释: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我国微电影发展生态与管理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3YJC76006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原文中标注了各类引用的来源,因为篇幅过长,只能删减。若想了解各种引用的出处,请咨询《当代电影》或作者彭侃。)

本文为作者 凡影周刊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68871

凡影周刊

点击了解更多
凡影Weekly 是陪伴电影从业者和观察者的学习助手。我们每周梳理全球优质的文化产业知识,解读当下电影行业现象,希望能够协助优秀的您变得更好。关注我们,您收获的将是知识,而不仅仅是资讯。
扫码关注
凡影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