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电影我们看不懂?

2012-07-01 00:12
       在我的上一篇讨论电影的《电影十思》文章里,我谈到了电影的分类,我主张电影应该拆掉商业与艺术的藩篱,从电影对观众的影响效果的角度,重新定义了电影的三种类型,它们分别是:
      娱乐电影:注重电影的娱乐效果
      美思电影:注重电影的认知效果与思想效果
      调和电影:将娱乐电影与美思电影的不容之处进行调和,集电影的娱乐、认知与思想效果于一身
      后来,我请豆瓣著名影评人艾小柯过目了这篇文章,她对我将商业与艺术电影重新分类的提议表示赞同,并将她从前对于电影分类的相关文章发给我看,我当天就看完了所有文章,看完之后我感到很意外,原来这个问题之前很多人都讨论过。
      对于这个问题,她还向我回复到:“ 简单而言,我认为如果从电影创作的角度出发,观众的接受度(也就是商业、艺术之类)已经不是一个作者所能控制的维度(当然考虑还是必要的,毕竟电影创作的成本很高,也不是单打独斗的艺术形式,必然要考虑投资——不论是精力、时间或是金钱——的收益),电影更是作者世界观的反映与重现,是对美及真知的寻求。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电影的话,它与书籍、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并无重大区别,甚至与科学都可相通。而普通意义上的商业、艺术之分,我觉得更是投资人、发行渠道等的商业区分用语,与电影创作本身关系不大了。 ”
      在刚看到回复的时候,我对她这番话还仅仅是一知半解,但是看完她与另一位网友关于电影分类问题的长达一年之久的讨论之后,我对电影的分类问题有了脱胎换骨般的认识。
      在他们的讨论中,我明白了,其实电影的创作并不是一定要让所有的人爱看,电影的创作有不同的创作目的,而受众的欣赏角度也千差万别。往往那些被我们认为闷、不好看、没意思、节奏拖沓的艺术片,如果我尽量摒弃看一个有意思的故事的想法,而换成欣赏导演非同寻常的谋篇布局,或者欣赏他对人物心灵那细腻的挖掘阐述、再或欣赏影片画面的艳丽眩目抑或净雅细致……如果我们能够抱着这样的目的去欣赏、去分析、乃至借鉴,那么这部电影就是好看的,无论从艺术的角度还是学术的角度它都拥有极大的价值。
      其实我们常常所谓的电影好看或者不好看,只不过是我们从观众的角度对于电影一厢情愿的看法,或者是电影销售人员对于电影是否带来商业利益的评估用语。但是,电影的放映就像是服装的发布,我们都知道,不是所有T型台上模特所穿的衣服都被我们坦然地穿在大街上,每年的那些国际知名服装发布会,其很大的目的在于对服装潮流领域的引领,在于展示服装崭新的风格特色。
      这个目的就类似很多公司推出的概念产品,比如概念手机,概念汽车,这些产品的最大功能,在于对未来产品功能与特色的介绍与展望。
      就像上文所举的例子,固然我们可以穿衣服,可以开汽车,但并不是所有的衣服,所有的汽车都可以被穿、被开,从研发者对产品的创作的角度来讲,他们更注重的是产品所开辟的新领域,展现的新特色,在业界所产生的新影响力,而非单单的实用效果。
      电影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没有谁会因为T台模特的衣服不能穿或者概念车不能开而向厂商提议——仅仅生产能穿的衣服或者能开的汽车,但是,却会有人因为电影的不好看而呼吁多拍大家能看的进去的电影
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但是同服装、汽车乃至文学、音乐的创作一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之所以有人呼吁要创作好看的电影,很大的问题在于电影产品的供求不平衡,观众想要看到的电影与符合观众口味的电影差距很大,供低于求,因为才会有观众“越界”呼吁少拍一些看不懂的艺术电影,多拍商业电影。
      同时,另一个原因在于,观众对于电影功能的狭隘认识。自打我们呱呱坠地,看电影在我们的眼里,绝不会是为了欣赏艺术、陶冶情操乃至启迪思想,多数人看电影是为了图乐趣、图享受。在大部分人的眼里,电影纯粹就是为了娱乐。
      归根结底,这暴露了我国电影领域的两大矛盾:
      一是电影整体产量过低但观众欣赏口味逐步放宽之间的矛盾。进入新世纪,文化全球化带来了全球各地种类丰富的电影,国人对于电影的视野也逐渐被拓宽。然而,国内电影创作、发行体制的缺陷,制约了电影的繁荣发展。虽然电影的类型在几代导演的探索下和借鉴下得以拓宽,但是电影整体产量的底下导致了不同电影类型产量的整体匮乏,因此才会导致部分观众为自己喜欢的电影类型呐喊甚至排斥其他类型的情况。我在《电影十思》里也提到,如果换成歌曲,因为现今歌曲数量与歌曲种类的极大丰富,不会有人因为喜欢周杰伦的歌而呼吁所有歌手都模仿周杰伦,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只要“蔬菜”的数量足够,这个矛盾便会得以化解
      第二个矛盾是电影教育的精英化与电影创作的大众化之间矛盾。时至今日,虽然国内很多学校都开办了电影创作的相关专业,学生可以自由的创作电影,但是有关于电影创作的正统思想和核心理念却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与认同,以至于许多电影创作者也对电影进行商业、艺术二元分类。
      但是这样就有暴露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拍商业电影的创作者基本功不如正规老牌院校的人员牢靠,创作思维也较之更为局限。他们认为只要对商业元素进行堆砌就能够吸引眼球、获得利益,他们过多的分担了电影制片人与销售人员的职能。其实,作为娱乐电影(商业电影)的导演,其创作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电影满足人们的需求,满足人们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潜在欲望,这样才能自内而外的使观众通过电影获得欢乐、享受与震撼,以此才能获得越来越多的票房。
      对于偏向于拍摄艺术电影(美思电影)的另一部分创作者而言,同样是由于电影教育的精英化与电影创作的大众化的矛盾,他们过分的追求电影的极端与革新,往往也是在创作基本功不牢靠的基础上,过分追求形式,空谈艺术效果,盲目追求个人风格,其矫揉造作的刻意追求,直接导致了部分观影层次较高的观众反而对该类艺术电影的失望、不理解乃至厌恶。
      对于第二个矛盾所带来的问题,我认为是国内整个教育体制所带来的问题,中国的教育经费所占人口比重全球极低,教育资源也极为不平衡,因此不同学校不同区域所培养的教育人才也参差不齐,这样的后果一时难以扭转。在现有的环境下,也许只能靠个人的经验、感悟、到名校进修或者与更高层次电影人的交流,才能逐步转化创作理念,提升创作层次。
      总的来说,当下一部分电影观众乃至电影人,对于电影分类思想的提出,很大程度是受到以上两个矛盾的影响。但是别忘了,就像服装与汽车的生产制作一样,不是所有的产品仅仅都是为了使用,那些能够为电影创作领域开辟崭新道路、提供全新观念的片子比仅仅好看的电影更有价值。当然,这是从学术上来说。
      所以,既为电影人,就需要明白任何影片都有其价值,观看的同时要从学术的角度对去揣摩,去借鉴。之前提到的电影分类法对于他们来说,意义并不是很大
      对于影视创作者而言,不是电影看不懂,而是不懂怎样去看
      如果是电影爱好者,只要支持国产电影,相信国产电影大发展大繁荣的一天,就会尽快到来

                                                                                                                  2011/10/16

       在此,感谢艾小柯对我的回复
       附:电影十思:http://www.douban.com/note/177127406/
       艾小柯与网友讨论的文章: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343257/ 
本文为作者 银河第三站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6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