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导演电影创作公式——三年拍摄实践经验的总结
(这篇文章是我2011年时候写的,因为经历有限,文中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前辈和朋友指导斧正!)
坚持了,就无论如何都不要放弃!
梦想如果失去了行动的力量,就只能沦幻梦!
奇迹,是理想与汗水的结晶!
用灵魂去感知你所必须要做的事,为之付出你的所有!
三年的磨练,终于使我这个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创作了两部时间大约30分钟的电影短片,总算给自己的奋斗以一个交代。然而,这个交代却远远比不上我心理的预期,但同时,也恰恰是它们,让我认清了自己的不足与眼前的障碍,激发我继续创作更加成熟作品的欲望。
追逐梦想的过程是一个极其曲折、艰辛的过程,对于一个将人生的意义定义于:“人生即是一场茫茫宇宙里的生命之旅,作为导演,我即是这趟旅程的司机兼导游,观众即是我的乘客。我要驾驶着这趟生命的银河列车,带领我的乘客们,驶向这神秘宇宙中一个又一个的璀璨星河,不论阴晴圆缺、不论悲欢离合,我们共同走过,共同成长;我们共同赋予人类一个又一个的生命价值,赋予人生一个又一个的光辉意义!”的这样一个我来说,反思过去、认清现实,将这段实践的经验升华为理论,对自己接下来的创作进行指导,就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做一件事,无论成败与否,无论是否满意,最重要的是,这件事是否给我们带来无形的、潜在的、更具有长远意义的价值。从大三上学期的《绝望催眠》到大三下学期的《人生剪辑手》,我从其中汲取的最大的收获,在于弄清楚了学生阶段的我,拍摄电影短片的意义所在!
拍片的意义所在,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定会影响我们的创作!
当然,每个人拍片都有自己的目的,但是,正是因为每个人拍片都有不同的目的,因此,依靠毕业作品或学生大作业的宝贵机会,集结所有创作资源,在创作一部片子之前,导演们,必须明确一个方向——这部片子是为谁而拍?
是的,这部片子,作为导演的你,是为谁而拍的?
是为了自己而拍?
是为了影视大赛的评委而拍?
是为了观众而拍?
基本上,只有这三个方向最为普遍
为自己而拍——为了显示自己独特的个性,为了展现自己过人的天赋,为了彰显自己标新立异的风格,或者,只是为了拍摄自己喜欢的电影,圆一个亲身成为导演的梦?
为得奖而拍——为了迎合评委们的口味,为了遵守大赛的各项硬性或软性的规定,为了证明自己导演技能的成熟专业,为了给自己提供一张进入导演工作领域的证明?
为观众而拍——为了看到观众们观影时的笑脸,为了听到观众看完之后的如潮好评,为了争取视频网站的最大点击量,或是为了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偶像导演?
正是有了这三种不同的拍片目的,也就产生了三种不同的作品价值。如果你的拍片目的是为了自己,那么,就必须做好这部作品有可能不被大奖青睐、观众接受的准备;如果你拍片是为了参赛获奖,那就不得不牺牲一些个人的意图和观众的口味;如果你拍片是为了观众,为了市场,那么就必然理解这部片子与自己的灵魂无法契合,以点燃更多的创作激情,同时不被大赛所接受
明确了为谁而拍,下一个亟需明确的问题,就是这部片子的成片时长是多少?是3分钟?9分钟?18分钟?还是30分钟甚至1个半小时?
你可能认为影片的时长不至于给予那么多的重视,但是一旦不慎,影片的时长往往会重重的影响片子的质量。
在我创作《绝望催眠》和《人生剪辑手》的时候,我的指导老师总是耐心的劝我说,不要尝试拍摄那么长时间的片子,时间控制在15到20分钟就好,但是当时的我对于这句话并没有理解到位。现在,我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接下来,我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证明成片时长对影片质量的极大影响:
首先,我们引入一个概念——V,V是value的缩写,代表价值,这个价值,即一部作品在单位时间内的创作资源量,可以理解为影片的平均资源量,公式如下:
理解这个公式并不难,这里R所代表的是你拍摄一部影片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包括自身的一切经验积淀与能力,和一切外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我称之为“创作总资源”——R
D则代表作品的总时长,用R除以D,便可以得到,这部作品在单位时长内,你所利用的创作资源量
很明显,单位时长内,你的创作资源量越大,代表着短时间内作品的分量越足,质量越高!
也就是说,作品的价值越大!
我们先不去考虑B这个权衡系数,单单按照创作总资源除以总时长得出作品价值(单位资源量)这个公式
如果你的创作总资源一定,那么对于一部作品,作品总时长越短,你的作品的价值也就越大
这就好比一顿美餐,吃的人越少,大家就越饱;吃的人越多,大家就越不饱一样
也就是说,在有限的单位之间内,你投入的资源量越大,作品的价值就越高,越有分量,它所预示的作品质量也就越高!这就是所谓的短小精悍!相反,同样的单位时间之内,你投入的资源量越少,那么作品的含金量也就越低,价值也就越低
这就是我们的老师们鼓励我们拍摄短片的原因所在,因为导演和学院的创作总资源是一定的,那么时间越 少,你的精力越不会被分散,作品也就越“鲜嫩多汁”,浓缩的都是精华!
我们经常说,有的片子又臭又长,那是指作品在单位时间内的创作资源量,也就是我所说的作品价值太低,这就好比牛奶里掺的水太多,要想提升作品的价值,要不就往奶瓶里灌入更多的牛奶(增添创作总资源),要不就少向牛奶里掺水(缩短总时长)
理解了这个简单的公式,相信对我们以后的创作会大有帮助,毕竟在自己实力有限,拍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缩短一半总时长,就能将作品的价值翻一番!质量增一倍!
这就像你要买一条金块,有两条金块给你选择,这两条金块的总含金量都一样,但一条体积小,浓度高,一条体积大,浓度低,请问,作为顾客的你,会选择哪条?
电影,也是一样!
但,请大家仔细想想,如果这样,那只要无限缩短作品的时长不就行了吗?
这恰恰引出了接下来的问题——B(权衡系数)
拍过片的人都知道,拍片的目的不同,恰恰就关系着所拍作品的时长。如果你为了自己而拍片,为了拍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为了营造一种自己陶醉的审美情境,那么,作品的时长就必须和自己的故事相适应,比如你想拍一个侦探故事,不可能短短1分钟就结束,你想表现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奇幻,对情节和场景的展现不可能仅仅2、3分钟的就完事的
同理,如果你想要获奖,就必须注重对剧作技巧、视听语言的展现,以及你渴望通过作品向评委们传达的思想内涵,那么这也必然需要一段时间的持续
如果为了观众,想想大影院里一部电影或者电视机中少则20多集多至300多集的持续时间吧,也恰恰是因为如此,电视剧的质量普遍不高于电影,你看过集集都保持电影水平的电视剧吗?如果有,请注意它那天文数字的创作总资源
也正因为如此,电影的总时长不可能无限的缩短,根据导演拍片目的的不同,我们引入了影响作品时长的权衡系数B,它包含:
自我系数——m——为自己而拍摄
大奖系数——a——为得奖而拍摄
观众系数——s——为观众而拍摄
我们重新回顾一下学导公式:
一位导演如果要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在创作总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必须要做的第二步,就是对自己三类拍摄目的进行权衡——即三类为谁而拍的初衷的权衡!这里的三类系数,可正可负,可以互相抵消,但没有明确的数值可供计算,仅仅是为了进行权衡对比而设置
我们举一个例子:
首先,创作总资源一定,D乘以B得出的数值越小,作品价值V就越大。但是一个导演不可能拍片不为了三种目的中的一个,因此m+a+s不可能为零!试想,作为一名学生导演,你的毕业作品不为自己、不为得奖、不为观众,那你是为了什么?为了作为虚无的供物?
因此,首先有一个前提,正常导演在正常情况下,他的B不可能为零,也不可能被创作者无限的趋近于零!
好,在这个前提下,如果我要拍一部展现自我故事,彰显自我风格的影片,比如去年北京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展的获奖影片《双喜》,讲述带有作者自传色彩的暗恋故事的影片,她的m自我系数要很高,同时,影片的创作手法相对专业,同时也别具风格,那么,她的a大奖系数也很高,但是,在导演创作总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如果还要追求s,令观众系数也提升,势必会降低影片的V作品价值,所以,我们看到,这部影片相对于今年的国际大奖《太空宇航史》或者去年的亚洲大奖《我的童谣》而言,受欢迎程度略低一筹,但,也正是这略低的一筹,增添了影片最终的价值,促成了导演对作品的满意和评委们对作品的肯定!
让我们套入具体数值进行对比,如果,m自我系数是10,a大奖系数是7,如果导演还强求观众系数s也是正值,比如5,那么10+7+5=22,导演的权衡系数是22,如果导演不强求s——观众系数为正值,那么观众系数变为-5,总权衡系数相加,10+7-5=12,在创作总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当然是后者的V作品价值更高!
也就是说,虽然前者吃饭的人多于后者,但是饭菜一定,反而后者比前者吃的更饱,这顿饭的质量的不在于吃的人数,而在于每个人饱尝美食的程度!不在于金块的体积,而在于金块的含金量!
我们再以今年的国际大奖《太空宇航史》为例,这部洋溢着浓厚好莱坞风格的片子,继承了好莱坞商业电影创作的衣钵,可谓多少丧失了导演自身的m自我系数,但是,在a大奖系数和s观众系数上,我们从影片专业娴熟的创作手法到观影现场观众的那一阵阵开怀的笑声中,已经知道了他的这两个系数是导演创作追求的初衷——即舍弃了自身的风格,追求自己对好莱坞创作手法的成熟继承,以及最大限度吸引观众观看!
可见,除非你的创作总资源如同如来的手掌一般可以无限增大,否则,你必须考虑在自己的三种创作初衷之间进行权衡,如果都追求,就意味着这部片子很可能又臭又长,进行适当的权衡,这部片子则很有可能短小精悍,满满的全是精华!
最后,请大家再看一次这个公式吧:
这个公式,对于那些渴望创作出优秀作品,渴望彰显自我、争取荣誉和吸引观众的导演而言,在自身创作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这就是我我,这三年拍摄经历带给我的最大的收获之一!
同时,对于那些尚处于作业练习阶段,创作总资源相对匮乏的后辈们来说,多拍多练是提升公式中V作品价值的最大手段,因为你拍摄的片子越多,你的创作总资源中的自我能力和专业技能才会越来越提升,百炼成钢,养兵一时的所有积淀,在用兵的那一日会绽放出耀眼的辉光
总的来说,对于学生导演而言,作品的优秀程度直接和作品单位时间内你所投入的资源量有关,这个平均资源量我们称之为作品价值V,在创作一部片子的起始,我们首先要衡量自己的创作总资源,包括自身的一切经验积淀与能力,和一切外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即R;在R一定的情况下,合理通过权衡B来调节公式的分母D·B的大小,从而提升作品的价值!
对于B(m+a+s)来说,首先,B不能等于零,同时,没有一个导演会把自己拍片的初衷自甘堕落式的销毁,因此,千万不要为了使B缩小而缩小,在创作总资源一定的情况下,B之内的系数权衡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同时,不要忘了,如果你就是想要为自己拍片,那么何必在和得奖和观众呢?同理,如果你为了得奖,就不必太在乎观众或顺从自己真正的内心;如果你就是想要拍出阿凡达那样的巨作,那就准备好跟大奖吻别吧
但是,很多情况下,导演们并不仅仅追求与一个初衷,很有可能是即追求m,也追求a,或者即追求s,也追求m,或者干脆m、a、s样样都追求,于是,在创作总资源R一定的情况下,导演们就必须动用一切经验与智慧进行权衡了!
(这篇文章是我2011年时候写的,因为经历有限,文中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前辈和朋友指导斧正!)
人生剪辑手成片(就是从这部作品的创作中吸取的教训):
坚持了,就无论如何都不要放弃!
梦想如果失去了行动的力量,就只能沦幻梦!
奇迹,是理想与汗水的结晶!
用灵魂去感知你所必须要做的事,为之付出你的所有!
三年的磨练,终于使我这个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创作了两部时间大约30分钟的电影短片,总算给自己的奋斗以一个交代。然而,这个交代却远远比不上我心理的预期,但同时,也恰恰是它们,让我认清了自己的不足与眼前的障碍,激发我继续创作更加成熟作品的欲望。
追逐梦想的过程是一个极其曲折、艰辛的过程,对于一个将人生的意义定义于:“人生即是一场茫茫宇宙里的生命之旅,作为导演,我即是这趟旅程的司机兼导游,观众即是我的乘客。我要驾驶着这趟生命的银河列车,带领我的乘客们,驶向这神秘宇宙中一个又一个的璀璨星河,不论阴晴圆缺、不论悲欢离合,我们共同走过,共同成长;我们共同赋予人类一个又一个的生命价值,赋予人生一个又一个的光辉意义!”的这样一个我来说,反思过去、认清现实,将这段实践的经验升华为理论,对自己接下来的创作进行指导,就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做一件事,无论成败与否,无论是否满意,最重要的是,这件事是否给我们带来无形的、潜在的、更具有长远意义的价值。从大三上学期的《绝望催眠》到大三下学期的《人生剪辑手》,我从其中汲取的最大的收获,在于弄清楚了学生阶段的我,拍摄电影短片的意义所在!
拍片的意义所在,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定会影响我们的创作!
当然,每个人拍片都有自己的目的,但是,正是因为每个人拍片都有不同的目的,因此,依靠毕业作品或学生大作业的宝贵机会,集结所有创作资源,在创作一部片子之前,导演们,必须明确一个方向——这部片子是为谁而拍?
是的,这部片子,作为导演的你,是为谁而拍的?
是为了自己而拍?
是为了影视大赛的评委而拍?
是为了观众而拍?
基本上,只有这三个方向最为普遍
为自己而拍——为了显示自己独特的个性,为了展现自己过人的天赋,为了彰显自己标新立异的风格,或者,只是为了拍摄自己喜欢的电影,圆一个亲身成为导演的梦?
为得奖而拍——为了迎合评委们的口味,为了遵守大赛的各项硬性或软性的规定,为了证明自己导演技能的成熟专业,为了给自己提供一张进入导演工作领域的证明?
为观众而拍——为了看到观众们观影时的笑脸,为了听到观众看完之后的如潮好评,为了争取视频网站的最大点击量,或是为了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偶像导演?
正是有了这三种不同的拍片目的,也就产生了三种不同的作品价值。如果你的拍片目的是为了自己,那么,就必须做好这部作品有可能不被大奖青睐、观众接受的准备;如果你拍片是为了参赛获奖,那就不得不牺牲一些个人的意图和观众的口味;如果你拍片是为了观众,为了市场,那么就必然理解这部片子与自己的灵魂无法契合,以点燃更多的创作激情,同时不被大赛所接受
明确了为谁而拍,下一个亟需明确的问题,就是这部片子的成片时长是多少?是3分钟?9分钟?18分钟?还是30分钟甚至1个半小时?
你可能认为影片的时长不至于给予那么多的重视,但是一旦不慎,影片的时长往往会重重的影响片子的质量。
在我创作《绝望催眠》和《人生剪辑手》的时候,我的指导老师总是耐心的劝我说,不要尝试拍摄那么长时间的片子,时间控制在15到20分钟就好,但是当时的我对于这句话并没有理解到位。现在,我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接下来,我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证明成片时长对影片质量的极大影响:
首先,我们引入一个概念——V,V是value的缩写,代表价值,这个价值,即一部作品在单位时间内的创作资源量,可以理解为影片的平均资源量,公式如下:
理解这个公式并不难,这里R所代表的是你拍摄一部影片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包括自身的一切经验积淀与能力,和一切外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我称之为“创作总资源”——R
D则代表作品的总时长,用R除以D,便可以得到,这部作品在单位时长内,你所利用的创作资源量
很明显,单位时长内,你的创作资源量越大,代表着短时间内作品的分量越足,质量越高!
也就是说,作品的价值越大!
我们先不去考虑B这个权衡系数,单单按照创作总资源除以总时长得出作品价值(单位资源量)这个公式
如果你的创作总资源一定,那么对于一部作品,作品总时长越短,你的作品的价值也就越大
这就好比一顿美餐,吃的人越少,大家就越饱;吃的人越多,大家就越不饱一样
也就是说,在有限的单位之间内,你投入的资源量越大,作品的价值就越高,越有分量,它所预示的作品质量也就越高!这就是所谓的短小精悍!相反,同样的单位时间之内,你投入的资源量越少,那么作品的含金量也就越低,价值也就越低
这就是我们的老师们鼓励我们拍摄短片的原因所在,因为导演和学院的创作总资源是一定的,那么时间越 少,你的精力越不会被分散,作品也就越“鲜嫩多汁”,浓缩的都是精华!
我们经常说,有的片子又臭又长,那是指作品在单位时间内的创作资源量,也就是我所说的作品价值太低,这就好比牛奶里掺的水太多,要想提升作品的价值,要不就往奶瓶里灌入更多的牛奶(增添创作总资源),要不就少向牛奶里掺水(缩短总时长)
理解了这个简单的公式,相信对我们以后的创作会大有帮助,毕竟在自己实力有限,拍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缩短一半总时长,就能将作品的价值翻一番!质量增一倍!
这就像你要买一条金块,有两条金块给你选择,这两条金块的总含金量都一样,但一条体积小,浓度高,一条体积大,浓度低,请问,作为顾客的你,会选择哪条?
电影,也是一样!
但,请大家仔细想想,如果这样,那只要无限缩短作品的时长不就行了吗?
这恰恰引出了接下来的问题——B(权衡系数)
拍过片的人都知道,拍片的目的不同,恰恰就关系着所拍作品的时长。如果你为了自己而拍片,为了拍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为了营造一种自己陶醉的审美情境,那么,作品的时长就必须和自己的故事相适应,比如你想拍一个侦探故事,不可能短短1分钟就结束,你想表现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奇幻,对情节和场景的展现不可能仅仅2、3分钟的就完事的
同理,如果你想要获奖,就必须注重对剧作技巧、视听语言的展现,以及你渴望通过作品向评委们传达的思想内涵,那么这也必然需要一段时间的持续
如果为了观众,想想大影院里一部电影或者电视机中少则20多集多至300多集的持续时间吧,也恰恰是因为如此,电视剧的质量普遍不高于电影,你看过集集都保持电影水平的电视剧吗?如果有,请注意它那天文数字的创作总资源
也正因为如此,电影的总时长不可能无限的缩短,根据导演拍片目的的不同,我们引入了影响作品时长的权衡系数B,它包含:
自我系数——m——为自己而拍摄
大奖系数——a——为得奖而拍摄
观众系数——s——为观众而拍摄
我们重新回顾一下学导公式:
一位导演如果要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在创作总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必须要做的第二步,就是对自己三类拍摄目的进行权衡——即三类为谁而拍的初衷的权衡!这里的三类系数,可正可负,可以互相抵消,但没有明确的数值可供计算,仅仅是为了进行权衡对比而设置
我们举一个例子:
首先,创作总资源一定,D乘以B得出的数值越小,作品价值V就越大。但是一个导演不可能拍片不为了三种目的中的一个,因此m+a+s不可能为零!试想,作为一名学生导演,你的毕业作品不为自己、不为得奖、不为观众,那你是为了什么?为了作为虚无的供物?
因此,首先有一个前提,正常导演在正常情况下,他的B不可能为零,也不可能被创作者无限的趋近于零!
好,在这个前提下,如果我要拍一部展现自我故事,彰显自我风格的影片,比如去年北京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展的获奖影片《双喜》,讲述带有作者自传色彩的暗恋故事的影片,她的m自我系数要很高,同时,影片的创作手法相对专业,同时也别具风格,那么,她的a大奖系数也很高,但是,在导演创作总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如果还要追求s,令观众系数也提升,势必会降低影片的V作品价值,所以,我们看到,这部影片相对于今年的国际大奖《太空宇航史》或者去年的亚洲大奖《我的童谣》而言,受欢迎程度略低一筹,但,也正是这略低的一筹,增添了影片最终的价值,促成了导演对作品的满意和评委们对作品的肯定!
让我们套入具体数值进行对比,如果,m自我系数是10,a大奖系数是7,如果导演还强求观众系数s也是正值,比如5,那么10+7+5=22,导演的权衡系数是22,如果导演不强求s——观众系数为正值,那么观众系数变为-5,总权衡系数相加,10+7-5=12,在创作总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当然是后者的V作品价值更高!
也就是说,虽然前者吃饭的人多于后者,但是饭菜一定,反而后者比前者吃的更饱,这顿饭的质量的不在于吃的人数,而在于每个人饱尝美食的程度!不在于金块的体积,而在于金块的含金量!
我们再以今年的国际大奖《太空宇航史》为例,这部洋溢着浓厚好莱坞风格的片子,继承了好莱坞商业电影创作的衣钵,可谓多少丧失了导演自身的m自我系数,但是,在a大奖系数和s观众系数上,我们从影片专业娴熟的创作手法到观影现场观众的那一阵阵开怀的笑声中,已经知道了他的这两个系数是导演创作追求的初衷——即舍弃了自身的风格,追求自己对好莱坞创作手法的成熟继承,以及最大限度吸引观众观看!
可见,除非你的创作总资源如同如来的手掌一般可以无限增大,否则,你必须考虑在自己的三种创作初衷之间进行权衡,如果都追求,就意味着这部片子很可能又臭又长,进行适当的权衡,这部片子则很有可能短小精悍,满满的全是精华!
最后,请大家再看一次这个公式吧:
这个公式,对于那些渴望创作出优秀作品,渴望彰显自我、争取荣誉和吸引观众的导演而言,在自身创作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这就是我我,这三年拍摄经历带给我的最大的收获之一!
同时,对于那些尚处于作业练习阶段,创作总资源相对匮乏的后辈们来说,多拍多练是提升公式中V作品价值的最大手段,因为你拍摄的片子越多,你的创作总资源中的自我能力和专业技能才会越来越提升,百炼成钢,养兵一时的所有积淀,在用兵的那一日会绽放出耀眼的辉光
总的来说,对于学生导演而言,作品的优秀程度直接和作品单位时间内你所投入的资源量有关,这个平均资源量我们称之为作品价值V,在创作一部片子的起始,我们首先要衡量自己的创作总资源,包括自身的一切经验积淀与能力,和一切外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即R;在R一定的情况下,合理通过权衡B来调节公式的分母D·B的大小,从而提升作品的价值!
对于B(m+a+s)来说,首先,B不能等于零,同时,没有一个导演会把自己拍片的初衷自甘堕落式的销毁,因此,千万不要为了使B缩小而缩小,在创作总资源一定的情况下,B之内的系数权衡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同时,不要忘了,如果你就是想要为自己拍片,那么何必在和得奖和观众呢?同理,如果你为了得奖,就不必太在乎观众或顺从自己真正的内心;如果你就是想要拍出阿凡达那样的巨作,那就准备好跟大奖吻别吧
但是,很多情况下,导演们并不仅仅追求与一个初衷,很有可能是即追求m,也追求a,或者即追求s,也追求m,或者干脆m、a、s样样都追求,于是,在创作总资源R一定的情况下,导演们就必须动用一切经验与智慧进行权衡了!
(这篇文章是我2011年时候写的,因为经历有限,文中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前辈和朋友指导斧正!)
人生剪辑手成片(就是从这部作品的创作中吸取的教训):
本文为作者 银河第三站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6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