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电影魅惑观众的秘诀-凡影周刊NO.48-【一文】-

2015-06-04 15:07
恐怖电影魅惑观众的秘诀-凡影周刊NO.48-【一文】-

导语:

恐怖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却故意激发人们的惊悚、恐惧甚至恶心的感受,这似乎违背了人类追求美好的天性。但恐怖电影却在电影院中深受欢迎,这其中一定存在某种形式的乐趣。许多传播学者、心理学家都对这一现象充满兴趣。本期【一文】将通过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观察恐怖电影是如何在制造恐惧的同时带给人们某种乐趣的。

策划:香兰
翻译:Fred

正文:

恐怖电影和惊悚电影的界限似乎并不明显,人们在讨论有关故意激发人们惊悚、恐怖感受的电影类型时,也常常将话题对象笼统的归纳为“恐怖惊悚片”。但很多惊悚电影只进行暗示性的暴力展示,或者以最小程度的暴力表现,激发观众心理和思维层面的反应,恐怖电影则要直接许多。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恐怖电影和惊悚电影的喜恶及其背后心理会有很大不同。下面,我们将聚焦于通过使用刺激感官反应的画面和场景来“取悦”观众的恐怖电影,窥探这些行为背后的规律。

1.个体差异的角度

不同观众对恐怖电影的态度有强烈反差:有些观众沉浸其中忘我享受,有些观众厌恶排斥躲闪不及。造成这种个体体验差异的影响因素中,有一些与观众的人口统计特征(性别等)有关,还有一些和观众的个性特征有关。

1.1.性别差异

很多研究都表明,男性从恐怖电影中获得的乐趣比女性多,男性也更少会出现恐惧和不安的情绪。同时,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当恐怖电影中的暴力画面删减后,女性的观影乐趣度会明显提高,而男性的观影体验并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看过恐怖电影的男性和女性,描述回忆时所使用的词汇也体现出明显差异。女性倾向于用害怕和恐惧之类的词汇来描述,如“恐惧”、“脆弱”等。而男性倾向于使用表达挫折感和焦虑感的词汇,如“不安”、“心烦意乱”等。对此,研究者的解释是,恐怖电影中女性角色多为被害者,而男性角色多为英雄式人物,这让男性和女性在对角色产生代入感后有了上述的体验差异。

1.2.个性差异

除性别差异外,寻求刺激、移情作用等个性差异方面的研究也很多。

所谓寻求刺激,就是追求多样、新奇的生理和情感体验,以及为此接受物理性和社会性风险的意愿。不过,紧张感和悬疑感并不是恐怖电影所独家提供的,动作电影、冒险电影和科幻片都能带给人们充满刺激的感受。恐怖电影的特别之处是通过展示令人恐惧的、充满暴力元素的画面,来营造紧张感和悬疑感。

很多研究表明,喜爱刺激的个性倾向能够增强通过暴力获得的乐趣。还有一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对于恐怖电影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参与暴力行为的渴望。

寻求刺激的个性倾向会增强人们对恐怖电影的喜爱,而移情作用(代入感)则会起到抑制或降低作用。一些移情作用强的人,会非常敏感于角色所承受的压力和紧张,因此很难将恐怖电影当作一种娱乐形式。而移情作用不强的人不容易对电影中角色遭受的痛苦和灾难感同身受,更容易从恐怖电影中获得视觉刺激的乐趣。

最近的一些研究认为,移情作用是对电影中所展示情境的预先观察、体会和反应,以及将现实生活和虚拟故事间进行某种形式的重合所引发的情感作用(凡影周刊注:这句话比较绕,大意上指的是人在看电影时,是否能够将电影和现实结合起来,获得更强的心理体验,这种能力被称之为移情,所产生的心理体验被称之为移情作用)。

2.社会功能的角度

恐怖电影的消费过程中,朋友结伴或情侣约会的情况居多,因此恐怖电影也承载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2.1.社会联系

一种观点认为,恐怖电影可以增强人们的凝聚力,虽然这一特别的假设还没有被直接验证过,但是其他研究指出恐惧感会引发表达好感和亲密感的行为,比如交谈和触摸。这项研究把焦点放在了爱情上,但也适用于友情。

2.2.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和情感反应领域的学者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解释,即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即在情感表达方面,男性被鼓励表达勇敢和无畏,女性被鼓励表达同情和情感波动。在人类过去的长久历史中,有很多机会让男性扮演保护者的角色,让女性展现对于男性所提供保护的依赖,但现代社会却缺乏真实的恐怖或暴力环境让传统的性别角色得以实现。因此,虚拟性的恐怖,比如在电影院中共同观看恐怖电影,就成了男性和女性分别扮演“保护者”和“被保护者”的替代选择,而在此过程中,如果女性表现出恐惧而非平静,男性会更加享受恐怖电影,也更加容易被女性吸引;如果男性表现出平静而非恐惧,女性也会有相似的感受。

2.3.应对机制

最后一个社会性的解释将研究目标扩展到了范围更广的社区或社会生活中。该研究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经历或目睹很多暴力行为的人会更加喜爱恐怖电影,因为在一个安全而舒适的环境中,不管是客厅还是影院,都能帮助观众处理他们内心关于受到侵害的恐惧感。

研究者发现成长于备受贫困和暴力困扰的家庭或街区的孩子,要比来自中产阶级家庭或条件更优越的家庭的人更喜爱恐怖电影。相似的是,恐怖电影会在战争时期大受欢迎,较为明显的是二战、越南战争期间和911事件之后。

另外还有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存在。有学者认为,恐怖电影的流行部分归因于社会正向更传统的社会观、政治观转变。用术语来解释就是,恐怖电影部分代替了传统社会价值观中的惩罚性的道德特质。

3.展示内容的角度

对恐怖电影带给观众愉悦感的研究,还可以通过观众对于角色的感情,以及角色在剧情推进中展现的态度和立场来考虑。

3.1.主角得以幸存

电影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能让人感到喜悦,而善无善报恶无恶报让人感到失望。如果观众看到喜爱的角色最终遭受不幸就会有消极情绪,这样的恐怖电影难以受到欢迎。

但如果一部恐怖电影开始阶段能让观众感受压抑和消极,会让观众在结尾处有更加积极的情绪反馈。这需要悬疑和紧张感的帮助,不过,在观众确信主角最终将毫无疑问地逃离危险时,悬疑和紧张感也会大打折扣。因此,一部恐怖电影要创造出最大的愉悦感,需要让主角遭受非常有可能但未必肯定会面临的痛苦,并且最终让主角得以逃离和幸存。(凡影周刊注:这里的意思大概是指将主角绑在椅子上,身边布满各种刑具,从痛苦感最低的刑罚开始,在快接近痛苦感最高的刑罚时,主角脱离了。)

3.2.他人遭受折磨

还有另一种恐怖电影值得关注,在这种电影中很多角色都没能逃离险境,坏蛋和恶人也没有被绳之以法。而且,很多情况下,观众从一开始就知道很多角色会死去,杀手也一定能够成功。观众想知道的不再是谁是杀手或杀手在哪,而是杀手将在什么时候以及通过什么手段伤害受害者。问题是,这真的可以让人感到愉悦吗?

一些研究发现,在观众心中,恐怖电影中的受害者不一定是值得同情的,或者杀手不一定是不值得被喜爱。甚至在某些时候,所谓恶人和疯子可能是一种不同寻常的英雄,而对被害者施加暴力也可能是一种被默认甚至欣赏的事情。

一方面,很多电影中的混蛋和恶人都被刻画得聪明、有趣甚至充满智慧,比如《沉默的羔羊》里的汉尼拔。观众对这些恐怖电影的喜爱可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具有上述人格魅力的角色的喜爱。与此相对的另一方面,观众对暴力和折磨的热衷可能也反映出电影中的受害者是令人厌恶的。

恐怖电影中的受害者常常是叛逆的青少年,他们吸毒或者撒谎,还有很多受害者是性感暴露的女性,电影中不能成功逃脱残害的女性与最终幸存下来的女性相比,通常更具有性吸引力或生活更加混乱。这背后似乎有一种简单粗暴的逻辑假设,即好女人都是无性的,坏女人才是性感的。这种想法毫无疑问是有害的,但确实客观存在。

由此可以推测,观众既然喜欢在电影中看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么对于一些观众而言,观看恐怖电影的乐趣可能在于看到那些“应该”得到惩罚的角色受到折磨。

4.结论

恐怖电影所能繁荣的基础是人们喜欢在放松的环境中体验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与愉悦感之间是自相矛盾的吗?本文给出的答案是“不”。可是,人们喜欢恐怖电影并从中获得乐趣的原因很显然是多样而复杂的。尽管本文已经介绍了几种值得关注的学术研究,但这种对观众心理的探索仍需要更多的努力。实际上,这些研究的意义也并不仅仅停留在电影和娱乐的层面,我们可以从中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了解我们对于黑暗中未知之物的痴迷从何而来。

参考文献:
Oliver M B, Sanders M. The appeal of horror and suspense[J]. The horror film, 2004: 242-260.

-----------------------------------------------------------------------------------------------------------
注:任何形式的转载请注明来源,以及原作者、译者、校对者的姓名,请尊重这些整理知识的努力。凡影周刊是由一支25人的翻译团队倾力维护的公众号,只为给中国电影行业的从业者带来更多更专业的全球市场信息。关注我们,收获的将是知识,而不仅仅是资讯。
恐怖电影魅惑观众的秘诀-凡影周刊NO.48-【一文】-

本文为作者 凡影周刊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65440

凡影周刊

点击了解更多
凡影Weekly 是陪伴电影从业者和观察者的学习助手。我们每周梳理全球优质的文化产业知识,解读当下电影行业现象,希望能够协助优秀的您变得更好。关注我们,您收获的将是知识,而不仅仅是资讯。
扫码关注
凡影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