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数字化的讨论

2011-02-14 14:34
#单反/单电拍视频# 前段时间听说大冢龙治(《[[玲玲的花园]]》的导演)有意在栗宪庭电影学校上课的时候讲讲关于数码单反拍摄视频和摄像机拍摄视频两者在美学上的差异。近日,在上海有一场名为“一场影像的革命?——电影数字化与作者电影的未来”的研讨会也有相关方面的探讨。这次研讨会以舒浩仑的三部短片《少年血》、《拆人》以及《夜色茫茫,俩个小孩》的放映和讨论为主。《少年血》采用35mm胶片拍摄,后两部影片则完全是采用数码5D MARK II视频功能拍摄。我们摘录了研讨会中的一些段落,供大家参考。
舒浩仑:对于我来说5D MARK II在创作上来说更轻便,而且我们在拍摄《拆人》和《夜色茫茫,俩个小孩》俩部短片的时候都没有打灯,我称这样的创作为现场光美学。在使用数字摄影机拍摄时,资金的花费是非常少的,主要是时间成本的花费,其中排练非职业演员的表演是花去我们剧组最长时间的一环。  而胶片虽然呈现出来的效果非常好,但是它是工业化制作,是更昂贵的产物。还有一点就是胶片的冲印环节非常重要,而一旦这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可能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5D MARK II却是所见即所得,在现场我们就可以监视到之前的拍摄内容,而且后期调色等工程全部都可以在电脑上完成,整个过程更加可控。 《拆人》摄影师于文灏:5D MARK II 给我最大的使用感受是它在高感光度的噪点控制上非常出色,我们曾经用到过最高的是ISO1600,不过当然它在影调的丰富程度上肯定要比胶片要差。但是5D MARK II比起胶片摄影机来说便宜很多,它的机身价格才17000多(编者按:现在已经16000多了)。 《少年血》摄影周书豪:对于我来说,不论是胶片还是数字的摄影机,或者是现在又有胶片一般画质的佳能5D MARK II照相机,其实都只是媒介而已。每一种媒介都可以创作出不同的作品,不一样的画质,不一样的感觉,这些都是为了传达出我们内心的世界,让各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种族的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与了解更加美好。 舒:对于我来说使用大机器更像是一个工程,因为你需要很多的工作人员协助你完成工作,这样导演和演员之间是有机器相隔的,但使用5D MARK II之后我们不打光,感觉人和机器之间的距离也减小了。这就是差别之一;还有就是摄影和表演在拍摄期间会有机会打磨,因为这期间的成本是零,有的只是时间成本。从实际操作上来看,特别是在低成本的影片制作中,摄影媒介的影响绝对非常大。 电影由于是牵扯到钱的一门艺术,你的资源的多少必然会影响到你选择什么样的器材,而器材决定美学,这些都是有连锁影响。另外一点是在演员的表演上,很多朋友帮助我的非职业演员们进行了表演,这些又都不仅仅局囿在机器美学范畴。 我们可以看到之前《少年血》的团队非常大,但是后面俩短片的工作人员就要少很多,我们用一辆车就可以把所有的剧组成员带上了,这让我感到了一种轻盈感。特别是因为后面俩部短片我是在一个特别逼窄的环境里拍摄的,像5D MARK II这样的小机器更给了我创作上的自由。其实我个人是一个非常胶片原教旨的作者,但是5D MARK II现在基本上已经达到了Cine电影感这样的一个感觉,我非常愿意继续尝试下去。 主持人上海大学教师刘海波:DV这个新技术出现之后,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它就是一个纪录和表达的作用。或许新技术引发的革命最终指向的只是表达上更清晰,表达上更能让人接受,反而不一定是在艺术上会有多大的突破和革命。 旧金山国际电影节选片主任罗杰: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制作人,也曾经为香港国际电影节选过片。我合作过的摄影媒介从超8到35毫米胶片,再到现在的Red系列的摄影机,都有一定尝试。现在我在参与的一部菲律宾的电影的制作,这部电影是菲律宾史上第一部采用Red系列摄影机拍摄的作品。 在我看来电影的本质是光的艺术,而不同的摄影器材只是用不一样的方式来处理光。现在的数字技术使得我们在电脑上就可以改变光,这是有利,但是也是有弊的:因为你既可以用电脑技术去假造现实,也可以让你的影像更真实,这一切反映的都是作者的思想。 我很荣幸多年来参与到了香港,特别是菲律宾电影的新浪潮运动中来,在90年代菲律宾的电影工业每年可以产出250多部电影。但是到了20世纪的早期,也就是在2002年、2003年的时候,每年只有25部电影产生。现在他们每年大概会出产50部剧情电影,其中一半是数字电影,数字摄影机其实是帮助重建了菲律宾的电影工业。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现在的马来西亚电影大多数是采用马来西亚语拍摄,但马来西亚本身还有很多其他的种族,像是中国和印度。这些少数族裔在马来西亚电影中从来都没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现在数字化电影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些少数族群可以拍摄自己的剧情长片,这是前所未有的。数字技术首先部分地帮助了电影工业。 另外,在我居住美国的加州,现在DV技术非常流行,甚至是好莱坞现在都在使用Redone来拍摄。对于我来说对社会变革产生最重大意义的技术发展其实是手机的摄像功能。手机摄影功能和Youtube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理解信息的方式:在美国,伊朗大选时一个姑娘被杀的视频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去年在旧金山发生了一起警察射杀被捕黑人的事件,当时有人用自己的手机视频将整个场面拍摄了下来,最后这段视频作为警察获罪的证据。现在数码影像的影响并不仅仅是在电视和电影层面上的,它更多的改变是发生在了社会信息的传播层面上。 上海独立戏剧人赵川:在非职业演员处理表演的问题上,我和舒浩仑沟通过很多,也帮了他一点忙。其实艺术的方式一直是在跟随着技术的演变而变化的,这种变化有时大,有时小。但我个人并不认为影像数字化了,或者说摄影机便宜了,我们就会有更多的艺术。当然它会影响到政治,引起社会的变化,改变权力的表达方式,但是在我看来内容是永远胜于技术的。 影视工业网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者/整理:陆梦婷 责编:107CINE
本文为作者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