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p?30p?60p?谈影格速率

2011-02-14 12:47
电影刚发展起来的时候,每秒16格已经能产生「活动影像」的错觉; 但在进入有声片时代之后,每秒24格才成为通用标准。 而电视的规格事实上跟电力系统有关,欧规50Hz,美规60Hz, 两大电视系统分别设计成50i跟60i[注1]当然是很合理的: --传送影像才是最初的目的,播出电影只是衍生的赚头而已。 已经发展上百年的电影,其市场还是在大银幕而非小萤幕, 没有必要,也不需要改变观众早已习惯的风貌。 每秒24格,快门开角180度,得到1/48秒的曝光时间 --那种微微的动态模糊感,正是观众对电影质感(film look)印象的一部份。 除非特殊手法上的需求,才会做出改变。 例如王家卫在《春光乍泄》加开快门的拖影效果; 或是史匹柏在《抢救雷恩大兵》缩小快门开角,每个动作都轮廓分明。 相对的,电视界的製播流程也当然要配合系统的放映规格。 PAL每秒25格(1/50秒快门),NTSC每秒30格(1/60秒快门) 影格越多,动作越是行云流水,快门越短,身型越是乾净俐落; 综合两者,电视影像比电影更具流畅感实在合情合理。 24p[注2]身为数位拍摄格式的一支,代表的是继承电影每秒24格的影像风貌, 并以循序扫描(progressive scan)纪录,保有影格的完整性。 以24p拍摄本来就是准备迈向大银幕的。 就算无法,转换到PAL或NTSC都相对容易得多; 而25p/30p自然是面向PAL(50i)/NTSC(60i)而生。 那60p[注3]呢?就我印象所及,跟运动节目转播是脱不了关係的, 运动节目往往得计较刹那之间,每格画面自然越是清晰分明越好。 更重要的是在每秒60格的高速拍摄下, 回到一般规格的速度(25格/30格)播放就有慢动作的效果。 2010年南非世足赛美到不行的慢动作重播,没有60p拍摄是做不来的。 只是传统规格的电视系统活过大半世纪都还没完全入土, HD规格称霸全球还有得等,60p播放只能继续排队去…。 不过在阿凡达重新带起3D疯之后,60p却能符合3D应用[注4]: 高于一般规格两倍的影格速率,正符合3D影片交替播送左右眼影像的需要。 在3D影片疯狂推出之下,也会带动电视机的更新加速普及到一般家庭。 我的结论如下: 24p是电影流传百年的基因; 电视的血统要不25p要不30p,习惯已养成,以后也不太会改变; 60p的命运与优势就在运动比赛或是3D应用。 他们各自有其习惯与适合的空间,没有谁取代谁或谁优谁劣的问题。 注1:NTSC规格实际为60/1.001≒59.94i,其影格速率应为每秒30/1.001≒29.97格;在此配合一般用词习惯写为60i跟30格。 注2:24p也有针对NTSC相容的分身23.976p,事实上24p本尊几乎只存在那些可以输出RAW data的数位电影摄影机身上。 注3:60p其实是跟着60i的,那50i之后当然也有50p,只是这种类推的事情就不多啰唆了。 注4:电影是24p,3D版照逻辑说应该是48p(或48/1.001≒47.952p),会类推就好。 文/lsjean
本文为作者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