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数码时代拍电影还要使用胶片?

在这个数码大行其道、胶片渐渐淡出市场的时代,这个4K开始平民化、更高分辨率录像设备频频出现的时代,为何仍有大量导演坚持使用胶片制作电影?仅仅是为了保持所谓格调及作为少数的优越感吗?
作为一种新媒介,虽然数码以替代胶片的姿态飞速发展,但事实上它仍不够成熟。其相关理论学说,其所持有的态度和价值以及其社会意义都尚不完善,与其说它不足以完全替代胶片,更不如说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媒介。
虽然数码的分辨率最高已达8K,但就连6K的细节要求也尚无丰富的镜头可供选择,同时4K的平民化也说明了数码发展的根源更倾向于商业。尽管数码在张牙舞爪地发展,数码制作的影片也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却发现能够升华电影艺术的作品比例反而在降低,而这无疑就是大把好莱坞导演在一个如此商业化和数码化的时代还拼命拥护胶片制作和胶片尊严的最主要原因。
为何数码时代拍电影还要使用胶片?
                                                                              《艺术家》
事实上,直到《阿凡达》等 3D/IMAX 等必须用特效的影片出现才真正体现出了数码的优势,在之后的 4 年间 3D 电影和数码放映陡然增加,直到这时数码才成为了市场的主导
所以胶片制片的没落并非很久之前的事,作为传统的媒介它仍然拥有自己的优势,也正是这些优势使得胶片至今尚未被数码完全取代。

具体说来,胶片主要有以下三点优势:
1. 拍摄优势
为何数码时代拍电影还要使用胶片?
                                                                              《点球成金》
首先,用胶片拍摄会有种庄严感,对拍摄现场的要求会更为严格。
毕竟在导演喊出 "action" 后的每分每秒录制成本都在增加,因此演员必须演好,录音必须做好,所有人员都要到位。而用数码拍摄时,人们不仅会因为低录制成本而显得松散,更会有部分演员因为相机的即时回放功能而要求观看自己表演情况,这样可能会使其跳出角色来评判自己的表演,从而让演员的自我意识过强。
其次,对剪辑师来说这些因反复录制而产生的海量数据也是一场灾难。
目前喜欢用胶片的人,除了喜欢胶片的质感外便是喜欢它带给人的职业感了,一旦换成数码,不仅这种职业感会消失,整个工业流程以及剧组内的权力分配也会发生变化。
以摄影指导为例,曾经的摄影指导可谓光环加身,因为画面效果完全由他决定,也只有摄影指导才能知道最终的画面是如何的。而随着数码的出现也诞生了数码调色, 很多本由摄影指导决定的视觉效果改由调色师来决定了,评论电影画面的人越来越多,片厂的权利制衡关系在逐渐的变化。CG的出现则更是让摄影指导的角色失去了艺术性,画面的艺术性从此更依赖数码数据和后期。
胶片的秩序正在离开,但是数码的秩序却尚未建立,因此仍延续使用前者秩序的数码是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数码化后,整个行业都变得匆促了,效率是提高了,质量却难以跟上。总而言之,数码让电影变得平易近人,电影拍得更快了,能拍电影的人也多了,然而好电影的比例却是越来越低了。这点真的让人感到遗憾,我们作为一家调色公司,每天面对各种客户的调色素材,有的时候,看着一些粗燥的制作,只能无奈的摇摇头~~~
胶片拍摄让人感到庄严,这不仅是关乎面子的问题,更是关乎创作者的重视程度的问题。数码带来了便捷,无尽的对快速的追求,也带来了混乱。人总是贪婪的,这点在数码的发展上也看的出来的,最初的便捷,仿佛成了罪恶的起源。(请允许小编发发牢骚,因为见识了太多,不懂数码流程,不懂数字摄影机,就开始拍拍拍,剪剪剪的团队)
2. 放映优势
为何数码时代拍电影还要使用胶片?
                                                                              《谍中谍4》
有些讽刺的是,不管数码现在怎么进步,它在起初追求的却完全是胶片的感觉,所以尽管现在数码有了自己独立的拍摄放映流程、审美特质以及理论系统学说,但是作为同样服务电影的一种媒介,它势必会被拿来和胶片比较,甚至会上纲上线到比较它们各自的性格。
所谓胶片的感觉很抽象,但是看完一部用放映机放映的 35mm 胶片电影后,就会感受到那种非常人性化、自然、随性、舒畅的质感及感动。
胶片放映机放出的是一张张单独的照片,当这些照片被 24fps 地连贯放映,我们就会在脑海中合成这些画面,用 Quentin Tarantino 的话说就是:"我们看到的电影,一直都只是我们脑内制造的幻觉,是一种舒服的感受。"
不管怎样,作为两种独立的媒介,胶片和数码都拥有其不同的表现手段,也各自拥有作为媒介的一系列符号和内涵。尽管老一代的电影人很执着于胶片,但毕竟数码的 拍摄放映也已独立,所以应该考虑的不是应该用胶片还是数码,而是这一部电影更适合哪种表现手段。比如《Sin City》的拍摄就是在胶片时代所不能想像的。
3. 数据库保存与管理的优势
《生命之树》,2011
90分钟的剧情片剪辑完毕后差不多需要 15T 至 120T 的空间,可想一部电影有多大。这些数据的保存及格式转换都是问题。
随着各种各样格式的出现,每年电影公司都在给存储的电影数据转换格式,先是变成SD,再转HD,现在又把数据转换成2K、4K、蓝光、mp4、avi、mkv 等等。每年都有新片和需要数码化的旧片,加上存储格式本身的不断更新都给数据库的文件管理提高了难度。
除此之外,在转换过程中对影片的筛选也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数据流失,对存储器的保养也会花去不菲的成本。
但是胶片却不存在这些问题,胶片本身既是拍摄格式也是储存格式,一饼 35mm 胶片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保存 100 年,而且只要有一点光就可以看到画面。
这就是为什么纵使数码是当下趋势,胶片依旧无法被完全替代的原因。
为何数码时代拍电影还要使用胶片?
                                                                               《生命之树》


更多相关精彩新闻和文章:
目无旁人的fashion 奔驰创意广告
派拉蒙宣布《碟中谍5》提前五个月上映
了解我们手中的相机:手持拍摄
《霍比特人:五军之战》人物原画欣赏

即刻关注,获取更多最新Cgangs相关资讯!
为何数码时代拍电影还要使用胶片?

本文为作者 Cgangs(强氧科技旗下网站)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60500

Cgangs(强氧科技旗下网站)

点击了解更多
Cgangs.com,强氧科技旗下网站。为用户提供新鲜的行业资讯、创意灵感、高端作品赏析、分享交流机会众多视频教学。
扫码关注
Cgangs(强氧科技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