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不出的深谷 -- 如何让角色更恐怖-凡影周刊NO.23-【一文】-

2014-10-30 13:37
爬不出的深谷 -- 如何让角色更恐怖-凡影周刊NO.23-【一文】-
导语:

Hi~大家好,还记得《死寂》中那个散发着诡异气息的木偶吗? 《玩具总动员》里俯身调戏众玩具的硕大婴儿呢?又或者看看四周,如果可以找到一个还没有被玩坏的充气娃娃的话,仔细看看她的脸,会不会时常感受到那么一丝丝不温柔的惊悚呢?

同样是娃娃,为什么摆在宝宝床头的毛绒公仔可以让你爱不释手心生萌感, 而在恐怖片中又成为备受青睐令人胆寒的可怖形象?

作者:MarisaBrook
翻译:鲁佳艺
策划\校对:无头的头

2006年6月,在日本京阪奈(Keihanna,关西科学城所在地)的ATR智能机器人学通讯实验室里,记者和科学家们聚在一起,等待石黑浩(Hiroshi Ishiguro)博士全新项目的揭晓。当所有人到齐之后,助理掀开帘幕,映入眼帘的是……另外一个石黑博士?

它与石黑博士十分相似,他们戴着同样的眼镜,穿着同样的衣服。这位复制品坐在椅子上,来回踮着脚,眨着眼调整合适的坐姿,它环顾四周,用正常的日语介绍了自己。它的名字是GeminoidHI-1。
爬不出的深谷 -- 如何让角色更恐怖-凡影周刊NO.23-【一文】-
(机器人与石黑博士)

在获得此次成功之前,其实石黑博士已经研制过多个机器人产品,但大家感觉到的更多是不安。早期,石黑根据四岁女儿制作了一个机器人,它只能进行简单的活动,但石黑的女儿还是被它吓坏了,见过这个机器人后,女儿就再没有踏入他的实验室一步。后来,石黑又根据新闻播音员藤井雅子(AyakoFujii)制作了一个机器人,尽管这一机器人装备了更精密的动作系统,但它还是令人感到毛骨悚然。

在此之后,石黑开始将重心转向机器人外表的仿真上,而不再仅仅是提高机器人动作上的拟真,经过探索和努力,GeminoidHI-1终于达到了令人相对满意的状态。这一回,它终于能让参观者好奇和着迷,而不是令人困惑的不安。
在石黑博士研发机器人的过程中,似乎印证了现代机器人学领域那个流传已久的假说——恐怖谷(Uncanny Valley)理论。

从恐怖谷出发

恐怖谷理论是一个关于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感觉的假设。它在1970年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Masahiro Mori,1927)提出。

森政弘认为,由于机器人与人类在外表、动作上相似,所以人类亦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直至到了一个特定的程度,他们的反应又会突然变得极之反感,人类会更加关注机器人与人类的不同之处,而不是相似的部分。哪怕机器人与人类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让整个机器人看起来非常僵硬,有面对行尸走肉的感觉。
可是,当机器人的和人类的相似度继续上升,相当于普通人之间的差别时,人类对他们的反应又会回归正面,产生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移情作用。
爬不出的深谷 -- 如何让角色更恐怖-凡影周刊NO.23-【一文】-
(根据森政弘的假设,随着人类物体的拟人程度增加,人类对它的情感反应呈现增-减-增的曲线。恐怖谷就是随着械器人到达“接近人类”程度时候,人类好感度突然下降至反感的范围。“活动的类人体”比“静止的类人体”变动的幅度更大。)

这个来自机器人学界的假说不仅对人工智能领域影响深远,也辐射到有关构建虚拟形象的各种行业。然而为什么会有“恐怖谷”,恐怖谷真的存在吗?

谷底背后的秘密

人类的视觉系统会通过一个复杂的处理机制来识别人脸。这种机制能够识别不同程度的“逼真性”。例如真人的脸、娃娃的脸或者机器人的脸,CG的脸部画面,简笔画的脸,甚至只是几个形状拼成的类似脸的图案都会被识别为“脸”。

来自日本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Seyama和Nagayama用一系列实验检验了人造形象“逼真度”的变化对人们好感度的影响。实验证实了森政弘提出的“恐怖谷效应”,但表示“恐怖谷”现象只会出现在当这些图像中存在明显“反常”特征的情况下。也就是说,这种不适感不仅来自于“逼真性”,还主要来自于这些形象中与既有认知的违背,也就是“反常”的部分。

因此,仅仅提高这些形象已经非常逼真的部分,而不是消减那些让人感觉到的反常,反而会加深人们对这些形象的厌恶感。

两位研究者通过在不同人脸(有真人和玩偶及其他CG形象)上拼接反常大小的眼睛(比正常眼睛大150%)来测试不同形象给人带来不适感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对于真人和人造形象来说,被试者都觉得眼睛的大小“很反常”,但形象的其他部分越逼真,这种不适感就越强烈。
爬不出的深谷 -- 如何让角色更恐怖-凡影周刊NO.23-【一文】-
实验中用的刺激物。从左到右分别是 娃娃100%眼睛大小,娃娃150%眼睛大小,半真人半娃娃150%眼睛大小,真人150%眼睛大小,真人100%眼睛大小
(图片来源:The Uncanny Valley: Effect of Realism on theImpression of Artificial Human Faces, Jun’ichiro Seyama & Ruth S.Nagayama Presence, Vol.16, No.4, August 2007, 337-351,by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另外一种解释是,恐怖谷效应说明了人们对真人面部的感知非常敏感,因此任何细微的反常都会产生不适。但对于人造形象,敏感度则有所降低,在视觉的整体认知中,如果首先判定的结果是人造形象,那么在人类潜意识里对反常的部分就会预先拥有了心理准备。

电影中的“恐怖谷”

电影中利用好“恐怖谷”的心理则有助于塑造令人生畏的形象。一个非常明显的例证是在《指环王》的形象设计中,索伦的嘴部最初被设计为左右开合,在调研中发现,效果会是一种滑稽感而并非恐怖,后来将其改进成为人类的嘴部形象并放大两倍,立刻就有一种令人厌恶和畏惧的感觉。
爬不出的深谷 -- 如何让角色更恐怖-凡影周刊NO.23-【一文】-
(原索伦设计形象)
爬不出的深谷 -- 如何让角色更恐怖-凡影周刊NO.23-【一文】-
(更改后索伦形象)

另一个便是《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经典的邪恶小丑形象,当去掉小丑的红鼻子,将泪眼改变成吸血鬼似的眼眶,似乎这些改进是抹去了夸张的部分,与人类的面孔更加接近了,但是实际上增加的却是邪恶感。
爬不出的深谷 -- 如何让角色更恐怖-凡影周刊NO.23-【一文】-
(被大众熟知的小丑形象:麦当劳叔叔)
爬不出的深谷 -- 如何让角色更恐怖-凡影周刊NO.23-【一文】-
(电影《蝙蝠侠》中的小丑形象)

同样大部分恐怖片中恐怖形象的塑造也都得益于我们最熟悉且有好感的形象——如玩偶、宠物、少女等进行形态、表情、容貌等细节的改造,以制造更接近于人类的“反常”感,使人一直处于“恐怖谷”中。

凡影周刊注:关于恐怖谷理论,因为篇幅的关系,本文涉及的仍然非常有限,并且对于这个理论仍然存在着诸多争议。如果从事动画电影,以及虚拟形象设计的朋友可以移步豆丁网中的一篇论文:《设计中的受众感知研究--由恐怖谷效应谈起》http://www.docin.com/p-773789415.html 做更全面的了解

后期编辑其他参考资料:

1.www.zhihu.com/question/20153090
2.www.guokr.com/article/146004
3.The Uncanny Valley: Effect of Realism on the Impression of Artificial Human Faces, Jun’ichiro Seyama & Ruth S. Nagayama Presence, Vol.16, No.4, August 2007, 337-351, by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注:任何形式的转载请注明来源,以及原作者、译者、校对者的姓名,请尊重这些整理知识的努力。凡影周刊是由一支25人的翻译团队倾力维护的公众号,只为给中国电影行业的从业者带来更多更专业的全球市场信息。关注我们,收获的将是知识,而不仅仅是资讯。
爬不出的深谷 -- 如何让角色更恐怖-凡影周刊NO.23-【一文】-

本文为作者 凡影周刊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55960

凡影周刊

点击了解更多
凡影Weekly 是陪伴电影从业者和观察者的学习助手。我们每周梳理全球优质的文化产业知识,解读当下电影行业现象,希望能够协助优秀的您变得更好。关注我们,您收获的将是知识,而不仅仅是资讯。
扫码关注
凡影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