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这些我们才没有去看《黄金时代》,可怜这个死于自杀的文艺大片

2014-10-17 02:37
正是因为这些我们才没有去看《黄金时代》,可怜这个死于自杀的文艺大片
许鞍华导演是一个好人,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好人,《黄金时代》我一直对她抱有奢望,真心想她熬过过了十一假期,票房能够有所回转,倒不是觉得片子很好,只是不希望在中国为数不多认真在做电影的人心寒。但是一直无果,直到昨日,上映十五日票房累计才4520万,回转已经无望。关于她的票房失败,大家一直在总结,从大数据,互联网,各种想到的关系,一直都有分析,但都是支离破碎。其实,《黄金时代》票房的失败,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市场案例性的凝结点,也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市场新旧时代划分的案例。非常值得深入解读,因为这种事情在这中国大多数的电影上正在发生着。

一个晚辈对于许前辈一部非常呕心沥血的作品进行指指点点,有非常大的不敬,这里就先行道歉了,此文绝无任何的恶意,只是从电影产业角度大家经验上一些相互的沟通,交流,探讨一部“精彩”电影的票房失败。如果《黄金时代》的死亡能够带给我们更多思考反思与经验,那她的死也是轰轰烈烈的。
                                  正是因为这些我们才没有去看《黄金时代》,可怜这个死于自杀的文艺大片

一,片子的“可看性”不够好,命也苦

这点还是写在前面吧,因为片子在宣发的时候可能各种“命”不好,没有碰到好的宣发,被迫的档期等等,但是上映之后,他还是有机会经过自己的努力翻身的。《黄金时代》从另一种上层面上来谁,故事的“可看性”没有那么强,他是和观众保持了距离的,对于最终成片的整体质量,参考几个评分网站,最后结果,大家也不是特别满意。这也是大家猜测失败的最大原因。无可厚非,这是票房丢失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因

观众注重的是故事的“可看性”,但是这个可看性不仅仅是这个电影的故事性,在互联网时代,可看性已经有了多重意义的解读,每天接触那么多信息,你总要给人一点有趣的吗,说的是什么可能没有人会去管你,但是你说的内容和方式所构成的有趣一样可以吸引人。比如微博时期吐槽,反倒促使了已经嫌弃了多年的春晚收视率提高,《小时代》等等片子争做弹幕,这些都是可看性。当然,“可看性”片子自身也可以做到,例如去年上映的《地心引力》,一部讲述了两个人的太空独白戏,因为高超的技术+导演讲故事的深厚功底,看似没有看头的电影在全球引发了话题,最后票房结果还不错。当然,许鞍华导演以及片方在多种选择下继续坚持了自己的表达,这是非值得佩服的,就这一点,《黄金时代》十分值得尊重。但是种种原因,片子还是有瑕疵,以至于片子上映后口碑没有对票房产生多大的带动。
正是因为这些我们才没有去看《黄金时代》,可怜这个死于自杀的文艺大片

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片方这事你不是没责任!

1,发行方式和错误的上映日期

《一生一世》票房静悄悄的两个多亿,这事你知吗?人家前几日票房巨惨,不知道你记得吗?此片阵容没有多大,高圆圆,谢霆锋片子的唯一看点,还听说此片淡的像水,宣传也是一直没有什么动静,全部静悄悄,但是片子就是靠着强大的发行能力硬硬拿下2个亿,不得不佩服位居院线票房第一的万达+第二的大地两家院线公司的能力,从一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全部稳抓在手,这种出品发行方式相信是以后非常普及常见的方式。扯远了,星美也是院线公司,但是发行方式,或许有种种原因,最后结果是常规发行,在方式上没有什么突破。

片方高估了十一档期票房能力,院线电影的受众与拥有假期出游能力的受众十分吻合,假期出游对电影票房是绝大的杀伤力。从十一铁路局公布的数据,也一直在证实着这一点,谁不想多行万里路呢?所以十一长假此片除了要和同档期片子共分市场外还要拿出一部分分享给旅游市场。抛除旅游不谈,一年仅有的两次长假,有多少人愿意猫进电影院进行“学习”?

2,互联网重思维不是元素

今年互联网大行其道,可是互联网到底是什么,这个没有人敢给出答案,《黄金时代》的失败也一样被说成不具备“互联网元素”,记得早先参加电影节论坛时:乐视张昭说:互联网看重的是用户,电影人看重的是观众,这两个的区别是一个是“用”,一个是“观”,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对于“用户”除了更加细节化的服务,再就与用户发生关系,产生共鸣,取得联系与绑定。在互联网上,当主体本身不能满足时,其实外在的包装和解读是可以继续延伸的,关键在于你怎么说,以及你看待事情的角度

《黄金时代》的物料个个十分精彩,发出的海报引发巨大的关注也证明了一点。它的电影物料每一个单独拿出来,都足够炫耀这部电影的品质。这种精致,每一次的出现,都大大提高了电影成片的品质,但也是这种高品质的形成把他推向了不能回头的深渊。在视频网络上有两中播放视频,一种是UGC为用户原创,还有一种是PGC为出品。我们以优酷为例吧,优酷有用户原创和优酷出品两种,当然,他的优酷出品名声大于他的原创,因为那时优酷的品牌,但是他这个品牌是依靠在UGC的基础上的,并且就量而言,庞大的用户原创播放总数和数量肯定是远远高于出品,你想各种角度的视频,想要火起来,真的十分轻松

《黄金时代》的宣传物料用网络视角来看,占据了的PGC的高峰,一切做的很满,高贵冷艳,看到之后,只会惊叹,屌丝群体实在无处可攀,哪来的情感共鸣?又哪里去寻找互相关系?在中国得屌丝者得天下,例如小米手机喽(不好意思,不是故意黑),你做的如此高贵冷艳,如何形成二次观点?没有观点,吐槽哪来话题?一直在讨论的网络思维与元素不就是这个吗?

《黄金时代》一直很注重“文人学术”的基础,在高校举办了多次活动,有纪录片的放映,有各种文人的讨论讲座,活动都非常高大上,把萧红,把《黄金时代》都高高的往上推,推到了书里,推到了“左右”派的知识分子群里,总之是高到没有感情没有交流,把片子本身的高贵冷艳,继续放大,扩深。不要交流,不要沟通,可是萧红以及电影高度,强度有那么大吗?不能让电影和人发生交流,我喜欢你做什么?

3,片长不可怕,诛心才可恨

说起《黄金时代》,能最先想到的除了众多演员外,就是179分钟约三个小时的片长了吧?三个小时坐在电影院里想想是挺可怕的,可是回想一下,诺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165分钟,《变形金刚4》166分钟,时长其实差不多,当然,这里我不是在这里做比较,只是通过这两个片子说其实三个小时对于观众的忍受能力还是有的,还不至于“谈三色变”。可是的片方却完全丧失了这里的话语权,任意放纵三个小时的时长成为降低上座率的最大障碍之一。十一之后,我问过许多没有去看《黄金时代》的朋友,到底是为什么,全部的统一回答:三个小时太长了,看完还不累死。其实电影院的拍片是根据上座率进行调节,如果拍片低不可怕,可是如果上座率低,这才是没有回旋的余地。没有把控住对三个小时话题的控制,这是片方重重的失误
正是因为这些我们才没有去看《黄金时代》,可怜这个死于自杀的文艺大片

三,文艺片没有市场?

在中国的文艺片和香港以及美国的文艺概念不是特别相同,但是,在市场里是没有文艺与商业之分的,既然走向市场卖票房,都是商业片,他的产生肯定是有他的用户群体的,不错,中国观众是需要继续的开发与培养,但是就目前的市场情况,《黄金时代》这种文艺大片,市场不至于这么狭窄吧?

在上世纪,就已经开始出现“细分市场”这一个概念,就是现在可以针对固定人群去生产固定的消费品。在某些固定元素下来说,还是看你怎么卖,截止到2014年9月1日,今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已经超过200亿,现在的电影市场与过去相比,就是”黄金时代“,这么富饶的市场容不下一个有卖相的大片?
如果你不能定义好你的“市场”,不能去守护好该有的固定市场,那就不要怪市场的无情。你不爱他,他自然不会爱你

对于一个片子的命,从他诞生的那一刻就在形成,能够成为什么样子其实一直在变,但是你所做的每一步,对他票方的命运都是十分重要,中国电影兴起还在未来,大家加油吧!
本文为作者 王涛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5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