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电影摄影大师VITTORIO STORARO维托里奥·斯托拉罗的艺术历程

2011-02-26 11:46
#影视创作# “就像其他人一样,我不认为事情都是一蹴可及的,人总是随着自己的能量运动方式起起落落,你愈能回到自己的根,往后你在人生的山峰上就会爬得越高。”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VITTORIO STORARO)出生1940年的意大利。因为父亲是电影公司的放映师,所以斯托拉罗从小就被电影包围着。斯托拉罗的摄影启蒙老师应该是他的父亲。斯托拉罗毕业于意大利中央电影学院,先后用了九年时间学习图片的拍摄及其电影的拍摄。毕业后才21岁。他的第一部作品应该是叫《烟雾》的独立电影。
与斯托拉罗经常合作的是意大利导演贝尔托鲁奇。因为意大利电影的低谷造就了这两名艺术大师的合作。斯托拉罗的在28岁的时候担任摄影师独立拍摄的第一部作品《年轻,年轻》,从这部影片的开始斯托拉罗真正的投入到无限的电影创作之中。《年轻,年轻》就像一个孩子的出生一样,斯托拉罗像获得了生命。也因为这部电影,造就了斯托拉罗一生中的摄影理念和风格。他对《年轻,年轻》这部电影是这样说的:“它就像指纹一样,永久不变。在初试身手后的作品,我也不过任取其中的元素将它发扬光大,我试着让它更清楚、刚具规模,也更显眼。”在1965年意大利电影重振的时候,斯托拉罗重新站了出来,来证明自己。至今,斯托拉罗还奔波在大小电影的拍摄场地。全世界中最富有盛名的电影大师。向他致敬。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成就的影片
斯托拉罗至今共拍摄了40余部电影,其中他也发表过许多有关于电影拍摄的访谈。他三次捧走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其中包括《现代启示录》《末代皇帝》《赤色分子》。在1994年的11月在波兰托论市举行的“国际电影摄影艺术节”把终身成就奖颁给了只有54岁的斯托拉罗。斯托拉罗在1987年的《末代皇帝》的表现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所有的界限。1987年11月,斯托拉罗在北京电影学院进行了学术的交流和创作交流,与当时所谓的“78”班几位摄影师谈论中国的摄影理论,在这里他吸取了中国的既不完全唯美光线,也不完全纪实的光线的特有的摄影风格,从而运用到了《末代皇帝》的拍摄中去。《看电影》杂志上曾发表过中国台湾摄影师李屏宾(《花样年华》《小城之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摄影师)对斯托拉罗及《末代皇帝》的评价,在看完《末代皇帝》后,李屏宾泪流满面,随后道:“一个摄影师,就算把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已经完全吃透,也许也拍不出这么优秀的作品。”
维托里奥·斯托拉落对摄影光线的表意
斯托拉罗利用光线对人物的塑造。
在现实主义电影当中,塑造电影,塑造内心世界的莫过于人物,在演员的表演上引人入胜以外,而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摄影师对其角色的镜头造型与光线上的造型。在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心理,外现不会一成不变的,电影实际就和人是一样的,人是会变的,电影也是会变的。而面临人物性格的变化,我们利用镜头的角度可以表现,但是照明是第一位的。利用光的特性对其人物表面甚至内心才会得到好的造型和深刻的含义。而斯托拉罗所对影片内中剧情与人物的变化,而利用什么样的光线做出了非常出色的分类及处理呢?这里涉及到了影片的故事情节,影片内部的环境与氛围……以一变应万变。我在这里举例:比如由科波拉导演的影片《现代启示录》中斯托拉罗常用人工光与朝或晚的自然光效达到人物的造型。还有,比如:上尉看科茨上校的镜头,影片中一共出现过四次,第一次,正面,侧逆光。而为什么要侧逆光呢?我想斯托拉罗运用侧逆光达到了剧中人物的阴影效果,戏剧话的条形阴影从照片划过,这正与现实当中色彩浓郁的环境形成了反差和对比。第二次出现在夜里翻照片,上尉拿着手电看科茨上校的童年照片,其人物的造型光是散射的,照片上童年的科茨的表情与深夜中手电中的这小小的一束光柱,从而看出了照片中人物的危机四伏。第三次,为黑白照片,剪影效果,光比非常大,从而表现出照片中的人物的危险,已经脱离了现实,突出影片向下的剧情一定会精彩好看。控制好整个片子的进度和节奏。第四次出现在暖色调很重的场景中,利用自然光和影利用树叶的影子造就了科茨上校脸上的光斑,而他的身体完全在黑暗中。这样的造型如果放在第一次,第二次出现都会感到突然和纳闷,但斯托拉罗恰恰安排到了第四次,真的达到人物造型中画龙点睛的妙笔。
斯托拉罗利用摄影光效对影片环境和时空的诠释
一般情况下,我想有很多朋友在照片摄影中,往往是风景照片一般不会注意光线,而注意的可能是色彩,构图,角度。而光是在片子中起的作用不能忽视。因光造就了影子,造就了质感,立体感。斯托拉罗在吉塞普·托纳托导演的《末代皇帝》中用光尤其在傅仪所处的环境显得由为出色。其光线的塑造了这一位末代皇帝的压抑,辉煌,坎坷,衰落。片内运用戏剧化的光效,一般利用大光比,和冷暖色调的反差,这种有力的反差更体现了片中人物的内心和暗示。印证这部获得奥斯卡9项的荣誉,而不仅仅依靠了故事的情节,人物活动及其人物内心的细节心理而达到成功。而是运用了镜头的运动、光线和影片的节奏塑造了影片对观众的心理影象。光效塑造了皇宫的围墙,红柱,房檐牢狱的大门、窗口的影子而造成了这位末代皇帝一生的囚禁生涯,被人摆弄的一生。而这所有的一切造就了这一位用光线书写的电影大师。
斯托拉罗对影片拍摄时印像
斯托拉罗在他参与过的影片当中都充当着导演眼睛和手臂的角色,他通常会看剧本,把剧本分析的相当透彻后,带着自己对这部影片的第一印象与导演交流。比如当他看到《海上钢琴师》剧本的时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动荡的人生。选择了“动荡”的拍摄手法。而当他看到《月神》这一剧本的时候,他想到了母亲,用自己对影片的处理,达到像母亲慈爱般的影片。在这里,我还要提到一个人。中国的摄影大师——顾长卫。他自身的影片的印象,与斯托拉罗非常相似。凭借的是第一感觉。比如:当他看到《红高粱》的时候,他首先的印象就是红,而造就红不仅仅是高粱的红,而是鲜红。他们抓住了本子中的主体,和自己的第一印象的设计理念去在创作来贯彻全片。
斯托拉罗拍摄的色彩感觉
斯托拉罗拍摄的影片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大气,色彩浓郁,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色彩对人类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会造就出所有的心理感应及其行为。他认为色彩是光线的一部分,对比和反差,创造了影片的和谐、平衡。色彩是一种情感一种感受,通过象征来表达出自己或影片中人物、故事的含义。在1979年,斯托拉罗结束《现代启示录》后。他又一次钻进了电影学院和书籍当中,钻研色彩。比如:《末代皇帝》中,利用光影色的均衡达到影片的曲张度,而达到影片的饱满。《海上钢琴师》运用暖色调非常多,比如影片结束,当麦士找到1900前的几个空镜头,其颜色的色调,饱和度,充分的表现了1900动荡的人生,此时眼泪真的莫名奇妙的落了下来,这个第一反应是我的,是从我的眼睛和内心发出的。影片的风格在手法,在色彩,在影调。它们确立的电影中的一切,包括气氛,关系,节奏……
以下是常见色彩的“感情”:
色彩 形象联系 感情特征
红 阳光、火焰、热血等 热情、兴奋、权势、力量、愤怒、色情等
绿 春天、树叶、草等 生机盎然、宁静、和平、生命等
蓝 天空、大海、夜色等 冷漠、深刻、忧郁、无限等
黄 土地、秋天、阳光等 欢快、光芒、成熟、稳重等
黑 夜晚、死亡、等 阴郁、悲哀、恐怖、凝重等
白 雪山、鸽子、医生等 优雅、纯洁、和平、洁净、高尚、脆弱等
斯托拉罗的成功与自身的意大利文化是分不开的。从小被这个国度的艺术陶冶着。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等,使得这个电影大师保留着意大利特有的电影风格。使得在《末代皇帝》中对皇宫内每一处角落的解读,包括宫殿当中的气氛,少见的皇室用品、香蕈等等。由这个意大利人用他自有的意大利风格得到了非常完美的定义。怪不得李屏宾看完《末代皇帝》会潸然泪下,因为这个意大利人激励着我们的不断向前。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的摄影作品的风格是由自身的内心所造成的,与任何一个摄影师都不一样,那是一种特有的感觉。与众不同的观察视点,不同影片的主体,及其严谨认真的态度,造就了他。
本文为作者 李害害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