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万岁!文字实录!第五期伯乐电影沙龙
伯乐电影沙龙第五期 主题:青春万岁
张文伯:非常感谢大家在周末抽出时间来参加伯乐电影沙龙活动,今天是第五期活动,主题是“青春万岁”,我们的话题是跟青春片有关。我先介绍一下今天到场的嘉宾:
光线影业宣传总经理 李海鹏
《致青春》制片人 柯立明
《初恋未满》导演 刘娟
乐华娱乐 总裁 杜华
凡道资本 创始合伙人 王义之
中国电影映艺术研究中心 研究员 李迅
【青春片热潮汹涌】
张文伯:今年五一档票房最好的电影——《同桌的你》正在上映,现在票房过4个亿,超出大多数人的意料。去年五一档票房最好的电影——《致青春》同样也是国产青春片,最后票房冲到7个多亿。在这两年的时间内,我们看到非常多的青春片,正以一股潮流的趋势出现在市场里。
张文伯:从去年以来上映的青春片《青春派》、《致青春》、《同桌的你》、《一座城池》、《小时代》等等,有将近二十部的数量,足以形成一个新的力量。
而他们的票房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好的非常好,差的也确实与投资方的期待有很大差距。从这两年五一的档期可以看出,俨然形成了“五一青春档”的态势,接下来还陆续有很多青春片蓄势待发,那么明年五一档期会不会继续这样的情况呢?
我们不妨先从当下热映的《同桌的你》聊起,今天请到了光线影业的宣传总经理李海鹏过来,能不能先给我们简单分享一下做这个影片的感受?
【《同桌的你》营销路径全揭秘】
李海鹏:首先谢谢伯乐电影沙龙的活动,能认识业界的众多精英,每期都有很精彩的选题,帮这个行业做一点儿实事。
今天这个主题特别好——“青春万岁”,现在的电影,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围绕年轻人做。我们非常容幸作为投资方之一和发行方,见证了《同桌的你》终于得到大家的认可。
《同桌的你》这部片子我现在回想起来做得有点辛苦。因为当初没有一个人看好这个电影,还有很多人说这个电影会惨败,但我们在网络上,包括我们进到校园里跟大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基本上不存在惨败这件事儿。
做这部片子的时候我觉得,青春这个东西如果仅仅是用来怀念,实际上就浪费了。“怀念”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很多人觉得,现在没有以前那么闪光那么好,这些人大多数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的大学生,他们的青春又是什么样的?那么在这个电影制作的过程中,我们把年轻人正在经历的状态,原封不动地放在电影里。
如果从电影角度考量它的话,《同桌的你》可能不是一个质量特别出色的作品,但如果单纯是讲年轻观众的感受,它是今年做得非常好的。我真的希望大家更多支持像《同桌的你》这样的电影,这样真正讲本土,讲年轻人们真正想说的话,讲青春状态的电影。
张文伯:今年五一档发生了一个变化,本来有四部电影,《同桌的你》、《冰封:重生之门》、《催眠大师》,还有《白发魔女传》,在差不多一个月之前,《白发魔女传》撤出了,《蜘蛛侠2》被放到了5月4号上映,所以整个五一档期形成了一个三片鼎立的局面。一开始我也没特别看好《同桌的你》,从表面上分析《冰峰》是最有实力的,明星有甄子丹,王宝强,又是3D又是动作,商业元素其实是最强的,《催眠大师》的品质也很高,还有徐峥保驾护航。
但在上片前五天的时候,我看完两组数据之后心里非常笃定,《同桌的你》应该是今年五一档期的票房冠军了。《同桌的你》上映前五天,影片的百度综合指数已经超过4万了,这个时候《催眠大师》和《冰封》的指数还在一万上下徘徊,这是一个四倍数值的对比。百度指数体现的是用户对于关键词的主动搜索,以及一个媒体报道加权的系数,《同桌的你》在上映前达到这样一个数值,很大可能会和最后的票房成正比。
还有一个数据是光线老总王长田在微博上透露的,上映前一天《同桌的你》在格瓦拉网的预购数量超过一万,而格瓦拉是一个偏重上海华东地区的购票网站,在那里有超过一万的预售,这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
我们还对比了《同桌的你》和《催眠大师》两部影片在新浪微博上的话题热度:《同桌的你》官方的主持话题一共5个,参与的话题有32个,而《催眠大师》主持的话题一共8个。
同样以片名作为话题,《催眠大师》话题讨论量是168万,《同桌的你》3133万,这是一个将近30倍的对比。《催眠大师》排在第二位的话题讨论量一下锐减到3万,下面的话题热度就更低了。《同桌的你》还有一个话题“回到学生时代”是2413万,从这样的数据可以看出,《同桌的你》话题热度是远远超过《催眠大师》的。
我们按照时间顺序,做了一个《同桌的你》营销流程图,可以看出,《同桌的你》整个营销的战役密集打响是在3月份,营销有两个月左右的周期,密集在各个渠道以各种形态发布它的信息,覆盖面基本上360度无死角。
在去年8月28日《同桌的你》在纽约时代广场上杀青,当时他们在网上发布华人共唱《同桌的你》快闪活动,这距离影片上映还有八个月之久。通过这样一个快闪的病毒视频让大家首次知道,原来有这样一部影片,同时跟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是相关的,还有周冬雨和林更新担任主演。
张文伯:客观地讲,主演周冬雨和林更新和同期影片明星比起来,无论是宣传价值还是票房价值可能都不够,但是他们两个人确实和这种青春片的结合度是最紧密的,气质也是最匹配的。
我们看到,这次《同桌的你》的视频物料丰富,类型相当多,这其中先导预告片“循环再利用”的使用方法非常独特。3月11日,先导预告《时光不老,我们不散》上线,此款物料主打怀旧,寻找了百余位真实同桌,以老照片,老友重聚的形式打爱情友情牌,微博上获得近6万转发,1万多评论。
3月12日,片方又将这款视频二次加工,换掉原背景音乐,配上与画面内容高度契合的热门温情歌曲《时间都去哪了》,将此预告命名为“《同桌的你》居然和《时间去哪了》神同步”,通过刘同的微博进行二次传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款循环再利用的预告片,不仅在微博上获得过万转发,优酷点击量也远超原版。
3月20日,题为《“校友明星”走进双屏时代》的新闻在网络上传开,天津卫视《我的校友是明星》栏目的宣传片出现《同桌的你》主创周冬雨和林更新的身影。在此次合作中,天津卫视播放了由电影主创拍摄的宣传片,而在电影中也有《我的校友是明星》3月18日大张伟参加节目的画面。
3月26日,《同桌的你》发布“荷尔蒙”版预告片,4月3日,又爆出9款“重口味”海报,这两组物料一改怀旧温情的基调,玩起了大尺度无节操,每一款上面都有一个让你会心一笑的亮点,博足眼球。作为《同桌的你》玩得最开的两款物料,也最具有话题效应,“重口味”海报达到了微博微指数的一个峰值,而“荷尔蒙”预告也获得了16.2万优酷播放量。
张文伯:“好的物料是会长腿的”,这两款物料在我的朋友圈里被刷爆了,其实每一款好的物料,都会获得一个自发的转发。这个系列的物料是我最喜欢的。
作为一部青春片,校园不仅是电影故事的主阵地,也是宣传的主场。《同桌的你》主创非常重视高校活动,从4月9日到4月19日,10天时间内,几位主创走进15所高校与学生互动。在巡回期间,每一所学校内都进行了“《同桌的你》大合唱”活动,延续了时代广场的合唱传统,极具感染力。片方收集了这些“大合唱”的画面,配上数十位高校学子的“同桌告白宣言”,制作成《表白特辑》,在4月25日电影上映当日发布。这在人人网和学生QQ空间里都有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微排片”网站为纪念周年庆活动,主动为电影《同桌的你》在其官网、微博、微信平台进行全方位宣传支持。微排片主动为电影剪辑了“微排片成长版预告片”,4月12日在微博上发出,并挂在官网进入页面上,该视频在优酷土豆上的点击量共计26203次。此外,不仅微排片微博不定时转发@同桌的妳电影微博,其微信公众账号连续23天推送电影海报及预告片。
张文伯:我们跟微博上那些如“冷笑话精选”大号合作后发现,除了我们花钱找它推荐外,它自己有时候也会自发做一些东西,因为要维护账号热度。“微排片”也是一样,它把《同桌的你》海报和预告以自发的方式去发布,已经表明它认为这样的物料是非常有力的。
歌曲《同桌的你》作为最能够打动观众、引起共鸣的物料,成为宣传期的“重磅炸弹”,片方选择让胡夏翻唱《同桌的你》,将这首主打歌二次演绎,再勾起怀旧情怀,也为吸引更年轻的观众群体。2011年,胡夏曾为《那些年》演唱主题曲,这一次胡夏的翻唱同样广受认可。百度指数最高点就是胡夏《同桌的你》歌曲发布的时候,所以拍青春片找胡夏唱主题歌是非常有效果的。
《致青春》上映前后,导演赵薇发挥自身大V功能,曾掀起了一场网络狂欢,甚至连商业圈、文化界、宗教界等诸多大号都参与了微博营销,覆盖粉丝总数超过4亿。在《同桌的你》宣传当中,众主创在微博上的配合度都极高,特别是男主角林更新,不仅直接转发微博几十条,主动参与#同桌的你#话题,还拉拢了众多位圈内小伙伴助阵,更为卖力的是,林更新亲自去求“留几手”这类草根大号转发互动,对影片的传播贡献极大。例如,4月24日林更新发的一条电影宣传微博,获得37位明星及大号支持,6万转发,1万多回复。由此可见,相比于明星量级的大小,明星参与度同样非常重要。
【光线影业的制胜武器】
李海鹏:特别感谢张文伯老师能这样系统地帮我们总结。
今天有这样的机会,我也先给光线做一个广告。很多电影公司都有自己的宣传部门,都在和像伯乐营销这样的公司有很好的合作。但在光线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都是自己干,我们但凡能自己干的事儿就不能麻烦别人,这主要因为光线是一个十几年的传媒公司。大家也知道光线传媒以前是做电视节目的,像《音乐风云榜》,《娱乐现场》,都是已经做了十几年的节目。光线影业大部分的员工除了发行部门之外,都是从节目部转到影业,学习做电影的。
实际上光线最核心的是做内容的部分,而且是针对不同渠道做的内容,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基础。光线做内容这件事情是被王总讲了十几年,我们进入电影这个行业太晚了,没有太多的资源,没有跟大导演合作的基础,也没有很好的品牌储备,所以我们在内容选择和内容实现上面,花了很多时间。
光线电影团队有一百人,大部分是发行系统的。实际上所有宣传的物料、活动的东西,在一二三四线的城市都能感受到。我们这些发行的同事,会把这些内容一点一点拉到本地影院做落地执行,这是光线比较扎实的一块儿。
光线养了好多“微博大号”,第一大号叫刘同,他特别有影响力。我跟刘同关系很好,但他写的东西我看不懂,没有标点符号,可是有那么一批在学校的年轻人,每天盯着刘同在发什么,他有一本新书《你的孤独虽败尤荣》,年轻人特别喜欢他这个调调。所以他去做调研电影的时候,基本上参与的学生都在一千人左右。他是大号之一,还有老总王长田,偶尔我们会求他,看能不能发一个微薄。
李海鹏:去年我们讨论《致青春》档期的时候,第一次把五一当做大档期去做,当时是打出来“五四青春日”这样一个概念。
后来我们发现被怀念的青春是有市场,这其实跟很多人内心的感受有关系。我猜是因为社会现状的问题,冷漠的事情比较多,年轻人想要获得认同或者尊重并不太容易,他们内心特别容易相信的东西就是回忆,青春是最值得拿出来炫耀的,尤其是有朋友的时候。那么这种青春情感的东西,就非常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很多的故事我们以为这些东西是旧的,其实现在还在校园里发生的。我们前期拍摄的时候去大学校园里看,比如这首唱了二十年的歌《同桌的你》,实际上在毕业的时候,在班级做一些演艺活动的时候,还是非常容易被选择的一首歌。
在电影宣传过程当中,我们希望把这些年轻的人青春的东西焕发出来。他们其实也有权利去怀旧,他们不是怀念十年前、二十年前的事儿,可能是昨天我跟我同桌在一起,但是他们马上要去别的地方了。比如我现在说“同桌”,可能你脑子里会浮现一堆人,名字叫不清楚,样貌记不清楚,但是总会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我们电影最核心要去拍的。我们做第一支物料的时候,用的点就是“同桌你在哪儿?同桌我想你”,都是希望用这个姿态去做。
【如何界定“青春片”】
张文伯:刚才海鹏说了他对青春片的感受和理解。今天还有几个嘉宾,先简单问个同题,在你们心目中你们是怎么界定“青春片”的?李迅老师是专门做类型片电影研究的,您怎么看青春片这个概念?
李迅:青春片是从国外来的词,从美国来讲,青春片描述的是差不多12—17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主要是中学生的故事,基本上不拍大学的故事。所以有各式各样的青春片,有爱情浪漫片,也有像《歌舞青春》这种歌舞片,喜剧片也有很多,然后还有恐怖片,形成一个很有意思的美国青春片的类型。
和中国对比一下,咱们理解的青春片应该要稍微宽一点。日本有一个概念是“中二病”,即初中二年级学生的病,比喻日本青春期的少年过于自以为是等特别言行的俗语。我觉得《同桌的你》,绝对是中二病的升华,还有包括《致青春》里面的主角。咱们国家的青春片最流行的,一定是在中学、大学的对比中获得感慨,获得怀旧的怅然,这种东西在咱们这儿最容易接受。
我们的青春片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票房?我认为是观众在影片中认出了自己,但不是认识了自己。认出和认识不是一个概念,商业片一定要这样,一定要最多观众认出自己,别认识,艺术片是要求认识,这时候会把这东西挖深,这时候它就会失去认出。细数下来,青春片是现实主义创作贡献给商业界最优秀的礼物。
王义之:电影表述有三种方法,一种是展望未来,一种是回顾过去,一种是关照现在。在东亚文化里面,我们特别容易喜欢回顾过去,而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青春类型电影的供应是严重不足的,尤其是具备市场运作能力、具备票房号召力的电影。另外,随着观众结构正在发生战略性转折,观众年龄层降低,这些原因造成了青春题材电影在当下有一个不错的成绩,这可能还会继续一段时间。
杜华: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因为我本身也不是做电影的,是做音乐的。今天学到很多东西。我认为青春的片的话,最重要的是让你想到年轻时候很多回忆的东西,《同桌的你》我是带父母去看的,五十多岁的老人,还能想起他们的同学,还能想起上学的经历,我觉得这是成功的。
刘娟:我觉得青春片的关键肯定是从初中到大学这个阶段的人物,它的核心情节也是这些人物的心理和环境产生的扩展。包括李老师提到的认识自己,包括情感上的共鸣这些东西,也是基于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来作为升华和提炼,这是我定义青春片的基础。
【《致青春》宣传节点】
柯立明:青春片最宝贵的地方就在于“真挚”。作为制片人,当我拿到《致青春》这个小说的时候,是从一个很真挚的角度出发来做电影的。我理解的青春片是一个人有很真挚的热情,后来你长大了,在社会上遭遇更多事情,情感更加复杂,把现实的很多东西用文艺的角度充分呈现出来,我们后边操作的电影《老男孩》也是这样。
张文伯:去年五一的《致青春》,跟今天《同桌的你》情况很相似,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获得非常高的票房。杜总的乐华娱乐的张瑶主演了这部影片,你们也投资了这个电影,讲一讲你当时的想法?
杜华:当时很多媒体特别看好导演赵薇,还有主演韩庚,实际上这个剧本我从来没看过。我为什么没有在看剧本的情况下,就投资这部电影?因为导演赵薇是具有号召力的,而且选择了赵又廷和韩庚当主演,韩庚是我们旗下的艺人,微薄粉丝有4000多万。我算了一下以韩庚个人的票房影响力的话,除掉我们成本的话不会亏的,所以拍了。还有因为幕后团队,当时柯总做制片人,包括中影张强张总,这种搭档是没有问题的。
张文伯:刚才杜总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叫粉丝经济。青春片是跟更年轻的艺人、明星、偶像结合在一起的,这些人往往和他们粉丝之间的互动更活跃,联系更多。比《致青春》更典型的例子,就是《小时代》。郭敬明也是一个没有过任何经验的导演,但因为他是小说的作者,同时找来了像柯震东、杨幂这样一票有很强的粉丝效应的明星担当主角,最后也取得很理想的票房成绩。
张文伯:在去年《致青春》大卖之后,王义之作为电影观察者,也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致青春》幕后宣传的分析,今天可以提纲挈领地给大家讲一下。
王义之:我比较好奇《致青春》的传播路径,因为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和大众媒体传播的路径不一样,这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也有非常大的关系。
以前的传播路径是自上向下覆盖,像扔一块大石头扔进池塘砸出水花,现在的传播是往一个池塘里面不断地扔石头,最后整个池塘水面都会激荡起来。这块儿大家可以具体看思维导图。
我也想延续一下李老师刚才讲的话题,当下我们青春片有“回顾青春”的这个特点,这是跟观众群的结构非常有关系的。阐述当下年轻人故事的电影卖得就是24岁以下的观众群,但现在每部电影要达到3亿票房,必定要有25岁以上的人观影,现在的电影回顾历史,回顾当下,回顾近些年的也比较少,所以大部分青春片都要“回顾青春”。
【《初恋未满》学院派的坚持】
张文伯:今天有一位专业导演刘娟,她去年拍了一部电影叫《初恋未满》,这是刘德华所监制的“亚洲新星导”计划影片的一部。但是很可惜,最后票房不尽如人意,我想听一听刘娟创作时的想法,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题材,以及在创作当中的感受和思考?
刘娟:当我决定要来做电影的时候,就对自己说了一句话:“写打动自己的故事,拍打动别人的故事”,所以我把真挚情感放到了第一位。
做《初恋未满》,是因为我对过去的故事有一些想要表达的诉求,可以说不是我选择的青春片,是青春片选择的我。我当时带着两个剧本去制片人聊天,当时《老男孩》在大陆掀起了热潮,《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又再烧了一把火。这两个片子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大家开始关注80后这些年轻人所表达的东西,我们就有舞台了。
在拍摄这部处女作时,我没有考量那么多商业成分,包括主题,包括明星的组合,包括营销话题,包括最后以什么样的方式展现在电影市场里面,包括销售的过程,我都缺乏考量,我只是想表达,想把自己的一切讲给观众。
电影是一个造梦的工具,我也跟周边的朋友探讨,电影分成两类,一类是用电影经历我们没有经历的东西,去造梦;另一类电影让我们看到在生活当中特别微小的部分,再去放大它。但我现在觉得电影是两者的结合,不是单纯的某一类。
除了明星转行做导演,大部分导演拍处女作的时候,都会受到预算的限制,都是带着链条去跳舞的。我们当时面临一个选择,是选择一个最新最炫的创作方式,还是要选择一个很安静很纯粹的东西,我们选择从剧本的阶段,讲是青春期很单纯的友谊,集中在友谊和梦想的概念上讲一群人的成长。最后作品呈现大家面前的时候,经过一轮市场讨论上,慢慢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初恋未满》。
刘娟:从故事上讲,《初恋未满》是很单纯的人物关系,讲的是高中本身没有时间跨度的故事,我们选择了纯粹没有耍花招的手法,讲质朴的情感,这就决定了这部电影比较“学院派”,这个并不只是好或者不好。市场这滩水,让我更清楚地照了照我自己,对于市场的态度,是讨好市场还是让市场欣赏你的作品,我会往后者努力。作为新的导演,我会一步一步找到自己的风格,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刘娟:现在电影市场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其实电影真的不是一个人的事儿,导演现在变成了制片体系下的一个工业的产品。在这个过程当中,制片人、导演、监制,每个人都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包括宣传,宣传几乎是再做另外一个电影,每个人都在各自专业的领域,把最好的东西贡献到创作里面,这才是电影,这才是它传奇和神奇的地方。
张文伯:我记得第一期伯乐电影沙龙活动是讲《北京爱情故事》的,回到明星当导演这个话题,所有当导演的人一定要有很强烈的表达愿望。粉丝经济,就是要把明星本人当做一个产品,向消费者进行营销,所以明星可能离市场更近,可能对市场的理解掌握得更好。在《北爱》中,也有很多有导演陈思成自己对爱情的表达和态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些导演更值得学习。
刘娟:我觉得导演可能有不同的类型,每个导演有自己的特点。观众代表一部分人的意见,我整天翻时光网和土豆,大家看有好的和不好的评价,我都会吸收。我觉得应该找到自己合适的空间,包括合适的题材,做合适的导演,做合适的表达,这才能做出真正的好电影。
【青春片,后浪推前浪】
张文伯:刚才我们说了很多过去的事儿,再看一下接下来还会有哪些青春片已经在筹备中。有梁柏坚导演的《激浪青春》,今年6月份登上大银幕,《小时代 刺金时代》今年暑假也会上映。还有张一白导演的《匆匆那年》,由倪妮和彭于晏主演,将在2015年上映。张一白导演今天来不了,但是他专门给我写了一段话,一会儿再跟大家分享。
再往下杜总做的项目,叫《夏有乔木》,这是根据籽月的小说《夏有乔木,雅望天堂》改编的电影。
张文伯:我很无法理解《夏有乔木》这个名字,有人看过这部小说吗?
杜总:当时柯总让我投资的时候,说很多人看过,为什么现场就一个人看过?
张文伯:我当时在我的朋友圈里做了一个调研,我说“如果一个电影名字叫《夏有乔木,雅望天堂》你会去看吗?投票最多的人说,神经病。我当时我把所有的评论发给杜总,我说这名你必须得改,原来现在改名叫《夏有乔木》。”
柯立明:谈到产品设计和制片人的商业运作,是我的一个工作范围。商业运作一定要给观众一定的惊喜,不可能给观众套路,有时候做不出来好奇感,很麻烦。包括我们现在用这个名字,因为在九零后人群里面确实很多人读过这个小说。
杜华:《夏有乔木》,是我投资的第四部电影,柯总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承诺,“杜总你投吧,至少票房超过5亿。”
柯立明:我们要找到最顶级的,非常帅的偶像做电影主演。
杜华:最后柯总选了一个我自己看都留口水的男生。
柯立明:我自己更擅长可能是在产品设计上和整个运作上。包括当时说服赵薇导演是一样的,因为当时赵薇导演要转型,她也知道这个市场是无敌残酷的,我们面对的是好莱坞,是整个美国工业制造体系。所以如果今年电影《老男孩》遇到《变形金刚》,我们在内容产品设计上一定要做到极致,所有人都必须做到有信心。
我作制片人让要找导演非常困难,真的李敏镐都答应了,但是人物角色问题的,真的要找一个极其帅的人,让所有人看完之后都感觉不一样,在产品类型上就很特别,如果类型上特别,下一步会更好。这四个人,三个男神在这里,加上一个李敏浩在这里,你就明白这是一个新的东西。
我不敢说这部影片的票房会有五个亿,但是我要力争五个亿,是要跟美国片去做抗衡的。
张文伯:我给你改一个名,你这个片子可以叫《男神来了》,叹号。
杜华:《夏有乔木》这个名字我还是很坚持,这个事情我跟柯总至少讨论过上百次。因为文伯朋友圈所有的回复我全都看看了,零零散散十几个截屏,我看了之后特别颓废。我就给柯总打了个电话,说圈里所有人都不看好,怎么办?但是柯总给了我一句很有意义的话,就是因为大家不看好,所以要给大家一个奇迹。
张文伯:让我们见证奇迹,给点儿掌声鼓励鼓励。
柯立明:虽然大家不看好,但是《夏有乔木》还有包括《老男孩》,希望我来做这个制片人,可以做出很多新的东西。大家不看好的时候,才会有好奇,《致青春》开始的时候,也是要改名字,《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个名字特别长,但是我一直认为这有情绪在里面。当然我会尽我全力在作品上做得很真诚,如果有一天《夏有乔木》这个名字实在要改了,我也认了。
张文伯:除了刚才提到的片子,还有根据饶雪漫同名小说改编的《左耳》,是光线的一个项目。这又是一个根据畅销小说改编的作品。
李海鹏:《左耳》会用新导演和新演员。
张文伯:再往下看,还有刘同根据自己的同名作品改编的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
李海鹏:这个项目已经启动了,明年五一前后会公映。《谁的青春不迷茫》是刘同的一个畅销小说,去年在多个图书排行榜排名前列。这个书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非常大,而且刘同自己也会当制片人。
张文伯:最后一个《初恋爱》,也是九夜茴的一个小说改编的,这是黄磊老师在做的一个项目。这些青春片我们总结得一定不全,是非常少的一部分,但是我们看到这的确是一股更为猛烈的青春狂潮,而且明年不会出现今年这样,没有同类对手这种情况。
明年的五一档可能至少会有两到三部同类的青春片上映,这个档期将来可能会成为青春的代名词。这里面有很多都是根据畅销小说改编的,畅销小说给这类影片的改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和认知基础,可能比原创的的这种东西,在市场更保障。刚才说到青春片的未来,李老师您能否再补充几句?
李迅:我想说的是,青春片的创作实际上跟中国电影的方向或者大体态势是有关联的。现在大家都准备去获得最高利益,包括尽可能获得最多人群的欣赏。实际上青春片“往回看”,是因为现在能成功的青春片或者含有校园元素的影片,都是跟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政治点,事件点连起来的。
那么对于现在观众来说,往后是不是还要走这个路线?这实际上是有一个问题的。如何回到真正的校园,在年轻人的那种生活里面去寻找,第一得有一个最大的公约数,第二还得找一个很极致,很特殊的人物形象。
《致青春》最大的成功就是在于它的人物塑造,当然商业上的成功它已经做到了。这种特殊的人物还是一个我们常见的,就是说我们都能够从中看到、认出自己的人物,或者从他的人物形象中,能获得我的梦想达成。这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类型片设置。类型片是屌丝实现的过程,一定不要以成功人士的眼光看,一定要在屌丝的位置上来讲故事。
【青春片是否被过度消费?】
张文伯:今天有这么多朋友来,有没有要问问题的,交流一下。
Q:各位嘉宾好,因为我是做项目开发的,几乎所有的小说都看了一轮。看得越多越觉得青春小说是大同小异的,大家能享有的集体回忆是差不多的,已经做了这么多轮的宣传和营销,怎么做差异化的尝试,以及你们是否会担心青春片出现过度消费的情况?
李海鹏:我可以先说所谓过度消费的事儿。青春话题里面可以衍生出来的关键词太多了,有许多新导演,甚至是一些明星导演,把自己掏心掏肺的感受放进去。无论是今年还是明年,青春已经变成大家非常追捧热的东西。我不担心它被过渡消费,我最担心原创的作者,怎样找到和年轻人最有共鸣的沟通点。
张文伯:在好莱坞在美国很多的青春片类型是跨界,是类型的杂糅,有性喜剧,有恐怖片,有歌舞片,这个跨界背后有一个非常丰富的文化差异。但咱们现在只能讲所谓的那些懵懂的爱情,这个也是难点所在。
柯立明:看了这么多青春片出现以后,我比较担心的是差异化怎么去做。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走到电影院为什么会选择你这个电影?我看到这么多同行在做这个,我反而觉得下一个项目得换一个题材,同类总会有一些重复,观众也会有一些疲劳。
刘娟:提到类型杂糅,这个是我特别赞同的观点,现在中国电影的类型化还不清晰。大家在说青春片还是恐怖片,动作片、还是爱情片,中国电影就是这些。我们的每个青春片的受众,也在成长。现在的青春片主要是90后观众,过两年就是00后,那时候青春片会不会跟科幻片是不是结合在一起?首先市场定位准确,把人群的特征分析清楚,我们提取最优特征的人物,然后做基于市场的表达,可能是一个方向吧。
王义之:我个人觉得现在电影的市场的发展,更像北美市场七八十年代,这跟我们现在的社会阶段情况的有关系,所以我同意柯总的话,接下来如果重复题材的影片过多,会形成疲倦。我也同意刘娟导演的话,如果你能从类型的创新上面,走出一个不同的东西,青春会形成一个元素,不能把这个片子形成一个归类。
李迅:肯定是要类型跨界、杂糅,这是一个方向,这种杂糅的现象在美国很多,大家可以参照。有一个我可以提一下,我们现在做的校花、学霸、男神,或者演员组合都是边缘的小人物,长得丑,不起眼的,这两个票房都非常好的。类型是屌丝的一种,真正观众喜欢的不是帅哥靓女,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一直想说,刚才我讲了,大家在青春片里多半是认出不是认识。现在主义电影嫁给咱们的一个宝贵遗产,在现在电影里面发挥广大。我要推翻这个东西,你要从真正的电影作品的人物塑造和叙事有结构的,有体系的,叙事出发,去把电影认出来,融到真正的艺术里面。咱们不光卖的是一个商品,争取要做到一个经典。
张文伯:正好今天张一白导演没来。他专门给我发了一篇文章,大家看一下。
【张一白谈青春小说改编成电影的难点何在】
人物塑造上的众口难调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读者都会为人物加上自己的主观愿望。但在影视作品中,这层想象的面纱被拿掉了,观众要面对一个具象化的、由演员演绎的小说人物。所谓众口难调,即便我们找到最优秀的演员,最富表达力的导演,也依然无法塑造出每一个读者心目中完美的小说人物,甚至有与个别受众心中期望差距过大从而导致口碑受创的风险。
小说情节上的取舍困难
热门青春小说的篇幅一般而言是相对较长的,但是电影的叙事时长是有限的,几乎被限制在90-150分钟之间。在这样的一个时间段内,影像创作者必须面对严峻的取舍问题。保留哪些情节,放大哪些情节,淡化哪些情节,关注哪个人物,弱化哪个人物,删除哪个人物,这些抉择能否得到观众的认可是无法提前预知的。
情感话题上的模糊界限
与成年后的情感不同,青春期的情感有一圈纯洁的光芒,但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如何探讨这些最纯真的情感,如何用户面和声音的力量去展现这些情感的美好与真实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验。
李海鹏:我补充两句,从《致青春》、《中国合伙人》、《致青春》,到《同桌的你》,只是现在票房回报很好,大家对于青春片的期望值非常高。青春题材电影是目前看很容易去跨越题材,跨越类型的一种片子。但是点燃观众的的共鸣点,对于我们做营销工作来说难度非常大,在这种大环境下,让人产生真实的互动感和共鸣感,这一定是需要最真诚的东西。
张文伯:我们有像《致青春》、《同桌的你》这两部影片取得高的票房引发的关注,也像刘娟这样的新导演,对青春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如果明年我们再有这样一个机会,来讨论青春片的话,一定是另外的一个不同的格局。
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儿,感谢几位嘉宾,感谢这么多朋友来,我们下周再见!
张文伯:非常感谢大家在周末抽出时间来参加伯乐电影沙龙活动,今天是第五期活动,主题是“青春万岁”,我们的话题是跟青春片有关。我先介绍一下今天到场的嘉宾:
光线影业宣传总经理 李海鹏
《致青春》制片人 柯立明
《初恋未满》导演 刘娟
乐华娱乐 总裁 杜华
凡道资本 创始合伙人 王义之
中国电影映艺术研究中心 研究员 李迅
【青春片热潮汹涌】
张文伯:今年五一档票房最好的电影——《同桌的你》正在上映,现在票房过4个亿,超出大多数人的意料。去年五一档票房最好的电影——《致青春》同样也是国产青春片,最后票房冲到7个多亿。在这两年的时间内,我们看到非常多的青春片,正以一股潮流的趋势出现在市场里。
张文伯:从去年以来上映的青春片《青春派》、《致青春》、《同桌的你》、《一座城池》、《小时代》等等,有将近二十部的数量,足以形成一个新的力量。
而他们的票房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好的非常好,差的也确实与投资方的期待有很大差距。从这两年五一的档期可以看出,俨然形成了“五一青春档”的态势,接下来还陆续有很多青春片蓄势待发,那么明年五一档期会不会继续这样的情况呢?
我们不妨先从当下热映的《同桌的你》聊起,今天请到了光线影业的宣传总经理李海鹏过来,能不能先给我们简单分享一下做这个影片的感受?
【《同桌的你》营销路径全揭秘】
李海鹏:首先谢谢伯乐电影沙龙的活动,能认识业界的众多精英,每期都有很精彩的选题,帮这个行业做一点儿实事。
今天这个主题特别好——“青春万岁”,现在的电影,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围绕年轻人做。我们非常容幸作为投资方之一和发行方,见证了《同桌的你》终于得到大家的认可。
《同桌的你》这部片子我现在回想起来做得有点辛苦。因为当初没有一个人看好这个电影,还有很多人说这个电影会惨败,但我们在网络上,包括我们进到校园里跟大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基本上不存在惨败这件事儿。
做这部片子的时候我觉得,青春这个东西如果仅仅是用来怀念,实际上就浪费了。“怀念”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很多人觉得,现在没有以前那么闪光那么好,这些人大多数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的大学生,他们的青春又是什么样的?那么在这个电影制作的过程中,我们把年轻人正在经历的状态,原封不动地放在电影里。
如果从电影角度考量它的话,《同桌的你》可能不是一个质量特别出色的作品,但如果单纯是讲年轻观众的感受,它是今年做得非常好的。我真的希望大家更多支持像《同桌的你》这样的电影,这样真正讲本土,讲年轻人们真正想说的话,讲青春状态的电影。
张文伯:今年五一档发生了一个变化,本来有四部电影,《同桌的你》、《冰封:重生之门》、《催眠大师》,还有《白发魔女传》,在差不多一个月之前,《白发魔女传》撤出了,《蜘蛛侠2》被放到了5月4号上映,所以整个五一档期形成了一个三片鼎立的局面。一开始我也没特别看好《同桌的你》,从表面上分析《冰峰》是最有实力的,明星有甄子丹,王宝强,又是3D又是动作,商业元素其实是最强的,《催眠大师》的品质也很高,还有徐峥保驾护航。
但在上片前五天的时候,我看完两组数据之后心里非常笃定,《同桌的你》应该是今年五一档期的票房冠军了。《同桌的你》上映前五天,影片的百度综合指数已经超过4万了,这个时候《催眠大师》和《冰封》的指数还在一万上下徘徊,这是一个四倍数值的对比。百度指数体现的是用户对于关键词的主动搜索,以及一个媒体报道加权的系数,《同桌的你》在上映前达到这样一个数值,很大可能会和最后的票房成正比。
还有一个数据是光线老总王长田在微博上透露的,上映前一天《同桌的你》在格瓦拉网的预购数量超过一万,而格瓦拉是一个偏重上海华东地区的购票网站,在那里有超过一万的预售,这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
我们还对比了《同桌的你》和《催眠大师》两部影片在新浪微博上的话题热度:《同桌的你》官方的主持话题一共5个,参与的话题有32个,而《催眠大师》主持的话题一共8个。
同样以片名作为话题,《催眠大师》话题讨论量是168万,《同桌的你》3133万,这是一个将近30倍的对比。《催眠大师》排在第二位的话题讨论量一下锐减到3万,下面的话题热度就更低了。《同桌的你》还有一个话题“回到学生时代”是2413万,从这样的数据可以看出,《同桌的你》话题热度是远远超过《催眠大师》的。
我们按照时间顺序,做了一个《同桌的你》营销流程图,可以看出,《同桌的你》整个营销的战役密集打响是在3月份,营销有两个月左右的周期,密集在各个渠道以各种形态发布它的信息,覆盖面基本上360度无死角。
在去年8月28日《同桌的你》在纽约时代广场上杀青,当时他们在网上发布华人共唱《同桌的你》快闪活动,这距离影片上映还有八个月之久。通过这样一个快闪的病毒视频让大家首次知道,原来有这样一部影片,同时跟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是相关的,还有周冬雨和林更新担任主演。
张文伯:客观地讲,主演周冬雨和林更新和同期影片明星比起来,无论是宣传价值还是票房价值可能都不够,但是他们两个人确实和这种青春片的结合度是最紧密的,气质也是最匹配的。
我们看到,这次《同桌的你》的视频物料丰富,类型相当多,这其中先导预告片“循环再利用”的使用方法非常独特。3月11日,先导预告《时光不老,我们不散》上线,此款物料主打怀旧,寻找了百余位真实同桌,以老照片,老友重聚的形式打爱情友情牌,微博上获得近6万转发,1万多评论。
3月12日,片方又将这款视频二次加工,换掉原背景音乐,配上与画面内容高度契合的热门温情歌曲《时间都去哪了》,将此预告命名为“《同桌的你》居然和《时间去哪了》神同步”,通过刘同的微博进行二次传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款循环再利用的预告片,不仅在微博上获得过万转发,优酷点击量也远超原版。
3月20日,题为《“校友明星”走进双屏时代》的新闻在网络上传开,天津卫视《我的校友是明星》栏目的宣传片出现《同桌的你》主创周冬雨和林更新的身影。在此次合作中,天津卫视播放了由电影主创拍摄的宣传片,而在电影中也有《我的校友是明星》3月18日大张伟参加节目的画面。
3月26日,《同桌的你》发布“荷尔蒙”版预告片,4月3日,又爆出9款“重口味”海报,这两组物料一改怀旧温情的基调,玩起了大尺度无节操,每一款上面都有一个让你会心一笑的亮点,博足眼球。作为《同桌的你》玩得最开的两款物料,也最具有话题效应,“重口味”海报达到了微博微指数的一个峰值,而“荷尔蒙”预告也获得了16.2万优酷播放量。
张文伯:“好的物料是会长腿的”,这两款物料在我的朋友圈里被刷爆了,其实每一款好的物料,都会获得一个自发的转发。这个系列的物料是我最喜欢的。
作为一部青春片,校园不仅是电影故事的主阵地,也是宣传的主场。《同桌的你》主创非常重视高校活动,从4月9日到4月19日,10天时间内,几位主创走进15所高校与学生互动。在巡回期间,每一所学校内都进行了“《同桌的你》大合唱”活动,延续了时代广场的合唱传统,极具感染力。片方收集了这些“大合唱”的画面,配上数十位高校学子的“同桌告白宣言”,制作成《表白特辑》,在4月25日电影上映当日发布。这在人人网和学生QQ空间里都有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微排片”网站为纪念周年庆活动,主动为电影《同桌的你》在其官网、微博、微信平台进行全方位宣传支持。微排片主动为电影剪辑了“微排片成长版预告片”,4月12日在微博上发出,并挂在官网进入页面上,该视频在优酷土豆上的点击量共计26203次。此外,不仅微排片微博不定时转发@同桌的妳电影微博,其微信公众账号连续23天推送电影海报及预告片。
张文伯:我们跟微博上那些如“冷笑话精选”大号合作后发现,除了我们花钱找它推荐外,它自己有时候也会自发做一些东西,因为要维护账号热度。“微排片”也是一样,它把《同桌的你》海报和预告以自发的方式去发布,已经表明它认为这样的物料是非常有力的。
歌曲《同桌的你》作为最能够打动观众、引起共鸣的物料,成为宣传期的“重磅炸弹”,片方选择让胡夏翻唱《同桌的你》,将这首主打歌二次演绎,再勾起怀旧情怀,也为吸引更年轻的观众群体。2011年,胡夏曾为《那些年》演唱主题曲,这一次胡夏的翻唱同样广受认可。百度指数最高点就是胡夏《同桌的你》歌曲发布的时候,所以拍青春片找胡夏唱主题歌是非常有效果的。
《致青春》上映前后,导演赵薇发挥自身大V功能,曾掀起了一场网络狂欢,甚至连商业圈、文化界、宗教界等诸多大号都参与了微博营销,覆盖粉丝总数超过4亿。在《同桌的你》宣传当中,众主创在微博上的配合度都极高,特别是男主角林更新,不仅直接转发微博几十条,主动参与#同桌的你#话题,还拉拢了众多位圈内小伙伴助阵,更为卖力的是,林更新亲自去求“留几手”这类草根大号转发互动,对影片的传播贡献极大。例如,4月24日林更新发的一条电影宣传微博,获得37位明星及大号支持,6万转发,1万多回复。由此可见,相比于明星量级的大小,明星参与度同样非常重要。
【光线影业的制胜武器】
李海鹏:特别感谢张文伯老师能这样系统地帮我们总结。
今天有这样的机会,我也先给光线做一个广告。很多电影公司都有自己的宣传部门,都在和像伯乐营销这样的公司有很好的合作。但在光线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都是自己干,我们但凡能自己干的事儿就不能麻烦别人,这主要因为光线是一个十几年的传媒公司。大家也知道光线传媒以前是做电视节目的,像《音乐风云榜》,《娱乐现场》,都是已经做了十几年的节目。光线影业大部分的员工除了发行部门之外,都是从节目部转到影业,学习做电影的。
实际上光线最核心的是做内容的部分,而且是针对不同渠道做的内容,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基础。光线做内容这件事情是被王总讲了十几年,我们进入电影这个行业太晚了,没有太多的资源,没有跟大导演合作的基础,也没有很好的品牌储备,所以我们在内容选择和内容实现上面,花了很多时间。
光线电影团队有一百人,大部分是发行系统的。实际上所有宣传的物料、活动的东西,在一二三四线的城市都能感受到。我们这些发行的同事,会把这些内容一点一点拉到本地影院做落地执行,这是光线比较扎实的一块儿。
光线养了好多“微博大号”,第一大号叫刘同,他特别有影响力。我跟刘同关系很好,但他写的东西我看不懂,没有标点符号,可是有那么一批在学校的年轻人,每天盯着刘同在发什么,他有一本新书《你的孤独虽败尤荣》,年轻人特别喜欢他这个调调。所以他去做调研电影的时候,基本上参与的学生都在一千人左右。他是大号之一,还有老总王长田,偶尔我们会求他,看能不能发一个微薄。
李海鹏:去年我们讨论《致青春》档期的时候,第一次把五一当做大档期去做,当时是打出来“五四青春日”这样一个概念。
后来我们发现被怀念的青春是有市场,这其实跟很多人内心的感受有关系。我猜是因为社会现状的问题,冷漠的事情比较多,年轻人想要获得认同或者尊重并不太容易,他们内心特别容易相信的东西就是回忆,青春是最值得拿出来炫耀的,尤其是有朋友的时候。那么这种青春情感的东西,就非常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很多的故事我们以为这些东西是旧的,其实现在还在校园里发生的。我们前期拍摄的时候去大学校园里看,比如这首唱了二十年的歌《同桌的你》,实际上在毕业的时候,在班级做一些演艺活动的时候,还是非常容易被选择的一首歌。
在电影宣传过程当中,我们希望把这些年轻的人青春的东西焕发出来。他们其实也有权利去怀旧,他们不是怀念十年前、二十年前的事儿,可能是昨天我跟我同桌在一起,但是他们马上要去别的地方了。比如我现在说“同桌”,可能你脑子里会浮现一堆人,名字叫不清楚,样貌记不清楚,但是总会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我们电影最核心要去拍的。我们做第一支物料的时候,用的点就是“同桌你在哪儿?同桌我想你”,都是希望用这个姿态去做。
【如何界定“青春片”】
张文伯:刚才海鹏说了他对青春片的感受和理解。今天还有几个嘉宾,先简单问个同题,在你们心目中你们是怎么界定“青春片”的?李迅老师是专门做类型片电影研究的,您怎么看青春片这个概念?
李迅:青春片是从国外来的词,从美国来讲,青春片描述的是差不多12—17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主要是中学生的故事,基本上不拍大学的故事。所以有各式各样的青春片,有爱情浪漫片,也有像《歌舞青春》这种歌舞片,喜剧片也有很多,然后还有恐怖片,形成一个很有意思的美国青春片的类型。
和中国对比一下,咱们理解的青春片应该要稍微宽一点。日本有一个概念是“中二病”,即初中二年级学生的病,比喻日本青春期的少年过于自以为是等特别言行的俗语。我觉得《同桌的你》,绝对是中二病的升华,还有包括《致青春》里面的主角。咱们国家的青春片最流行的,一定是在中学、大学的对比中获得感慨,获得怀旧的怅然,这种东西在咱们这儿最容易接受。
我们的青春片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票房?我认为是观众在影片中认出了自己,但不是认识了自己。认出和认识不是一个概念,商业片一定要这样,一定要最多观众认出自己,别认识,艺术片是要求认识,这时候会把这东西挖深,这时候它就会失去认出。细数下来,青春片是现实主义创作贡献给商业界最优秀的礼物。
王义之:电影表述有三种方法,一种是展望未来,一种是回顾过去,一种是关照现在。在东亚文化里面,我们特别容易喜欢回顾过去,而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青春类型电影的供应是严重不足的,尤其是具备市场运作能力、具备票房号召力的电影。另外,随着观众结构正在发生战略性转折,观众年龄层降低,这些原因造成了青春题材电影在当下有一个不错的成绩,这可能还会继续一段时间。
杜华: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因为我本身也不是做电影的,是做音乐的。今天学到很多东西。我认为青春的片的话,最重要的是让你想到年轻时候很多回忆的东西,《同桌的你》我是带父母去看的,五十多岁的老人,还能想起他们的同学,还能想起上学的经历,我觉得这是成功的。
刘娟:我觉得青春片的关键肯定是从初中到大学这个阶段的人物,它的核心情节也是这些人物的心理和环境产生的扩展。包括李老师提到的认识自己,包括情感上的共鸣这些东西,也是基于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来作为升华和提炼,这是我定义青春片的基础。
【《致青春》宣传节点】
柯立明:青春片最宝贵的地方就在于“真挚”。作为制片人,当我拿到《致青春》这个小说的时候,是从一个很真挚的角度出发来做电影的。我理解的青春片是一个人有很真挚的热情,后来你长大了,在社会上遭遇更多事情,情感更加复杂,把现实的很多东西用文艺的角度充分呈现出来,我们后边操作的电影《老男孩》也是这样。
张文伯:去年五一的《致青春》,跟今天《同桌的你》情况很相似,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获得非常高的票房。杜总的乐华娱乐的张瑶主演了这部影片,你们也投资了这个电影,讲一讲你当时的想法?
杜华:当时很多媒体特别看好导演赵薇,还有主演韩庚,实际上这个剧本我从来没看过。我为什么没有在看剧本的情况下,就投资这部电影?因为导演赵薇是具有号召力的,而且选择了赵又廷和韩庚当主演,韩庚是我们旗下的艺人,微薄粉丝有4000多万。我算了一下以韩庚个人的票房影响力的话,除掉我们成本的话不会亏的,所以拍了。还有因为幕后团队,当时柯总做制片人,包括中影张强张总,这种搭档是没有问题的。
张文伯:刚才杜总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叫粉丝经济。青春片是跟更年轻的艺人、明星、偶像结合在一起的,这些人往往和他们粉丝之间的互动更活跃,联系更多。比《致青春》更典型的例子,就是《小时代》。郭敬明也是一个没有过任何经验的导演,但因为他是小说的作者,同时找来了像柯震东、杨幂这样一票有很强的粉丝效应的明星担当主角,最后也取得很理想的票房成绩。
张文伯:在去年《致青春》大卖之后,王义之作为电影观察者,也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致青春》幕后宣传的分析,今天可以提纲挈领地给大家讲一下。
王义之:我比较好奇《致青春》的传播路径,因为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和大众媒体传播的路径不一样,这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也有非常大的关系。
以前的传播路径是自上向下覆盖,像扔一块大石头扔进池塘砸出水花,现在的传播是往一个池塘里面不断地扔石头,最后整个池塘水面都会激荡起来。这块儿大家可以具体看思维导图。
我也想延续一下李老师刚才讲的话题,当下我们青春片有“回顾青春”的这个特点,这是跟观众群的结构非常有关系的。阐述当下年轻人故事的电影卖得就是24岁以下的观众群,但现在每部电影要达到3亿票房,必定要有25岁以上的人观影,现在的电影回顾历史,回顾当下,回顾近些年的也比较少,所以大部分青春片都要“回顾青春”。
【《初恋未满》学院派的坚持】
张文伯:今天有一位专业导演刘娟,她去年拍了一部电影叫《初恋未满》,这是刘德华所监制的“亚洲新星导”计划影片的一部。但是很可惜,最后票房不尽如人意,我想听一听刘娟创作时的想法,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题材,以及在创作当中的感受和思考?
刘娟:当我决定要来做电影的时候,就对自己说了一句话:“写打动自己的故事,拍打动别人的故事”,所以我把真挚情感放到了第一位。
做《初恋未满》,是因为我对过去的故事有一些想要表达的诉求,可以说不是我选择的青春片,是青春片选择的我。我当时带着两个剧本去制片人聊天,当时《老男孩》在大陆掀起了热潮,《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又再烧了一把火。这两个片子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大家开始关注80后这些年轻人所表达的东西,我们就有舞台了。
在拍摄这部处女作时,我没有考量那么多商业成分,包括主题,包括明星的组合,包括营销话题,包括最后以什么样的方式展现在电影市场里面,包括销售的过程,我都缺乏考量,我只是想表达,想把自己的一切讲给观众。
电影是一个造梦的工具,我也跟周边的朋友探讨,电影分成两类,一类是用电影经历我们没有经历的东西,去造梦;另一类电影让我们看到在生活当中特别微小的部分,再去放大它。但我现在觉得电影是两者的结合,不是单纯的某一类。
除了明星转行做导演,大部分导演拍处女作的时候,都会受到预算的限制,都是带着链条去跳舞的。我们当时面临一个选择,是选择一个最新最炫的创作方式,还是要选择一个很安静很纯粹的东西,我们选择从剧本的阶段,讲是青春期很单纯的友谊,集中在友谊和梦想的概念上讲一群人的成长。最后作品呈现大家面前的时候,经过一轮市场讨论上,慢慢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初恋未满》。
刘娟:从故事上讲,《初恋未满》是很单纯的人物关系,讲的是高中本身没有时间跨度的故事,我们选择了纯粹没有耍花招的手法,讲质朴的情感,这就决定了这部电影比较“学院派”,这个并不只是好或者不好。市场这滩水,让我更清楚地照了照我自己,对于市场的态度,是讨好市场还是让市场欣赏你的作品,我会往后者努力。作为新的导演,我会一步一步找到自己的风格,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刘娟:现在电影市场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其实电影真的不是一个人的事儿,导演现在变成了制片体系下的一个工业的产品。在这个过程当中,制片人、导演、监制,每个人都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包括宣传,宣传几乎是再做另外一个电影,每个人都在各自专业的领域,把最好的东西贡献到创作里面,这才是电影,这才是它传奇和神奇的地方。
张文伯:我记得第一期伯乐电影沙龙活动是讲《北京爱情故事》的,回到明星当导演这个话题,所有当导演的人一定要有很强烈的表达愿望。粉丝经济,就是要把明星本人当做一个产品,向消费者进行营销,所以明星可能离市场更近,可能对市场的理解掌握得更好。在《北爱》中,也有很多有导演陈思成自己对爱情的表达和态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些导演更值得学习。
刘娟:我觉得导演可能有不同的类型,每个导演有自己的特点。观众代表一部分人的意见,我整天翻时光网和土豆,大家看有好的和不好的评价,我都会吸收。我觉得应该找到自己合适的空间,包括合适的题材,做合适的导演,做合适的表达,这才能做出真正的好电影。
【青春片,后浪推前浪】
张文伯:刚才我们说了很多过去的事儿,再看一下接下来还会有哪些青春片已经在筹备中。有梁柏坚导演的《激浪青春》,今年6月份登上大银幕,《小时代 刺金时代》今年暑假也会上映。还有张一白导演的《匆匆那年》,由倪妮和彭于晏主演,将在2015年上映。张一白导演今天来不了,但是他专门给我写了一段话,一会儿再跟大家分享。
再往下杜总做的项目,叫《夏有乔木》,这是根据籽月的小说《夏有乔木,雅望天堂》改编的电影。
张文伯:我很无法理解《夏有乔木》这个名字,有人看过这部小说吗?
杜总:当时柯总让我投资的时候,说很多人看过,为什么现场就一个人看过?
张文伯:我当时在我的朋友圈里做了一个调研,我说“如果一个电影名字叫《夏有乔木,雅望天堂》你会去看吗?投票最多的人说,神经病。我当时我把所有的评论发给杜总,我说这名你必须得改,原来现在改名叫《夏有乔木》。”
柯立明:谈到产品设计和制片人的商业运作,是我的一个工作范围。商业运作一定要给观众一定的惊喜,不可能给观众套路,有时候做不出来好奇感,很麻烦。包括我们现在用这个名字,因为在九零后人群里面确实很多人读过这个小说。
杜华:《夏有乔木》,是我投资的第四部电影,柯总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承诺,“杜总你投吧,至少票房超过5亿。”
柯立明:我们要找到最顶级的,非常帅的偶像做电影主演。
杜华:最后柯总选了一个我自己看都留口水的男生。
柯立明:我自己更擅长可能是在产品设计上和整个运作上。包括当时说服赵薇导演是一样的,因为当时赵薇导演要转型,她也知道这个市场是无敌残酷的,我们面对的是好莱坞,是整个美国工业制造体系。所以如果今年电影《老男孩》遇到《变形金刚》,我们在内容产品设计上一定要做到极致,所有人都必须做到有信心。
我作制片人让要找导演非常困难,真的李敏镐都答应了,但是人物角色问题的,真的要找一个极其帅的人,让所有人看完之后都感觉不一样,在产品类型上就很特别,如果类型上特别,下一步会更好。这四个人,三个男神在这里,加上一个李敏浩在这里,你就明白这是一个新的东西。
我不敢说这部影片的票房会有五个亿,但是我要力争五个亿,是要跟美国片去做抗衡的。
张文伯:我给你改一个名,你这个片子可以叫《男神来了》,叹号。
杜华:《夏有乔木》这个名字我还是很坚持,这个事情我跟柯总至少讨论过上百次。因为文伯朋友圈所有的回复我全都看看了,零零散散十几个截屏,我看了之后特别颓废。我就给柯总打了个电话,说圈里所有人都不看好,怎么办?但是柯总给了我一句很有意义的话,就是因为大家不看好,所以要给大家一个奇迹。
张文伯:让我们见证奇迹,给点儿掌声鼓励鼓励。
柯立明:虽然大家不看好,但是《夏有乔木》还有包括《老男孩》,希望我来做这个制片人,可以做出很多新的东西。大家不看好的时候,才会有好奇,《致青春》开始的时候,也是要改名字,《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个名字特别长,但是我一直认为这有情绪在里面。当然我会尽我全力在作品上做得很真诚,如果有一天《夏有乔木》这个名字实在要改了,我也认了。
张文伯:除了刚才提到的片子,还有根据饶雪漫同名小说改编的《左耳》,是光线的一个项目。这又是一个根据畅销小说改编的作品。
李海鹏:《左耳》会用新导演和新演员。
张文伯:再往下看,还有刘同根据自己的同名作品改编的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
李海鹏:这个项目已经启动了,明年五一前后会公映。《谁的青春不迷茫》是刘同的一个畅销小说,去年在多个图书排行榜排名前列。这个书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非常大,而且刘同自己也会当制片人。
张文伯:最后一个《初恋爱》,也是九夜茴的一个小说改编的,这是黄磊老师在做的一个项目。这些青春片我们总结得一定不全,是非常少的一部分,但是我们看到这的确是一股更为猛烈的青春狂潮,而且明年不会出现今年这样,没有同类对手这种情况。
明年的五一档可能至少会有两到三部同类的青春片上映,这个档期将来可能会成为青春的代名词。这里面有很多都是根据畅销小说改编的,畅销小说给这类影片的改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和认知基础,可能比原创的的这种东西,在市场更保障。刚才说到青春片的未来,李老师您能否再补充几句?
李迅:我想说的是,青春片的创作实际上跟中国电影的方向或者大体态势是有关联的。现在大家都准备去获得最高利益,包括尽可能获得最多人群的欣赏。实际上青春片“往回看”,是因为现在能成功的青春片或者含有校园元素的影片,都是跟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政治点,事件点连起来的。
那么对于现在观众来说,往后是不是还要走这个路线?这实际上是有一个问题的。如何回到真正的校园,在年轻人的那种生活里面去寻找,第一得有一个最大的公约数,第二还得找一个很极致,很特殊的人物形象。
《致青春》最大的成功就是在于它的人物塑造,当然商业上的成功它已经做到了。这种特殊的人物还是一个我们常见的,就是说我们都能够从中看到、认出自己的人物,或者从他的人物形象中,能获得我的梦想达成。这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类型片设置。类型片是屌丝实现的过程,一定不要以成功人士的眼光看,一定要在屌丝的位置上来讲故事。
【青春片是否被过度消费?】
张文伯:今天有这么多朋友来,有没有要问问题的,交流一下。
Q:各位嘉宾好,因为我是做项目开发的,几乎所有的小说都看了一轮。看得越多越觉得青春小说是大同小异的,大家能享有的集体回忆是差不多的,已经做了这么多轮的宣传和营销,怎么做差异化的尝试,以及你们是否会担心青春片出现过度消费的情况?
李海鹏:我可以先说所谓过度消费的事儿。青春话题里面可以衍生出来的关键词太多了,有许多新导演,甚至是一些明星导演,把自己掏心掏肺的感受放进去。无论是今年还是明年,青春已经变成大家非常追捧热的东西。我不担心它被过渡消费,我最担心原创的作者,怎样找到和年轻人最有共鸣的沟通点。
张文伯:在好莱坞在美国很多的青春片类型是跨界,是类型的杂糅,有性喜剧,有恐怖片,有歌舞片,这个跨界背后有一个非常丰富的文化差异。但咱们现在只能讲所谓的那些懵懂的爱情,这个也是难点所在。
柯立明:看了这么多青春片出现以后,我比较担心的是差异化怎么去做。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走到电影院为什么会选择你这个电影?我看到这么多同行在做这个,我反而觉得下一个项目得换一个题材,同类总会有一些重复,观众也会有一些疲劳。
刘娟:提到类型杂糅,这个是我特别赞同的观点,现在中国电影的类型化还不清晰。大家在说青春片还是恐怖片,动作片、还是爱情片,中国电影就是这些。我们的每个青春片的受众,也在成长。现在的青春片主要是90后观众,过两年就是00后,那时候青春片会不会跟科幻片是不是结合在一起?首先市场定位准确,把人群的特征分析清楚,我们提取最优特征的人物,然后做基于市场的表达,可能是一个方向吧。
王义之:我个人觉得现在电影的市场的发展,更像北美市场七八十年代,这跟我们现在的社会阶段情况的有关系,所以我同意柯总的话,接下来如果重复题材的影片过多,会形成疲倦。我也同意刘娟导演的话,如果你能从类型的创新上面,走出一个不同的东西,青春会形成一个元素,不能把这个片子形成一个归类。
李迅:肯定是要类型跨界、杂糅,这是一个方向,这种杂糅的现象在美国很多,大家可以参照。有一个我可以提一下,我们现在做的校花、学霸、男神,或者演员组合都是边缘的小人物,长得丑,不起眼的,这两个票房都非常好的。类型是屌丝的一种,真正观众喜欢的不是帅哥靓女,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一直想说,刚才我讲了,大家在青春片里多半是认出不是认识。现在主义电影嫁给咱们的一个宝贵遗产,在现在电影里面发挥广大。我要推翻这个东西,你要从真正的电影作品的人物塑造和叙事有结构的,有体系的,叙事出发,去把电影认出来,融到真正的艺术里面。咱们不光卖的是一个商品,争取要做到一个经典。
张文伯:正好今天张一白导演没来。他专门给我发了一篇文章,大家看一下。
【张一白谈青春小说改编成电影的难点何在】
人物塑造上的众口难调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读者都会为人物加上自己的主观愿望。但在影视作品中,这层想象的面纱被拿掉了,观众要面对一个具象化的、由演员演绎的小说人物。所谓众口难调,即便我们找到最优秀的演员,最富表达力的导演,也依然无法塑造出每一个读者心目中完美的小说人物,甚至有与个别受众心中期望差距过大从而导致口碑受创的风险。
小说情节上的取舍困难
热门青春小说的篇幅一般而言是相对较长的,但是电影的叙事时长是有限的,几乎被限制在90-150分钟之间。在这样的一个时间段内,影像创作者必须面对严峻的取舍问题。保留哪些情节,放大哪些情节,淡化哪些情节,关注哪个人物,弱化哪个人物,删除哪个人物,这些抉择能否得到观众的认可是无法提前预知的。
情感话题上的模糊界限
与成年后的情感不同,青春期的情感有一圈纯洁的光芒,但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如何探讨这些最纯真的情感,如何用户面和声音的力量去展现这些情感的美好与真实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验。
李海鹏:我补充两句,从《致青春》、《中国合伙人》、《致青春》,到《同桌的你》,只是现在票房回报很好,大家对于青春片的期望值非常高。青春题材电影是目前看很容易去跨越题材,跨越类型的一种片子。但是点燃观众的的共鸣点,对于我们做营销工作来说难度非常大,在这种大环境下,让人产生真实的互动感和共鸣感,这一定是需要最真诚的东西。
张文伯:我们有像《致青春》、《同桌的你》这两部影片取得高的票房引发的关注,也像刘娟这样的新导演,对青春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如果明年我们再有这样一个机会,来讨论青春片的话,一定是另外的一个不同的格局。
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儿,感谢几位嘉宾,感谢这么多朋友来,我们下周再见!
本文为作者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5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