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的妳》:用心的跟风之作(主要还是谈谈剧情处理)
【一.《同桌的你》效果显然是合格的】
下午和人聊完事,没事溜达进电影院,发现上了这个新片。
最开始是为了吃爆米花耗点等吃饭,因此没有做过高期待,但是总觉得比看“惊情400年,许三多抡井盖”有趣吧,可能是因为放低了预期,觉得《同桌的你》还是很不错的,至少体现出了一定的现场观赏价值——我看的是下午场,朝阳门悠唐,观众不算太多,二十来人,多是一身香气,穿着端庄的大龄女白领,还有几个估计和我一样耗点的三十来岁商务男大哥。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校园生活剧情中,观众注意力比较集中,基本能达到津津有味拍烂大腿相视一笑的现场效果。而到了结束处的苦情三十分钟,当幻想破灭的时刻来临,影院里哭声弥漫开来,从女孩的抽泣,到中年大叔不好意思的揉眼睛,最后索性一群人老泪纵横。我旁边姐们嚎啕大哭,我生生借出去一包面巾纸,就差把爆米花给她安慰一下了。由此可见,至少在北京地区,对于80后观众来说,影片还是极具感染力的。
【二.有一些优点值得肯定】
主要还是谈谈剧情处理,先说说优点吧,角色的设定没出大问题,演员和情节结合紧密,在国内小鲜肉演员匮乏的情况下,本片演员搭配得当,桥段处理至少是合格的,提升了电影的效果。主次问题处理也还算不错,男女主角突出,配角的层次鲜明,既有乐趣,又不抢戏,也是值得肯定的。
而追求时代感也是《同桌的你》一大特色,把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线的合并处理,显然增强了故事的整体脉络和可信性,尤其对于80后这波人来说,眼保健操,911,非典,奥运会,这些东西让观众倍感亲切,自然会代入自身的切实体验,增强了对剧情的主动参与感。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创作者调动观众情绪的技术显然是获得了美国电影的真传,故事严格按照卖鸡的故事曲线理论,打一巴掌,给两甜枣,让观众笑中有泪,泪中有笑,把那些没有关联的段子连缀在一起,节奏也缓急得当。还算出彩的是结尾的处理,“悲—喜—悲”的衔接,让观众刚刚破涕为笑又转入怅然落失,大喜大悲之间,一颗强力的催泪弹。
所以归结起来,《同桌的你》表演效果,时代感,情绪控制都是合格的。感性夸了几句,也得理性说说问题。按照剧情类别来划分,这类故事应该属于小情节电影,既要注重细节,也要注重内在统一的情怀。现在的剧情上,桥段和序列都是合格的,但是一旦放到幕结构和整体来看,仍然存在瑕疵。
【三.关于剧情有些地方值得商榷】
大胆说几句,至于情节的败笔,我认为主要在四个地方。
首先是故事的中段,恋爱中的人物关系转变不够清晰,也没能很好的承上启下,例如“怀孕”,“群架处分”,现在仅仅是没有关联的“残酷青春”碎片,最后却没有直接影响到爱情主线以及人物的最终际遇,实在是有些可惜。假设稍作改动,例如为争女孩的缘故男孩打架被开除,又因为男孩和怀孕的缘故女孩没去成美国,这样加强前后的因果,让爱情段落和所谓人生命运能够有呼应。最后影片的完结,一定会让观众唏嘘很多。但凡让人唏嘘的悲剧,一定要展现人物和命运搏斗而又无可奈何,而不是像本片中这种莫名奇妙混完蛋了。
第二个是人物的主动性不强,在故事的前30分钟显然是有主动性的,换班,泡妞,发奋图强。但是到了中后部分,男主角基本是在借着惯性游荡,毫无主动性可言。比如怀孕的段落,如果他的缺乏关心是因为拼命赚钱或者赎罪或者其他积极的追求,而不仅仅是被女方家长踢了一脚,人物显然会更招观众喜欢的。到了美国后的剧情也断裂的较为混沌,如果能稍加交代一点,也能让故事前后看上去更加完整。
另一个败笔可能是具体的段落处理,倒数二十分钟的毕业饭局一场戏,基本上是很失败的,除了符号化的表现下身份差异,就是男女苦情大告白,显得做作而流于表面化。这场戏完全可以和教堂合并,在一个场景内做足起承转合,比如一面婚礼举行一面两人叙旧,产生场内的变化和戏剧张力,而不是一到关键就切切切,显然能把情绪推得更极致。
此外,电影难免犯了这种跨度戏和段子戏常犯的错误,写丢了一些内容。比如男女双方的家长,电影前半段看似是个阻力,最后不了了之,假设能够和主线增强一点半点的联系,可能会让电影的效果更加出众吧。比如在怀孕的段落,家长既然已经出来了,其实是可以把情节做得更巧,与中学请家长也产生照应的。写丢的还包括“去美国”这个点,这可是女主角的第一句话,也是男主角的最终归宿,更改变了他们的爱情走向,还能涉及到两人家庭背景从而让人物更立体,四重功效与一身竟然被潦草的一笔带过,可惜啊。还有一个很可惜的就是前面反复强调的“去一个只有两人的地方”,这显然是在渗透主题情怀的暗示啊,结尾竟然落在了两人真的逃婚的幻觉上,其实完全可以落在男主角最后的叨逼叨里,比如“真正只有两人的地方,就是彼此回忆里”,这种如同《合伙人》里“不要和最好的朋友开公司”一样好的催泪包袱给扔了,也有点可惜。
【四.整体评价和建议】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同桌的你》呢?我觉得这要结合档期来看,假设《同桌的你》如果能早上个一年半载,可能口碑会更好,观众看着也会更加新鲜,毕竟在《那些年》《致青春》《合伙人》三个片子出现后的一年多,本片的大部分噱头已经不新鲜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本片本身就有模仿的嫌疑,所以现在沦为一个用心的“跟风之作”的定位,也是无可奈何的了。
总而言之,高晓松也算是个能人,从20年前的《同桌的你》红遍大江南北,到10几年前支离破碎的《那时花开》,一晃人生二十年,还在吃着青春饭,可能这都要归功于高老师长的太难看而带来的种种伤痛和遗憾,正是没有的才想要珍惜,青春献给长得好看的人吧。
我的豆瓣原地址: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648481/
下午和人聊完事,没事溜达进电影院,发现上了这个新片。
最开始是为了吃爆米花耗点等吃饭,因此没有做过高期待,但是总觉得比看“惊情400年,许三多抡井盖”有趣吧,可能是因为放低了预期,觉得《同桌的你》还是很不错的,至少体现出了一定的现场观赏价值——我看的是下午场,朝阳门悠唐,观众不算太多,二十来人,多是一身香气,穿着端庄的大龄女白领,还有几个估计和我一样耗点的三十来岁商务男大哥。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校园生活剧情中,观众注意力比较集中,基本能达到津津有味拍烂大腿相视一笑的现场效果。而到了结束处的苦情三十分钟,当幻想破灭的时刻来临,影院里哭声弥漫开来,从女孩的抽泣,到中年大叔不好意思的揉眼睛,最后索性一群人老泪纵横。我旁边姐们嚎啕大哭,我生生借出去一包面巾纸,就差把爆米花给她安慰一下了。由此可见,至少在北京地区,对于80后观众来说,影片还是极具感染力的。
【二.有一些优点值得肯定】
主要还是谈谈剧情处理,先说说优点吧,角色的设定没出大问题,演员和情节结合紧密,在国内小鲜肉演员匮乏的情况下,本片演员搭配得当,桥段处理至少是合格的,提升了电影的效果。主次问题处理也还算不错,男女主角突出,配角的层次鲜明,既有乐趣,又不抢戏,也是值得肯定的。
而追求时代感也是《同桌的你》一大特色,把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线的合并处理,显然增强了故事的整体脉络和可信性,尤其对于80后这波人来说,眼保健操,911,非典,奥运会,这些东西让观众倍感亲切,自然会代入自身的切实体验,增强了对剧情的主动参与感。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创作者调动观众情绪的技术显然是获得了美国电影的真传,故事严格按照卖鸡的故事曲线理论,打一巴掌,给两甜枣,让观众笑中有泪,泪中有笑,把那些没有关联的段子连缀在一起,节奏也缓急得当。还算出彩的是结尾的处理,“悲—喜—悲”的衔接,让观众刚刚破涕为笑又转入怅然落失,大喜大悲之间,一颗强力的催泪弹。
所以归结起来,《同桌的你》表演效果,时代感,情绪控制都是合格的。感性夸了几句,也得理性说说问题。按照剧情类别来划分,这类故事应该属于小情节电影,既要注重细节,也要注重内在统一的情怀。现在的剧情上,桥段和序列都是合格的,但是一旦放到幕结构和整体来看,仍然存在瑕疵。
【三.关于剧情有些地方值得商榷】
大胆说几句,至于情节的败笔,我认为主要在四个地方。
首先是故事的中段,恋爱中的人物关系转变不够清晰,也没能很好的承上启下,例如“怀孕”,“群架处分”,现在仅仅是没有关联的“残酷青春”碎片,最后却没有直接影响到爱情主线以及人物的最终际遇,实在是有些可惜。假设稍作改动,例如为争女孩的缘故男孩打架被开除,又因为男孩和怀孕的缘故女孩没去成美国,这样加强前后的因果,让爱情段落和所谓人生命运能够有呼应。最后影片的完结,一定会让观众唏嘘很多。但凡让人唏嘘的悲剧,一定要展现人物和命运搏斗而又无可奈何,而不是像本片中这种莫名奇妙混完蛋了。
第二个是人物的主动性不强,在故事的前30分钟显然是有主动性的,换班,泡妞,发奋图强。但是到了中后部分,男主角基本是在借着惯性游荡,毫无主动性可言。比如怀孕的段落,如果他的缺乏关心是因为拼命赚钱或者赎罪或者其他积极的追求,而不仅仅是被女方家长踢了一脚,人物显然会更招观众喜欢的。到了美国后的剧情也断裂的较为混沌,如果能稍加交代一点,也能让故事前后看上去更加完整。
另一个败笔可能是具体的段落处理,倒数二十分钟的毕业饭局一场戏,基本上是很失败的,除了符号化的表现下身份差异,就是男女苦情大告白,显得做作而流于表面化。这场戏完全可以和教堂合并,在一个场景内做足起承转合,比如一面婚礼举行一面两人叙旧,产生场内的变化和戏剧张力,而不是一到关键就切切切,显然能把情绪推得更极致。
此外,电影难免犯了这种跨度戏和段子戏常犯的错误,写丢了一些内容。比如男女双方的家长,电影前半段看似是个阻力,最后不了了之,假设能够和主线增强一点半点的联系,可能会让电影的效果更加出众吧。比如在怀孕的段落,家长既然已经出来了,其实是可以把情节做得更巧,与中学请家长也产生照应的。写丢的还包括“去美国”这个点,这可是女主角的第一句话,也是男主角的最终归宿,更改变了他们的爱情走向,还能涉及到两人家庭背景从而让人物更立体,四重功效与一身竟然被潦草的一笔带过,可惜啊。还有一个很可惜的就是前面反复强调的“去一个只有两人的地方”,这显然是在渗透主题情怀的暗示啊,结尾竟然落在了两人真的逃婚的幻觉上,其实完全可以落在男主角最后的叨逼叨里,比如“真正只有两人的地方,就是彼此回忆里”,这种如同《合伙人》里“不要和最好的朋友开公司”一样好的催泪包袱给扔了,也有点可惜。
【四.整体评价和建议】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同桌的你》呢?我觉得这要结合档期来看,假设《同桌的你》如果能早上个一年半载,可能口碑会更好,观众看着也会更加新鲜,毕竟在《那些年》《致青春》《合伙人》三个片子出现后的一年多,本片的大部分噱头已经不新鲜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本片本身就有模仿的嫌疑,所以现在沦为一个用心的“跟风之作”的定位,也是无可奈何的了。
总而言之,高晓松也算是个能人,从20年前的《同桌的你》红遍大江南北,到10几年前支离破碎的《那时花开》,一晃人生二十年,还在吃着青春饭,可能这都要归功于高老师长的太难看而带来的种种伤痛和遗憾,正是没有的才想要珍惜,青春献给长得好看的人吧。
我的豆瓣原地址: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648481/
本文为作者 李亦树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49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