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末路
摄影的末路?其实我是没有资格这么说的。面前摆了一排排的著名摄影指导,他们尚且不发话,我一个无名小卒岂敢口出狂言呢?但既然敢说,那就肯定不是空穴来风!嗯,其实一直有人再说,只是没有公开说出来而已。谁说的?一会儿告诉你。现在先从中美电影的差距说起吧!
我曾经问过一个资深摄影指导:我们的电影跟美国的电影差多少年?他反问我,你说呢?我说差不多十年吧!他说你看我们最新大片跟同样制作的大片年限一对比就出来了。这么一算,心就凉了半截。然后我们就习惯性的归咎于体制的原因。有人告诉我伊朗限制不比我们轻松。后来一想,是剧本原因吧?看来看去,《钢铁侠》还是没《白鹿原》更耐人寻味,但印象却很深刻。是特效吗?还是其他什么?后来问了好多人,似乎总有一个答案,却怎么也讲不清。或许这么说会明白点:抛开外在的限制,内心的禁锢远比技术层面的限制来的更猛烈。嗯,好吧,先这么讲吧!要戳破这层窗户纸需要十足的勇气,我先接接这层疤吧!
很荣幸,前几天,电影学院的金辉老师把国际电影视觉效果协会VES第一副主席迈克尔芬克请来了,讲述关于电影视效的专题讲座。(大家看到这儿,还希望能再坚持一下,这个跟我们的电影协会副主席不一样,人家不是党组织任命。而是实实在在凭能力靠选举获得的。)看看他参与的影片:《黄金罗盘》高级视效总监,《阿凡达》高级视效总监之一,《少年派》《X战警2》《超人归来》等等。看到这儿了,如果你还是提不起兴趣,没能静下心来的话,那么你还是忙别的去吧。诚如迈克尔所说,做视效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是一个及其漫长的过程。急功近利的人,是干不了的。是做不出《阿凡达》的片子的。在《阿凡达》里,为了抠一个摄像头,并保持透视关系正确,他们用了三个月!
同样实景对话,为符合视觉美观,单独抠人融合用了一个多月,你能想想的到吗?抛却《阿凡达》,我们说卡梅隆是个执著的疯子,那么李安呢?李安在拍《少年派》时,已经在海面漂泊了两年了!而之后实拍时的好多场景,就是他们在船上构思好了的!说到这儿,似乎已经跑题了,不是摄影吗?怎么到视效了?其实,这个,黄岳泰老师也点评过,“少年派拿个最佳视效奖实至名归,拿最佳摄影算什么嘛?”同样的话语在《地心引力》拿到奥斯卡最佳摄影时也有过点评,甚至于《一代宗师》横扫金像奖时,黄岳泰老师(评委)调侃王家卫说到“你的画面太完美了,我都快要尿裤了,舍不得离开影院!”但《一代宗师》实拍的还真不多。(据说不到百分之四十,未找到原始贴。)
除了视效上的咄咄逼人,胶片的退出也极大的刺激了摄影之路的衰败。宋晓飞老师曾经说过“曾经能玩得了胶片的才配称作电影摄影师,但现在拿个单反就是摄影师了。”“数字摄影时代,你我都一样了,都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虽然宋晓飞老师一向谦卑恭谨,但说的却也是事实。这些年冒出了多少二十来岁的摄影师额?这在以前,根本不可想像。摄影是门手艺,不在多,而在精!现在数字摄影机越来越普及,门槛越来越低,拍片的越来越多,好片子反而越来越少。怎么提升自己的水平,提升画面的质量?赵非老师给出了答案“光靠镜头来表现,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学习!不光学习摄影,更要博览群书(借指其他新技术),吸取众长,才能创造出完美的画面!
”而新技术,不正是视觉特效吗?我们说了半天,又绕到了视效这块,而这确实让我们很难堪。你说他会取代摄影吗?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我们都这么想的,也这么看的。但大家认为对的,就绝对是对的吗?我想起网上的一段帖子:当年谁都不相信诺基亚会倒闭,但是,很无情。时代潮流彻底摧垮了曾经的手机霸主诺基亚,不久后诺基亚将被微软收购,不久后诺基亚从手机行业里销声匿迹,当诺基亚现任CEO约玛·奥利拉在记着招待会上公布同意微软收购时最后说了一句话: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说完,连同他在内的几十名诺基亚高管不禁落泪。说到这里,一种莫名的悲凉油然而生…我们也在拼命拍摄,我们国内的剧组哪个有节假日,哪个不是没日没夜的苦苦死撑,但好不容易杀青了,上映了,结果票房惨败了!一切矛头指向了电影业。冯小刚怒了,姜文怒了,电影圈蔫了。我不知道中国足球运动员的心里感受如何,如果你怀胎十月,生个孩子被人家指指点点,你心里好受吗?我们没有做错什么,但我们也输了。输的冤屈,输的悲哀,输的灰头土脸,输的垂头丧气,更输的荡气回肠。何至于此?明年将是大片时代,行内人士都看到了即将上映的大片。但这么多大片你看有几个可以实景拍摄?《阿凡达2》《复仇者联盟2》《变形金刚4》《魔兽世界》.....就连大家期盼已久的《狼图腾》实景拍摄有多少?
记得这次电影学院视效讲课中,有个同学提出了《狼图腾》在拍摄时,剧组还专门养了一年的狼,问视效中有多少是做不出来的。金辉老师直截了当的回答了他的疑问。没有什么做不了,只是国内技术达不到!得,就这么的绕了半天,最后还是绕到视效这块。这个只讲三天,门票六千,而且不准拍照,不准录音的课程,到底讲了些什么?没有了视频,没有了照片,只凭笔记中的只言片语,勾勒出记忆的轮廓。这有点难。不过,我还是对整个过程中的点睛之笔记忆犹新。其中有一点:美国的许多电影,在拍摄之前,他们已经做了一个前期预览,对许多镜头已经做了动画特效,然后在实景拍摄时,按部就班,一镜头一镜头的拍摄。所以根本不会出现现场抓瞎的状况。相照于我们的电影,我们很多摄制组连分镜头都省了。
人家在一步一步精雕细琢的时候,我们在片场逐步加戏。演员对突然到来的片段毫无准备,摄影对突然造访的桥段没时间构思。然后剪辑哥们就疯了,这是哪跟哪?光与光不接,画面与画面不接,演员表情与表情不接。于是谌鸿翔(画皮3D特效总监)说,我们公司全是年轻小孩,客户来总是夸奖,你们公司好有朝气好有活力!我很无奈。这些东西都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经验积累才能做出来,但还是有好多人,干着干着就不干了。不是收入低,而是越深入学习越发现做国内的后期特效是一直煎熬,没一点心理承受能力根本干不下去。所以只有年轻小孩才会做,初生牛犊不怕虎嘛。
然后就有了《唐山大地震》拿韩国去做后期的故事。冯小刚也高调表态:国内技术达不到!是技术的原因吗?想想这些,完全可以扪心自问,我专业吗?您专业吗?这个话题好像老在片场听到。说的最多的是陈晓东与杜可风,“你昨天干嘛去了?”,他们这样质询制片人,导演,摄影,美术,灯光。我是不敢的,每次总要解释半天,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可笑不靠谱。尤其近年来电影投资热钱与作家纷纷做导演的情况下。哦,不好意思,又跑题了,一鞭子抽了所有的人,有人就说了,作家怎么就不能当导演了?许多官员还都当了大学校长呢!想一想,突然笑了。是呀,官员都做校长了,所以现在的大学生都懂得了阿谀奉承,曲意逢迎,溜须拍马,阳奉阴违呢!追求正直追求真理那是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而八十年代的电影电视,才是我们真正健康向上,高品质的电影。包括经典的《西游记》!
又跑偏了。还是说说摄影吧,前段时间,电影摄影器材展,展出了一系列的低价位摄影摄像机,虽然拍摄效果跟胶片差距还是不小,但糊弄钱多人傻的观众,还是绰绰有余了!加之中国制片人奉行的不二原则:省下的钱就是赚到的钱,谁愿意真心实意去为观众的感官负责?所以,一向高大上的摄影,这次也终于被攻陷了!在往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摄影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早晨卖猪肉,下午拍电影,那也是极有可能的。呜呼哀哉,说着说着,又起了一丝凄凉。我见过横店烤羊肉串的做录音师,北影厂保安做道具师,新影厂司机做编导,中央台武警做制片人的。现在摄影也有不少剧组司机来兼任了。想来就哑然失笑,或许有一天我们还得买辆金杯,拍摄时,装好轨道与灯,拉到现场架机器就开拍了!这自接老底有点不太仗义,只顾自己痛快了,掀了人家饭碗。
后来跟他们聊天,为什么做这个,人家说,这个赚得倒不见得比本行赚钱,但这个轻松呀!我蓦然,轻松吗?或许真是无知者无畏吧!许多人或许会觉得制片人有问题吧,怎么选的人?而且这种情况在组里是屡见不鲜的!甭管他是几百号人的大组,还是几个人的小组!我想应该是又跑题了,摄影的末路被我说成电影的末路了,但是,这个也总是无法分开说的。国内电影就这德行,做不出精品是有原因的,都归罪于广电总局,人家也冤呀!看看我们的投入,每每追赶国际大片,质量却每每脱人家裤衩!这次中美大师课,有同学请教了一个问题“《阿凡达》特效花了多少,占片子比重多少?”芬克老师回答“1.3个亿,具体比重不得而知!”同学咂舌,有老师站出来解释,“老外不会瞎报,花了多少都是有账目可查的。他们不做假账。”这句话不解释。
本文为作者 背影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49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