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C300后引申想到的……
前第一段有幸参与C300的测评活动,做完测评,又连续拿C300拍摄了3个片子,两个微电影,一个宣传片。一直想应该写点什么,但这一段工作安排密度太大,一直没空整理思路。都是在工作中会有一些片段的感受,想起来什么,就来聊点什么吧。
测试的片子已经出来了,机器的客观性能方面,大家看片子就能有个了解。
在使用的主观感受方面,我觉得这是款挺轻便的机器,和赵明导演一起合作拍摄的《傻瓜的独白》,基本全是手持拍摄,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导演喜欢这种风格,我想这也得益于现在摄影机的小型化和轻量化,在胶片机时代,或者说RED ONE等机器,大量肩扛拍摄的时候,对摄影师的体力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次拍摄,拿到了一套附件,但是附件还是基于传统的机器设计的,装上套件就要像平常那样上肩扛拍摄,但是C300机身设计的其实很适合用手端着,然后把眼睛顶在寻像器上拍摄,这样会更灵活自由。但是这样的问题就是缺乏稳定性,时间长了,胳膊也会抬的很酸。我希望能有厂家开发出一只类似机枪托的支撑架,这样就能省很多劲,也会增加稳定性,并且不会丢失灵活性。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一条台湾宣传片,手持、尽量利用环境光、有演员进行故事性的片段表演。从这个片子想到,现在其实各种门类的片子都在融合。故事片现在在拍摄上为什么这么流行手持?就是为了营造纪录片式的真实感。纪录片也会借鉴很多故事片的拍摄手法。而宣传片、广告片,现在也越来越多融合了上面两种门类的风格,这条台湾宣传片就是个例子,在导演方面日趋故事片化,摄影方面日趋纪录片化。
第一个片子《傻瓜的独白》使用了手持,但其他方面还是循规蹈矩的来拍的。第二个片子《北京爱情故事》微电影版,因为投资很少,就想索性尝试一次无灯光的拍摄,也正好试试C300的高感。
《微北爱》的夜景,有很多都是用ISO3200拍摄的,因为客观性测试有做这方面的试验,我觉得ISO3200还是可用的,而ISO6400感觉噪点就会明显一些,有一场夜戏,其中一两个镜头,我选择了用IS06400拍摄,考虑试验一下那两个镜头在做完后期之后,是否会和同场其他的镜头有很大区别。后来拍摄到一场全烛光做光源的戏,我觉得稍微起一点噪点对于那场戏的气氛也是可以接受的,于是全部使用了ISO6400来进行拍摄。
其实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高感光度方面的加强。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高感做的会越来越好,也许新技术的革新将带来摄影艺术方面的革新。
在胶片只有25度的年代,当时的电影只能棚拍,而且使用的都是大功率的灯具。到后来高速胶片的出现,500度,800度,改变的不仅是灯光功率的降低,而且是可以选择更多的实景拍摄。摄影艺术方面,越来越追求还原真实感觉。以后数字机,高感做的越来越好以后,很多情况原有的环境光效就完全可以满足了曝光需要,也许摄影艺术方面就会选择少用灯具,或者直接布置调整现场原有光源,来获得更真实的效果。这样也许还会衍生出很多更便捷携带和使用的灯具,来替代现在的灯具。这里我想说的并不是打光不好,而是机器的革新,带来了一种新的可能,就像原来肩扛完成起来比较费劲,但现在机器的小型化,让这个变的很简单了,大家就多了一种风格上的选择。
《微北爱》的拍摄,没有灯光组,基本没有使用影视灯光设备,在拍摄前就和美术商量,多布置一些台灯等光源,来丰富环境的层次。
这样的拍摄,算是一次尝试吧。现在片子的预告版刚出来,自己重新审视一下,觉得还是有很多问题的,画面感觉会比较平,没有最好的利用好现场的光源,还有就是下次还是要带上灯光组的兄弟啊,没资金就拿点小灯吧,该补的光还是要补上的,呵呵。然后就是和调色师的配合,因为现在人还一直在外地拍摄,没有办法去机房看调色,出来的样片就和自己本来的想法会有一些差别,等回北京后,成片出来前,还是要盯一遍调色,这样起码才能最大限度的还原拍摄时的想法。
后面拍摄的那个片子,是个五星级酒店的宣传片, C300的高感在宣传片中,一样是很有用处。五星级酒店的环境、灯光,本身就是比较好的,有了更高的感光度,在拍摄表现客观环境的镜头时,我们不用因为照度的不够而重新打光来改变酒店本身现有的灯光效果。这样直接带来的就是拍摄更快捷,也更还原酒店本来的气氛。
聊的左一下右一下,想到哪说到哪,就是用完C300这一段引申想到的一些东西吧,发上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不一定对,做个引子,大家伙讨论吧。
后面附上《傻瓜的独白》和《北京爱情故事》微电影版预告片。
本文为作者 郑忆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4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