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打劫?品牌综艺节目的大银幕探险

2014-04-24 12:00
前段时间,一股品牌综艺节目的“跨界打劫”之风席卷电影院。《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天娱是否会乘胜追击,开拍新的电影?电影《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为何与浙江卫视没有关系?紧张刺激的节目《最强大脑》,会改编成电影吗?
在“伯乐电影沙龙”第二期活动,我们邀请到有丰富广电经验的六位嘉宾,一起聊聊品牌综艺节目的大银幕探险。这篇原汁原味的文字实录,将为您呈现沙龙最精彩的干货内容!

嘉宾:
世熙传媒CEO刘熙晨
江苏广电经营管理部主任曾继媛
浙江卫视策划推广主任王征宇
天娱传媒副总裁彭力
SMG尚世影业周元
伯乐营销CEO张文伯

说到这个主题,大家都知道刚刚过去的贺岁档和春节档,有两部电影引起大家关注,一个是《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一个是《爸爸去哪儿》。两部电影票房差异明显,前者票房上的表现是0.03亿,后者是6.99亿。究竟为何会造成如此大的差异,这也是今天沙龙讨论的内容。 另外,我们传播的价值观不够单一,非常多元。当然这为我们产品的多元化提供了帮助,只是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这个多元化的产品,而且我们还面临新的挑战,比如说后面综艺节目还能不能活下去?我们的团队日以继夜忙了四年之后,还有没有生命力继续创新,这都是巨大的挑战,所以我们还是在不断地学习中。

主持人:我们这期沙龙的主题叫做“品牌综艺节目的大银幕探险”。
说到这个主题,大家都知道刚刚过去的贺岁档和春节档,有两部电影引起大家关注,一个是《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一个是《爸爸去哪儿》。两部电影票房差异明显,前者票房上的表现是0.03亿,后者是6.99亿。究竟为何会造成如此大的差异,这也是今天沙龙讨论的内容。
先来介绍一下我们的嘉宾,第一位是世熙传媒CEO刘熙晨先生。
刘熙晨:很高兴来到这个沙龙,世熙传媒是国内第一个做节目模式引进的公司,目前也是做引进模式最多的,引进数量最大的公司,今年我们制作的模式节目有15档。
主持人:谢谢刘总。第二位嘉宾,是天娱传媒副总裁、经营管理部主任彭力先生。
彭力:简单介绍一下自己,说下自己身上的标签。第一个我是湖南电视人,从96年湖南制作综艺节目那一年开始在电视台工作。第二个,我做了接近10年的综艺节目,真人秀节目,之后开始转型做商务营销以及节目的营销,所以我也是一个商人。第三个呢,我现在负责影视产业,那么应该算是一个影视制作人,但是是个新兵,可能做的作品并不多,今天非常荣幸跟大家交流。
主持人:谢谢彭总。我们第三位嘉宾,是浙江卫视策划推广部主任王征宇先生。
王征宇:大家好,聊到“综艺节目的大银幕探险”,我觉得像“好声音”和《爸爸去哪儿》这种现象级的电视综艺节目,他们两个价值观输出,都是非常正能量的,唯一区别是,可能《爸爸去哪儿》这个电影延续了电视节目的制作方法和制作理念,它的价值输出的主要内容和价值观是没有变化的,所以它是一个非常好的传承。
“好声音”则是重新架构了剧本,因为这个项目本身,跟浙江卫视关系不大,并非浙江卫视主导的,它的剧本重新架构,在核心价值理念的输出上可能产生了变化,所以最终它没有达到大家最终想要的效果,这个问题我们一会儿再详细说。
主持人:下一位是江苏广电集团管理部主任曾继媛女士。
曾继媛:我觉得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希望跟大家一起交流,也和湖南,浙江,上海三位同事以及业内老师学习,谢谢。
主持人:接下来是SMG尚世影业电影事业部总监周元先生。
周元:各位好,我叫周元,来自于SMG尚世影业,SMG尚世影业是SMG旗下唯一一个专注电影和电视剧的制作发行和营销的公司。尚世影业对电影尝试其实一直没有中断过,制作电影已经有5年的时间。今天我也抱着一个非常诚恳的态度向天娱学习,看一看这个项目最终的策划和执行到底哪些东西打动了市场,取得了这么大的回报。谢谢。
主持人:最后一位嘉宾是沙龙的主人张文伯,也请他自我介绍一下吧。
张文伯:今天我有两个身份,我们也算东道主。今天把各位代表请到这里,我想在目前中国电视荧屏上,活跃的有品牌价值的综艺节目,基本上都出于他们之手,所以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这个话题,是电视节目未来的品牌延伸的可能性,在大银幕上是不是可以继续创造价值。
我的第二个身份是今年年初非常有幸能够跟天娱合作一起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把《爸爸去哪儿》这个热门的综艺节目搬到大银幕,并且拿下了超过一亿美金的票房。我想这里面成功的原因,我们具体干了什么事,也是很多朋友感兴趣的地方,所以一会儿我们就展开这个话题聊聊。
最后我要感谢一下主持人,主持人《人民日报》记者刘阳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认为目前媒体中最活跃的也是对于市场观察最细致入微,最有理论建树的人,希望这个活动结束之后,她也可以为我们贡献一篇非常有价值的文章。

《爸爸去那儿》大电影 PK《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
主持人:现在正式进入沙龙环节了。我们请三位嘉宾,来跟我们分享一下这两部电影的经验,他们是彭力,张文伯和王征宇。
主持人:《爸爸去哪儿》作为票房这么火的电影,我想问一下,天娱的初衷是什么?怎么想到把品牌延续到大银幕?
彭力:首先做《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的时候,我们没有想过它会达到6.03这个收视率,节目从去年播出第一集开始就有非常好的口碑,在微博、朋友圈上大家就开始讨论,像Angela、KIMI这些孩子就已经开始形成话题了。等到它播第四集的时候,10月底11月初就已经非常火爆,经过四集节目,形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一个社会现象的东西。
我们在一次探班的时候,就在云南普者黑,大家就跟这些爸爸们在一起闲聊。有一个爸爸说,“你看我们这五个人,真的可以做一个电影,又有时尚界明星,体育明星,综艺明星,还有影帝和导演。”虽然是在聊天过程中产生这个话题,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去实现它呢?有五个爸爸还有五个孩子,有很好的感情线,同时又有那么多的观众支持他们。
第二步当时我们做了一个调研。找了社会调查公司,如果我们去做这个电影的话,会是怎么样一个结果,调研公司找了不少数据,做了很多问卷,出来的结果让我们大吃一惊,不但是可以做,而且如果做的话,当时预测票房最低是两亿,最高是八亿,但是那个时候我们都不敢相信这样的数字。
总之在11月初,也就是在第三次探班在山东青岛的时候,台里面也下定决心去做这个事情。因为天娱公司全资都是湖南广电的,所以做《爸爸去哪儿》电影这个事情,毫无意外地落在天娱的头上。
《爸爸去哪儿》电影成功的背后原因,我们认为真的是离不开湖南卫视,这个项目为什么会成功,我觉得不是我们牛,而是整个都来源于湖南卫视的基础。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不会有这个电影的成功,如果不是有湖南卫视那么多的观众,那些芒果粉,也不会有这样的票房。我们只是这个执行,操作的部分,应该说我们还是达标了、及格了。
所以归纳起来说,好的基础、好的营销、中间不打折扣的制作,三个因素加起来才能有这个票房成绩,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在基础,它的品牌基础、知名度、口碑等等都是特别好的。
也给大家讲个小故事,《爸爸去哪儿》这个电影在流程方面可能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快的,我们在审查上,不管是内容审还是技术审,我们都应该是做到了最快的节奏,基本上都是今天送明天出结果,都鼓励我们说这是个非常好的项目,票房一定非常好。
我们送审之后,一些朋友偷偷打电话给我,说领导看了都鼓掌,内部觉得票房至少2亿以上,得到了很多鼓励。为什么这么顺利呢,因为我们去的每一个部门,碰到的每一个审查者,他们都知道这个节目,他们都能说得出某一个孩子的名字。比如说我喜欢的是Angela,或者我喜欢的是天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从过完元旦以后到春节前这段时间,大家可以看到,湖南卫视几乎充满着《爸爸去哪儿》的预告、上映的信息,毕竟电视节目是12月27号播完最后一期,在电影上映前,中间有一个多月的空档。
在那段时间,湖南卫视不管什么大型节目,都在鼎力支持电影宣传,湖南卫视的春节晚会是1月24号的小年春晚,它用了脚标、宣传片等等各种各样的方式,甚至包括湖南卫视做晚会的抽奖环节,全国观众可以发短信,然后抽取一个号码,兑换密码都是“大年初一,亲亲上映”,可以看到湖南卫视对这个电影的宣传和支持力度多大。
还有就是原版人马出演。这不只体现在电影上面,甚至很多观众都说,第二季如果不是原版人马,我们就不看了,可见观众对这五对父子的喜爱程度。
主持人:我觉得那次我电影的首映式是我参加所有电影首映式里最火的一次,在场的女粉丝,因为进不去电影院,就在门口打架了。因为电影营销的是文伯做的,我想文伯跟我们介绍一下。
张文伯:我简单说说,讲几个故事。我一共跟湖南卫视的领导碰过两次面,一个是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接受了一次面试。我印象特别深刻,当时是湖南台台长吕焕斌还穿着雪地靴,应该是刚从节目的录制现场赶回来,在北京双井的一个酒店里跟我们见面,当时湖南卫视常务副总监李浩也在,几个领导都在。
我记得当时我们是一边看着当天晚上节目播出的实况,一边在讨论《爸爸去哪儿》这个电影应该怎么做。就是说,连电视的节目还没做完,电影就在同时筹备了,时间很赶,这是个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总导演谢涤葵说,他们的摄像团队不能同时干这两个事,而吕台长拍胸脯表示,这个问题由他们来解决。
第二次开会的时候,应该是在上映前,差不多还有半个月的时间,那次开会其实主要是下指标了,就是说这个片子必须卖到五个亿。其实我们心里是挺打鼓的,但台里非常坚定,一定要卖到五亿。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湖南卫视的领导提出要拿出全台的资源推广,因为我平时对电视关注没有那么多,但印象很深刻的就是湖南卫视能看到它各种利用角标、滚动,主持人的口播,各种形式对某个内容进行强力的推送。我个人觉得,湖南卫视这种挖空心思的推广形式可能是最多的。
我特别同意刚才彭力讲的这个观点,就是这个电影项目如果没有湖南卫视的支持,它不可能取得最后这个票房成绩。
今天正好浙江卫视的朋友也来了,其实我觉得最后“好声音”这个电影票房的高低,其实不代表什么,最重要的是,这样两个品牌最强的综艺节目,能够有机会上大银幕去探索,探索过程当中的一些成败得失,对后续的综艺节目对大银幕的延伸,其实都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实例,我觉得不如先让征宇讲讲。

主持人:因为“好声音”这个节目大家也很熟悉,说到这个电影“好声音”的时候,我们都会以为是浙江卫视出品参与,但其实浙江卫视跟这个电影完全没有关系,这么火的一档节目,浙江卫视为什么没有参与电影制作,我特别想听征宇讲一下。
王征宇:文伯说非常同意彭力的意见,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电影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如果我们说“好声音”这个电影,它在宣传层面上最大的缺失是,并没有得到我们浙江卫视在播平台的太大支持,我们不是这个电影的当事人。
这件事说来话长,《中国好声音》是中国电视史上最成功的制播分离综艺节目,(它的幕后制作团队是隶属于星空卫视的上海“灿星制作”)。这个过程当中,浙江卫视主要是负责所有过程当中后期保障,包括传播车,所有的基础保证,包括审批,负责电视节目内容的制作等等。
我个人觉得,如果在第一季中国好声音最火的时候去做这个电影,得到包括台里整体的支持,不是这么一个结果。
张文伯:当时没有考虑要做吗?
王征宇:当时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都是卫视产业的,天娱不是,天娱能做这个事情,不代表我们就能做,这是一个。第二呢,因为我们同样没有尝试过,我们都是在卫视内在体制内,没有尝试过电影。
“好声音”第一季的时候我们本来就是制播分离的模式,其实是一个激烈的磨合过程,还有就是包括审批等等。只有像彭力他们这样,同时介于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公司,可能更适合做这个事情,他们可能市场的动作会比较快。我们可能会做这个事情,但目前可能因为是体制内的原因,想到要做这个事情,中间还有很长的过程。
张文伯:我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像最近的《白日焰火》,其实就是由江苏广电旗下的幸福蓝海投资的,幸福蓝海也是江苏广电全资控股的。像尚世影业,也是SMG控股的公司。我觉得各大广电都在尝试这样一种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王征宇:首先还得说,湖南台在做娱乐这块,无论是嗅觉和动作,他们都是最快的,体制内的可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做这个事情还有一个阶段。我们接下来做的一个节目《十二道锋味》,谢霆锋主持,每期是谢霆锋的朋友来参加,比如范冰冰、赵薇等等。这个节目我们给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电影级真人秀”,它比较适合播出后再拍一个电影。谢霆锋甚至想好了电影名字,就叫《厨男》。
主持人:关于什么样的节目适合拍电影,怎么拍电影,彭总你有没有什么想法?
彭力:我印象中是05年开始,各大广电集团都也做类似于天娱这样的公司,尤其是江苏、浙江、上海,都是有的。天娱跟尚世影业也不一样,它全资都是湖南广电的公司,全资都是那种国资的方式,但它所有的一切都是用公司的模式去处理,而不是用行政的方式、事业单位的方式都处理。天娱公司的主体都放在北京,所有的业务模式都放在北京。它站在市场一线,所以也最靠近市场,其实这是完全市场化的一面,当然它也有体制化的一面,所以它是一个不多见的公司。

主持人:我们知道《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火了之后,有很多电视台心痒痒,昨天江苏卫视刚刚结束的这一季的《最强大脑》,我们想听一下继媛跟我们讲进江苏广电这方面有什么打算?
曾继媛:因为我们一直在关注《爸爸去哪儿》操作全过程。我们江苏广电总台,在体制上、整个产业链上也是有布局的。
我们是一直向湖南卫视学习,因为它的娱乐确实发展得比较早。我个人认为,在中国对粉丝真正有影响力,以及把品牌化战略执行得非常到位的也只有湖南,我不是贬低我们自己或是上海和浙江,确实湖南探索得比较早,它的粉丝在转化成产品消费者的时候,几乎是没有障碍的。
所以刚才彭力也说,他们做的很多推广,滚动播出的片花,可以做宣传以及一切一切的植入,但这只是技术层面的事。从深层来讲,大家可以看到,湖南卫视的所有的节目,包括电视剧,包括广告,受众是高度重合的,它是中国定位最精准,对观众的黏性最大的,消费转化力最高的一个品牌,这对延伸出电影是个非常好的基础。
而我们江苏、上海、浙江其实都面临着问题,比如说江苏卫视的受众面是比较宽的,江苏是15-55岁的受众面,而湖南是15-24岁。受众面越宽,越难做一个拉动性很强的产品。
第二个是我们品牌定位也是宽众的。我们在粉丝的经营上也不是特别有经验。我们的粉丝因为太宽众了,非常难有针对性地制定策略,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困难。
另外,我们传播的价值观不够单一,非常多元。当然这为我们产品的多元化提供了帮助,只是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这个多元化的产品,而且我们还面临新的挑战,比如说后面综艺节目还能不能活下去?我们的团队日以继夜忙了四年之后,还有没有生命力继续创新,这都是巨大的挑战,所以我们还是在不断地学习中。

周元:各位好,我叫周元,来自于SMG尚世影业,SMG尚世影业是SMG旗下唯一一个专注电影和电视剧的制作发行和营销的公司,我们公司制作和参与制作过像《蜗居》、《悬崖》、《浮沉》、《甄嬛传》、《小爸爸》这些热门电视剧。
作为一个电视机构,SMG以及尚世影业对电影的尝试其实一直没有中断过,制作和发行大电影已经有5年多的时间。最近我们也有了一些大的拓展扩展,包括前段时间刚刚宣布的一个中美合拍片的计划,与美国华特迪士尼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投入接近8000万美金制作一个全球大片,我们也是非常雄心勃勃,希望能把电影事业推广好。
今年像《爸爸去哪儿》这样一个诞生于电视综艺节目的电影,能获得这么高的票房,这在全世界的电影市场上其实也是非常罕见的,《爸爸去哪儿》这部电影刚刚上映第二周,我就在柏林电影节,跟所有大的电影公司老板都交流了这部电影,他们都非常惊讶,有这么多中国观众愿意去买票看一个真人秀电影,但这件事真真实实在中国发生了。我想这样一部电影的成功,对于我们这种广电背景的影视公司有很大的启发,今天也希望在这里和各位坦诚交流。

【喜羊羊 PK 爸爸去哪儿】
SMG和电影结缘起源于2009年的第一部《喜羊羊与灰太狼》大电影,它也是当年火爆的电视动画片,这个现象和《爸爸去哪儿》有很多可以比较的地方。
天娱本身是百分之百湖南广电控股的公司,我们尚世影业是SMG控股的一家影视公司,和幸福蓝海一样,我们都是广电系的影视公司。
2009年SMG出品《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时候,我们是一个电影都没有做过,也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电影的营销是怎么回事,也是大家一股脑地做,坚信这个品牌一定能行。5年过去了,天娱今天做电影的选择,跟我们SMG当年遇到的机会其实很相似。
还有一个现象,SMG当年出品《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时候,在2009年达到近一个亿的票房,而天娱出品的《爸爸去哪儿》在2014年达到近7亿票房。2009年的1亿票房大概是什么概念呢,那个时候全国票房50亿上下,所以把《喜羊羊与灰太狼》放到今天也相当于4到5亿的票房,所以在当时也是一个轰动性的事件。
我也梳理了一下这两个项目的共同点,无论《喜羊羊与灰太狼》,还是电影《爸爸去哪儿》,定位其实都是非常精准的合家欢电影,大手牵小手,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去看电影,只不过我觉得《爸爸去哪儿》可能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纯成人的消费人群,所以《爸爸去哪儿》其实某种意义上是超越了《喜羊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家欢电影。
第二个特点就是电影市场的顶级IP,无论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在当年动画市场的地位,还是《爸爸去哪儿》在综艺市场的地位,都是最顶级的IP,也是很多年才能出一个的IP。《爸爸去哪儿》节目能达到6的收视率,几乎等于是每一周都达到大半个春晚的现象,很多年才能出一个这样的综艺节目,SMG当年出品的《中国达人秀》,是在第二季的时候达到5.8的收视率,其实也达到当时现象级的标准。
还有一点就是选择档期的精准性,两部合家欢的电影,都是大手牵小手的特点,都是选择了大年初一上映,2009年春节是1月26日,2014年初一是1月31号,大概是同一个档期阶段。
最后一个共同点,广电系媒体的倾力宣传,当年SMG推《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时候,倾力使用自己的电视平台资源,天娱也是倾力投入所有湖南广电的媒体资源,用电视媒体的资源,来做电影宣传。
张文伯:我插一句,因为我们做过电影所以我们都知道,基本上一部电影正常来说,它是不可能也没有财力去花钱买电视台的硬广的,所以其实刚才征宇提到了在播媒体,就是指电视这个渠道,它的媒体资源价值太高了。
周元:有少数电影在卫视露出的硬广宣传,这个现象要具体的来看。我觉得但凡是你能看到的,在电视上投广告的电影片方,都不是简简单单投的。如果只是花钱去投,基本上是很可怕的现象,随便给大家分享一下,排名靠前的卫视的热门节目广告费用可能会达到15秒30万以上。大部分电影的宣传预算都经不起这种投放。

【从电视产品到电影产品的跨越难度】
周元:电视栏目到电影跨界的难度,我自己总结是这么几条。
第一个是顶级娱乐IP的稀缺性,刚才说到了湖南卫视怎么那么强,其实说白了,就是他的IP强,无论是《喜羊羊与灰太狼》还是《爸爸去哪儿》,还是《北爱》或是《将爱》其实都是在它各自领域都是非常强。《北爱》的收视率以及《将爱》的收视率,可能在都市爱情电视剧里的收视率都是最高的,《喜羊羊》也是动画的电影的收视率最高的,累计收视观众是最多的。《爸爸去哪儿》也很好,不用多说了,其实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收视率不高,你的目标观众就少了,就很难形成产品的跨越。
第二个就是消费人员的一致性,电视是个免费产品,而电影是付费产品。虽然都是视频形式,从免费到付费的这种跨度,还是要求原来的消费人群跨度的一致性。湖南卫视这点做得很好,包括它所有的娱乐产品,能做到核心人群和消费人群的一致性,再有针对性地做核心粉丝运营,这个成绩非常棒,这是做跨界产品最核心的东西。如果你的消费人群不在了,之前的优势就不复存在了。
第三点,就是内容衍生的合理性,因为电影它是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大家看惯了免费的产品,为什么要花钱去看一些付费的产品,它消费的动力在哪?观众可能觉得真人秀不符合电影的形态,没有故事性。而《爸爸去哪儿》是一个偏故事性的真人秀,而不是一个竞技类的真人秀,这可能帮助它比一些选秀真人秀更好地把核心节目转移到大银幕去。因为在大银幕上,观众会看到同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还有这些爸爸和孩子,还是一个有故事性的真人秀。
最后一点还有销售执行的特殊性,电影和电视还不一样,电影是超级快速消费业,是一个营销体量很大的产业,许多工作都要在短短的两周之内执行完成,你想想看,短短两周号召2600万人进电影院,买票去看你的电影,这是需要高强度的宣传和高强度的执行的一项工作。抢档期,抢宣传,抢各式各样的资源,因为你手上的产品保鲜期很短,需要大面积地销售,大面积地执行,但是只给你两个星期的保鲜期,不要让它烂在你的手上,所以这个对执行能力要求特别高。这个是电影和电视业不同的地方。
营销届经常用的AIDA模型,从注意到兴趣到渴望直到最终购买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缩减的过程。我觉得一切从电视节目出发点的IP,都已经解决到了注意力和兴趣的问题,因为注意力电视节目绝对有,任何一部电影不可能像一部热门电视节目有这么大的群众基础,因为它们达到这么高的收视率,肯定是在电视这个行业很脱颖而出了。
但最后要形成对电影这个衍生产品的渴望就非常难了,大部分项目都死在了这里。毕竟是一个从免费到付费过渡的项目,为什么大家需要付费去看?最后要解决的就购买行动,合适的档期,合适的宣传、合适的消费人群,最终的合力才能完美地促进购买行为的发生。电影虽然有它的特殊性,但是所有以上的这些分析,都和一般消费品市场营销的逻辑别无二致。
张文伯:周元我插一句话,刚才讲到这个销售执行的特殊性,我自己是深有体会的。我们时间非常短,也就40多天的时间,很多的创意是今天开会临时想出来,马上去执行,可能3天之后就要出结果,同时天娱负责去在湖南卫视帮忙推出,包括我们所有的预告片,包括我们请满江帮我们做的这个有几个妈妈演唱的歌曲,包括后面我们在上映之后,找小虎队的《再见》,剪了一个MV,几乎都是用两、三天的时间,完成从创意的碰撞到最后执行录出的过程。
其实我觉得回到电影这个层面上,营销上再好的案子,最后也需要一个有力的执行完成,这个是跟最后的销售环节也是息息相关的,到底是一步步的加分还是一步步的减分。

【尚世影业内部否定项目】
最后呢我们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几个内部关于综艺到电影跨度例子。大家回想一下,我刚刚说的符合的几个标准,可以对这几个项目做一个基本的判断。
还是用前面我说的四条,有没有达到市场上顶级IP的地位,消费人群是否可以延伸到电影院去,而且制作电影形式是否有合理性,最终执行的商业环境怎么样,如果前三条做不到的话,那也不用考虑档期宣传发行之类的问题了。
我觉得普遍意义上可能是因为粉丝群的宽度、广度和深度没有达到可以转化为付费产品的高度,这几个项目中间,我觉得最有可能的是《中国梦之声》,但是它也是缺少一个足够的制作电影的理由。
最后,谈一下我们对未来的一些希望。大家看到左边的这个是《金蝉脱壳》是我们尚世影业去年做的全国发行的电影,右边的是《白日焰火》,幸福蓝海出品,刚刚得到了柏林电影节的一个肯定,对这类文艺电影来说,票房也是非常不错。
跟大家分享这两个例子,是因为都是我们广电系影视公司的产品,包括《爸爸去哪儿》在内,很高兴市场上有这些广电系影视公司的成功案例。但是细细分析,这些案例还是有很多的不同点。总的来说,广电系下属的影视公司的核心优势必须要升级,从媒体、平台、渠道的优势转化为核心IP的开发和运营优势。
《爸爸去哪儿》的成功在于,它不是一个湖南卫视的宣传出来的项目,绝对是一个比较好的IP,衍生到一个好的渠道上,做了一个好的付费产品。很多国外的多渠道的媒体公司都是这样,一方面拥有自己的影视内容公司,打造自己的原创IP,然后把IP通过不同的特点的渠道货币化,迪斯尼就是这样做的。
我觉得我们几个大的广电媒体集团,已经比普通的影视公司拥有多媒体、多渠道的优势,如果能在电影业务这个内容产业投入最密集的行业深耕,一定会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刘熙晨——海外综艺改编电影案例
刘熙晨:国外由电视节目最后做成电影,其实这样的现象并不多见,我们找遍了能找的资料,最后找到了四个案例。
我们注意到四个案例里面有三个是失败的,第一个是《一个美国家庭》,第二个是《美国偶像》,第三个是日本NHK的《NEO》。成功了的案例就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一个美国家庭》,它是79年在美国的PBS公共服务台播出的节目,第一季有十二期节目播出,讲了一个美国中上层阶层家庭的真实生活。后来这个节目拍成了好莱坞电影,叫《真实人生》。这应该是最早的由电视节目改编的电影,属于真人秀电影,但票房非常失败。
《美国偶像》,大家都应该知道这是国际上的知名节目,这个模式算五大节目模式之一,在美国播得非常火。现在也是收视率前三的电视节目,根据这个节目改编了电影《追星族》。因为这个节目是一个演唱类的真人秀节目,改编的电影类型是一个音乐片。原计划是在2008年上映,讲述的是选秀节目参赛者的心声血泪。它是个音乐片,连上映都没有上映,就不了了之。
日本的这个原版电视节目《NEO》是一个喜剧秀。基本上都是当下的热门的段子和吐槽,反映上班族生活的幽默短剧。2006年首播,一直播了不到2011年播了六季,最后推出了同名电影,讲述了啤酒公司职员和一个有怪僻的科长的故事,电影票房也非常惨淡。
《谁想成为百万富翁》是个演播室游戏类的节目。它在美国是一个非常轰动的节目,真的是获胜以后就可以马上成为百万富翁。后来根据这个节目改编的电影就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它获得了奥斯卡奖和金球奖,这是很难得的一个案例。电影大家可能都看过,它就是紧紧围绕着《百万富翁》这样一个比赛、一个节目,来演绎男主角被警察抓了以后非常复杂的故事。这也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振奋——围绕电视节目改编的电影是可以获奥斯卡奖的。

【电影《爸爸去哪儿》的思考】
刘熙晨:我觉得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成功的电视节目和电影之间的关系,在全世界来说,也不是那么热,成功案例也不是那么多。但是现在在中国开始热起来,这可能是一个特殊的情况。
我刚才提到《好声音》和《爸爸去哪儿》的一个比较,电影我是外行,但是从这个电视节目分析起来,我可能会给大家提供一些比较有借鉴意义的角度。
比如说《爸爸去哪儿》这个电影,我们知道电影首先是剧本,那么《爸爸去哪儿》这个电影恐怕赢的不在剧本上,它赢的是观众群。我特别想知道《爸爸去哪儿》观众的构成到底是什么。它应该是以孩子为主导,孩子牵着父母的手去看的一个电影。它首先赢在了观众群的定位上。
第二点,就是任何一个电影的成功,演员都是很重要的,明星很重要。《爸爸去哪儿》整个还是原班人马出演,我们看到的还是这些人,这样明星效应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好声音”的电影主角,是节目中成名的歌手。“好声音”的成功是巨大的,但是“好声音”和“快男”、“快女”这样的选秀节目有着本质的区别和不同的看点。“快男”、“快女”的第一看点是选手,是草根如何在十几周的时间里面变成了明星,评委是第二看点,是辅助行为。
但是在“好声音"这样的节目模式里,第一看点是四位导师,节目的核心是四位导师的真人秀,就是刘欢、那英他们坐在那儿到底转不转椅子,选手是其次。因为在十三期节目里面,选手最多只出现三次或是四次,它跟“快男”、“快女”比起来更难形成粉丝,这跟这个节目的模式是有关的。所以说在“好声音”这个电影里面的演员,其实不是《中国好声音》节目的核心明星,这跟《爸爸去哪儿》电影有本质的区别。

【颠覆的电影时代】
刘熙晨:我觉得现在中国电影处在一个颠覆的时代,就像全世界只有中国有春节一样,只有中国在春节期间有大规模的人群迁移,有几亿人一起看春晚这种现象,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就需要我们研究中国观众,研究中国的国情。
电影也是一样,就是中国的观众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和欧美国家的电影观众到底有什么区别,我觉得中国的观众就像中国的电影院一样,在快速地蓬勃发展,还没有定性,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包括电视节目,我们再做一个电视节目,在屏幕上能不能获得这种奇迹,谁也说不清楚。
第二个角度就是电影和电视剧。我认为电影就是电影,电视剧就是电视剧,节目就是节目。所以说你真做电影的话,就要踏踏实实做电影,不要太去想电视节目。
电影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它的叙事性、故事性都是有明确标准的。其实电影这种标准是永恒的,从这个标准来看,《爸爸去哪儿》这样的电影都达不到这样的水准,只不过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观众群、特定的营销方式下的一种特定的成功。所以我不太相信还会有电视节目改编的电影能够复制《爸爸去哪儿》这样的成功,很难,就像《泰囧》不可能再复制一样,这有偶然性。
所以我觉得电影要回到剧本上来,你的剧本质量怎么样,导演叙事的能力到底怎么样,还是最关键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就是赢在剧本上,那是个非常吸引人的剧本。它的故事虽然围绕着这个电视节目产生,但是叙述的是一个人的命运。它讲得非常好,我们目前不少电影在剧本方面、在创作上都还有很大的硬伤。
包括做《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他做这个电影的时候,并没有想着要成为电视节目的一个延展、宣传,就是首先要做一个好电影,只不过是运用了一个电视节目的内容和环节,借助了这个东西,而且它的叙事性、故事性非常强,电影关于人性的关怀非常强。
我觉得我们需要慢慢来,为什么呢?因为湖南卫视这个电影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大家可以看一看,天娱在之前做了多少个电影。其实他们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就像做电视节目一样,《中国好声音》的团队如果之前不做《中国达人秀》,不做《舞林大会》,不去持续地做几个模式节目,学会国际上先进的制作方法和理念,它做不出来《好声音》的。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好声音”的电影成功率不高,因为他们是第一次做电影,没有经验,就像做电视节目一样,都需要积累需要经验,像天娱和SMG尚世影业,其实都是很专业的制作公司,包括制作人资源、监制、编剧、营销,要突破体制的很多束缚,我觉得这都需要实践,但还是有希望的。
包括我们公司世熙传媒,今年拍了加拿大的一个喜剧默片秀《LOL》,中文名叫乐乐。第一季拍了一百六十多集了,我们也想上电影。因为我们都是每个一分半钟的戏剧默片秀,于谦、《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的主持人,还有贾玲,都在我们这里面。现在湖南也想买我们这个版权。我们也想上电影,有的人看完了就说,你们上院线的话没准几千万的票房也是有的。所以在这个蓬勃兴起的市场,需要我们努力突破一些东西。我觉得慢慢来,还是需要时间。谢谢。

张文伯——《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的可复制性
主持人:我们在场的嘉宾里面,文伯是一直在电影圈里最了解这个市场的,最能够从电影专业的角度对这些综艺节目有一个评判。文伯你觉得《爸爸去哪儿》的可复制性高吗?
张文伯:我觉得今天我反而算是个局外人,因为今天听了几家分享经验,尤其是周元总结出来的经验,我其实也在思考,也在套用他讲的和我们在做这些电影以及营销的方式,是不是能够匹配上,我也想总结一下我的思考。
首先我认为就是IP的品牌力度,这其实是一个最重要的基础。不管是我们刚才已经提到的一些已经改成的大电影,还是一些胎死腹中的案例,其是还是在考虑这个品牌能否吸引足够多的消费者,也就是粉丝去消费它。
第二点,关于对于中国观众研究的问题。现在中国电影市场还在以每年超过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增长,这就证明其实观众还没有达到非常成熟地去消费电影的程度。对于我们目前的这些具有品牌力的综艺节目来说,能不能完成从免费观看到收费观看到花钱去消费的转化,这也是我们都在思考的问题。
《爸爸去哪儿》我记得有一个细节,我当时的观点是:这个项目如果不在春节这个档期上映,票房可能要大打折扣,这个档期的定制性其实跟它本身的内容是有直接关联的。你要先确定你的产品销售的时间,上架的时间,再去倒推所有的计划。
我们大家其实都有共识,如果在“好声音”最火的时候,去做这样一档不管是纪录片也好还是改编电影也好,我认为都是有可能赚钱的,是不是能卖到三五亿我不知道,但它一定是有可能。所以这个时机的掌握,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回到我们经常做的一个细节问题,比如我们经常会用百度指数来衡量电影的传播效果,基本上一个电影它的百度指数过一百万是不可能的事,在我们印象当中,中国电影只有一部影片的的百度指数超过一百万,就是《失恋33天》。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一部影片过一百万,哪怕五十万都很难超过。但是随随便便的一个综艺节目、一个电视剧,百度指数轻轻松松就可以在一百万之上,为什么呢?因为电视台本身就有一个非常强大的传播效果。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所有的品牌栏目之所以能够有探索大银幕的可能性,归根结底都是它具有非常强的有黏性的粉丝,所以我们不用去考虑当它变成一个大电影之后,再去扩展一些新的观众。如果能够把原来在电视台小荧屏吸引的这些观众,让他们去消费你的大电影,就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主持人:其实刚才的话题,说了很多最后的落脚点还是《爸爸去哪儿》成功的可复制性有多少,这让我回想到“伯乐电影沙龙”上一期讨论《北京爱情故事》的时候,《北爱》为什么会成功,因为它是一个万达电影,它背靠万达有很多资源可以置换,包括它的营销环节,其实《爸爸去哪儿》是一样的,因为它背靠湖南广电,所以它也有很多资源可以去置换。在播平台是不可复制的,所以不是每个电视台都有这样的节目,那它的可复制性到底是在哪里?
张文伯:我觉得首先可以做粉丝电影,包括天娱后面做的“快男”纪录电影《一念花开》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粉丝电影”,只要把它的粉丝能抓住,想各种办法让他愿意进电影院消费,我认为这片子就赢了。
还有一种是刚才刘总提到的关于《百万富翁》,这个我认为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它脱胎于一个电视节目,但其实是重新设定一个故事。我觉得当时做《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的时候,可能也受这样的想法的影响了。

【《最强大脑》改编成电影的可能性】
张文伯:我昨晚刚看完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相信很多人也都看过。我看到中国的那个靠嗅觉去判断物品的选手,还有德国那个靠舌头的声音来判断距离的选手,觉得叹为观止,一下想到了电影《听风者》。
这段时候我一直在想,《最强大脑》是一个太适合改编成高智商犯罪的电影。其实我觉得咱们可以讨论一下这个,真的太合适了,它不是说一个原版地去Copy,而是选手所展示出来的那样的状态,让你看到了做某种类型电影可能性,我觉得电视节目改编成电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粉丝电影,一种是脱胎于节目,跳跃式的电影。
主持人:继媛你可以透露一下你的打算吗?
曾继媛:其实是这样,在节目的源头上我们就探讨过各种可能性,不光是电影。《最强大脑》我们也知道它是从一个德国的模式引进的,但德国那个节目只做了一期,为什么?因为没有办法系列化操作。
我们也可以说点幕后的故事。我们的编导一直在哭,我们先不谈电影,他们现在都快活不下去了,太苦了。这比做一个唱歌的或者相亲的节目还要苦得多,每一个道具的后面,每一个选手的后面,全是编导的血泪史,以及节目组的血泪史。怎么找那么多鸡蛋,怎么找那么多狗,还不是最艰难的。你怎么把这些人招来,背后都有很多的故事。
曾继媛:所以我们首先考虑是在中国的环境里,我先把它做成一个季播系列节目,需要有更多的创意,已经不是照抄一个国外的模式了,还得单期PK一下。第二个就是说它有延展模式,当然情感也是一个模式,比如说出版摄影人,他可以做一个社会话题,很深刻。或者是做一个人性话题,或者做一个稍微煽情点儿的情感话题、家庭话题、苦情话题。当然“听风者”这是我们最早想到的一个话题。
曾继媛:刚才刘老师总结的很好,文伯也说了《爸爸去哪儿》其实有几个决胜的要素,周元总结的那四点,非常非常好,能代表成功的要素。所以我觉得《爸爸》大电影的两个决策,第一个就是决定不要编一个故事了,第二个就是春节档死都要上,这是两个伟大的决策。比如说档期的问题意味着快,你不快的时候什么成功都没有了,再充分也没有用,我们也快不了,其实还可能往下做,做不动了。
但还是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能把节目做出来已经就是命都快豁出去了,也没有办法。第二个要素就是生产链的连续生产的能力,以及你对要素控制的能力。现在最有故事性的元素也可能不在我手上控制。就是《爸爸去哪儿》的明星都可以上,这是一个伟大的能力。那我们没有办法控制要素,就不能把生产链条往下走。所以一个是速度的问题,一个是要素控制的问题。
张文伯:你说要素是什么?
曾继媛:比如说人,不能简化成电影要素。周元老师总结的第三条我们是不是合理的延伸方式,所以我们《最强大脑》它有电影改编的可能性,但是我们目前没有办法执行。

从“优秀栏目”到“顶级IP品牌”转换条件大讨论
周元:做电视节目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还想强调一点,做内容和做IP还是两个概念。所以,把一个节目做完了,不代表你能把IP品牌做出来。
《爸爸去哪儿》是节目好看而且还做出来IP的,第二季大家还在期待着看,其实《爸爸去哪儿》的手机游戏下载量也非常大,就是说明这个IP是非常强的。所以我还是非常敬佩湖南的同事能做出这么强的内容。其实在中国的娱乐市场来讲,真的是几年才出现一个这样的东西,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
回过头来想我觉得我们错过了IP,这可能是比较遗憾的事情,比如东方卫视投资的电视剧《甄嬛传》。其实我觉得那个时候已经有足够的量IP转化到电影,粉丝量够大,粉丝的黏度够强,很可惜热度有点过了,IP还有保鲜要求。
主持人:所以从一个好的电视节目、好的内容到好的IP,还需要哪些转换?
周元:其实如果看国外的案例就知道,电视和电影的表现形态太相近了,这个切换会比较小,从小说到电影更多一些,美国的大电影基本上是从小说文字转换过来的,从电视转换过来的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欲望都市》的系列,这也是《欲望都市》强到IP本身并不光是一个作品,其实是还有里面的人,人物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个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张文伯:我给周元补充一下,我的经验好像日本也是在模式上很成熟的,比如说富士电视台它的电影局的局长,现在已经是它的台长了。它在过去的几年里,日本本国电影除了动画片之外,基本它的剧场版都能打满日本年度排名前十,就是这些电视剧的剧场版。这个东西已经成为一个工业模式了,它可以不断地去复制。但是现在在中国来说,可能受限于各种因素,所以没有办法去进行一个模式化的操作,还只能是个案。
周元:我再把电视这个补充上。日本的模式非常好,但是有一个稀缺性的问题。日本的电视台就那么几个,最好的收视率能到百分之四十,是《爸爸去哪儿》的好多倍。中国电视台的竞争太激烈了,比较难达到一个二到三的收视率,其实《甄嬛传》的收视率到了东方卫视也就是破二。中国电视市场上的注意力就是分散的,被稀释掉了,所以很难形成这种顶级IP。
曾继媛:中国的市场足够大,虽然变化得很厉害,但只要粉丝的拉动率足够,就足以支撑票房,像《小时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快男的电影《一念花开》如果它对粉丝的拉动力很好,营销做得很好的话,我相信它会有效转化为票房的,但是票房空间不一定有合家欢电影那么大。
所以可能我们的打法会有所不同,就是我们怎么界定在一个细分领域里面的顶级IP,它可能天生就具备延展性。但我觉得,不管是电视、电影还是互联网上的产品,我们在源头设计它的时候就要想好怎么控制要素。不要等它万一不小心红了,再来组织这些要素,早来不及了。
张文伯:刚才说今年下半年浙江卫视要出的栏目《十二道锋味》,我印象非常深,因为我们知道美食题材其实可能是在国外上很流行的一种类型片,在美食中有激情有爱情。你们是真的是有计划在做这个?
王征宇:按照周元分析的,就是第一个它是不是一个顶级IP,但是做电视节目都是赌。我们说句题外话,去年其实湖南卫视可能《最强音》和《快乐男声》是比较看重的。最后收视率是《爸爸去哪儿》突然冒出来了,就是我们赌博的项目它不一定成功。
这个节目《十二道锋味》有可能去拍电影。它的资源够好,明星配合度够好,因为这是谢霆锋本人想做的一个事情。谢霆锋甚至连电影的名字都想好了,叫《厨男》。
曾继媛:我插一句话,去年“快男”和“好声音”是正面PK,最后收视率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快男”被打败了,但是仔细看它的受众人群我们发现,“快男”到这一季的时候,观众已经延展到九零后了,都不是八零后了。九零后的人在哪里,在互联网上,不在电视上。所以这是非常影响它收视率的一个要素。
张文伯:从选则的标准来看,收视率不是唯一的判断成败的标准,还要看这些选秀选出来的人,他的商业价值的后续开发能力,才是真正的体现出价值高低的标准。

【创新——湖南卫视的核动力】
彭力:我补充几句吧,很感谢很多发言的老师提到湖南卫视。我自己也是一个湖南的电视人,所以我想谈谈我的感受。
第一个是我们湖南卫视的核动力是什么,就是两个字叫做创新。别人认为做不了的不可能做的事情,我们也去做。我觉得今天我们在讨论一些规律,总结一些规律,甚至我们探讨到了模式如何复制。但是只要你创新,就要承担最大的风险。它不是说只要动脑筋就好的,还要有胆量,还要有心去承担这个风险。就像《爸爸去哪儿》这个电影,之前没有人做过这个事情。
当时我们研究出来说大年初一上映,谁能想到在11月底的时候,还没动手呢。在1月31号电影就要上映了,算算62天的时间,栏目还没拍完呢,还要原班人马,原班的团队参与。短短两个月,所有的生产都要在里面完成。我们没有案例可寻,之前也没有谁有这种模式、案例给我们节目参照。我是制片人,我在亲力亲为做这里面每一个环节的时候,我只知道我会尽力地去做好。
其实《爸爸去哪儿》不是小投资电影,成本真的不是300万,具体多少我就不透露,因为没有授权我来讲电影成本,我只能告诉大家肯定不是300万400万能做的事,怎么可能呢?五百多人的团队在野生动物园里面,25台机器摆在那,你们见过这样的电影组吗?所有的一切都是没人干过的。
补充谈一点我的感受吧,就是在这个电影上映后,我们受到了很多电影人的抨击,说我们这个不是电影,也有对手的攻击。我开始想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如果把它看作视频内容的话,载体之间的界限是越来越模糊了。这种跨界我觉得没有谁去动谁的蛋糕,就是这个蛋糕时刻都有人上去吃一口咬一口的。商业发展都这样的,每一个领域的竞争都是越来越激烈,中国的电视竞争恐怕在全球都属于最激烈的。
我们是电视人,来到这个电影市场,我们也可以尝尝这个蛋糕是怎么味道,其实我们不来也会有别人动这个蛋糕。你看今天阿里也出来娱乐宝这样的一个东西。蛋糕就是被人动的,这是我自己的感觉。
我觉得不是每个综艺节目都有资格条件去孵化出电影产品,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趋势。电视的内容逐步去延伸跨界到电影大银幕,到互联网上去。这当然是趋势,我们为什么不去试试看呢,对吧?

彭力:今天我也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我们新的电影,这部“快乐男声”纪录电影的中文名字是《一念花开》,英文名字是 I am here,导演叫范立欣,这是一部纪录电影,电影上映的时间可能是暑期。
这个电影初衷是我们做选秀到去年为止是整整十年,我相信每个人对选秀可能都有一个模糊的印象,所以我们特别想做一个延伸的东西,就是让你看到它的幕后,我们为什么做完这个节目,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
《一念花开》是一部青春成长电影,它有十年选秀的一点回顾,但是并不多,主要是2013年快乐男生的每一个见证成长的故事,它是一个很有故事的电影。开始我就知道这不是一个典型的商业片,它就是走文艺片青春片的路子的一个产品,所以从名字上也能看出来,主打情感牌。
这是一个粉丝电影,虽然去年“快男”的收视率,没有比“好声音”的收视率高,但它的粉丝黏度黏性是很强的,电影故事还是围绕着这帮主角来做的,就是核心的三个人的故事,真实不改编。

观众提问
观众1:各位老师,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内容上的问题,综艺节目改编电影,如果像《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那样换了核心内容是否还能成功?第二个问题,综艺节目如果换到其他的渠道,比如最后一期节目换到电影院、视频网站上播出,从盈利模式上是否也会成功?
周元:我可以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个人觉得,《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不能完全算是从一个电视节目延伸出来的电影。虽然它是一个综艺节目到电影的项目,但是跟电视的关系没有那么强烈。剧本在纽约开发的时候被视为一个万里挑一的剧本,剧本已经很惊艳了。而中国目前的电影,有没有这样的剧本,有没有这样的编剧,我觉得也是要打一个大问号的。
第二个问题回答你在发行上的问题,因为所有成熟的娱乐市场发行窗口,基本上是行业的规则,大家去制订好。作为电影来采购你的版权的时候,是跟你的票房是挂钩的,所以大部分电影只做好票房的工作。所以这些发行窗口的问题其实是一个行业约定俗成的东西。因为你不可能把你的窗口提前,后面有等候的人会不高兴或者会怎样。
我觉得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第一方面就是说我们的市场到现在没有发行窗口设计,没有看清楚是怎么回事。因为许多公司或电视台在市场采购电影时,没有一个固定的行业标准。最后电影在什么时候可以放?在网络之后放还是网络之前放?是以消费的形式放还是以自费形式放?我们没有这么多窗口的设计,这是行业不成熟的标志。
第二方面是全球性的,每个行业中国也好美国也好,都会有新的传播模式里兴起。我个人感觉像《好声音》这样的节目,如果在第一季它的决赛不在电视上的首播,而是在电影院里播,如果能把直播这件事情,揭晓这件事情控制好,在电影院里首播,我相信也会有一定的商业价值。

观众2:第一个问题,我想问问电视台有没有基于传统收视率之外的,能反映收视效果的标准?第二个问题,我看到很多韩国日本的周播剧,在播出之后会根据网络的反馈意见再来剪制。我们未来在制作节目的时候是否会采取韩国日本的方法,看一看大家对这个下期的节目期待是什么,然后再做后面的节目?
王征宇:目前,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场外投票不能影响场内结果。所以在制作电视节目的时候,我们会考虑网络反馈的意见做参考,但不会把它单一作为对结果的判定。在电视剧制作当中,国外很多剧都是边拍边播,就是你说的这个根据群众意见决定剧情,但国内的周播剧目前都不是这个样子,这有很多的原因。但不代表电视剧领域接下来不会这么做,我们说,湖南台《爱的妇产科》就做了一次很好的尝试,把社会热点事件做在了剧情里面,这也是令人欣慰的尝试。
至于网络全数据的概念,我个人的意见,不代表多数人的观点,我觉得是没有完整的大数据的。每一个数据人家都是可以做出来,不管是点击率和流量,包括百度指数和搜索指数,都是可以作假的。未来全媒体数据上来的时候,为了完成这个项目,肯定有人是要作假的。
另外,中国的市场是有一个特点,它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大。在《爸爸去哪儿》播的时候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因为《爸爸去哪儿》第一期播的时候效果是非常好的。同时播出的江苏卫视的《全能星战》和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都是收视1.5左右的节目。我当时还在想《爸爸去哪儿》口碑这么好,收视率会不会下降?结果第二集播出来之后,我们的收视率还是在1.5以上。
也就是说同样的一块蛋糕,不是它把一半都吸取了,而它吸引了以前不看电视的人群。所以说中国的市场非常大,虽然说各种节目都存在着竞争的关系,但是只要让更多的人看电视,最终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曾继媛:根据社会的发展,未来数据系统肯定是越来越丰富的。不管是收视调查本身,还是采集的方式会越来越多,分析的数据越来越复杂。所以,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数据肯定是越来越多的,关键是你怎么选择。
第一个我们作为电视台,你需要的数据,包括票房数据、各种数据的分析一定会做。但是第一你取得的数据够不够大?够不够精准?看你想做什么事?比如说腾讯的后台数据,新浪的微博数据也不会开放给你,但是你自己可以根据其他的分析方式来采取你所需要的数据。这个跟市场的需求有关系。
第二个就是数据它提醒着我们,不管是电视人还是电影人,我们需要不断从市场需求出发,做精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来指导我们的研发和创新。而不是国外有什么模式我就搬过来做,或者是兄弟台有什么好的节目或模式我就做。我们需要用数据来指导所有的创新行为和为消费者服务的领域,这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观众3:快男电影《一念花开》的导演范立欣,我看过他的《归途列车》,完全是两个不同类型的电影,我想知道快男电影的定位是什么?
彭力:你看过他的创作成果,可能会看出区别。范立欣是中国首位获得美国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和最佳长篇商业报道奖两项大奖的一位导演。这是两个完全是不同类型的电影,对范立欣来说,他自己接《一念花开》这个电影也是一个挑战。话题是通过“快男”来表达的,吸引力很重要,他不会什么都会去接。他是根据他的兴趣来看合作的。所以他这样的导演也觉得有可能,通过“快男”这个事件来表达某些东西。我从来没有说《一念花开》是一个商业电影,它跟《爸爸去哪儿》是两码事,《爸爸去哪儿》是彻头彻尾的商业策划案,是个商业电影,但是《一念花开》是个文艺电影,放到国外去,也是有看头的,很励志的电影。

本文为作者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49396
伯乐营销是专注电影全案整合营销的影视类服务公司,为您提供最新行业资讯、电影动态、市场解读,敬请关注电影营销主题系列活动“伯乐电影沙龙”。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