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CINEMA EOS产品发布体验会:山本先生及陆川、柯星沛专访

2012-04-01 00:20
2012年3月23日,于北京CINEMA EOS产品发布体验会现场,影视工业网与几家专业媒体对山本先生及陆川、柯星沛导演进行专访,主要围绕C300以及使用C300拍摄作品过程中的运用。
大家对EOS C300以及佳能电影镜头采用的一些新技术非常关心,向山本先生提出相关问题。
在发布会现场大屏幕上看到C300拍摄的画面画质非常不错,C300采用哪些技术使画质更接近胶片摄影机的感觉?
山本敏彦:首先佳能有75年光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在这75年里,佳能跟胶片打了这么长时间交道,我们用了各种不同胶片。所以也很了解在胶片时代或者对胶片有钟爱的人对胶片是有什么样的期待和偏好。
另外一方面从技术上来阐述,最开始生产摄影机的时候,那时候技术所限,不可能用大的传感器,这样就不能产生明显的景深效果。但是佳能一直以来在研发和生产大尺寸图像传感器技术,就像我们看到单反相机上使用的,同时在EOS 5D上应用拍摄视频的图像传感器。佳能有足够的技术储备,等技术成熟的时候C300可以用大尺寸图像传感器,因为佳能了解胶片所产生的感觉和带给大家视觉的冲击力,我们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我们数码摄影机与胶片摄影机(画面质感)相接近的效果。
这次和EOS C300同时发布的还有几款电影镜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
山本敏彦:佳能推出的镜头分别是:单反相机EF镜头和现在新推出的电影镜头。我们在拍静态照片的时候,要求对焦快速精准,所以机器需要短小而精悍,需要一下子转到位去变焦。我们在拍摄动态的时候则追求的是平滑动画面的移动,要求在对焦和变焦的时候有一个平滑的过渡。大家可以去感受变焦的阻尼和传统的操作手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包括光圈这种光孔的变化,静态的照片已经是拍摄静态画面,光圈已经是设定好的。而拍摄动态的时候,比如从门外到门里,光圈的调解是非常重要的,怎么让观众能够自然的感觉这种光线的剧烈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机器提供平滑的光圈的调节方式。
佳能EOS C300采用了super 35mm的传感器,这款摄影机有哪些技术方面的优势?佳能C300内置了佳能 LOG 伽马曲线,这款曲线对、电影制作人有哪些帮助?
山本敏彦:C300使用了830万像素超35毫米的传感器。我们把830万象素调配到3种色彩取样上面去,红黄绿三色调分配比例是红色和蓝色各200万像素,而400万像素用在绿色的色调上。为什么我们在绿色上面分配了400万像素呢?因为人眼对绿色的识别是最精准的,所以我们在绿色上分配更多的像素,保证绿色色彩还原。以前我们使用三片传感器集成的效果,现在我们用一片就可以替代了。我们可以达到高清的2K标准,这样我们830万像素色调还原能力可以达到高清标准的取样。所以我们在这个超35毫米传感器上也配置了830万像素,保证了每一个像素都能还原,所以这个是每个颜色取样都能有真正像素的选择渠道,这样保证了我们色彩的还原度是非常精准的。Super 35尺寸有更好的动态范围和信噪比的表现,最重要是接近电影的效果,也是因为超35毫米的感光预制件来实现的。
佳能LOG伽马是非常好的技术,因为拍摄不同题材影片,导演和摄像师有自己不同的追求,佳能伽马曲线能保留更多的细节,让你在不同色彩空间进行取样调整的时候,都会得到很满意的结果。高动态范围保证了即便在高光部分和暗调部分差别很大的情况下,画面依然能保留很多的细节。
陆川和师柯星沛对此次使用C300拍摄影片回答了在场媒体的问题,同时还对未来的数字摄影机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期许。
陆川导演拍过《可可西里》、《南京南京》等影片,作为导演对摄影机画质和其他方面的性能有什么要求?另外佳能C300能不能满足您对质量的要求?未来您会考虑这款机器使用在您电影中?
陆川:真正拿数字摄影机拍一部电影,对我来说是一门新的课题,但是这个时代已经到来了,所以不管你有多少留恋过去的经典的电影时代,数字时代的步伐无人能挡,而且C300更是加快了翻开新一页的进程,加快了行业变革。这次拍摄《梦想》期间,我也一直在研究这个机器,也在做很多的测试。可以负责任的说,我的下一部电影肯定会用C300,至少要拍1/3或者一半,可能有一些环节是跟胶片结合起来拍。我觉得数字影像取代胶片影像的过程是不可逆转的,柯达公司已经申请破产了,这对我们这些从胶片时代过来的导演来说,感觉到是一个经典时代的结束,心里还是有点难过的。但是我们也对C300为代表的更强悍的数字摄影机的出现充满希望,希望未来有一款数字摄影机能够彻底让我们把胶片忘掉。
EOS C300拍摄动态画面的表现怎么样?
柯星沛:非常不错,以前用EOS 5D拍摄动态镜头时,如果动作太快,画面就会产生歪斜,尤其是摇移拍摄时,很明显。另外,C300在动态范围上,有12级,可以配合内置3种不同预设曲线一起用,例如佳能LOG伽马。看你需要怎么样的效果,再调里面的菜单。基本上机内菜单选项都比较齐全。这个机器里面的菜单对我来讲很重要,拍电影就像煮菜,而菜单相当于调料。
如此小巧轻便的机身与以往大型、沉重的摄影机相比,C300的性能怎么样?
柯星沛:机器会越来越小,质量会越来越好,不然在功能上、运作上都不方便。以前所有器材都是很大很笨重的,而数码化以后,有很多不需要很大很笨的东西放到机器里面。比如说拍胶卷,我要考虑使用小于400寸胶卷,而数码就不需要,现在的CF卡很小,底片是数码底片,将来是机器越来越小,而质量越来越好。
能否介绍一下C300拍摄前测试情况。
陆川:这个机器我拿到手里,我就知道它里面有东西,我感觉是有安全的重量。在拍摄的时候很多效果是灯打出来的,不是ISO调出来了。而我们测试时不用调灯光,直接机内设置。关于这两种拍摄方式在情感表达上,哪个更富有情感?表达的东西更准确?那种情绪的东西更充沛?。从机器本身来说,它真的很方便,会让很多刚入行的的摄影师很容易上手。
柯星沛:对从摄影角度讲,C300的ISO最高能到2万。我们以前根据导演的要求,需要从灯光打出气氛,而使用C300不用打光只用自然光可不可以出现这个效果呢?也可以。有时候真的不打灯和打灯是有分别的,不是说打灯就漂亮一点,反而不打灯还好。我之前用过过期胶卷拍影片,拍出来肯定不是正常的感觉,有颗粒,颜色偏了。而这些“不好的地方”反而形成了我这部戏的风格。所以没有一定好或者不好,关键是你怎么利用你的工具。
陆川:中国每年也生产几百部电影,以前都是拿胶片拍的。实际上真正的影像是靠创作者不是器材造出来的,80年代拍摄《红高粱》,当时张艺谋和顾长卫摄影师,他们创造了那个独具特色的影像。现代的机器远远比那时候用的设备要先进很多,但是还是要创作者用心去创作影像,所以今天我看现场展映的三部片字的时候,我在想,它们只是用了C300最基础的功能,用这个东西还能创造什么更高级的影像是接下来我们要去探索的。我们要用这个机器去创造新的东西,它就是一支笔。
在《指环狂》这部片子里使用了哪些镜头,主要用于拍摄哪些画面?比如说您提到过您在车内拍摄的时候使用鱼眼镜头。
柯星沛:我基本上全部用过。我有一些镜头是用长焦拍出来的,从这里拍到对面的,主角跑到电话亭的那个片段就是用长焦拍过去的。我全部用定焦,都是佳能L级EF镜头。还有里面14.5—60mm的电影镜头,是专门给我们专业电影演员用的,对我们来讲很方便,因为整个设计都需要我们用专业拍电影的手法来摄制。以往用电影镜头不能一个人拍,你要一个助手跟焦,而用这个机器不用跟焦,摄影师自己就可以操作。
现在香港电影人和大陆电影人在影片制作和风格上还有没有什么比较大的区别?主要是什么?
柯星沛:第一个问题如果十年前问,答案是有很大区别。而今天问这个问题,则没有区别,只是大家笑的感觉不一样,差别很小的。国内和香港的电影制作人不管从概念从思维从整个设计上,基本没有什么区别。要说区别的话,还有一点就是文化上的差异而已。
现在中国电影界发展趋势,您认为哪些需要器材发展来推动中国业界的变革?还有哪些需要器材以外的东西可以去推动呢?
陆川:从我学电影开始就一直梦想有自己的电影机,这个梦想十几年了,我想年轻人都有这个梦想。年轻人有可能买到或者租得起C300,在中国有大量摄影爱好者是用佳能(EF)镜头的,这台机器让所有镜头都解放了,一下子把工业门槛拉低了,EF卡口镜头全都变成了电影镜头!年轻人需要这样的设备帮助自己拍戏。
我觉得我们国家还需要有更多的基金和专项扶植基金,另外在很多的题材的申报和批复过程中间对青年导演的题材应该有一些大的扶植的帮助。我肯定是特别愿意帮助他们拍片,拍出他们自己的片子,也特别高兴能看到他们能成功,这对于电影行业就像新鲜血液注入一样,也能刺激我们这些半年轻不年轻的人继续奔跑,不停下来。
本文为作者 信息快递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4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