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军突起的“微电影”

       从几年前的星星之火到如今的燎原之势,“雨后春笋”已远远不足以形容快速崛起的微电影。对于这一速食文化时代异军突起的“新”事物,我们还无法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普遍的看法是,微电影应该是新媒体时代传统电影和网络短片结合的产物。
       微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微”:微时间、微制作、微平台。有人认为,正如微小说与长篇小说、微博与博客一样,微电影是传统电影的浓缩。也有人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微电影确实比传统电影更加精细和凝练,而且就画面质量来说,两者都特别注重光影、色彩和美感的表达,但两者的差异也很明显。播放平台的不同无疑是微电影与传统电影的最大区别,传统电影的播放路径一般是进入院线,微电影却常常不具备在商业院线放映的资格,而且由于微成本制作和新媒体的普及,微电影也没有必要把商业院线作为传播途径。
然而,它之所以被称为“微电影”说明它与传统电影有着本质上的共通性。众所周知,最早的传统电影就是以短片的面目示人的。只不过当时没有类似网络这种可以快速传播的媒介,这些短片只能够通过幕布放映来展示给观众。如今的新媒体平台与当时的“地下室影院”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微博时代的短片也凭借着网络这一平台有了“微电影”这一新概念。比起“短片”“视频”,“微电影”这一词汇更加贴近时代的脉搏、彰显互联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电影”也只是一个新颖的词汇而已。
       但是并非所有的短片都可以被称为微电影。“短片”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对内容和形式并无要求,一个场景记录、一段VCR甚至一个毫无意义的视频片段都可以被叫做短片。例如,用一台机器拍摄的用于还原真实的视频只可以叫“短片”,却远远不能称作“微电影”。微电影更注重思想性、趣味性和代表性,在制作水平上也不失专业,更具美感,同时也并未简化电影的制作流程。如此它便呈现出一种相对统一的美学理念:艺术主题与电影形式的结合,前者服务于分享和转发目的,后者服务于眼球和时尚目的,二者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微电影追求大效益,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以新颖奇特的方式把制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传达给观众并引起观者强烈的共鸣,使观众受到震撼和启发。
       正如电影有各种不同的分类一样,根据影片内容和诉求的不同,微电影可以分为自由式和商业式。自由式微电影没有商业元素掺杂在内,创作者一般是自娱自乐,通过故事和情节表达一种思想和自己的风格,没有商业性目的。商业式微电影一般是植入广告,甚至整个片子就是一个加长版的广告。与传统的电视广告相比,它有自己的情节和内容,而非硬性的品牌推销,娱乐性更强,力求让人们在娱乐中潜移默化的将企业主张融入自己的思想,这点非常类似于病毒视频。但它与病毒视频不同的地方在于,对商业式的微电影,人们不必被动接收、选择上更加自主。除了短小精悍、传播性强的特点外,微电影更大的优势体现在它没有时空限制,这使得人们在短暂的闲暇时间内抑或移动中同样可以观看、分享和传播,极其方便。也正因如此,对微电影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所要进行的创新要求就会更高。
       由于单反、微单、大画幅摄像机甚至手机等拍摄工具的广泛普及和低成本制作,微电影这一新事物并不会昙花一现,速食文化这一背景与越来越广泛普及的新媒体平台为它的茁壮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和丰富养料。同时也因为微成本制作,微电影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到目前为止,国家并没有对微电影做出政策上的限制,至于会不会对其有所限制、何时限制、如何限制,我们仍然无法下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正如“下蛋公鸡是公鸡中的战斗鸡”一样,微电影作为短片中的精华篇、网络时代的新宠儿,无论被炒还是被炖,都无法掩盖其独特的价值。

本文为作者 Mr.Red导演制片工作室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4337

Mr.Red导演制片工作室

点击了解更多
導演宏基工作室 当代艺术家 著名青年导演 职业策展人 Mr·Red导演制片工作室导演 TSTP青少年安全出行计划发起人 即刻启程项目策划人 独立放映项目创始人 囍事专案组产品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