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景象:《纽约时报》拍摄的中国春节

原文作者:Jonah Kessel
翻译:秦丽娜影像工作室(www.qinlina.com)
译者注:Jonah M. Kessel是一位导演、图片和视频摄影师,曾获得过多次国际奖项,同时他也是《纽约时报》北京记者站的兼职摄影师。他长年在中国工作,拥有自己的公司,进行图片摄影、影视制作以及设计方面的业务。
正文
2012年龙年春节

       我们今年的计划很简单:超越自己。
       去年,我和一些视频摄影师朋友Paul Morris,Kit Gillet 决定拍一个纪录短片,题材是关于中国北京农历新年放烟花的景象。就在整整一年后,我们决定再拍一次,不过,这次我们想要来点大制作,对,更大规模的制作。
       这次拍这个片子的感觉其实很奇妙。你想,一年后,我们重回故地,发扬上次总结的优点,规避缺点,全都重新再拍一次。我相信这样的检验,可以让摄影师进步。因为,摄影师可以从多个方面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无论是拍摄、制作流程,还是叙事技巧。
       去年,我们把片子做完后一致认为:我们的片子是那种典型的,没有真正叙事的单反视频作品。就是那种画面精美,却没啥故事的片子。当然,网上有很多这样的片子。
2011年兔年春节

       今年,我们想改变一下,讲一点关于中国春节的故事。不过,我们想使用采访来完成讲述。主要还是通过画面讲故事,但是中间会穿插一点采访片段。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既可以让片子更有电影感,同时也会显得真实而不矫饰。和去年还有一点不同的是,去年我们做片子时没有截稿日期,而今年,我们必须在36个小时之内完成全片,交给《纽约时报》。就是这样,我们必须在36小时之内,讲个比去年要好的故事,要拍摄,要翻译,要剪辑素材,做好片子后还要通过中国不靠谱的网络传送出去。
       很快,我们就在中国热闹的春节气氛中开始工作了。这次我们邀请了更多朋友加入这个短片的拍摄工作。摄影师Jim Fields 和Keith Bedford加入进来后,我们就可以一起多机位多角度拍摄同一个庆祝的场面。我们草拟了一份拍摄计划、一份拍摄清单,也找到了一位老人来进行采访。这位老人给我们讲了春节的故事,做为片子的讲述人,他也同意我们选取部分采访做为画外音。
龙年景象:《纽约时报》拍摄的中国春节
       为了在视觉上强调这位老人在片子中是一位讲述者,而不是随便从大街上请来的街采对象,我们在他的采访画面上进行了调色。给画面加了sepia和Vignette,降低了饱和度,加了对比度和一点点锐度。这种色调是为了尽量靠拢中国传统节日的那种氛围,我也想让被采访的老人带点历史感。
龙年景象:《纽约时报》拍摄的中国春节
       在这次拍摄中,我们也碰到了和去年一样的困难。比如,果冻效应这个问题还是很难解决。单反相机拍视频有很多好处,但是对拍摄烟花来说不尽其然。拍之前我们通过试拍了解到不可能完全避免果冻效应,只能想办法削弱它。如果烟花爆炸的太快,果冻效应就出来了。如果机位的拍摄角度和烟花爆炸的角度相对垂直,烟花拍出来就没那么壮观。离被拍摄的物体远一点可以缓解。但是,总的来说,如果去拍一些水平运动的物体,而这个物体自己又以高速在行进,单反相机就不灵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克服一些拍烟花时会碰到的其它问题。比如说,我们无法预测下一个烟花出现的时间和位置,所以就很难提前做好准备,捕捉到完美的画面。另外,在零下15度的天气里,电池马上就不管用了。还有,在不知道接下来的烟花会是什么样子的情况下,要快速设置好各种参数也是很大的挑战。
       经过了13个小时的拍摄,我们全都回到工作室开始去做后期。我们还剩下23小时,但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中国的网速很慢,所以传送的时间也会很长。于是,分配给翻译、调色、粗编等工作都只有两个小时。这就意味着不能睡觉,我们靠吃垃圾零食提神,饿了就吃快餐,实在太困了,就喝啤酒。不过,我还抽空做了一个带点喜剧色彩的36小时幕后制作花絮。
幕后花絮

       截稿时间一到,除了我,其它的摄影师兄弟们都倒下睡着了。当我刚传送完成的那一刻,片子就发布了,而且就发布在New York Times网站首页的最中间。
龙年景象:《纽约时报》拍摄的中国春节
       发布的那一刻我很开心,前面的困意和疲惫顿时减轻一半,就在这一刻,我们让大家看到世界因为中国的一个古老节日而变得光芒闪耀。
       祝大家新年快乐!

全文完

本文为作者 秦丽娜影像工作室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3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