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y Portch用松下AF101和GH2做新闻报道的体会(下)

原文作者:Andy Portch

翻译:秦丽娜影像工作室

转贴请注明出处:www.qinlina.com

译者注:出于和谐原因,翻译时对原文进行了少量的删节,并修改了个别的语句以保持通顺。

(接上期)

中国西藏的僧侣(GH2视频相机拍摄)

Andy Portch用松下AF101和GH2做新闻报道的体会(下)

一个僧侣在祈祷

(注:因为和谐原因,此段就不具体翻译了。大意说的是他在西藏不方便用摄像机拍摄,所以就用了GH2来拍摄本片。同样原因,片子我就不转过来了。)

      对于这个片子来说,GH2的表现是称职的,不过缺少内置的ND滤镜,给我添了很多麻烦。我反对使用可变ND滤镜(我在5D Mark II上用过,它让画面变软),我更喜欢使用螺口的ND8(相当于3档光圈)滤镜。在这个片子里,室内和室外的场景我都需要拍摄,所以在实际拍摄中,反复的从屋子里进进出出,让我无比痛苦。因为我得不停地把滤镜快速挂上又快速摘下,不停地换滤镜。也就是说,GH2在苛刻的拍摄条件下,会遇到光线的问题。中午西藏山顶的光线不可思议的强烈,即使我把光圈收到最小,拍摄的画面仍然会过曝。所以,我不得不带着一台很小的Sony AVCHD格式的Handycam摄像机来当作后备机。我用它拍了一些画面,不过要把这些画面和GH2拍摄的画面相匹配,又花了我很多后期的时间。

Andy Portch用松下AF101和GH2做新闻报道的体会(下)

一个僧侣在大光比的环境中

      GH2的小体积会在拍摄的时候带来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很难在手持状态下保持稳定,避免那些因为自然呼吸而让画面产生的轻微振动。我承认自己在高原有点过于紧张,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即便用广角镜头还是能看出来画面里的轻微振动。

      拍这个片子时,我也用了Voightlander 25mm Nokton镜头,并且曾把光圈最大开到了0.95,这比我通常用的大了两档光圈。拍摄时是黄昏,我还是手持。我发现景深太浅了,我不得不前后挪动来调整焦点。不过,GH2的低照效果真不错。你可以提高ISO然后使用“怀旧“模式(在”怀旧“模式下什么设置都不用改),但是它很好的保留住了暗部的细节。奇怪的是,我觉得GH2比AF101更容易控制焦点。一按电子取景器上面的放大按钮,你就可以准确地找到焦点,拍摄的时候信心十足。

Andy Portch用松下AF101和GH2做新闻报道的体会(下)

Voightlander 25mm f0.95镜头和Westside AV的侧手柄

      在使用5D mark II拍摄视频时,我曾饱尝录音功能不全的折磨。现在,绝大多数时候我都不会在GH2上使用小型音频适配器。我直接用相机来录制声音,在监看屏幕上调出音频电平表来对录音电平进行监视。同时我还会单独使用一个Olympus LS11录音机,并在记者或者采访对象身上装上Tram的领夹式麦克。这种模式可以连续录制11个小时。如果你有Plural Eyes这个软件,就可以轻松的在后期制作时,把单独录制的声音和相机录制的画面同步起来。

波音梦幻客机首航(AF101 +Nanoflash拍摄)

      我的7-14mm松下f4镜头在这次拍摄中派上了大用场。这个镜头很有意思(只要光线够亮),很容易拍到高画质的画面。飞机上,拍摄Holly面对镜头讲述的画面时,我采用了中心构图,我的相机离她只隔着一个走道,也就只有一米。广角镜头把Holly前后两个乘客都纳入进来了。我面临的问题是,怎么挑选一个好角度来拍,不要让Holly发生严重的变形。在画面里也出现了一些果冻效应,不过比起5D Mark II来说,已经好多了。

Andy Portch用松下AF101和GH2做新闻报道的体会(下)

在波音梦幻客机上用7-14mm镜头拍摄的Holly

      M43画幅系统是松下和奥林巴斯联合开发的,但是其它厂商也纷纷加入进来,推出了很多新镜头。我已经预定了新款的SLR Magic 12mm F1.6的镜头,它带有电影风格的无极光圈。Voigtlander Nokton 25mm F0.95现在已经成为我的最爱了。普通相机镜头是可以改造为无极光圈的,但是如果光圈环在镜头前部的话,可能会影响到通光量。我喜欢Nokton,它的画质可以和蔡司相媲美。

       自打松下和奥林巴斯合伙推出M43系统之后,他们两家的镜头就都具有了相同的特点:拨按操控的电子光圈、难用的控制拨轮,难用的变焦环,电子对焦延迟以及转不到头的对焦环。我希望松下承诺的12-35mm和35-100mm这两款大光圈的X系列变焦头会在2012年尽快发布。现在所有他们的镜头的对焦行程都太短了。以Olympus 12-60mm f2.8-4为例,它有很好的焦段范围,也有手动对焦的标记点,但调整焦点从无限远到一米远,只有一厘米的跟焦行程。比较来说,我的广播级的佳能HJ22镜头在同样的情况下,就有十厘米的跟焦行程。我知道有的人会使用跟焦器,但那可不是我想要的。

曼谷洪灾(AF101+Nanoflash拍摄)

      像曼谷洪灾这样的事件,对于电视台来说就是一场新闻争夺战。我不得不每天拍摄、上载素材、剪辑,然后在午饭时间传送片子。在传送了Holly的整点现场直播素材和片子后,我还得马上传送后续的更新报道。AF101有视频输出接口——HDMI和HDSDI输出口,但是没有火线接口。而我们使用的MAC平台的卫星直播系统却需要火线接口,幸好,Canopus的ADVC-55转换盒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可以把视频信号数据通过火线传送到mac电脑中。

Andy Portch用松下AF101和GH2做新闻报道的体会(下)

曼谷的孩子们在积水中嬉戏

      站在洪水里换镜头跟耍杂技没啥区别,需要小心加小心。我一般带一个充气的袋子,里面装三个或者四个镜头,这里面一定有一个是最经常用的。我给每个镜头都装上橡胶的遮光罩,这让大大提高了换镜头的效率。在曼谷,我尝试了使用14-140mm 松下变焦镜头的防抖功能,发现不容易拍实了。我确实没怎么用过它的自动对焦功能,因为我觉得那个不靠谱。AF101有个对焦辅助系统,画面实了会出现一个红边(否则,有时候我觉得看起来焦点好像是实了但是实际上没实)。AF101的电子取景器和LCD还内置了“detail”的功能,可以帮我看清画面细节,但是这个功能无法和红线对焦辅助功能同时使用。

Andy Portch用松下AF101和GH2做新闻报道的体会(下)

通过转接环把佳能的广播级摄像机镜头HJ22安装到AF101上

       AF101的镜头接口额定承重1公斤。那些佳能和奥林巴斯的沉重的大光圈长焦变焦头需要安装镜头托架才能使用。我曾经把佳能的广播级摄像机镜头HJ22和HJ11镜头通过转接环装到AF101上。在实际操作中,我不想为了用这些大镜头而使用15mm的支撑系统,所以,如果用AF101拍摄,我还是会选择低于1公斤的镜头。奥林巴斯的Zuiko 50-200mm f2.8-3.5镜头是我手里最重的镜头了,它锐利而且容易对焦,但是没有防抖系统和光圈环。

      和我原来使用的大型的新闻摄像机相比,我用轻型的AF101拍了很多角度更刁钻的镜头。除了常规装备之外,我还用过Gorillapod的章鱼脚架和Manfrotto的球座云台,这些小型装备轻便灵活,既可以绑在胳膊上,也可以缠绕在别的物体上,还可以超低角度拍摄。

那么,把AF101和GH2一起用怎么样?

      AF101和GH2都是把最大码流为24Mbps的AVCHD编码记录到SDHC卡里。我把用AVCHD和HD广播级编码拍摄的同一场景素材放到25英寸的高清监视器里对比观测过,大多数人看不出区别,有人觉得AVCHD编码比HD编码好,只有一个视频工程师看出了哪一个是更高比特率的HD广播级编码素材。

      绝大多数HD广播级编码最低标准是50 Mbps,AVCHD编码事实上是比不过它的,这很痛苦。我的解决办法是,使用一个外置的Nanoflash记录单元。它的耗电量很低,我用SWIT S-8BG6电池给它和摄像机同时供电。这个电池可以让摄像机和Nanoflash同时工作好几个小时。Nanoflash有省电模式,所以你不用频繁地插拔电源。Nanoflash会把XDCAM HD422编码文件封装成MXF或者MOV,记录到CF卡里。我的Nanoflash曾经在拍摄现场发生过故障。一个电容坏了。在Convergent Design公司维修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他们卖了4000个Nanoflash,这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故障。Nanoflash可以通过支架牢固的安装在AF101的侧面,很方便进行户外工作。

      隔行扫描拍摄的画面看起来会比逐行扫描拍摄的更像新闻,有人喜欢用逐行扫描,但是我认为看我们新闻节目的观众会觉得逐行扫描的画面没那么 真实,所以,到目前为止,我都是使用隔行扫描来拍摄的。AF101并不是适合所有的拍摄场合的,笨重的镜头携带和使用都不方便。比如,我不会用它来拍新闻发布会的直播,也不会用它去朝鲜边境拍,换镜头太没效率了。我总是梦想有一个像老式摄影机那样的可以旋转的镜头转盘。现在,我得提前想好这组镜头分别要用什么焦段拍。从图片转到视频拍摄的摄影师,大概都会同时背着两个GH2机身,上面分别装着不同焦段的镜头,就像他们原来拍图片时那样。(我也想这么干!)

Andy Portch用松下AF101和GH2做新闻报道的体会(下)

      总的来说,M43系统可以让我完成高质量的拍摄工作,也花不了多少钱。不过,大量的浅景深画面对新闻拍摄来说是个挑战。定焦镜头可以拍得很漂亮,但对于新闻拍摄来说,能快速变焦的镜头还是必须的。从功能、工作效率和操控性等方面来说,M43机器远不如原来常规的广播级摄像机。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大画幅可以让我们拍摄出更有创意的画面。我现在更愿意背着Billingham的包出门拍片,而且我比以前拍得更好了。至少,我现在看上去不再像电视摄像师那么招摇了。

全文完

本文为作者 秦丽娜影像工作室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3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