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过影,有关短片制作的故事

2011-12-15 22:35

  

最近在弄一个警匪动作剧,写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没动力了,有些情节安排上总感觉是在抄袭别人,每天跟挤牙膏似的写得很慢。所以才决定写这些东西换换脑子,写的时候也许会有些糊涂,讲得乱,大家别介意。

写东西的空隙翻书,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下子就翻到王守仁那篇,知行合一,致知格物,穷天地奥秘,就在这两句话当中,真牛逼啊。可惜我是个粗人,字面意思了解一二,再往深了去,就开始犯糊涂。不过‘知行合一’这句话,我却十分喜欢,无论做哪行,操哪业,只是埋头苦干的不行,光懂光说也不行。在路上埋头走了一段时间,直起身来,细细考虑,慢慢琢磨一下,有必要,如何跨出下一步,下一步的方向在何处,弄明白了才能走得舒坦。王守仁,我崇拜这个人,是个读书人,却干了许多所谓读书人干不了的事情,行军打仗,官场恶斗,无处不充斥着智慧。无论是在创业上,还是在工作上,他都做了最好的榜样。

说回过影网,过影网至今还在www.guoing.com,大家如果有兴趣,回头还可以去看看。说实话,过影网有不错的基础,后来失败的缘由之一我想可能是当时股东杨林的一句话吧。杨林,好像是湖北人,很早就在做资本运作的事情,很牛。更牛的是,他还是电影《青红》的投资人出品人之一。杨林说:“不管做什么,电影也好,网站也好,梦想也好,有一样,就是要尊重资本!”我现在觉得,这话有些不妥,如果太尊重资本,很容易失掉自己身上本有的特点,也就是王守仁说的格。而更糟糕的是,也许这特点才是更大的资本所看重的。你们看《社交网络》,不就是这回事儿吗?不过怎么平衡资本和特点,这就是天才做的事儿了,牛逼的人就是能把这两样玩得特别转。

我不知道影视工业网里面有没有曾经参加过过影网短片计划的人,要是有的话都可以出来说说,因为我离开太久,很多资料都不全了。希望大家别忘了过影,忘了在自己制作影片的路上曾经有过这么一茬。过影最后是有成绩的,至少出了一些人,这些人现在也都干得相当不错,比如做剪辑的肖洋,剪辑过很多大片了,《风声》、《非诚勿扰》、《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现在又在做《温故一九四二》。比如拍广告电影的金赫,一步一部,风格依旧,现在也小有名气。他们都是最初在过影历练的人,肖洋在过影好像一下子拍了五六部短片呢吧。我后来先离开过影,具体情况不是特别清楚了。也出了些片子,比如《月光灿烂的日子》、《泡客列传》。都是好创意,后来没有发展实在有些可惜。过影拥有的都是些小成绩,为什么会有这些小成绩,或者说只有这些小成绩?我觉得是因为我们当时坚持了一些东西,同时也丢掉了一些东西。我们坚持的比如文档制度,技术规格要求,比如看片审片制度,比如题材要求等等。我现在手头没有当时过影的那些文档了,谁要是有,希望可以贴出来,大家一起研究研究。我们丢掉的,是没有替创作者争取一个更好的制作环境,把所有压力和责任都放在了作者身上,这个后面详细说。那时候万小刚,周耀武,我,还有碧珊,我们四个人是一个小组。我们的头是蒋志,说到蒋志,很多人应该认识的,实在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他在这个短片计划上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每天都在各自挖掘作者,那时候好像比赛就是挖导演,当然是有用的导演,谁找得越多质量越高,谁就越牛逼。这个是很有意思的,是真的挖。要是撞到一个好的导演,或者看到一个在那种制片经费规模下做出来的好片子,大家可以高兴半天,这是真的。当然还有更高兴的,就是在青年湖公园里那个像居民运动室一样的办公场所的会议室里吃饭侃大山,那时候的确也侃出了很多想法,只是后来都没有去努力实现,这个是题外话,不说了。

导演不好挖,主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我们给的钱少;第二,我们给的钱少。

过影网的老总叫宋亮宇,我觉得是一个有魄力的人,想到就干,而且敢干。刚到过影的时候,我真的不清楚我们在做什么,只知道有一群搞技术的,有一群搞美编的,还有我们几个搞视频,拍短片的。后来有一天,老总请唱歌,那个杨林杨总也在,半路杨总打电话叫上了王小帅。我操,王小帅那时候在我心中就是大神啊!那是05年,我刚来北京一年。很激动,激动之余才知道,我们是要做一个电影门户网站,把文艺青年都笼络过来。这个想法没多久就被永远不愿意出钱,不愿意尊重资本的文艺青年们给否定了。后来才转的视频网站。现在想来,那个时候我一直还在做着‘做电影’的梦,心完全没有放在过影,所以对过影要做成什么样,从来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个其实是我的损失,我觉得大家千万不要这样,在其位就要谋其职,有的时候也许会觉得回报和所为不等,这都是因为身在其中的缘故。现在看来,我发现其实永远都是对等的。

有一天宋总突然问我,一个10分钟的短片2000块钱,一个月做50个,你有没有底。他这一问,我懵了,其实到也不是懵,是心理在计算,一个月50个,我认识几个能做短片的人啊,一个巴掌就数得过来,做50个,有点不靠谱。脑子里还没想到什么制作成本啊,人力成本啊,音画规格啊,这些和影片质量息息相关的东西,一点都没想到。就在我打鼓的时候,宋总说,没事你先想想。没想到很快小刚就应下这事儿了,说实话那时候这个工作压力还是挺大的,因为资金配额小,在京的大碗作者一般情况下是不愿意做的,于是还得出差去外地大学游说学生。谁知那些学生对这2000的制作费感冒的也并不多。于是在这种工作压力下,我们在短片的质重要,还是量重要上产生了分歧,有过争执,但最后上面工作任务下来,还得干,没有结果。写到这儿提一点,2000块钱,也可以做东西的,不是说钱少就啥都不行了,世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只不过得看你的创意和这2000块钱配合不配合,配合好了就可以出东西,这是我一直坚持的观点。但是话说回来,如果要求这么多片子都有质量,没有钱就不行了。因为不可能每个好创意刚好都很廉价!针对这种情况,当时我们想了挺多办法,什么同城互助,什么优秀影片奖励,用很多办法来弥补作者,不过收效甚微,烂片依然充斥,好片还是不多。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反思了,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做到底行不行?有没有人反思,不知道。反正我没有,我觉得那时候的自己特麻木,也很愚钝,只知道做事,却不知道反省。事情还在继续,短片还在产生,一年的时间吧,光我做的短片都有150多个,量是有了,可惜质实在很不平均。

事实证明,没有质的短片就算花再大的力气推广,效果也不会好。而当时过影网就算有一些比如《泡客列传》系列这样比较好的片子,也会被上百部的差质量的影片埋没,在我现在看来,这属于贬值营销宣传的例子。有些人,很长一段时间只做一个东西,而且做得很认真,把所有精力和财力都投进去,出来一个好东西,这属于升值营销宣传!我记得国内有几个动画片就是很好的例子,一个是《打个大西瓜》,还有一个是《李献计历险记》,这些作品和作者都是属于升值的,而我们做那么多片子就属于贬值的。所以,各位作者,如果是为了自己做一个作品,不说长片,再短的短片也不能马虎,从创意到制作,一个环节都不能疏漏。还有,如果有资金给你,但是这资金匹配不上你的创意,我建议也不要做,宁愿放弃这个机会,等待更好的,因为那样对你来说就是贬值而不是升值。当然,你可以更换一个比较匹配的创意来配合资金,这里面就得有一个衡量的过程了,我发现其实很多导演不懂这个衡量的,因此看到有很多好点子就被破坏了。说到这,我想起了过影的一个片子,导演叫朱杰,又名朱大个,他有个片子叫《杀手阿龙》,讲的是一个充满梦想的临时演员被一个神经病假装的导演忽悠的黑色喜剧,多好的点子啊,可惜因为制片条件不匹配,拍摄出来的的效果不如所想,我们后来还特地跟导演说,给他钱让他重拍一下,他居然不愿意。这个举动其实会影响他的很多后面的机会,这个我深有体会,后来我拿他的片子去找过人,别人一看片子的质量,对这个导演的印象就打了折扣。唉,多好的创意,可惜了。现在要是有人愿意,可以联系他,然后一块再翻拍一下。我觉得是绝对可行的,会很好看,那片子其实应该做成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励志片,好好渲染情绪,会很棒。梦想嘛,谁都会感动。

总结下来一点,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升值的东西,不要做贬值的。那么升值体现在什么地方呢?第一就是你的态度,第二是你的创意,第三是你的技术水准,三点都到齐了,才会升值,其实也就是王守仁说的‘知行合一’。反正我感觉是这样的,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

关于过影和短片制作一篇说不完,下一篇儿再说吧。

 

本文为作者 宋小白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