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大赢家《地心引力》的拍摄秘笈
第86届奥斯卡颁奖礼上,电影《地心引力》包揽了“最佳导演”在内的7个奖项,分别是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成为本届奥斯卡最大赢家。
关于《地心引力》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太空场景,导演阿龙索卡隆是如何做到的?
如果要拍摄两位宇航员在太空行走,该怎么做?
《地心引力》导演阿方索卡隆(Afonso Cauroacute;n)不想按传统方法拍一部中规中矩的太空冒险电影,他要让当代观众有一种前所未有的临场感。
确切地说,他想让演员看起来是在异常真实的太空环境中,可以自由悬浮翻腾;不只演员可动,卡隆还要求摄影镜头几乎可以无限制地自由移动,好将太空这一特殊环境与人类角色之间的互动以他偏好的长镜头表现出来;而这一切最好真实到令人融入3D画面。
这场视觉盛宴是如何完成的?
如何表现失重效果,是任何太空题材电影最重要的,也是难点。一般电影人有两种常规方法来实现。一种是真的失重环境下拍摄显然,这个很难实现,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任何一部剧情片进入太空拍摄;而地球中失重的效果转瞬即逝,短到根本无法支持演员完成一个失重表演。不过,如果有专门设计的飞机,能以向上隆起的抛物线拱(parabolic arcs)的方式高速飞行,理论上是可以在抛物线顶端前后形成一段时间的完全失重状态,作为太空无重力情形的完美模拟。事实上,影片《阿波罗13号》中的失重场景就是如此拍摄的:剧组及演员乘坐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KC-135运输机在高空以抛物线轨迹飞行,每次大概能经历约23秒的失重状态,足够摄影机捕捉演员的某些动作。
可是,这种拍摄方式无法适用于《地心引力》,单是导演卡隆要求的动辄几分钟的长镜头失重效果,就是这种飞行方法在技术上无法实现的;何况片中要求的失重效果总时长更是借用飞机拍摄无法承担的。
另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是模拟动作。在地球常规重力条件下实现这种看起来像的失重效果,最廉价的方式是水下拍摄,水的阻力效应使动作变得迟缓,可以实现太空中的悬浮与类似飞行的移动动作。《地心引力》也用到了水下拍摄,主要用于太空舱内的部分演员滑行镜头的特效参考,但其他绝大部分失重场景,都不是用这种方式拍摄的。首先,水下拍摄无法真实表现演员的表情憋气与努力睁眼的神情显然和太空环境下的表演完全不一样;其次,水下复杂的光影反射折射效应,也让穿宇航服水下模拟太空作业变得不可能。
《地心引力》最终实现失重效果的手法,是最古老的娱乐手艺与最先进的电脑技术的结合:剧组找来舞台剧版《战马》的幕后高手,以大型牵线木偶操控方式,控制演员的肢体来模拟失重状态下的动作。这套装置有12根线连到演员身上四个系点,线的另一端则或者由三位专业木偶师操纵,或者由电脑程序控制的机械系统控制,或者是两者的结合。
卡隆和主演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都在采访中提到影片中最难拍摄的一幕:女主角好不容易回到太空舱、脱去宇航服像婴儿一样蜷曲着飘在空中的长镜头段落。实际拍摄时,布洛克坐在一个很小的自行车底座上支撑身体,一条腿则绑在装置上帮助固定,而缓慢的四肢移动以及整个身体的翻腾漂浮动作就是由木偶师与程控线缆装置协助完成的。这过程中,还得用电脑特效做出虚拟肢体来替代演员被绑住的腿,并做出与线控的身体其他部分匹配的动作。
这种线控方式,在本片中也主要用来拍摄太空舱内场景。那些穿上宇航服的太空行走场景,演员甚至都不用做任何肢体动作了因为包括整个太空背景和宇航服本身,都是电脑生成画面:演员只负责提供脸部表情,其余的肢体动作,绝大部分由电脑动画师完成。
无论是线控还是电脑生成动作,都是本片在处理失重效果的一个理念突破:既然无法以原生的途径实现太空漂浮,那就以绝对控制外表表现形式的方式来体现无重力动作。这种完全突破传统思维框架的技术实现手段,也贯穿《地心引力》的制作过程。
虚拟拍摄:存真造幻
拍摄像《地心引力》这种需要大量太空背景画面的电影,常规思路是运用绿幕特效,毕竟,这也是好莱坞依赖了很多年、实际也证明最经济有效的创造虚拟环境的方式。
但是,常规的绿幕很难实现导演阿方索构思的运动长镜头:宇航服头盔部分的玻璃面罩会反射整个太空环境,而当运动镜头环绕演员身体、还要不间断从角色的主管视野移动到他的眼睛特写时,这当中不仅有背景、空间位置的复杂转换,还牵涉到空间画面在角色脸上的直接投射与面罩反光等多层光影效果,这些都是普通绿幕特效很难完成的。此外,长镜头对空间的要求,也让模型结合绿幕的实体拍摄基本难以实现,比如说拍摄那些狭小的空间舱内情景,就很难造出能让实体摄影机以不可思议角度自由运动的工具。
《地心引力》的解决之道,是近乎以完全虚拟拍摄来实现全片效果,也就是说,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画面,绝大部分都是电脑生成的。
虚拟镜头可在画面空间内任意移动。的确,在这一点上,《地心引力》只是电脑生成画面的复杂程度以及画面匹配精细度上的提升,还谈不上打破常规。
但某些细节的处理,体现出导演一些奇特构思。比如卡隆认为,真实的太空摄影不可能会用到很好的电影摄影设备,所以他要求特效团队给部分太空画面加上了色彩渗透、镜头眩光等效果,达到更真实记录的目的。
而为了让观众体会到角色遇险的紧张状态,他还让特效团队刻意加上了角色说话时在头盔玻璃面罩上形成的雾气效果。
为了突出演员的真实表情,《地心引力》将面部表情捕捉的使用率降到最低,仅用于一些极速坠落状态下的演员反应。同时,阿方索也考虑如何在不用绿幕的条件下将拍摄现场捕捉的表演融入虚拟场景中去。他采纳的是类似动态遮罩(rotoscoping)的方式,等于是将演员现场表演那部分抠出来,然后贴到虚拟背景上,并用电脑动画处理演员的肢体大部分肢体动作。
这种虚实相间的途径在实际处理起来十分困难。由于需要合成的因素太多,这也得利于现在电脑硬件大幅提升,要是用单核单线程电脑完成本片的特效画面,剧组估计得花上约7000年时间才能完成。
光影捕捉:人不动光动
《地心引力》的故事围绕两位在空间站遇险的宇航员而展开,所以,片中动作场面也很多,角色需要为求生做出许多高难度的动作。对于追求真实感的阿方索而言,这在最开始是个很令人头痛的问题。因为采用传统的物理装置比如拍摄《黑客帝国3》尼奥与史密斯空中缠斗的那个装置对演员的体能要求很高,一般都要精壮的男演员历经数月训练或直接用替身才能胜任,女主演桑德拉再如何锻炼,恐怕也无法还原太空突然遇险状态下的极限动作;另外,如果演员过多精力用来对付高难度肢体动作的话,面部表演可能会受影响。
还有很重要的是,用机械设备模拟失重情形下的动作,很多动作甚至表情都会扭曲因而不符合失重的真实情形。比如在太空中,无所谓正立倒立,但在模拟失重情形下再现倒立翻转时,演员的面部肌肉会表现出地球引力的影响这些都是阿方索无法容忍的。
最关键的是,宇航员在太空中翻转时,太阳、地球、其他星体不仅本身在画面上的位置会发生迅速变化,它们投射到角色身上的光影也会无时无刻处于变化中,再加上宇航员头盔面罩的反射光,这其中光影变化之复杂,完全用虚拟拍摄来实现会异常麻烦,而且很难保证能精确匹配。如果再加上导演偏好的运动长镜头,这一切简直是摄影师、灯光师与特效师们的噩梦。
那该如何做?可以充分展现演员表情,又真实反映周遭光影变化,并以极具融入性的镜头运动方式表现出来。
《地心引力》剧组的解决办法有点辩证法的味道:既然没办法让演员动得很厉害,那就让周围环境动。确切的说,剧组创造性地建立个布光盒,由196块LED显示板组成一个约6米高的屋子,每块LED板包含4096个可单独控制的发光点。拍摄的时候,剧组将事先设计好的太空外景或太空舱内景显示到LED板上,然后由演员站在该屋子中央表演。
整个小屋的LED光墙实际上就模拟了角色所处的空间光影。当要表现角色在太空中的运动时,演员不动,由布光盒上的影像按程序设计逆向而动,从而形成一种演员在动的错觉。
演员也可只专注于表情的表演,同时,布光盒提供的实时光影反射,为特效制作又提供了最真实的动态布光,因为LED显示屏上投射的影像,与最终成片时的场景与布景是一致的,同时也与运动长镜头下的构图变化一致。
布光盒现场也有给演员用的机械器具,可以让他们做出某部分动作。但这些动作幅度都被控制在45度角以内,以保证不会影响演员自然的表演。
当需要拍摄大动态动作(如连续翻滚)或比较大的镜头机位变化时,就得靠程控摇臂拍摄系统IRIS了。这是一套由Bot Dolly公司开发的摄像机动作控制系统,可根据预先程序设计的轨迹做出各种复杂的空间运动动作,可完美匹配阿方索的超级长镜头创意。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更多信息请登陆:www.goldav.com
关于《地心引力》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太空场景,导演阿龙索卡隆是如何做到的?
如果要拍摄两位宇航员在太空行走,该怎么做?
《地心引力》导演阿方索卡隆(Afonso Cauroacute;n)不想按传统方法拍一部中规中矩的太空冒险电影,他要让当代观众有一种前所未有的临场感。
确切地说,他想让演员看起来是在异常真实的太空环境中,可以自由悬浮翻腾;不只演员可动,卡隆还要求摄影镜头几乎可以无限制地自由移动,好将太空这一特殊环境与人类角色之间的互动以他偏好的长镜头表现出来;而这一切最好真实到令人融入3D画面。
这场视觉盛宴是如何完成的?
如何表现失重效果,是任何太空题材电影最重要的,也是难点。一般电影人有两种常规方法来实现。一种是真的失重环境下拍摄显然,这个很难实现,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任何一部剧情片进入太空拍摄;而地球中失重的效果转瞬即逝,短到根本无法支持演员完成一个失重表演。不过,如果有专门设计的飞机,能以向上隆起的抛物线拱(parabolic arcs)的方式高速飞行,理论上是可以在抛物线顶端前后形成一段时间的完全失重状态,作为太空无重力情形的完美模拟。事实上,影片《阿波罗13号》中的失重场景就是如此拍摄的:剧组及演员乘坐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KC-135运输机在高空以抛物线轨迹飞行,每次大概能经历约23秒的失重状态,足够摄影机捕捉演员的某些动作。
可是,这种拍摄方式无法适用于《地心引力》,单是导演卡隆要求的动辄几分钟的长镜头失重效果,就是这种飞行方法在技术上无法实现的;何况片中要求的失重效果总时长更是借用飞机拍摄无法承担的。
另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是模拟动作。在地球常规重力条件下实现这种看起来像的失重效果,最廉价的方式是水下拍摄,水的阻力效应使动作变得迟缓,可以实现太空中的悬浮与类似飞行的移动动作。《地心引力》也用到了水下拍摄,主要用于太空舱内的部分演员滑行镜头的特效参考,但其他绝大部分失重场景,都不是用这种方式拍摄的。首先,水下拍摄无法真实表现演员的表情憋气与努力睁眼的神情显然和太空环境下的表演完全不一样;其次,水下复杂的光影反射折射效应,也让穿宇航服水下模拟太空作业变得不可能。
《地心引力》最终实现失重效果的手法,是最古老的娱乐手艺与最先进的电脑技术的结合:剧组找来舞台剧版《战马》的幕后高手,以大型牵线木偶操控方式,控制演员的肢体来模拟失重状态下的动作。这套装置有12根线连到演员身上四个系点,线的另一端则或者由三位专业木偶师操纵,或者由电脑程序控制的机械系统控制,或者是两者的结合。
卡隆和主演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都在采访中提到影片中最难拍摄的一幕:女主角好不容易回到太空舱、脱去宇航服像婴儿一样蜷曲着飘在空中的长镜头段落。实际拍摄时,布洛克坐在一个很小的自行车底座上支撑身体,一条腿则绑在装置上帮助固定,而缓慢的四肢移动以及整个身体的翻腾漂浮动作就是由木偶师与程控线缆装置协助完成的。这过程中,还得用电脑特效做出虚拟肢体来替代演员被绑住的腿,并做出与线控的身体其他部分匹配的动作。
这种线控方式,在本片中也主要用来拍摄太空舱内场景。那些穿上宇航服的太空行走场景,演员甚至都不用做任何肢体动作了因为包括整个太空背景和宇航服本身,都是电脑生成画面:演员只负责提供脸部表情,其余的肢体动作,绝大部分由电脑动画师完成。
无论是线控还是电脑生成动作,都是本片在处理失重效果的一个理念突破:既然无法以原生的途径实现太空漂浮,那就以绝对控制外表表现形式的方式来体现无重力动作。这种完全突破传统思维框架的技术实现手段,也贯穿《地心引力》的制作过程。
虚拟拍摄:存真造幻
拍摄像《地心引力》这种需要大量太空背景画面的电影,常规思路是运用绿幕特效,毕竟,这也是好莱坞依赖了很多年、实际也证明最经济有效的创造虚拟环境的方式。
但是,常规的绿幕很难实现导演阿方索构思的运动长镜头:宇航服头盔部分的玻璃面罩会反射整个太空环境,而当运动镜头环绕演员身体、还要不间断从角色的主管视野移动到他的眼睛特写时,这当中不仅有背景、空间位置的复杂转换,还牵涉到空间画面在角色脸上的直接投射与面罩反光等多层光影效果,这些都是普通绿幕特效很难完成的。此外,长镜头对空间的要求,也让模型结合绿幕的实体拍摄基本难以实现,比如说拍摄那些狭小的空间舱内情景,就很难造出能让实体摄影机以不可思议角度自由运动的工具。
《地心引力》的解决之道,是近乎以完全虚拟拍摄来实现全片效果,也就是说,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画面,绝大部分都是电脑生成的。
虚拟镜头可在画面空间内任意移动。的确,在这一点上,《地心引力》只是电脑生成画面的复杂程度以及画面匹配精细度上的提升,还谈不上打破常规。
但某些细节的处理,体现出导演一些奇特构思。比如卡隆认为,真实的太空摄影不可能会用到很好的电影摄影设备,所以他要求特效团队给部分太空画面加上了色彩渗透、镜头眩光等效果,达到更真实记录的目的。
而为了让观众体会到角色遇险的紧张状态,他还让特效团队刻意加上了角色说话时在头盔玻璃面罩上形成的雾气效果。
为了突出演员的真实表情,《地心引力》将面部表情捕捉的使用率降到最低,仅用于一些极速坠落状态下的演员反应。同时,阿方索也考虑如何在不用绿幕的条件下将拍摄现场捕捉的表演融入虚拟场景中去。他采纳的是类似动态遮罩(rotoscoping)的方式,等于是将演员现场表演那部分抠出来,然后贴到虚拟背景上,并用电脑动画处理演员的肢体大部分肢体动作。
这种虚实相间的途径在实际处理起来十分困难。由于需要合成的因素太多,这也得利于现在电脑硬件大幅提升,要是用单核单线程电脑完成本片的特效画面,剧组估计得花上约7000年时间才能完成。
光影捕捉:人不动光动
《地心引力》的故事围绕两位在空间站遇险的宇航员而展开,所以,片中动作场面也很多,角色需要为求生做出许多高难度的动作。对于追求真实感的阿方索而言,这在最开始是个很令人头痛的问题。因为采用传统的物理装置比如拍摄《黑客帝国3》尼奥与史密斯空中缠斗的那个装置对演员的体能要求很高,一般都要精壮的男演员历经数月训练或直接用替身才能胜任,女主演桑德拉再如何锻炼,恐怕也无法还原太空突然遇险状态下的极限动作;另外,如果演员过多精力用来对付高难度肢体动作的话,面部表演可能会受影响。
还有很重要的是,用机械设备模拟失重情形下的动作,很多动作甚至表情都会扭曲因而不符合失重的真实情形。比如在太空中,无所谓正立倒立,但在模拟失重情形下再现倒立翻转时,演员的面部肌肉会表现出地球引力的影响这些都是阿方索无法容忍的。
最关键的是,宇航员在太空中翻转时,太阳、地球、其他星体不仅本身在画面上的位置会发生迅速变化,它们投射到角色身上的光影也会无时无刻处于变化中,再加上宇航员头盔面罩的反射光,这其中光影变化之复杂,完全用虚拟拍摄来实现会异常麻烦,而且很难保证能精确匹配。如果再加上导演偏好的运动长镜头,这一切简直是摄影师、灯光师与特效师们的噩梦。
那该如何做?可以充分展现演员表情,又真实反映周遭光影变化,并以极具融入性的镜头运动方式表现出来。
《地心引力》剧组的解决办法有点辩证法的味道:既然没办法让演员动得很厉害,那就让周围环境动。确切的说,剧组创造性地建立个布光盒,由196块LED显示板组成一个约6米高的屋子,每块LED板包含4096个可单独控制的发光点。拍摄的时候,剧组将事先设计好的太空外景或太空舱内景显示到LED板上,然后由演员站在该屋子中央表演。
整个小屋的LED光墙实际上就模拟了角色所处的空间光影。当要表现角色在太空中的运动时,演员不动,由布光盒上的影像按程序设计逆向而动,从而形成一种演员在动的错觉。
演员也可只专注于表情的表演,同时,布光盒提供的实时光影反射,为特效制作又提供了最真实的动态布光,因为LED显示屏上投射的影像,与最终成片时的场景与布景是一致的,同时也与运动长镜头下的构图变化一致。
布光盒现场也有给演员用的机械器具,可以让他们做出某部分动作。但这些动作幅度都被控制在45度角以内,以保证不会影响演员自然的表演。
当需要拍摄大动态动作(如连续翻滚)或比较大的镜头机位变化时,就得靠程控摇臂拍摄系统IRIS了。这是一套由Bot Dolly公司开发的摄像机动作控制系统,可根据预先程序设计的轨迹做出各种复杂的空间运动动作,可完美匹配阿方索的超级长镜头创意。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更多信息请登陆:www.goldav.com
本文为作者 北京金色号角影视策划有限公司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30238
北京金色号角影视策划有限公司
点击了解更多
金色号角的主营业务包括:企业宣传片;产品服务宣传片、广告片;城市形象宣传片;会议 庆典、大型公关活动视频服务;个人影像服务;网络视频服务;频道栏目品牌策划及整体包装; 前期拍摄、现场转播服务;制片服务;前后期影视设备租赁;后期机房服务;动画设计;后期合成包装;配音、配乐、音乐合成;出版级VCD、DVD制作、复制;视频网络发布等。电话:4006000905
扫码关注
北京金色号角影视策划有限公司
北京金色号角影视策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