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100"精英人气赛】 - 《案藏玄机》导演手记

2013-12-07 11:28
文/余乐

点击观看本片摄影手记
片子不仅要有意义,更重要的是有意思。有位业界前辈曾说过,纪录片的“好看”是众多“0”前面的那个“1”。有了这个“1”,后面的“0”才有存在的价值。好看的片子才能得到观众的喜爱。这篇手记就从这里开始。

不论纪录片、故事片还是电影、电视剧,对于普通观众而言绝大多数人首先都希望看到好看、有趣的片子。带着这种信念,我们开始了《案藏玄机》的策划。

这个选题的灵感来源一本名为《案藏杀机》的书籍。在项目正式立项之后,我们联系到此书的作者吴蔚,请她为本片撰稿,同时借助她原有书稿的基础素材进行文学剧本的创作。后来,祝勇老师也加入进来,为其中《袁崇焕之死》一题撰稿。

《案藏玄机》是个历史题材的系列片,讲述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四大悬案,分别是《刺马》《袁崇焕之死》《斧声烛影》《武元衡遇刺》。宰相上朝头颅离奇失踪,深宫雪夜上演斧声烛影,一代名将遭遇凌迟酷刑,两江总督当街遇刺身亡,这些故事可以说是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用暗藏玄机来形容再合适不过。在这个灵感的刺激下,结合这个系列片故事的本体就是破案,我们决定以“案藏玄机”来作为系列片的总片名。

《案藏玄机·刺马》精彩片段节选
一 . 为普通观众服务
在互联网论坛或者客户端注册帐号的时候,通常有个下拉菜单会让我选择职业,当然我找不到“纪录片”的分类,选择“媒体/广告”也觉得不够恰当,“记者”又像是给新闻采编者准备的,“艺术”类别里又混杂了太多很装的林林总总,不真实。每一次我都要在这个选项上停留一会,纠结于无法为自己的职业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最终有一个选项最终让我觉得很坦然----“服务业”。只有它在众多选择中是最接近我所认为的电视纪录片创作。
是的,我认为电视纪录片就是为普通观众服务的,因为是在大众媒体上传播,自然是面对普通的观众,这些普通观众的底线是他们只要普通到愿意在纪录片的电视画面上停留3分钟。

3分钟,对于能停留在纪录片上3分钟的观众,那就是我的服务对象。3分钟,看不了后悔;3分钟也看不了上当和吃亏,我想大多数主动选择纪录片的观众都会先停留一段时间,看看有没有自己期待的、或者超越期待的东西出现。其实,3分钟之后的事情才是我们关心的。而愿意停留3分钟的观众首先对内容和题材是不排斥的,但是3分钟之内观众还没有产生阅读快感,他就会放弃。

对于普通观众,历史题材相对于现实题材,似乎天生就在亲和力的PK中占下风。表面看是因为时间的隔阂,其实不然,因为真实历史呈现给大众的面貌常常是宏观的,过于浩瀚的叙述容易引发阅读疲劳。大多数电视观众期待的是微观和细节。如果说叙事也有景别的区别的话,那么观众更希望能获得一个有特写和近景的故事,他们希望历史就发生在他们身边,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给观众提供近距离阅读历史的可能。每次看到脚本中这样的段落,我就在心中预想观众看到这里的时候,大脑皮层的活动指数应该会骤然上升。

要让历史题材具备好看的条件当中,如何讲述细节和呈现出近距离的历史就显得至关重要。比如,在《袁崇焕之死》中,我们在时间坐标上选取袁崇焕与崇祯的三次平台召对,来反映两人之间关系的转变。三次召对在片中被放大,不仅在片中反复提及,甚至连几个关键的瞬都让时间停止,作出具体细腻的分析,比如崇祯第一次见到袁崇焕这位心中英雄的瞬间,比如袁崇焕许诺崇祯五年复辽的瞬间。这些瞬间背后充满了两人丰富的内心活动,也是故事的重要拐点。特别有意思的是,崇祯给袁崇焕披上裘皮大衣的这个瞬间,崇祯的内心已经对袁崇焕信任全无,甚至是恨之入骨,但是为了让袁崇焕继续为他赴汤蹈火,崇祯装出了一幅和蔼可亲的样子,为寒风中的袁崇焕披上了貂裘大衣。和崇祯内心极大反差的是,袁崇焕对崇祯此时最真实的想法一无所知,他还在为皇上的恩宠而受宠若惊,甚至在内心已经想好了要为崇祯流尽最后一滴血。

每次看到这个段落,我都会发自内心的感叹,真实的历史远远比小说精彩。我想观众阅读到这些瞬间被放大的感觉与他们在动物园看到了老虎鼻孔外的一根汗毛在呼吸中摇动的那种感受应该是有某种高度的类似。

二. 产生共鸣可以踏上“接地气”的台阶
大多数人只愿意关心跟自己能产生联系的事物,同样在电视上,观众更喜欢看与自己相关的故事。于是出现了“接地气”这个流行的词汇。

我们的创作一直带着这样的压力。“接地气”是无论哪种题材都不应该放弃的目标。因为,《案藏玄机》是历史题材。那么要如何去找到过去几百年的故事跟现代人的联系。我双手赞同“接地气”,但却对实现它的途径持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接地气”的定义应该更加宽泛一些,所谓“接地气”并不仅仅指的发生在当下现实中的故事。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中,我倾向用与观众沟通和引起共鸣来形成本片与观众的内在联系,来实现“接地气”这个美好的愿望。说白一些,我要打动观众。

历史题材的舞台戏剧,一样可以让人潸然泪下、嚎啕大哭、热血沸腾或者倍受鼓舞。传统戏剧中没有影视手段,但借助了时空、人物、情节来实现了共鸣。

实现共鸣不容易,但实现了有很好的效果,观众有了共鸣,跟随了主人公的内心历程,历史中的人物就不再陌生,而变成了熟人,即便这个熟人没有跟他生活在一个时代、一样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没能跟他有过共同的经历,而且阴阳两隔,历史故事与观众的现实经历(包括真实经历和精神经历)之间就会产生真实而复杂的“共鸣”过程。这个过程如果完成的很出色,那么片子中的人物,片子所包含的一点点通俗易懂的道理就可以有效地被分享给观众,并且永久占据他们大脑中一小部分存贮,并常常被读取,更可能影响他们的观念和行为。

以《斧声烛影》为例,这是个关于宋太祖与自己的亲弟弟骨肉相残的故事。对兄弟两人儿时情感的渲染,对两人成年后的猜忌和对抗,以至于发展到最终你死我活的争斗。故事的结果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是当我们对事件进行分析,揭开“为什么”的原因和“怎么样”的过程细节,这个故事就变得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了。可以说这是一个关于人类“沟通”的题材,具备人性、情感的普遍意义,因此为引起共鸣作了前提。正如电影《通天塔》讲了三个故事,形成排比式的故事结构方式,但是思想核心都指向了“沟通”,这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容易引发人类共鸣的关键内容。

跟许多图书、歌曲等精神产品一样,片子要达到的较高目标是与观众交流的。
陈述历史,呈现历史情境,是搭建舞台;讲故事是形成结构让阅读变得有趣,是组织素材的有效手段,是途径。但是这些都为了一个更高的目标,塑造人物。

三. 大写的“人”
提到共鸣,必须承认与《案藏玄机》创作相关联最紧密的是文学。如何创作好一个文学脚本是这个系列片的最大难点和关键。历史事件提供了天然的故事原本和人物原型,但是也将讲述的空间限定在一个以事实为依据的创作前提下。一把双刃剑。

距离我们遥远的历史,留下的古籍记载不多,但基本事实的记载还是明确的。列举事实显然不能完成一个好看片子脚本的基本要求,列举得再多、再真实,如果不能离开列举事实的范畴,那也注定不能成为一个好故事。观众期待的是故事、人物以及由此产生的能将他们推入情境并引发共鸣的力量。于是,郑敦谨、袁崇焕、赵匡胤、赵光义、赵普、唐宪宗、武元衡,这些主要人物就在我们对事件的了解中被确立下来。

塑造人物是文学的要求,但是在创作中要实现它不容易。用大篇幅写某个人物,反复提到某个人物,让人物在多个关键事件中出现,在画面设计中多给某人物镜头来强调他很重要……这些都无法成为塑造人物的必要条件,全都加一块也做不到。我们将塑造人物定为硬指标,必须完成。

以《刺马》为例,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后,顶着重重压力,郑敦谨接手重审这件轰动朝野的惊天大案。对郑敦谨性格的塑造是丰富的,他不能是一个插着“断案者”标签的符号,而应当成为事件的探索者、感受者,一个感觉神经细胞丰富的普通人。他的想法和感受会随着自己了解的深入而一步步发生进展。最初,他对案件的蛛丝马迹都进行了亲力亲为的调查和尽可能的还原,每个细节都带给他或者确定或者模糊的信息,他对获得真相越来越有信心。当他了解的内幕远远超过自己的估计时,他的想法与断案前追查个水落石出的想法就大相径庭了,从执着到犹豫。最终,他甚至发现朝廷对案件真相的渴求已经变化为不求真相只求大局,深知政治的险恶,最终他无奈地选择了辞官返乡。

郑敦谨身上有跟马新贻一样的性格:坚持真理,不愿屈服。片中对他坚持追查的动力给予了充分的说明,最终以梦中,他梦见自己与马新贻同样遇刺,这个梦残酷血淋淋,呈现他内心的转折,让观众去体会他最终放弃追查真相的痛苦。

一个被成功塑造的人物,是我们与观众沟通的最好介质,是为实现共鸣来的。
获得比较像样的文学剧本,过程相当艰难,每次都如此。但只有看到脚本被完成到这样,我们才觉得这个算拿得出手,才过了心中的合格线。只有站在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影视创作的部分才敢开始大张旗鼓。

四. “再现”的尴尬
视觉化的过程,常常会遇到一个词“再现”,主要就是提供历史情节进行时为主的片段,观众在这样的段落中常常可以看到人物在历史场景中演绎情节。《案藏玄机》有很多这样的设计,并在成片中呈现出来。

我不愿意使用“再现”这个词,也不愿意自己设计一些其他的替代词,因为它的外延太宽泛,包罗了很多呈现过去式的具体方法,指向性不强造成词不达意。因为这个创作过程本质不是为了再现、重现、还原、搬演、假想,而是为了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历史的细节。
实现这样的段落,尺度的把握是关键。尺度过了是国产三流电视剧,给力不足又显得像鸡肋。而且即便把片子拍出国产一流电视剧或者电影的感觉,也不恰当,因为越界。越界之后,界限另一边的要求就会成为标尺。此外也很少人赞成越界,纪录片就是纪录片,它的界限在现实环境中被雕刻成了一条鸿沟,很难逾越。所以,在业界一旦使用“再现”这个词,就会给大多数人带来反感,先从定义上质疑,要保持纪录片定义的明晰而不可侵犯。其次,让人联想到很多失败的、不太成功的案例,因为这些案例的确常见而且给观感造成的后遗症比较严重,最终这些不良感受形成了这个词语的主流印象。

业界对“再现”的主流印象已经形成并且很强大。我无法抵御主流印象的洪流,但是却不得不冒险。因为这种影像呈现的方式,在《案藏玄机》的创作中是不可缺的,如果不好好地用,不用够,这些脚本就永远只是脚本。在本片中,我们采取了一些方法来避免再现的尴尬:

第一,间接表现。不让演员直接表演出某种情绪,内心戏不通过表情,演员达不到,即使达到了也会变得像电视剧。外化情绪,设计动作、道具和情境,大都用来表现情绪和心理活动。这与表现情节为主的设计很不一样。

例如武元衡遇刺后,要表达唐宪宗的痛苦,外化这种情绪,借助了棋盘,这是他与武元衡情感纽带的一种象征。在情节上需要先铺垫,于是开篇就出现两人下棋,武元衡以对弈比喻战事鼓励宪宗,武元衡遇刺后,唐宪宗独自一人面对与武元衡未完的棋局……这里“下棋”这个行为和情境,就是为表达唐宪宗的内心而产生的。棋盘在片中多次出现,每一次出现都承载唐宪宗不一样的内心情绪。面对巨大压力,唐宪宗产生退却情绪,他无法面对武元衡生前的殷切期望,于是白布覆盖棋盘。当他下定决心,追查杀害武元衡真凶,同时继续讨伐藩镇,他掀开白布,独弈一盘。最后,当淮西一战大胜,唐宪宗志得意满中不愿意再去回想与武元衡的承诺,于是命宦官收走棋子,只留下空荡荡的棋盘。

再比如《斧声烛影》中,风筝这个道具是象征兄弟情的外物,从珍视风筝到最终的撕毁,象征兄弟二人情感的最终崩溃。

第二,有克制地选择恰当的段落和情节。什么是恰当,似乎很难说明白。但是我想可以参考一下“雕塑瞬间”的选择,比如雕塑《掷铁饼者》,选择了既平稳又具有运动倾向的那个转换的瞬间,这个瞬间给人的遐想留下空间,之前发生什么,之后会发生什么,都令人向往和期待,所以这个瞬间的选择就很有意味。如果把这个瞬间动作向后延,一个掷出的铁饼飞在空中以及一个刚刚投掷出铁饼的人体姿态。这个瞬间就不如上一个有未知感和魅力。但是后者却可以反映出投掷者的力量和速度。两者的本体之间我觉得是无优劣的,只是看创作者希望表达什么,怎样表达更符合创作的需求。打这个比方,就是我们如何去选择情节和段落来作呈现的原则之一。

第三,使用写意空镜和情绪空镜替代表演,有设计的空镜。例如袁崇焕狱中的蚂蚁,墙缝隙中长出的小草,象征着被裹挟着进入政治漩涡中的袁崇焕无力的挣扎。这种有设计,有指向性的空镜比直接的人物表演更恰当。

五 从设计到施工
这个段落涉及的流程多,所以简要谈谈。
文学脚本确定的确定,就像建筑设计图的初稿完成,可以安排具体的施工了。
前期的设计很具体,对施工的执行就越有好处。我们甚至可以将许多段落的故事板和机位图绘制出来,在拍摄之前。

视觉方案设计、分镜头设计、选演员、定服装、化妆、道具、场景、设置拍摄日程……这些流程才开始紧锣密鼓,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

科影的一位老前辈廖烨老师曾经提到一句话,我觉得有道理存下了。他说艺术就是对比。这句话我这么理解,就是要善于恰当地使用对比、反差、落差。补充一下,这句话不是指向画面的明暗反差,对于创作的方方面面都适用,从脚本到拍摄、剪辑、音乐等等。

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呈现,我认为距离感的反差是要特别注意的。我必须给观众一个恰当的距离来观看事件、情节、人物。这样的历史看起来才舒服。这点不容易描述清楚,但此时我想到侯孝贤,他的固定机位长镜头常常被别人提到,但是同时,他呈现一段事件给人的心理距离感是经过设计的、是恰当的。这点对于历史题材的情节呈现尤其重要。近一些多细节和进行感,远一些多气氛和距离。这里的远近不是画面景别,是观者与情节、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

拍摄上,将影像风格的处理紧密地与内容结合,有事件纪实感、人物造型感、时间凝固状、朦胧状……无论怎样称呼,原则就是恰当,风格之间无优劣,恰当至上。

升格镜头的大量使用,不仅仅是增加了新的手段,更是为我最初制定的“放大历史瞬间”的目标提供了大量素材。

拍摄工作压力大,挑战脑细胞的再生速度。导演、摄影、灯光、服装、化妆、道具、司机等等都在制片组的统筹安排下顺利推进工作。盒饭的样子翻来覆去地变换了不知道多少次之后,终于在2013年春节前的一场大雪之后进阶成为杀青饭。

六 加分的后期
后期对本片的执行完成很重要,也是最后一个环节。
值得提到的几点是剪辑对叙事节奏的重塑,营造了新的阅读感受和气氛。《案藏玄机》对人物内心活动和脑中闪现的内容作了大量的呈现,这些呈现有正常的有扭曲的,有凝固的有高速浏览式的,等等。所以,在剪辑中需要用相对应的方式来营造这种阅读感受。这个工作很细致,对内容选择、节奏安排、影像风格等等,都要有设计,越恰当越

前期拍摄的合成素材,在后期成功地实现了合成,就像做了成功的物理实验。
画面构成中,还有采访和史料文字的呈现,除了提供更多细节之外,还用以加强真实感和趣味性。

李立宏老师在配解说的时候,手舞足蹈,表情投入,像是在用身体讲故事。我在现场一度闭上了眼睛听得入神。

七 播出前的收视反馈
片子做完,收到“好看”的评价不少,主要来自业界同事和纪录频道负责的领导。一次频道会议中受到肯定,会后我兴奋中打着电话回家,当听到地铁提示“八宝山”站到了的时候,才发现坐反了地铁的方向。

片子被肯定,我很欣慰,也高兴自己做出了“好看”的片子。“好看”这两个字简单朴实,却不失为一项无与伦比的殊荣。

后记
前不久看到一个片子《刺杀林肯》,现实时空中汤姆·汉克斯坐在椅子上讲述了事件的过程,再以再现段落呈现了许多关键情节,并有对白。脚本有真实事件和人物。是什么类型的片子我难以分类。但是好看、真实。

这让我又想到了一个老问题。
跨界汽车很多人喜欢,因为它不仅有轿车的舒适性和时尚外观,又将SUV的操控性和MPV的自由空间组合于一身,并有SUV的良好通过性与安全性,在空间上也会比传统的轿车大很多。

跨界汽车的成功在于它充分吸收了多重优点,虽然这些优点来自不同界限内的车型。而跨界的关键就在于脚踏两界而不完全逾越,把根扎在两块不同的土壤上吸收养料。

《案藏玄机》的创作就像在设计一款跨界产品,在纪录片和故事片的界限之间。老外很早就创造了一个合成词Docu-Drama(直译为:纪录—剧情),这老外究竟是因为这个片种值得重视而创作了一个词,还是想说这个片种既不是Documentary也不是Drama?我猜想着这个词的创造者应该是喜欢这个片种的,否则他也许会拼写成Not Doucu-Not Drama.

或者,我们能否轻松一些,将“好看”铸成一块古代的“免死金牌”,颁发给跨界成功的产品呢?
本文为作者 座头市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26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