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藝CineStyle北京實測報告,前後期完整流程。

2011-06-17 13:21
#单反/单电拍视频#

特藝CineStyle北京實測報告,前後期完整流程。

 

於近期拍攝的需求(大量的暗調鏡頭),不得不尋找一種讓5D2的畫面看起來更干淨的方法,特別是暗部。之前嘗試過在畫面中適當的加入冷光源去調整畫面的直觀感受。這個方法是奏效的,但是冷靜的去觀察暗部的部分,你會發現暗部的損失依然很嚴重,或者說不干淨。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你在現場的時候,用肉眼觀測你的拍攝對象,在比較監視器上看到的反差和層次你會發現,原來差了很多。當然不可能和你肉眼感受到的一樣,但這起碼是個你去判斷的方向。個人一直覺得追求所謂的膠片感還不如追求肉眼感來的更有意義,因為各種膠片,不同型號,每個人對此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在大家追求膠片感的巔峰時期甚至還出現了類似於“英國綠,法國藍,中國紅”的說法。其實這當中恰恰體現了大家對膠片感的認識的偏頗。

 特藝CineStyle北京實測報告,前後期完整流程。

以上描述了使用CineStyle的起因。測試過程如下,我選擇了一個光比很大的場景,主要觀測區域,窗下的白椅子,窗邊的去牆壁,暖氣管周圍,面部,以及前景的綠植。這幾個觀測點基本上是從最亮到最暗的分布。我拍攝了一條Canon STD畫面風格的鏡頭。銳度3,對比,飽和,色調均為0。得到第一張截圖。在这种反差巨大的场景,明暗无法兼顾,在保证整体反差正常的情况下就只能是暗部和亮部都损失掉了。紧接着,我们做了CineStyle,大家可以對照一開始設定的觀測點,對比結果顯而易見了。但是問題也來了,就是發灰了。就如同RED,D21,F35,這類透過LOG形式記錄的12bit信號,無法在不經校正時無法在我們的8bit顯示系統中正常還原一樣。所以,特藝公司提供了相應的LUT(looks up table)。我們的測試在WT色彩實驗完成。我們發現,當導入S-curve_for_CineStyle.mga這個LUT之後,畫面並不是十分理想。我和實驗室的技術人員分析是因為5D2的采樣深度不足所致。於是,我們自己做了個簡單的CURVE,得到了Final這張截圖。此時大家再對比STD和Fianl的那幾個觀測點。得到的結論是透過調准的CineStyle畫面實現了柔和的亮部,以及豐富的中間影調,特別關注人臉的暗部和暖氣管周圍的層次過渡,我們發現過渡柔和不生硬。更加接近肉眼所看到樣子。

特藝CineStyle北京實測報告,前後期完整流程。


所以,最後總結下來,CINESTYLE提供給我們的是柔和的亮部和豐富的中灰階,特別是在曝光點以下-1到-2之間的提升很明顯。最後我們又拍攝了灰階圖,也證明了這個觀點。STD時候的灰階圖,最黑和次黑的3個方塊基本是粘合的,而CINESTYLE調整之後,能夠正常的過渡。由於拍攝測試了比較極端的環境,所以最終的畫面並沒有感覺十分驚艷,但是相信在拍攝成片時候加上燈光的控制,整體效果會很理想。


但是這裡有個額外的問題,就是你在拍攝的時候監看到的也是一個灰灰的畫面,如何去曝光,去打燈呢?如果完全靠大腦去猜測後期的效果,有點不太靠譜。完美的解決方法是用一個可以加載LUT的監視器,這樣你在拍攝的時候就可以監看“正常”影調的畫面了。但是這類監視器價格不菲,大家能租賃到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我用了一個山寨的方法。用監視器上的對比和亮度以及飽和度這幾個旋鈕,對應測試中後期公司電腦屏幕上校准完成的影像,大致的調整一下你的監視器,這樣就變成了山寨的LUT監視器了。這個方法雖然不完美,但是基本可行。


也許大家會問,那我就按STD拍,到後期軟件裡用軟件調調gamma不也能有這個效果麼。昨天我們也做了這個實驗,確實,在暗部,STD不調整的的時候,看著是黑的,用軟件提亮之後,確實能看到更多的細節,細節的程度略少於CINE,但是那個時候的暗部已經呈現明顯的發賽克效果了,不是燥點已經是燥塊,H264編碼的瑕疵展現無疑。所以,透過這個實驗,簡單的回答了有這方面疑問的童鞋。


希望大家在實際操作中提供更多的經驗。

 

附,人物近景。


特藝CineStyle北京實測報告,前後期完整流程。

(完)

 

本文为作者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