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这两年一些作品,闲谈几句关于“国产院线动画电影”的创作,中国院线动画电影的创作特点分析

2013-07-04 10:53
一.是对国产动画电影而言,今天是个机遇和困境并存的时代
这个小文其实《魁拔》等几个片子扎堆上映的六一档就想写,拖到现在,一个是懒,另一个是别人还在上映呢,虽然说是欢迎指正,但动画圈子小,人辛苦就玻璃心,所以不敢乱放炮。这两天比较闲,自己正好也在做个新项目相关策划,算是有点新收获,所以就一并写了。主要是聊聊自己对【国产院线动画电影】创作策划的一些小观点。只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甲方的担忧,乙方的花活,乱七八糟不太成体系,才疏学浅,丢人现眼。

假客气完事,进入正题。作为半个行业从业者,虽然切身知道动画的困境,但唱哀之前先说点开心的——2012年,国产动画电影收获了三个多亿的票房,2013年也就是今年上半年,国产动画电影已经收获了三个多亿的票房,而暑假,国庆,年底三个好档期还没到来,照这个趋势,全年七八个亿甚至10亿都不是问题。进步就是进步,可能就在三四年前,这几乎是痴人说梦一样的数字,如今正依靠诸多业界同仁的努力一点一点在变成现实,真的很不容易。
结合这两年一些作品,闲谈几句关于“国产院线动画电影”的创作,中国院线动画电影的创作特点分析
别急着美,说正经的,现实仍然残酷,就说近的,《疯狂原始人》一个引进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拿走了4亿左右,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诸多国产动画围着圈和人家茬架,摆出了百花齐放的态势,最后还是被揍了个鼻青脸肿。从《功夫熊猫》到《冰河世纪》《无敌破坏王》《马达加斯加》,几乎每年都有让观众津津乐道的动画电影,所以你不能说国内没市场没关注,只能说国产动画电影赢不到,如果再仔细看看国产动画电影的整体质量,持久的文化影响(普通人除了《喜羊羊》好几部能记住一部可能说不出来几个国产片),以及与其他类型的国产电影票房数据对比(比如美国不少动画电影在同一档期可以干掉实拍大片),国产动画电影还真需要努力啊。

说到底,在一年内的电影产业井喷和蜕变中,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面临着难得的机遇,而举步维艰的困境却仍然存在。越来越多的热钱,越来越多的公司走上了动画电影的创作道路,越来越多的炒作,花活,坑蒙拐骗也进了市场,但是片子整体的质量提升的仍然缓慢。谁都想放眼成功,但是又都怕鼻青脸肿,就我知道的消息,明年和后年可能才是最残酷的,同一个阶段只能容纳一定的影片,但是动画电影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趋势。

个人觉得,归根结底,想要创作出一个好的国产动画电影作品,至少要趟过三步——还认清现实,走对方向,少犯低级错误。把这三步完成了,离成功自然也就不远。

二.认清现实——国产动画电影必须要摸透的四个关键词
现实是什么呢?现实就是我们在创作“国产院线动画电影”。之所以用“国产、院线、动画、电影”这么罗嗦的称谓,我是有自己的用意的,因为这恰好代表了缺一不可的四个部分而已。只有把这四个词理解透了,才能在创作中有的放矢。

“国产”,一说这个词,非常惭愧,已经成了烂片的天然的挡箭牌,比如我自己就是,当基友们说我们写的剧本无聊的时候,我就会一脸委屈,爆出排比句——“我们是国产动画啊所以我们制作差,我们国产动画啊所以我们内容无聊,我们是国产动画啊所以我们不会宣传,我们是国产动画啊所以你一定要理解包容支持我,都是为了中国梦,不顶不是中国人。”

实际上,国产真正能对创作有帮助的理解到底是什么呢?很简单,我们面对的是中国观众,中国环境,你的创作要适应中国。这涉及到诸多方面,一说起来就没完了,简单举几个小例子。比如从写台词来说,汉语和英语的音节构成不同,因此美式动画百试不爽的“同音双关”搞笑法,在国产动画对白中就很难起作用。对于观众定位来说,中国动画电影买票的观众几乎一定是一对家长带孩子或者单亲家长带孩子,因此一定要做一个孩子和父母都能认可的故事,而不能过于低幼或者过于说教。

“院线”,最基本的理解是和“独立”动画对应,上院线就意味着是商业属性,控制成本获取利益,努力赚钱或者少亏本。但是,之所以没有用“商业动画”来代替“院线动画”,其实还有另一个意思需要考虑——在中国当下,院线、发行商,档期是三位一体的。如果在投资和策划阶段不考虑发行,不考虑主推的档期,不分析同时期可能存在的竞争对手,而是抱着先做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策略,那一定是要悲剧的。但是客观来说,对动画企业这一环节又是最无力的。动画电影的创作,周期过长是一个特殊难题,如果是真人电影最快不到半年就能拍完上映,前期沟通的档期发行还基本有谱,但是一个动画做个两三年,当年的对接人不是跳槽就是改行了。而且一旦发生变动,真人电影可以换个演员,动画电影就没法改。
结合这两年一些作品,闲谈几句关于“国产院线动画电影”的创作,中国院线动画电影的创作特点分析
这里拿《魁拔2》举个例子,档期变来变去,从12年年底到13年初到13年底到五月才说突然变61,半年来调整了四五次,最后还差一个月上映才定下来,海报怎么帖,怎样提前吸引观众注意力,海报究竟是面对偏成人(装逼流)还是讨好小孩(萌闹),都是很有门道的。61档动画电影孩子们很可能是到了电影院只从海报选电影的,这些靠微博营销根本没用。微博上就是转发了一万次,一人花几十块钱买个票,对于总票房真的只是个零头。更何况我们的心理是往往这样的——等~快~播~。所以尽管业界和微博都知道《魁拔2》,但是它在六一档的成绩却是排后的。

“动画”,最简单的学科理解是就是个动画基本原理,我不是干导演的,技术也渣,这里就不丢人了,仅说说深层的意思——当技术越来越发达,比如《阿凡达》或者《侠盗石川》这种,我们之所以动画来和影视区分,那一定是因为动画有着自身独特的地方,绝不只是视觉上的。

比如动画观众群体到底是如何构成的,和电影存在什么差异。比如在动画故事的创作中,剧本为了照顾表演性超现实性,必然要在情节上相对弱化,情绪曲线和节奏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和一些编剧理论是矛盾的。再比如真人电影的观众群仰仗明星效应,你做动画就找一堆大腕来吹捧来配音,但是结果不一定会好。可以说,无论是创作运营还是发行层面,如果只用一些真人影视的模式化经验手段去照搬,而不深入挖掘动画的自身特性,那不一定能够成功。更何况,对中国市场来说,电影的繁荣也就三五年,他们自身难保呢,你动画不自谋生路,妥妥的悲剧节奏啊。
结合这两年一些作品,闲谈几句关于“国产院线动画电影”的创作,中国院线动画电影的创作特点分析
“电影”,好了,最后的词留给电影。和前面一样,大多数的东西要问巴赞,我在这里说的是,亲们必须对电视动画和动画电影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和区分。可能正因为前面提到的“摸着石头过河”,不自信的动画团队,能够借鉴的国产动画电影只有《喜羊羊》, 《喜羊羊》一炮而红,干了一亿票房,俨然天降黄大仙给濒临倒闭的各大电视动画公司扔下来救命稻草,(插一句,这两年国内动画企业的倒闭大潮似乎来临了?有过合作的,有基友工作的,纷纷倒啊…….)总之,还算不错的电视动画项目纷纷改头换面改做了大电影。但是问题是,《喜羊羊》一个片子真的只是四五年前当年的特例,作为一个模式来复制其实并不稳妥,一个是《喜羊羊》后来几部的票房都不太理想,另一个就是现在发生的例子,“喜羊羊之父”黄老师的《开心超人》,计划是完全应用着喜羊羊的“成功经验”,但是似乎成绩也不太理想?(此时还在上映,结论可能遭了点)。

我想,对电影缺乏认识,归根结底还是成熟的产业链没有形成,人才也匮乏,比如虽然动画专业扩招那么多,但是课程设置和选拔机制却不一定合理。这也和中国动画的构成与发家路数分不开。我这里不是要否定电视动画就不能做电影,相反,我还认为电视和电影的联动开发是必然的。但是咱也必须要考虑到,和电视剧的衰落一样,电视动画产能过剩,你做了一百集,可能半个月就给你播完了,除非是积累五年以上的大项目,否则除了经验,并不能吸引到更多的观众。且中国电视动画和日本模式也截然不同,我们没有千万的宅男,没有变态的动漫迷恋,因此项目观众和故事的设定,都是低幼向的,这与参与项目宣发判断以及掏钱买票的成年人,都有着断层。比如在影院越修越好的今天,一些二维的简笔卡通风格的项目,真的只是一个电视动画的格局和视野,确实不适合做成电影。打个不恰当的例子, 卤煮再好吃也进不了人民大会堂。

所以,只有真正认识到了我们面对的各种“中国特色”,把最欠缺的营销发行提前到策划阶段,努力想想动画最大的优势,最独特的操作方法,再明白了电影真的有着很多指标性的限制,才算是基本认清了创作动画电影的现状,目前国内项目虽多,把这四条捋顺了的却并不多见。是因为这四点高深嘛?还是因为差距太远呢?

三.明确方向,当前环境下可行的几个路数
认识到了上面的四个特性,才能进展到具体的创意阶段,可喜的是业界共识在增强,大家都认识到了好的创意是构成好动画电影的必备基础。但是,“好创意”的“好”字不够精确,应该是“合适的创意”更为确切。那么什么叫合适呢?就是你要找到一个艺术层面不错的构想,再考虑前面所述的一些观念性条件。二者一揉,妥协,变通,借力,再来衡量创意是不是最合适的。

在当下中国,有基本三种动画电影的创作大方向个人认为是基本走得通的。(不算请了鬼佬团队,或者买断改编权的二手项目,因为个人觉得那只是出钱收个养子,一时半会可以,你不能靠别人一辈子,儿子再惨那也是亲生的。而且鬼佬也好还有不少假鬼子,跟国足教练一个路子,收了钱也不一定认真干)第一类说出来可能会让人不齿,那就是主旋律动画,没错,十几年里,各级政府已经被骗了一圈,主旋律电影已经很难扎到钱了,于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骗子纷纷向动画下黑手,所谓主旋律动画电影应运而生, 比如《小兵张嘎》《鸡毛信》《冲锋号》。此种作品往往遭到非议,这里提出来是想说,利用中国政策上的非市场因素支持动画创作,本身并没有错误。要知道过去新中国佳作东欧和苏联动画都是这样办的。(其实前一阵的雷片《熊猫飞》虽然不是政府的钱,但也是这种坑钱然后胡吹牛逼的套路,只不过实在是太low了,纯属是自宫黑)但是难度在于,各种审批各种回扣各种外行指导内行,往往让作品面目全非。因此这类政策性创作的关键问题就是,把钱用在真心实意上,不要一片真诚喂了狗。理论上,不管什么奥运亚运世界杯,与其全世界花钱打广告,还不如多投点钱做个动画片呢,兴趣做好了还能实现双赢, 政府增光添彩,企业有所成果,人们喜闻乐见。

第二类是以概念创新来吸引眼球的“实验动画”。这里的“实验”加了个引号,还是在院线动画的范围内,但是在很多环节又不那么主流,比如非线性叙事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肯定不太接受,在美术形象上用很多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的隐喻,也让作品看上去高深不少,要么就是一个五迷三道的世界观,把观众忽悠晕了算。
从市场角度,在中国小众动漫粉以及动漫文化还不够强大之前,尤其是漫画的前期辅助作用,这类创新性的动画电影几乎可以注定是赔钱的,但是通过了这些实验和创新,在别的地方是个投名状,能够更好的融资,拉政府赞助,出国获奖等等。笑到最后,还是能等到胜利的那一天。但是这种策略必须要确定的就是,你所创造的东西本身是真正的“新”,“有才”,而不是银样蜡枪头的样子货。且真的不能为了得奖就老搞第五代式的陕北荒原苦大仇深,还是得和年轻人跟现实生活挂上钩。有的时候也在想,早年新裤子的《北海怪兽》(有不少粘土)还有拍得不太好的《李献计历险记》(还不如做成全动画哪怕糙了点),如果真是用心的甩开手做成动画电影,未必不能大火一把。

第三类则是完全依照类型片来创作的纯商业动画模式,也是目前大家都在干的,直白说就是纯美式动画电影的风格。概念简单,年龄涵盖广,玩命突出喜剧性。说难很难,说简单也容易,有一个好玩的角色,几个别致的场景,一些春晚小品那样喜闻乐见的段子,结尾出来个主流价值升华,加上个优秀的宣发,就能保证影片的基本成功。

结合这两年一些作品,闲谈几句关于“国产院线动画电影”的创作,中国院线动画电影的创作特点分析
在这里反而是举前一阵的《辛巴达历险记2013》做例子,为什么提他呢?客观来说一个画面很渣,制作也很粗糙,预算也有限的片子,因为有一个混淆耳目的洋气的“辛巴达”的名字,忽悠人以为是进口片,他的海报设计的也活泼有趣,有漫画美感,(这现象很奇怪,似乎观众觉得正片三维的要比二维高级,但是海报二维又比三维顺眼。)最重要的是他票价便宜,考虑了六一档很多家长陪看的心理,要知道现在小学生的家长在三十五到四十岁左右,而主流电影观众在二十岁到三十岁以前,所以动画片的观众不一定会有影院会员卡和团购卷,一家三口买三张票要是3d的《魁拔》就要200+,而看辛巴达可能加起来才一百,老百姓很穷,便宜的凑活一下得了。因此二维的《辛巴达》成功的在六一档扫了三四千万的票房,按投入产出比一罗列应该算是大赢家。

简而言之,列了三个方向,感觉在骗人啊,现在大家不也都这么做呢么?问题是三个方向,是截然不同的三个角,想要做好必须把每一个方向做到极致,要不就是玩命骗傻冒的钱用心做动画,要不就是索性只管创意不管商业回本干一票完美的,或者就别谈艺术性赚到票房就行。可是现实的情况是,正因为大家困境诸多,机会难得,一个创作团队如果磕下来一个电影的活,恨不得把憋了二十年的理想委屈野心全投在上面,总会幻想又挣钱又牛逼又被同行认可,结果到了最后,左脚和右脚鞋带搅和在一起,摔跟头也就是必然的了。

四.少犯低级错误——前期策划的指标性要素
最后,小文收尾,再把自己总结的一些指标化问题在这里分享一下。同样零碎,到了哪说哪。

动画的世界观策划,这个必须要上心,且电影能借鉴的经验不多(除了科幻片神怪片)。世界观的设定精妙就在于与现实要有联系,不然观众无法移情和感同身受,又 要有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不然观众直接看电视剧何必看动画呢,同时还要注意适度,过于简略的世界观难以形成体系,但是过于复杂的背景设定,在90分钟(很多 正片只有80分钟)的电影里该如何呈现呢?有些团队野心很大,比如《魁拔》,估计必须要五部曲连着才能把想说的宏大世界说完,但是你的生产量只能2年一个片子,那么你第五部上来的时候都是十年后了,技术在进步,观众在更新想连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比如第一部是二维的,第二部为了弄个卖点改成了3d….3d二维动画,倒也算创新了吧….问题是现在觉得二维干不过三维,你总不能第五部改成三维动画吧……另一种情况则是只规划了一集的世界观,举个聊过的《神秘世界》,其实这片子在那年算是黑马,比同行和团队预想的成绩要好一些。但是做续集的时候,可能是因为规划不够远,还得忙着改世界观,那留给主线情节的空间就受到了挤压。所以搭好框架,一部一个完整的故事,彼此又有联系,才是相对理想的状态,比如《功夫熊猫》。我自己举例子是,买五个花盆种西瓜,咱力量小,按顺序可以一次种一个小的,保证来一个人吃一个完整的,反正盆和种子在那。而不能是种一个大西瓜但是一次只给五分之一浇水,或者是今天种冬瓜明天种黄瓜。

关于人物,人物一定要可爱,既要是性格上的可爱,同时也要和美术紧密结合起来。在这里,千万别套用成人的视角,可爱没那 么复杂,越简单越好,无非两句话,“平时表现笨蠢闹,关键时刻真善美”人物一定要分清主次,片长和观众的接受程度就决定了动画电影只能是简单的人物,立场清晰。数据上就是1——2正主角,1反面主角,次要主角2——3人,还必须性格突出有差别。其余酱油人数5人以内。多了就合并,就这么简单没商量。按说这要求真的很容易达到,但是错误却老不停的出现。

关于主题,从前国产动画的趋势是老装模作样来说教,恨不得想靠一个电影挽救一代人,这纯属外行,但是现在的新趋势又是光顾着闹,作品自己的三观不正。这里再说一点就是人物的三观一定要正,不能为了孩子喜欢的打闹就让主角的很多行为具有破坏性,其实孩子的是非观念最明显,一旦他不认可你的角色,那就要完蛋了。要知道,动画创意之所以难,主要是你要让儿童,父母,社会学者都满意。所以好的动画电影,主题一定是字数越少越明确,比如爱,友谊,信任,希望。简单来说就是 “平凡伟大,深入浅出,微言大义,点到为止”

关于剧本的复杂程度,这里必须要说的是,虽然一个复杂的故事缜密的节奏能够有效掩盖一些瑕疵,牵着观众的情绪不掉劲,但真的不是越复杂的动画故事就一定是好故事。在有限的电影片长里,情节点的密集程度和每一个情节点的精彩程度,虽然不能完全抵充,但是至少是两个不同的方向,再融合进动画那些不同于一般机位的视听语言特质。故事的复杂程度也真心需要好好衡量。且还应该认识到,现在好莱坞比较完整精彩的动画电影片长在100分钟到110分钟,但是国产动画往往片长是80分钟甚至75分钟,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欠缺故事的腰部,也就是第二幕,头大脚轻,未爽就完。

美术和技术问题是真心不懂就不废话了,最后只从自己所从事的剧本问题再说一句,我所了解到的,国内大多数的动画专业是不开设编剧课程的,开设了讲的也比较渣,而从行业上升来说分镜到副导演到导演一路上去,可能很多导演处理场面调度是个好手,但是对故事的理解,显然还得补课。而戏文也就是俗称的编剧专业,动画又被看作低级和骗小孩的(我自己就经常被嘲笑),可能会有拍摄课,但也很少认真教分镜。因此搞美术的不懂故事,懂故事的欠缺画面,本来动画应该是视觉和情节的大综合,反而被生生割裂了。

关于主创的分工,真正好的老板一定不要去管内容,因为你的任务是选对人找到钱而不是事必躬亲,但是这个外行指示内行看来是民族传统,多少策划会不是聊细节,而是给各种大爷科普知识。擅长美术和分镜的导演一定别自己写剧本,也别单独委托给什么儿童文学作家或者纯文字编剧写剧本。一定要一个懂结构会讲故事的编剧搭配一个会画画懂镜头的导演。两人谁也别比谁高级,故事不错但是画面无聊的舍弃,画面有趣但是和主线无关的也舍去,最后剩下来的,就一定是叙事和表演结合的干货。

总之任重道远啊,反正期待有这么一天,再也不会因为国产动画渣来被广大基友们取笑。
ps:写的哪里不对,冒犯了谁,他给大家鞠一躬。

我的豆瓣原地址:http://www.douban.com/note/285935288/
本文为作者 李亦树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