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要怎么拍好纪录片?

2024-12-13 10:51

摘自《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


什么是纪录片

一部实景拍摄的、有关工人如何制作刮胡刀的精致影片只能称为工业影片,但是如果一部影片呈现不断重复的高精确性制造过程对工人们的影响,而以此引发观众得出某种社会批判性的结论,那这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纪录片。






《张素英的“城堡”》


纪录片的客观性

很多人认为纪录片是客观的,但摄影机真的能够客观地记录任何事情吗?例如,如果必须有人决定摄影机摆在哪里,真的会有个能称为客观的摄影机位置吗?你怎么“客观地”决定什么时候去启动摄影机,什么时候关机?又如,在看过所有的拍摄材料之后,你怎么能“客观地”检选样片来凸显真实?此外,你必须把冗长与散乱的材料转化成简练、突出重点并且呈现意义的内容,以上所有的决定,都是依靠你的主观做出的。 

你无法呈现事件本身,只能呈现一个描绘出主要的事实、逻辑、推力以及关键之处的结构,但以上你都必须有所选择。如果你能显示出对于所拍摄的题材真实性有充分的把握,提供的证据具有说服性并显然可靠,你所呈现的勇气与洞察有助于观众转译后的判断,那么,虽然以主观来工作无可避免,却值得信赖。 

很少有事件具有两个同等的面向,多数时候是公义与不公义在角力。纪录片绝不能只是转述不同来源的信息,它应该试着去转译事件并且点出它们的权重以待历史为之辩解,这也就是说要甘冒风险并一直由你最睿智的热情来引领。

那么为什么媒体倾向于“中立报道”?因为媒体企业想要避免被人指出错误或被指控有政治偏见,“中立观点”的立场其实是个烟幕,它让报道人员与编辑的观点看起来像是其他人的意见或是对立,当媒体用写作或拍片的所谓“行业风格”的一致性来掩饰时尤其如此。





《残疾夏令营》


题材选择

把视角弄得窄一点,把题材限制在你可以控制的范围内,然后估量你的能力与预算。这绝不是要你只做小的或者不重要的题目,举例来说,你对于阿富汗战争的原因很感兴趣,但无法去拍摄战争场面或者拿到资料影片,不过你可以找到一个现在是水管工的退伍军人,他一样有过一段具有代表性与吸引力的经历。如果他的朋友们还有些生活照、家庭录像或纪念品什么的,那你就可以说个小人物笃信维护自由而走上战场的故事。 

要学会在拍摄之前心里先有目的,这样才能拍到特定的素材。你要做的是导演(directing),而不是储存档案(archiving)的工作。你也许会抗议,拍摄时难道不应该对所发生的事保持开放的心胸,而不是事前有所决定吗?答案是两者皆是。你所需要的是一份策划,依此可以细化和深化你想探寻的主题。以此为武器,在拍摄时就会得到你所期待的画面,或者帮你找到新的方向。心里有计划,面对新的发现才知道要舍还是留。

 

团队合作

导演有个耗神的内在过程在主宰他们的心神,所以他们看起来高深莫测。

编制小的团队,比如只有摄影师、导演与录音师,每个人都得兼任其他重要角色,比如先知、有远见的人、抄写员或修理匠。因为拍摄小组会有自己内部特殊的笑话,所以有人永远是开心果。一起工作得心应手的乐趣有如喝到世上最好的酒,在压力下它会变得令人陶醉不已,而且还不会在早上留下宿醉。谨慎选择工作伙伴,能让你事事容易,因为坚定的友谊将会无坚不摧。 

最好的导演在找寻真相上有无穷的耐心,并且对以电影的手段来追求公义一事有强烈的野心。在拍摄电影作品的时候,导演也依赖于恐惧与狂喜所带来的肾上腺素。这颇像演员登台前的恐惧一样,永远阴魂不散,但是任何有价值的事不都会有恐惧与兴奋的成分吗? 

最厉害的摄影师要低调、务实、善于创新并且处变不惊,对于难以处理的逻辑问题、灯光或电力方面的困难,能及时提供解决方案,并且乐在其中。只是具备“技术”方面的知识是绝对不够的,团队成员必须熟知整个拍摄计划的全貌与细节,明白在任何时候应该怎样做出最佳的贡献。你要找的最理想的人选是在时间紧迫的状况下还能从容地找出最佳与最简单的方法的那种人。 

当摄影机工作时,灯光师的注意力是空闲的,也是当场唯一能总观全局的人。因此,当导演存有疑虑时,会小心咨询灯光师对某些动作的拍摄意见。 

对工作人员给你的回馈,不管是否不着边际都请心存感谢。此外对任何有失偏颇的评判都请做好心理的调整,而对于不能用的建议也须有技巧地处理。总之,鼓励大家投入,不要拒不沟通。

 在担任导演时,你会全心投入而有可能忽略像是饥饿、寒冷、疲惫及上厕所等身体上的干扰。如果要工作人员保持敏锐及快乐,请保持每天工作八小时并把吃饭及休息的时间写进日程表。离家很远的拍摄行程中,也要留个购物时间让工作人员买礼物给家人及亲友。







扫码立即订购


现场拍摄、采访

何时使用三脚架或手持摄影机?只要问问你自己想带给观众什么体验就很清楚了。在一个小朋友的生日会上,你会手持摄影机在小朋友之间拍摄,道理很简单,这种摄影机的高度及视点正代表小朋友的感知。如果是个舅舅站在另一边的视点,那就有理由放在脚架上拍。

对于手持摄影机最糟的误用是以广角镜头拍摄建筑物或风景。除非是在喝醉或是地震时,观众对这些东西应有的感觉应该是坚硬与安定的,常识就足以让你把摄影机放在稳定的三脚架上。

墨菲定律永远不假(墨菲定律:如果事情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要假定墨菲定律藏在那些本应该配合的部件里,让它们可能会转不动、锁不紧、动不起来、不亮、没声音或有杂音。“墨菲帮”的捣乱分子也会藏在电线、接头、箱子、镜片、电池与闹钟里。别犯错,否则它们真的会毁了你。 

每个拍摄状况都有各自的问题,勘景的时候就要预料到。头上的电线一有风吹就会呜呜作响,周围始终有狗叫,垃圾车聚在一起压碎瓶子,某人开始练小号的音阶……细心而敏感的人勘景时就可看出一些收音上的难题,但也无法一网打尽。

拍摄从来不缺意外——你总是在即兴创作,总是在解决始料未及的问题

好的采访来源于真正的倾听—听他们的意思是什么,他们说了什么,没有说什么。这时要凭直觉深挖问题,记得要经常让受访人讲故事,举例子。

纪录片就是一段关系的记录,开拍之前你的功课做到什么程度,都会在银幕上呈现出来。 

人在没人观看时感觉最自在,一旦被拍时,众目睽睽下,他会手足无措。我有次在一个生产玻璃门的工厂里拍片,有位女士多年来做着把门框放进机器里的工作,但我们一开摄影机拍她,她就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操作机器了。这都是因为她开始思考要怎么做而不是直觉地做。她感觉她必须要“演”,就失掉她与机器间那份自然的和谐感。我能做的只是一再向她说,这种事时常发生。我们等了一下,直到她用习惯的节奏做了几次才拍。 

一个成功的纪录片场景就是一个微型戏剧。它遵循相同的曲线,即压力构建到高潮再释放,进入一个新局面。在拍摄过程中,纪录片导演经常发现一个场景先是发展,然后“原地转圈”,接着再无进展。然后他可能会进行一些现场指导(关掉机器后由导演口头询问或提示),人物便会锁定乃至“死磕”一个议题,直到出现显著变化为止。





《归途列车》

 

剪辑

你要关心的不只是自我表达,那样常容易陷入自我陶醉,同时应关心娱乐和服务观众。人类记忆是个了不起的剪辑师,它会忘掉不重要的事。银幕上呈现的事物只要你记不起来就代表传达失败,请找出原因。

经过大量剪辑,你会建立起熟练的模式,同时你做判断的能力似乎会变得麻木。因为从一开始就与毛片背后的意图生活在一起,导演/剪辑师反而因此当局者迷。每一种不同的剪法很快就会变得相似,而且似乎都很冗长。此时实行两个步骤很必要,方法一是做一张顺序表,从而重新审视影片的想法及意图,另一种方法就是把暂时的剪辑版本放给精挑细选的少数观众看,观察他们反应如何。

 

调整心态

一部作品是独立存在的,并不需要作者的说明,因此对于批评的意见要专注以对并从中获益,如果这些人是你的雇主,那你更应绝对闭嘴。不动声色地坐着并做好笔记需要高度自制,听见对自己影片的负面反应及批评时在情感上难免受挫,因此受到惊吓,或感觉被轻视、遭到误解、没人欣赏以及愤然离席都应在预料之中。

对自己的片子不管是满意或沮丧,暂停一段时间做点别的总会带来益处。比如一个星期不去碰影片,或者如果快到截止日期了,那至少去参加个生日聚会而不要整晚工作。如果你第一次遭遇这种焦虑,放轻松,这表示你已经在创作经验中陷太深了。孕育一部影片是个耗时而痛苦的工作,在一番休整之后重拾影片,你的疲倦及挫折感会一扫而空,而片子的问题与障碍也似乎可以迎刃而解。





《重建天堂》






扫码立即订购


影视工业网课程咨询、广告投放、商务合作

欢迎扫码联系瓜叔



本文为作者 瓜叔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53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