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影像如何进行公共表达?《日常对话》的跨步意义| 影评大赛获奖作品

2月8日 15:38

经过三个月的征集,第三届凹凸镜DOC纪录片影评大赛共收到近300篇纪录片长短影评。


“真实的感受,真诚的表达”,是本届影评大赛收集的作品中突出的亮点。或许这才是影评大赛的意义,为所有的纪录片爱好者,提供一个自我表达、无关学术、无关流量的空间,只关于“真”。


接下来,凹凸镜DOC会选登此次影评大赛的获奖作品,今天发表的是获得凹凸镜DOC影评大赛三等奖的作品:《日常对话》:跨步。


颁奖词(杜强撰写):


影评起名为《跨步》恰如其分,作者用一种拉片般的方式,抽丝剥茧,精准地分析了纪录片《日常对话》如何“把私人纪录搬上荧幕,实现了从私影像跨步到公共领域的意义。” 


作者的分析在细致时,精细到镜头的意味;在宏观时,又能在社会学意味中洋洋洒洒。一篇好的影评并不在于学识与见解的刻意展示,而在于作者清楚知道,自己究竟要说什么,以及如何说出来。


《日常对话》:跨步


作者:段昕彤

编辑:张先声


第一分钟,4:3的画幅,站在摄像机正后方的女儿,被框进取景器的妈妈,“你男朋友说要娶你吗”,停顿,镜头拉近至妈妈的脸部特写,停顿,“你自己一个人没人照顾”“不需要人照顾”,这是一种日常对话。


女儿,黄惠侦导演,从1998年开始手持拍摄家庭影像,到2014年聘请摄像师、剪辑师,到2016年11月上映,她用纪录的方式走近妈妈,拉着妈妈坐到餐桌前,要讲一个她们自己的故事。


《日常对话》是一部典型的,并且优秀的第一人称纪录片,一部以个体意识表达为主的私影像。这类型的纪录片和它们的题材一样,是纪录片领域稍显“边缘”的存在。其大多数取材于自我或身边的人物、事件,通过纪录个体生活,表达强烈的、个性化的观点,向陌生人展示私密空间,一定程度满足观众的窥探欲望,在展现出边缘的私人生活之后,私人影像投射到公开屏幕上,力图追问更深的社会意义。


《日常对话》是一把不快、但是很长的刀。它首先是极强的家庭影像的风格,不急促、不猛烈,用一种流动的方式记录一对母女漫长的生活状态;它又带有很强的私人意味,母女之间的冷战、母亲的同性恋者身份、女儿曾遭受父亲性侵的事实、在传统家庭背景下的出逃、“牵亡阵”与赌博的谋生手段、母亲很多段爱情史却不愿意启齿的自己的生育经历,这些放在影片里绝不是导演有暴露隐私的趣味,而是为了和解必须下定的决心;并且它是一次郑重其事的发言,没有大张旗鼓,只在一张餐桌两侧,代表性少数群体、受性侵害与暴力群体、社会底层群体,震耳欲聋。它用第一人称,跨越了私人领域,以个体为社会的最小单位,向共领域获得了更深层次的公共话语表达。


第三分钟,回归常规电影画幅,透过厨房小窗户口杂乱的前景,妈妈独自在灶台前做菜,把菜端上餐桌,镜头给三个菜近景,妈妈离开。


第五分钟,再次透过前景,女儿一边跟自己的小孩搭话一边烫奶瓶。


她们住在一个家里,但是没有出现在一个画面里。



一、“我”的主体表达与意识呈现


导演开始旁白,这个旁白,是“我”为主体的表达的开始,在此之前,她向母亲抛出了问句,母亲避而不谈并离开,导演没有关机,摄像机拍下反射进电视机里的自己,“我”凝视着“我”,成为主体“我”的又一创作客体。通常认为的影像中的拯救叙事,来自“他者”,即安东尼·吉登斯所提到的解放政治,学者郑军、官炳新和李玖芳对此解释是,在宏观的叙事下,“他者”纪录片主体会打破限制人类一切公平自由的社会制度,全面地展露边缘群体压抑的生活状态,引发舆论支持 。“他者”作为表达主体,是富有责任心和意志力的,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道德使命。而《日常对话》“舍弃”了“他者”的帮助,更寻求“我”的发声,“我”的身份认同和“我”的安全感。


要以“我”为主体,就必须强调“我”的叙事。导演花了三十分钟,用一种非常规的叙事策略,向观众近距离地展示了自己的房间、家居服饰、母亲玩乐的场所、自己小时候的记忆、被人看不起的“牵亡阵”工作场面,牵着观众看到克里斯蒂安·麦茨说黑暗中荧幕方框像是钥匙孔,导演就牵着观众看到这钥匙孔的里面。导演用这样的策略,打破了观众以为的亲密的母女关系,提示观众这不是常见的共谋式的拍摄,还将有很多次对峙在等候着,也打破了观众与少数人群之间的隔阂,为接下来的叙事做了充足的准备。


同时,在结构方面,为了更符合“我”的意识呈现,给予“我”更宽阔的表达空间,黄惠侦导演和剪辑师林婉玉把日常的生活揉碎,拼贴,成为真正的絮絮叨叨的、反情节、反结构的非线性叙事,还原了生活的本态,不闭合,不起承转合,充斥着柏格森式片段聚集的意味。这样的剪辑方式,也更加符合“我”的意识呈现,不用刻意、猎奇、精修的方法贴近题材,带着毛边,给予了“我”更宽阔的表达空间,也让母亲和女儿不成为符号化的、功能性的存在。


第二十分钟,空镜,田野、树木、遥远的天空,母亲话外音讲述自己少年时逃课的经历,很意气风发的样子。


第三十四分钟,母亲的兄弟姊妹回避了女儿关于是否知道母亲是同性恋这个问题。


第四十一分钟,女儿的侄女说她支持同性恋。


第四十九分钟,母亲的一位前女友说,母亲真的很温柔。


第五十二分钟,女儿从那位前女友口中得知,母亲从来和她的女朋友都说的是,两个女儿是领养来的,不是生的。


二、从多重方面寻找出离悲剧的方法


影片以导演和母亲为中心,延展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把“我们”的困局完全地展示出来。这其中有大量的对比,这些对比像是思维导图的不同小圈,它们共同指向了“我们”的生存困境。


有语言的对比,包括纵向和横向。在纵向对比中,与母亲同龄的亲人对“同性恋”三个字支吾不敢言,他们的采访镜头逼仄、紧迫、单一,仍然笼罩着一种“上不了台面”的情绪;与小孙女同辈的女儿的两个侄女,黄惠侦导演巧妙地运用了两个时间段的素材,去呈现孩子们对性别角色认知的成长,她们有了更自由、多元的想法。


在横向对比中,比起亲人的紧迫的采访取景,母亲前女友们的采访镜头交代了更多的场地、更加宽松、而且景别多了起来,和几位前女友一样很生动,但她们同样是出逃者,她们有同样痛苦的被压迫、被暴力的过往。其中也有画面的对比,在母亲与女儿的同框画面中,全景镜头下两人似乎一直都在各自房间,没有走出来过,而女儿的房间里还有蹦蹦跳跳或者粘着自己的孩子,画面是失衡的,是一对母女的疏离关系和另一对母女的亲密关系的对比。


母亲为了最大程度撇清婚姻中的性关系和暴力给她带来的痛苦,编造两个女儿是领养的谎言,冷漠与强硬地处理了亲子关系,近乎否认了女儿的身份,也可能忽略了女儿受到父亲对她的性侵害的事实;导演在处理自己的亲子关系时,就努力抓回那些自己成长中缺失的元素,完整地交给孩子,是某种程度上的自救。


这些对比指向的是至少三个层面的困境:社会底层尤其是贫困且缺乏教育的群体的困境,母亲被包办婚姻嫁给素不相识的男人,男人家暴她,又将家中的财产通通用作赌博,而母亲无法用法律手段与这场婚姻割席,她没有自己的权利,在带着两个女儿逃跑后,她也没有能力让孩子接受正统的教育,女儿的受教育权被迫缺失,就又受到社会资源分层的阻碍,陷入底层的泥沼,反复挣扎;性少数群体的困境,即使影片在努力消解“母亲是同性恋”这个命题的猎奇感,它仍然是一个边缘性的素材,即使有更多的法律提案和社会呼吁,它仍然在很多人的思想中是禁忌和羞耻的词汇,它仍然是一个“不要谈”的偏见;受性侵害与暴力群体,肉体的伤害或许可以通过离开此处,以物理的形式躲避,但精神的伤害是永久的,是不可逆的,而且会构成自我的二次伤害。


在最终的对谈之前,黄惠侦导演拍摄母亲的镜头甚至是有些刻薄的,有逼问的意味,这不是主观地指认母亲为“犯人”,而是一种录像机制的折射,在私影像这个“全景监狱”中,女儿也在对自己受到的伤害进行规训和控诉,由于受到了伤害,而将自己放置到非常矛盾的一个境地中。


这些困境投射到幕布上,使观众们从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看到了镜中的自己,在获得情感观照的同时,也产生了理性的问询,这一个个例,指向一个悲剧,那么这个悲剧的症结是什么?这个悲剧的出路在哪里?


第六十二分钟,对称结构的中景固定镜头,妈妈和女儿两个人沉默地坐在餐桌的两侧,她们各自还拥有一个单人机位。这是一场必须发生的对峙,它比任何一次对簿公堂都更加正式而且有力。


第七十五分钟,妈妈和女儿翻到老房子里的旧照片,她们凑在一起看,那天太阳特别好。


第八十分钟,镜头对着妈妈,她哭了,走到了镜头外;镜头后拉,女儿扯了一张纸巾擦眼泪。这从来不是单独一方的情感表达。


三、从私影像跨步到公共领域的意义


影片的高潮放在即将结束的时刻,母女俩隔着餐桌完成了一场非日常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女儿开诚布公地把痛苦放到桌上,正式地邀请母亲一同品尝。在此之后,她们达成了和解,或者说,她们站到了统一的战线上,以同样被父权制度荼毒的受害者的身份站在了一起。这是个体在社会层面中能为公共议题提供的最大的意义,她们在诘问传统父权制度下,女性的出路在哪里?在这样的根深蒂固的父权语言体系下,反叛者,即“我们”的行为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认同?母亲与女儿的人生经历,是绝对私人性的,但这背后所展现出来的内核,消弭隔阂的关键因素,却跨步到了公共领域,具有很强的公共意义。她们被困在同一个家里她们在对峙中寻找爱,她们正视那些痛苦,她们在寻找出路,她们在寻找中融化,进而获得和解;导演用自己的个案,折射社会不同群体,警示人群直面伤痛,才有机会避免悲剧的继续发生。从个体的共融到群体的共鸣,《日常对话》把私人纪录搬上荧幕,实现了从私影像跨步到公共领域的意义。  


黄惠侦导演说,“这次我想带我妈妈从以前的房间走出来”。


第八十三分钟,妈妈、女儿和孙女挤在小小的厨房里;还是固定镜头,完整的餐桌,一家人坐在桌两侧吃饭,“味道好像太淡了”“不会啦”……“我吃饱了,我要走了”,这也是一种日常对话,多么日常的对话。



本文为作者 凹凸镜DOC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51749

凹凸镜DOC

点击了解更多
从独立纪录片出发,打捞一切“非虚构”故事。
扫码关注
凹凸镜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