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三部曲》讲了什么?专访编剧冉平、冉甲男

2023-07-19 14:42

备受期待的《封神第一部》即将上映,十年磨一剑,如今终于要跟观众见面了。

从2014年起,导演乌尔善就与编剧团队就开始了剧本创作,结合《封神演义》和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通过五年十多稿剧本的反复打磨,最终确立了“三部曲”的叙事结构,既独立成篇又互相关联,展现封神故事最核心的部分。


其中,《封神第一部》揭开了《封神三部曲》的序幕,讲述了商王殷寿与狐妖妲己勾结,暴虐无道,引发天谴。昆仑仙人姜子牙携“封神榜”下山,寻找天下共主,以救苍生。西伯侯之子姬发逐渐发现殷寿的本来面目,反出朝歌的故事。

“盘古开天地,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神话题材中国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但是纵观中国神话题材电影,却并没有太多成功开发的案例。“西游题材”已经被拍过太多次,其他还有不少都面临了败北的尴尬境地。《封神三部曲》开发气量足见其信心十足,那这将是一部怎样的电影?为此我们对《封神三部曲》的编剧冉平、冉甲男抛出了问题,尝试解开《封神三部曲》的神秘面纱。


在下面的访谈里,你可以看到《封神三部曲》为什么是三部曲,故事的制作定位是什么,以及东方英雄的特点是什么。也可以看到《封神三部曲》的编剧团队如何去书写、改编一个典型的中国神话故事。


影视工业网:《封神三部曲》从故事的角度,为什么要分为三部曲?


冉平:《封神演义》这本小说非常明显的分成了三个基本结构,我们把这三个结构归为三个核心事件:第一部分是妲己进宫,商王殷寿无道,众叛亲离,诸侯反出朝歌;第二部分是三十六路伐西岐;第三部分就是武王伐纣。


《封神三部曲》据此构建了典型的三部曲结构,用三部电影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每一部电影也包含相对完整的故事阶段。这和漫威的系列电影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好莱坞的大多数系列电影是先拍一部,然后这部电影自成一个系统,当这个电影成功之后,再去找一个中心事件做第二部,在这个模式下,故事是可以无限做下去的。《封神三部曲》其实是一个完整的长片,讲述的是一个故事,人物的发展在故事里是贯穿的。


再一个解释就是体量的问题,《封神演义》的故事改编成电视剧、网剧都比较容易,因为《封神演义》相比其他经典小说比如《三国演义》,不那么精炼,它的叙事比较繁杂,很丰富、很世俗,这种叙事改编成电影非常难。


再一个,当今去改编一部电影,一定是要用现在的工业技术去讲一个地道的中国故事。用《封神演义》做蓝本的话,就是要完全把故事戏剧化。在这种体量下,一部电影是做不到的。只拍一部电影,很容易做成一个花哨的小品。原小说是一个传统的章回叙事,截一段编个故事,或几个人物连起来编个故事,都无法满足实现工业化。如果把它浑然一体,既有传统的杂乱、丰富的世俗,又有强烈叙事戏剧性的结合,那我们面对的情况就是一条船运不过河,必须得造三条船同时运,这才有可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所以《封神三部曲》是内容和工作方式决定了,也是在现代电影的工业化的模式下值得去这么做。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是三个故事一起写,一起完成三部的梗概,再一起完成三部的故事大纲,然后再去一起写三部的分场,只是在拍摄的时候需要分成三部完成。


小说《封神演义》


影视工业网:《封神第一部》的故事讲述主线是如何找到的?


冉平:《封神演义》是一本非常庞杂的小说,而且导演非常明确要把它做成一个中国的英雄神话史诗。那我们两个人加入进来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和导演达成共识,来确定改编取舍的原则。而类型叙事是要面对市场,所以也要满足市场的很多要求。


在最初,我们就基本确定了不走权谋的原则。而故事要怎么发展,其实摸索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甲男提出了让姬发犯错的概念,从这里开始,编剧工作才步入真正有效的正轨。姬发崇拜商王殷寿,看不起软弱多病把自己送来当质子的父亲,而且这个父亲还要背叛他崇尚的英雄。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在这个错误当中,他必须面对风险,而且要做出善恶的抉择。在后面。导演又提出了龙德殿四伯侯父子那场戏,就又把故事向推前了一步。


犯错,是姬发自我蜕变开始。怎么修正错误,都依赖在他的选择中,这样就离开了尔虞我诈的权谋戏剧结构,成了一个东方少年成长为英雄的过程。这个英雄就是中国式的英雄。那怎么成长起来?一开始我们就规划好了三部。第一部去思考,去觉醒,第二部就是使命,保家卫国,他来对抗商王殷寿的围剿。第三部就是要有信念,号召八百诸侯去伐朝歌,建立周礼。这样的英雄成长和故事内容,可以说是具有史诗性的。


写英雄成长,那就是在写人,而一个青年做出选择一般是基于三类:一类是基于利益;一类是基于信念;一类是情感,基于情感的选择,更接近观众。这个情感比如父子情、兄弟之情,所以第一部主要写父子情,这种情感的选择推动了整个故事的进程。


编剧冉平


影视工业网:如何理解东方英雄,他应该具备哪些特性?


冉甲男:前期我们讨论了很多什么是“本土英雄”,其实观众比较了解“孤胆英雄”,还有像“蝙蝠侠”“蜘蛛侠”这些超级英雄。那这些英雄和东方英雄不一样在哪里?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东方英雄没有一位引领者去引领他,这个“引领者”其实有着非常浓重的宗教性质元素。


虽然在《封神三部曲》故事中有姜子牙,但姜子牙承担的并不是“甘道夫”的作用。姜子牙只是下来执行任务,他来选择谁是值得托付天下的那个人。他不具有引领主角的义务,而我们的主角是从错误中,在面对重大的环境和人文变化,最后靠他纯真的信念来面对错误,然后成长起来。当他可以承担责任的时候,知道要为什么而战的时候,就已经成为英雄了。


所以,我们的所有的叙事推动都是“我如何面对我的错误,我如何改正我的错误,我如何在我的错误中站起来,来承担我的责任,成为真正要成为的那个人。”当他成为西伯侯的时候,就已经完成蜕变,成为了他自己。


然后,东方英雄对肉体力量的依赖性不是特别强,更倾向于精神上的力量感。对于姬发而言他最大的折磨是在于他的困惑,他如何战胜自己,而且要重新建立和人的关系。《封神第一部》是英雄觉醒,从一个“以为正常的价值观”中解脱出来,找到了真正应该走的路。第二部就是要重新建立真正的人和人的关系,让其他人相信这件事是可行的,相信他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编剧冉甲男


影视工业网:姜子牙的角色为什么不是导师,为什么不去承担引领姬发成长的作用?


冉平:如果姬发是由姜子牙引领出来,那就是一个好莱坞电影包上了中国文化的皮,一个人穿上了殷商时期的服装而已。这个不仅做不到,也不应该这样去做。姜子牙放弃法术,是为了拯救天下众生。而姬发也是以弱抗强,有精神上的追求。他们是不谋而合,志同道合。我们主要写的是“天道人伦”,姬发承担的是人伦秩序,姜子牙承担的是天道,这两个加起来就是中国文化最主要的东西。


和神仙以及商王殷寿相比,姬发肯定不是最有力量的。他的力量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抗争精神,再一个他的人格。建立起来人和人的关系要靠他的人格,坚韧不拔,不畏强,对人的坦诚和热情,这是最重要的。所以他才能建立周礼,这种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是东方的。所以对商周转变并不是谁比谁强,而是要建立秩序。秩序不是靠着力量,而是要靠人格精神,是姬发找准了这件事情。所谓史诗也好,讲好中国故事也好,只有这样才能够展现出来。


冉甲男:我们现在是要用“电影”这个形式来讲中国故事,一个中国英雄非常重要的就是精神气质。姜子牙是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来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非常东方的精神力量。姜子牙是一个最不起眼的修道者,但十二金仙为什么愿意支持他?是因为他做了这件事,十二金仙支持的是他的信念,是他愿意为这件事情付出重大代价的决心。姬发是最有力量的人吗?不是。他是最聪明的人吗?也不是。我们的文化里更推崇的是目标感很强,能够承担责任、有担当、有人格魅力,愿意引领大家往前走,去做正确事情的人。这是内在的觉醒,而不是说有一个精神导师去引领,如同神明去教育启蒙大众。



影视工业网:当你们找到姬发这个角色的叙事角度后,它对于故事来说是有怎样的影响?


冉甲男:对于我们来说是找到了一个线索,因为《封神演义》有着非常庞杂的细节和人物关系,需要一个特别核心的线索把所有的一切都串在一起,只有这样旁支才能展开。否则这就是一堆乱七八糟的细节,你可以把每个细节做得很好看,但这个细节和那个细节之间没关系,它就不是电影。


只有把人物建立起来之后的事件才能更吸引观众。现在的观众已经很成熟,对于特效画面也很熟悉。观众更关心的事情是你为什么打?你的情感点在哪里?每一个争执的大的戏剧性事件背后都是有情感、有抉择的,这样故事才会好看。


另一个层面来说,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是讲人的故事,只是一些故事我们给披上了神仙的外衣。举例子来说,一个人得了白血病,没有钱需要募捐,有天突然他非常热爱的大明星来到病房看他,忽然医药费的问题,以及所面临的其他问题都被解决了,这像不像《封神演义》里来了一个十二金仙点了道金光?这些故事其实是很像的,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这种感受,神永远在,他只是一种感受。他们的真实性是建立在我们中国人对神明世俗化的方面,我们到现在依然有这个感受,所以我们要把他们的真实性建立在日常的感受上。


当然,我们不能让观众看到一个没有看过的故事,这样就不叫“故事了”。我们花了完全重新写一个故事的努力和工作量,在细节和事件上去做改编,我们要重新提炼观众的熟悉感,把它嵌入到《封神三部曲》这部电影里。其实编剧的工作从来都不是一个天马行空的工作,一开始就是有条框的,那就是必须符合电影观赏的习惯。“封神”是大家一个熟悉的题材,我们不能去破坏观众的熟悉感,我们要重建熟悉感,依托熟悉感,然后还要去建立新鲜感。



影视工业网:《封神三部曲》对于年轻观众的吸引力是什么?


冉平:有两种东西最能引起别人兴趣,写作也是有两种东西最容易写好。一种是距离自身很近的,这种是因为非常了解。再一种就是远古的,这种很遥远、很陌生,但不要认为它远、陌生就会有隔阂,距离感反而会引起别人的好奇,并且这种距离会给创造者提供了很大的创作空间。《封神演义》是明朝写商周的事情,商周是奠定了中华文明礼教的基础阶段。现在很多人对商周文化非常感兴趣,我们只要用现代的方式去表现出来,不管在视觉上还是故事上,都给观众更多更新鲜的事情。


冉甲男: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是当代的故事,因为故事里所有的情感、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现代的,只是穿了古装的衣服而已。“封神”和现在对某个明星给予很高的希望,其实是一样的心理诉求,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手段和方式而已。通常来说,不管发生多少年,人的情感诉求变化不大。现在我们依旧是要爱,要获得支持、包容,要有朋友、家人。对待这种情感,人过了两千年也是一样,这是共通的。


所有人最有英雄情结的时候都是20岁左右,就像王小波说的“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我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可以改变这个世界,这是所有年轻人的感觉。其实《封神三部曲》里将来出现的最主要的主人公就是年轻人,年轻人具有蓬勃向上的精神,以及他想要改变世界的愿望,还有为这个愿望作出不惜一切代价的行动,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最有豪情的就是在那个年龄,因为他无所畏惧。所以故事跟这个年代、跟年轻人是一样的,他们在心灵上是沟通的。



影视工业网:反派商王殷寿在写作这个人物时有什么难点?


冉甲男:我们是把反派商王殷寿当作“正面人物”来写,所以他的出场一定要“伟光正”,这样才能树立起他在质子心目中的形象。他是一个楷模,是所有人的理想。这个人物的两个面都要走到极致才好看。这个设计也花了很长时间,最后才选择了冀州城之战作为开场。


冉平:殷寿并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姬发眼中的商王。并且他不能占篇幅太多,因为商王殷寿、妲己是最吸睛的。如果占幅太多,姬发就没有空间,主题就偏离了。而且殷寿的“恶”对观众来说没有悬念,《封神演义》是一个国民级IP,重点还是他在姬发眼中一遍一遍地变化,所以这要设计好。


影视工业网:在过往认知里,妲己几乎和“红颜祸水”这个词分不开,你们如何处理妲己这个角色?


冉甲男:“红颜祸水”是史官写前一代君王覆灭时,为他找到的一个理由。当代大家受的教育,包括各种思潮的出现,已经不认可一个女性可以把整个国家颠覆掉。妲己是在背锅而已,如果还是继续沿用“红颜祸水”或者是“女妖祸国”的概念,也得不到观众认可,这个价值观已经相对来说非常陈旧了。


妲己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一类女性在历史上的缩影,她更像是欲望的放大器。至于事情是好是坏,或者是否残暴,她不去做判断。所以妲己不完全是恶的,他们是两面一体。


影视工业网:电影中龙德殿四伯侯父子的段落是非常重要的一场戏,这场戏设置的重点是什么?


冉甲男:这场戏非常集中,几大伯侯和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性情都要展示出来,这里也是一个殷寿展示他权力的时候。但这场戏主要的落点还是在姬发身上,这场戏关键是姬发在那一瞬间察觉到了不对,这一刻属于是殷寿在姬发心中塌房的瞬间。偶像塌房之后,他会本能的去维护他,认为他是被蒙蔽,然后,他发现了妖,他要把责任推给妖,可最后他才发现根本没有被蒙蔽。这才开始找他真正该做的事情,来承担他的责任。



影视工业网:作为神话史诗,如何看待故事的传奇性?


冉平:《封神演义》就是传奇通俗小说,所有工作都是按照传奇色彩的方式去做。但是这个传奇只是一个包装,只有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当传奇和人无关的时候,就不会和观众就不会构成共振关系,所以重点还是在这儿。


冉甲男:神仙打架也好,妖怪打架也好,无论怎么打,现在的观众都见过了。重点还是如果这个人得不到观众认可,那你怎么打,都不会感兴趣。只有观众关心了主角,那他所经历的重创、欺骗和变化,也就是所有的传奇性才是有效的。所以传奇性真的起作用的时候,并不是传奇本身。


比如说在电影中玉虚宫的设置,它是不是真的和主题有很大关系?其实这个故事把神仙妖怪全部都去掉,变成一个王骗了他的将军。将军为了王打了很多胜仗,最后将军发现王才是最坏的那个人,然后将军举起抗议大旗,这样故事也是成立的。


《封神演义》已经是三千年前的故事了,那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讲这个故事?就是因为去掉外包装之后,它依然能够激发现代观众的情绪和情感。现在我们可能穿了西装,每天吃汉堡,可是大家的生活处境是一样的。大家一样会因为年轻气盛而犯错,一样会有你没有办法去面对的现实。一样要从现实中站起来,一样要去承担责任。


承担责任,和你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是没有关系的。它是在明代的、唐代以及现代都要面对的事情。摔跤了,必须要站起来,很疼也要站起来,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封神三部曲》最核心的价值观就是在这,这也是中国一直以来的价值观,这个精神力量,是我们必须要抓住的。



影视工业网:神话题材在市场的改编非常多,但很多改编并没有受到市场认可,从你们的角度而言,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冉甲男:很多人做神话题材会非常痴迷于“世界观”的设定。其实所有的“妖魔鬼怪”都是外包装。外包装做的再华丽,也需要包住内容。包装很重要,但更主要的是中间的“核”。如前面所说,如果把封神故事变成将军和帝王的故事,也是成立的。放到一所大宅子里,变成家主和继承者之间的故事,也是可以的。所以,把皮扒掉之后,故事还成立,这样的故事才会成立。很多时候大家特别热情于去做包装的事情,其实时间久了,观众就会累,因为观众要看的还是故事。


-全文完-

本文为作者 王涛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4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