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摄影师,为什么他可以拍摄出不一样的影像?听罗攀老师如何解答
“当导演选择一个摄影师的时候,摄影师不仅要让导演相信自己的技术能力,还要让导演可以确信,你的影像可以完成他的想法。”
“摄影师与摄影师之间的区别在哪儿?我觉得是对剧本的读解能力,当你对剧本的读解和导演等齐,甚至超过导演,提出了让导演兴奋的观念,这将是一个良好合作开端,它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摄影师在技术上的缺失。”
“一个人想象不出自己没有见过的颜色,一个人所有的创作手段都是来自于所看过的电影和创作累积。但是很多人为什么找不到?是因为平时没有总结,知识没有形成一个概念,以及对知识缺乏清晰的认识。”
《狗十三》,是罗攀与曹保平导演早于《烈日灼心》前合作的电影。可以说,这是一部陈年新作,但是它告别了俗套的青春题材,用镜头记录了豆蔻年华女孩的残酷青春,用画面语言、光影变化,唤起了中国式教育下一代人的成长记忆。影片曾获得64届柏林电影节“水晶熊特别推荐奖”、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近些年来最好看的青春片。
借此上映机会,我们邀请到了罗攀老师做客影视工业网【片场大拿】栏目,与大家聊一聊影片拍摄的幕后故事以及过程,以下内容是对部分直播的整理
《狗十三》的创作前提
《狗十三》2011年10月5日开机,当时的中国电影产业刚刚进入回暖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中国市场没有青春片的概念,所以《狗十三》在当时市场的定位是文艺片,也就说明这部电影的投资并不高。这就导致我和导演见面讨论的第一个命题就是应该如何把它拍完,然后才是对于影像风格、形式的考虑。
一部电影选择什么影像风格和创作方式,这背后无疑就是导演提出的各种要求。2011年,第六代导演占据文艺片的主流,所以如何与第六代导演所主导的文艺片有所区别,这是我和导演非常重要的话题。这里所说的不一样,是观念、故事层面和影像手段的不一样。《狗十三》的剧本给我第一个感觉并不是第六代导演他们的那种苦涩、悲惨的或者说绝望,我认为它很浪漫。我看剧本之后,脑袋中第一个浮现出的电影是《窗外》。
《窗外》海报
《窗外》虽然是一个商业片,但是它给了大家一种清新的感觉,这种清新的感觉我认为和《狗十三》非常匹配。所以我和导演说,我不想把这部电影拍成当时市场所认为文艺片该有的调子,而应该是小商业片制作,用影像的美来表达这个女孩。当时我对导演提了这个想法,并且我认为这个想法我可以做到,我当时并不确定导演是不是相信我,但我认为,他至少会认为这个摄影师给了他一个可以选择的创作方式。
这里有很重要的一点,当导演选择一个摄影师的时候,摄影师不仅要让导演相信自己的技术能力,还要让导演可以确信,你的影像可以完成他的想法。在开拍之前,导演是不会知道你会拍成什么,所以很多导演也只能在拍完一部电影之后,会私下说不会再和某某某合作。那在开拍之前,怎么能够让导演了解呢?怎么给到导演信心?只能通过摄影师和导演的不同形式和不断的交流,所以摄影师需要在导演的理解范围中,给导演一个基本的创作思维,并且让导演认为是合理、有用的。所以我也认为摄影师需要动脑和动嘴的能力,需要能够快速且完整、准确的把你自身具备的能力,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出。
《狗十三》剧照
在限制条件下,《狗十三》要做到的影像风格
使用胶片拍摄,使用轻微扛拍,景别控制以特写为主,拍摄除浪漫的隐调
为什么选择胶片?
在2011年,拍电影在器材选择上使用数字摄影机或胶片摄影机都是一种常规的选择,在当时如果选择使用胶片拍摄,市场是有一套成熟的工业流程进行支撑。但数字拍摄肯定会比胶片相对便宜,所以在当时,制片主任经常会问摄影师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你拍一个片子会用多少本胶片?第一次和导演见面的最后,导演问我选择使用什么拍摄,我说了胶片。因为在当时,第六代为主的文艺片都是以数字拍摄为主,我认为使用胶片拍摄,至少在影像上会有区别于这一类电影。前面说过,《狗十三》的投资并不高,所以我也是立下军令状,说不会超过200本。
当时使用数字摄影机拍摄的文艺片普遍有几个特征:第一、高度真实。因为数字摄影机感光度高,所以只要简单的布光就可以完成拍摄。然而这些影像比较粗糙,当然,这个粗糙可能是创作者希望表现真实的生活、青春和人生绝望。第二,很多即兴拍摄。而我之所以选择胶片,最大的原因就是我认为胶片的质感更接近想象中少女的浪漫,而且我当时对胶片的工作流程更为熟悉。比如胶片在曝光控制上颗粒感,以及夜景中500T(一种胶片型号)对细节的再现,我也认为250D这个胶片很特殊,它拍出的白天画面,比我肉眼所见的还要好看,所以我就选择使用了它。
运镜和景别的考虑
在运镜方面,我提出来了个人的想法,其实这个想法在电影中也并没有完全实现。当时我想把电影所有镜头焦点都放在女孩身上,从而把父亲、爷爷、奶奶进行弱化。然后把女孩拍的非常美,完全把片子变成少女的回忆,但是这个回忆是客观的,就好像她很近距离的站在自己旁边,来看自己是怎么成长的。后来因为叙事的原因,我们放弃了这种拍法,但是大家其实还是可以看到,电影中很多镜头的焦点都是在李玩身上。
其实当时导演还问到了肩扛的问题,他希望摄影师能够快速的工作,这样就可以随时去捕捉演员的表演。李玩是一个女孩,她情绪变化很大的,导演希望摄影师能够快速的去捕捉她的表演变化。其实Arriflex 535这款摄影机很重,但是因为提出了要求,我就希望这个要求能够对影像产生对的影响。所以最后,扛拍的意义在于这几点:第一,我不想被观众看出这是肩扛拍摄,所以我去模仿三脚架拍摄的感觉,就是“轻微扛拍”。第二,是希望坑拍有一点点浪漫的感觉,这个浪漫很难用语言去表达。所以这部电影除了极少镜头,因为条件限制的原因,看起来像是扛拍,其他我们都使用了这种方式(李玩去狗厂和狗肉店寻狗,因为不能再街上扛拍,使用了长焦镜头拍摄)。
布光,是创作的重点
对于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就是夜景布光,这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创作过程。我们的拍摄场景是在西安的一个老宿舍区,这是一个完全真实的环境,这些环境屋采光以日光灯为主。日光灯的实用性很强,但在表现上过于单调。
李玩的卧室是我创作的重点,因为这里是李玩自己的空间。所以我一定要在光线上创造一种能够给她安全感的地方。第二,光线要表现出这是一个有浪漫感的地方。第三,是足够揭示她内心的一种光线,这是我创作主要的目的。于是就要解决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光源。其实拍摄夜景,所有的摄影师第一个面对的问题就是光源问题。拍摄夜景的光源无非有两种,第一强化光源,比如强化台灯、日光灯、路灯。还有是不强化光源,环境下的光完全由工作和需要去决定,很多商业片的夜景都是第二种,找不到光源。
《狗十三》剧照
但《狗十三》这部电影,我认为它要既有光源性,但又不可以是平常的光源。李玩家我希望光源来自于外面的一盏路灯,我认为这种光源可以让户外和户内建立起一种逻辑。在拍窗内的时候,电影的镜头和戏都是在屋内,但是光源来自屋外,这就会让屋外空间和屋内空间建立一种有趣的逻辑联系和空间联系。这样的灯光,既满足了安全感,但是同时又可以表现李玩的心又在窗外,想着各种事情,所以我用了这个光源。所以我让路灯非常亮,台灯的光很微弱,这样当李玩面对窗子吃面或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就会有一种金色的轮廓,会给人一种浪漫的感觉。这就是我的一个设计,随着光源的确立,让这场戏找到一个比较好的支点。第一,有了合理性。第二,光源让两个空间建立起了联系。第三,由于多数镜头都是需要从室内对窗外拍摄,那窗外的光源必然会变成轮廓光,更有利于造型。第四就是窗外的光能够造成一种浪漫的心理空间。
《狗十三》留下的遗憾与无奈
如果是现在《狗十三》要重拍,我不排除使用数字,因为现在的数字拍摄可以让我的影像做的更好。而且可以在现场观察到效果,我可以下判断效果是否满意。拍摄胶片更多的是依靠经验,而在当时我的经验其实并没有很足,前面只拍过七部胶片电影,没有拍摄过上百部胶片的经验,所以对最终的成果自己其实也是忐忑不安。因为在拍摄现场根本无法预知自己的焦点、曝光是否失控,只有等一周之后,才可以看到样片,也就造成过程非常紧张。当时我每天都会做笔记,详细的记下技术数据。
拍摄胶片一个很重要的限制就是成片比,《狗十三》我记得是严格控制在3.5:1,而我们拍摄拍电影中的那条狗就浪费了很多胶片,所以,这个成本的压力非常大。还有,现在电影院所看到的胶片电影也是数字版,并不是胶片放映,完全没有了当年看样片的感觉。做成数字版以后,反而让画面有了蒙上一层塑料薄膜的感觉,色彩变淡,反差变小了,灰雾增加了。造成这个的原因可能就是胶转磁的过程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这是我个人工作的失误,当我知道这部电影要上映的时候,数字拷贝工作已经完成,整个过程我无法进行监控,所以我对现在放映的数字版本也是不满意。
如何成为一名好的摄影师?
我认为一个好的摄影师首先要具备很强大的文学功底,这可能是被很多摄影师所忽略的。导演和摄影师的第一轮沟通肯定是基于剧本。而越是高级的导演,见过好的摄影师越多,所以有时候你的技术不一定好过他之前见过的人。
摄影师与摄影师之间的区别在哪儿?我觉得是对剧本的读解能力,当你对一个剧本的读解,和导演等齐,甚至超过了导演,提出了让导演非常兴奋的观念,这将是一个良好合作的开端,它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摄影师在技术上的缺失。可能导演之前见到的摄影师名气比你大,但是当你的读解能力超过了那位摄影师,你就很有可能会获得工作。而且,好的剧本读解往往有利于摄影师去创造一种新的视觉方式。用《狗十三》举例,我看剧本之后提出不是文艺片的概念,而应该像是台湾七十年代小清新小商业片的模式,如果导演认可了,那我就可以创造一种新的拍摄模式。如果对剧本的读解处于很普通的状态,很容易让工作处于很累的状态。
第二,一个好的摄影师对于电影美学一定不能放弃。很多年轻摄影师对美学兴趣不大,沉迷于技术上的钻研和很多新兴技巧的使用。但我会感觉这样拍出来的影像没有美学上的价值,感觉不到一种美和情感。这个情感可能就是画面缺少美学上的一种倾向。美学不是个人的东西,它是一种被大家认可的东西,比如说意识流、美国的诗意现实主义,等等。那对于美学的一些概括和把握能力,往往能够指导你在技术上进步。
对剧本深入读解后,如何找到一种“手段”讲故事?
第一,“手段”绝对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一定是从你的经验和经历中取得。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早就说过,一个人想象不出自己没有见过的颜色,一个人所有的创作手段都是来自于所看过的电影和创作累积。但是很多人为什么找不到?同样看过很多电影,也经历了很多事情,为什么不能如同其他摄影师一样找到这个手段?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平时没有总结,很多东西虽然在脑袋中,但像是一盘散沙,没有形成一个概念。比如你看过很多商业片和欧洲艺术片,但是你没有总结出美国商业片和欧洲艺术片他们自己的特征,以及欧洲艺术片和美国商业片在影像上有哪些不同。如果你经常去总结,其实是有可能立马激发出创作的点子。第二,就是你对你所知道的知识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你知道什么,你自己可能都不知道,所以更谈不上使用它。
第二个是要敏感,敏感是你天生对手段、形式、故事和空间的一种敏感度。我和很多人聊天,我会认为他缺乏敏感,而我所谓的敏感就是缺乏对生活独到的认识,这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因为才华往往有可能就是产生于你的敏感,有可能你的某种敏感会动了导演。这种敏感有可能是与生俱来,就好比很多女孩的敏感度要比男生好,只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偏见导致很多女孩没有做摄影师。但是很多女孩又缺乏把敏感进行系统化的过程,所以她有时候可以提出一个很好的创意,但不一定可以把一个片子拍好。
中国摄影师社群
查看更多 >-
再次使用CineAltaV依旧惊艳丨《前夜》摄影指导陈育欣专访
-
再次使用CineAltaV依旧惊艳丨《前夜》摄影指导陈育欣专访
-
《烈焰之武庚纪》--8台CineAltaV 2拍摄漫改大剧丨专访摄影指导江凯
-
奥斯卡陪跑大帝!13次提名未中,罗杰·狄金斯《边境杀手》摄影手记
-
马丁·斯科塞斯揭露《爱尔兰人》制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