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德远: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个人幸福,想让喜欢电影的人都幸福
导语:穆德远是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CSC)会长、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博士生导师,85年至今从北电走出来的摄影师,基本都是穆德远的学生,比如杨述、宋晓飞、罗攀、邵丹等等。
今年5月,穆德远牵头成立了中国第一所互联网电影学院——CSC电影学院。上线至今,已有超过3,600人在平台学习,算下来,比自己10年教过的总人数还要多。
网络时代,这位61岁的电影学院教授正在探索着更高效的教学方式。
✩画外音 -从安生立命到爱上电影
与大多数50后出生的导演一样,穆德远的电影生涯始于偶然。
高中毕业以后,穆德远在一所中学教美术,为了补贴家用,他经常帮母亲画灯笼,也自己靠画鸭蛋挣钱,“画一个鸭蛋一毛五,我一天画十几个鸭蛋,一个月能挣到七十块钱,那可是70年代。”
“我父亲就说,你别老画这个,我给你找老师正经学画,人必须有一技之长。让我哥哥学外语,让我学画画,家里的事情你少管,把精力放在这。我才开始学画。”
父亲给穆德远找来的美术老师,是中国史学泰斗翁独健的三女儿——翁如兰。
后来翁如兰调离北京,走之前,给穆德远介绍了一位水平更高的美术老师,这个人,就是中央美院的教授广军,没错,就是林韬口中的“广先生”!多年后穆德远从中央美院把林韬找来做老师,二人相见如故,“我们竟然是同门师兄弟!”
有一件事令穆德远记忆犹新。
广先生家有一张小画,画的是一个小孩赶鹅,他身后的鹅飞起来了。
广先生说,“你告诉我,后面的鹅为什么飞了”?
穆德远:“为什么飞了?有人来了?”
广先生:“我画面里没有人,你再好好看。”
穆德远仔细看,“有一个拖拉机的投影在里面,拖拉机在后面按喇叭,鹅惊了,就是这个瞬间!”
广先生说,“这叫画外音。”
“那是1976年,我第一次听到了这三个字。我上电影学院以后,很多人还不知道画外音呢。”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穆德远想考艺术院校,但是艺术院校都不招生。
“于是我报了南工的建筑学,但是我的分数没有达到,半年以后的1978年,艺术院校开始招生了。”
这一次,穆德远报考了中央工艺美院油画系。报完名出来的时候,他看到门口贴着北京电影学院的招聘简章。
“我以前都没有听说过有电影学院。但是‘电影’这俩个字好玩啊!”
穆德远选择了自己把握最大的一个系——摄影系。
“因为只有摄影系要考数理化和绘画,我有优势嘛。”
初试完,工艺美院通知就来了。“当时其实有学上是最重要的,不是说你真爱什么,好,放弃工艺美院,把宝押在这儿。果然就押中了。”
进入电影学院以后,穆德远才知道电影是怎么回事,与他同年考入电影学院摄影系的的,还有张艺谋、顾长卫、张会军等人。面对来之不易的大学机会,他和同学都非常努力。
“电影这一行特别有意思,当你学进去的时候,你会真的爱上它。”
✩解决问题 -告诉自己“我很牛”
大三的时候,穆德远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怀疑。“我能成为优秀的摄影师吗?”
不过这个问题很快就有了答案。
大三下学期,穆德远和顾长卫、霍建起、潘元亮等同学拍摄一部名为《田野》的联合作业,看的时候,他们惊喜地发现了一片美丽的白桦林。
“初春的白桦林,雪还没化完,简直是觉得漂亮不得了,真的就想哭。”
实拍的时候已经是夏天,当他们再次来到白桦林,一看就傻掉了。
“前面那个荆棘一人多高,最漂亮的那片白桦林被荆棘全部挡住,根本看不见,怎么办?我跟潘元亮一把斧子一把手锯,从下午一点半一直砍到五点,把这一片荆棘全部砍掉了,终于看到了白桦林,说这个角度可以了。机器架起来的时候,我的手在抖,浑身抖。”
这部戏拍完后,穆德远发现自己是一个在现场可以解决问题的人,他坚信自己能成为优秀的摄影师。
“事实证明在以后的拍摄当中,不管遇到多困难的问题,我都可以瞬间把它解决。”
✩《青春祭》,用认真和责任心换取信任和尊重
毕业之后,穆德远留在电影学院摄影系任教。
1984年,学院扶持年轻老师,安排穆德远进入张暖忻导演的《青春祭》剧组担任摄影师。《青春祭》改编自张曼玲的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故事发生在云南。
这是穆德远第一次拍摄长片,也是他第一次去云南,他异常重视这次机会。
“张暖忻导演既是电影艺术家又是电影理论家,她发起了电影语言现代化的大讨论,是我们导演系非常有才华的一位老师。她的电影《沙鸥》给中国电影一个很大的启发。”
张暖忻导演
一开始穆德远不敢跟张导演张暖忻导演搭话,张暖忻导演也非常不满系里的安排,“刚毕业一个孩子,成吗?”
穆德远通过4件事,赢得了张暖忻导演巨大的赏识和信任。
1.做功课
去云南看景之前,穆德远在北京图书馆泡了7天7夜。
“拿一个军用水壶,揣几个馒头,早上开馆我就去,一直到晚上都不出来。我把关于云南的地理、文化的介绍书全部看了。找那些县里头的地图看,环境、公路、距离等等。我把云南的地图几乎给背下来了。”
《青春祭》剧照
路上他跟导演聊天,聊到云南什么地方好,穆德远细数出外景的特点。
“你来过云南吗?”,“没有”,“你怎么知道的?”,“这就不知道了,所以我就笨鸟先飞,就跑到图书馆查去了,我还做了点笔记,还拍了点照片,都洗出来了。”
他把照片粘满照片的本子给导演一看,导演特别高兴,觉得这个小子行。
2.写剧本
回北京之后,第一稿剧本没能通过学院的审核,说“看不到主人公李纯的成长。”苦恼之际,穆德远毛遂自荐,结合自己对云南的理解,写了几场戏,剧本通过了。
3.做分镜
装订完剧本之后,张导累病了,在家休息了7天。穆德远也7天没出门,在剧本的一侧画完了所有的分镜头,共400多幅,张暖忻导演很高兴。
4.剪素材
拍摄过程中,胶片很紧张。有一场夜戏,穆德远拍了一本胶片,长达十分钟,导演看完样片都快哭了,“那么多镜头都是虚的,怎么用啊?”
穆德远:“我敢保证,我能给你剪出五分钟的优秀素材”。
导演就看着他,“是吗,你懂剪接吗?”
穆德远:“别的不敢说,我保证不会把你的素材弄乱”。
张暖忻:“你学过啊?”
穆德远说:“我上部戏跟郑国恩老师到新疆去拍一个戏,我是副摄影,我们没事儿干的时候,我就跟当时的剪辑老师学剪辑,他所有的怎么刻号,怎么做板,怎么做的这个,怎么对的拉球单的,这些助理的活全是我干的。最后我亲自剪他在边上看着,这个程序我会弄的特别清楚”。
后来穆德远果然剪出了5分钟的优质素材,导演特别欣慰。
一次次的承诺与实现之后,张暖忻导演对穆德远建立起了巨大的信任,也让穆德远体会到了与优秀的导演共事的极大幸福。
“张暖忻导演最大的魅力在于,用自己的善良和美好,让身边所有人都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对于优质的建议,她照单全收,对于欠妥的提议,她也会善意地否定,绝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青春祭》给穆德远的收获非常非常大,“后面拍了很多戏,我都忘了,这部戏的所有细节我几乎全记着,真的第一部戏就是这么重要,它会让你一生都记得。”
《青春祭》工作照
✩《黑楼孤魂》,导演处女作,感觉不棘手
时间一晃就到了1988年,离上一次拍摄《让世界充满爱》已经快3年了,穆德远跟系里申请,“是否可以允许我出去拍个戏了?”,系里说,“可以了,下学期就没有你的事,放你一个学期的创作时间。”
时间是有了,但是拍什么呢?
回顾中国电影史,穆德远发现恐怖题材被拍得最少,“除了《聊斋》以外,现代鬼片一部也没有,为什么我不做这件事情?”
关于《黑楼孤魂》这个剧本,其实灵感来源于穆德远自己的经历。
“我有一个朋友住在东交民巷,我们俩非常好,他住的那栋楼里有一个地下室,那个门老是半开着,里面有微弱的灯光,里面突然间叮当一声响,有时候有脚步声,或者灯光突然没有了,毛骨悚然,走到那我走的非常快,我浑身都会发凉你知道吗?毛孔完全是炸了,这个里头一定有一个鬼故事,就想写这么一个故事。其实最后拍戏就是这个地方。”
《黑楼孤魂》剧照
虽然是第一次自编自导长片,穆德远并没有觉得棘手,前两部电影的拍摄经历,给了他很多创作上的经验。
“我有一个习惯,我拍戏是要画图的。像《青春祭》一样,那个分镜头是我画完的,给滕文骥拍的《让世界充满爱》,我也是把镜头全画出来的。”
“我已经跟了两部戏,又比较细心,都记嘛,不成就问嘛,跟了一个师傅学习混录剪辑,也学的都挺好,就是特别扎实,建立了很好的剪辑基本功。”
《黑楼孤魂》上映之后引起了巨大轰动,后来被誉为是中国影史上恐怖片的颠峰,也被很多影迷封为神片,至于神在哪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
✩《变脸》,拍电影没有捷径可走
从1988年拍摄《黑楼孤魂》,一直到1995年,穆德远一直在外拍戏,《别无选择》、《中国人》、《刑警荣誉》等影片都是在这期间诞生的。“一年一部,当摄影当导演,没有停着。”
《中国人》工作照,本片获1992年广电部优秀影片奖
1995年,邵氏答应给吴天明500万拍《变脸》,当时500万是一笔大投资,剧本是台湾的获奖剧本,这个机会对刚回国的吴天明非常的重要,他找到穆德远担任摄影,“我们俩就聊了一次,给了我原始的小说,我看完之后我们俩谈了一次,对我谈的一些想法,吴老师很赞同,就准备开拍了。”
剧组来到四川看外景,那个时候正好拍戏的季节阴雨连绵,晴天很少。
该怎么拍?
穆德远决定顺水推舟,拍出四川那种“油腻腻、湿漉漉”的影像质感。
“我就跟导演提出来,我说这个戏咱们要“惜光如金”,这部戏基本上不见阳光,都是阴雨天气拍摄,只有几场戏有阳光,剩下的都不要。导演基本就同意了之后,我们就这么拍。”
《变脸》剧照
当时道具师给主人公朱旭老师做了一个箱子,试装的时候,穆德远老觉得缺了什么,怎么看着都不像个江湖艺人,他就想一个问题,“你是露天艺人,你到哪化妆去?你化妆被别人看见了,就露馅了,戏里怎么不告诉人家在那化妆?”
只有一种方式——他的箱子就是化妆室。
所以这个箱子是一个百宝箱,这个箱子的作用一定不是一般的拎着的箱子,它有强大的作用。
“因为他是拎着箱子驼着猴,还拿着刀枪,我说必须得有一个箱子,刀那些器械是挂在箱子上的,箱子是一个双肩背。猴是坐在箱子上,在肩膀上坐累了,往后面一坐。今天是下雨得有一把伞,箱子上边可以插把伞,我说要做这样的箱子。这个箱子一定是硬木的,里头打开门有抽屉机关,能把核心的技术藏在里面,之后他打开以后镜子可以当化妆镜,伞支上了,用黑布一罩住,别人看不见,他出来以后就可以表演了。”
当他提出这个方案的时候,道具说,“很好,我来做,不管什么条件,明天我进城去买材料,给你赶出来,第二天一宿给赶出来”,大家都是这样工作的。
“其实我做摄影师,所有的细节,就是在你对于环境对于人物对于造型,都是造型的一部分,我觉得分不出是美术还是道具还是摄影,你们是共同对造型的理解和认识。
穆德远认为,摄影师是一个非常全面的工作,最终比拼的是总体修为。
“该会的你全得会,不该会的你也得会。摄影技术这一块,你必须会,那不用聊,比如摄影的基本功。那个基本功你要不会,你就根本就别干了,必须得用几年的时间去学习这个事,去熟悉这个东西。”
还有很多事看起来跟摄影无关,其实是最重要的,比如责任心、细致、临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因为到最后拼的是总体的修为,而不是说你能不能把一个光比控制好,把一个层次弄好。”
拍完《变脸》以后,他才认为自己把“曝光控制”的问题解决了。
“我用了十年的时间,能做到在现场量完光以后,样片出来以后跟我想象完全一样。我想反差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我想曝光点哪亮哪暗,没有偏差。”
很多事情是需要投入时间成本的,没有捷径可走。
✩成立CSC电影学院,一所没有围墙的互联网电影学院
今年是穆德远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的第35年。
今年,有38,000人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能被录取的却不足千人,在穆德远看来,成千上万拥有电影梦的青年失去了接受最顶尖电影教育的机会。
中国电影事业蓬勃发展,但是中国的影视工业和电影水准,相差特别大,中国电影参差不齐,高水平的电影凤毛麟角,低质量的影片遍地开花。
基于此,今年5月,穆德远成立了CSC电影学院,这是中国第一所互联网电影学院。穆德远认为,每一位怀揣电影梦的人,都有机会获得最系统、最顶尖、最专业的电影教育。
穆德远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个人幸福,想让喜欢电影的人都幸福。
我们希望学员进入CSC电影学院,他看到的不再是淘宝货架上买来的几条冷冰冰的盗版了无数视频的网盘链接,而是收到一份邀请,进入一个全新的电影人世界,这里有全行业最优秀的老师和同学,最顶尖的课程,丰富的活动,最新的技术,大家共同成长相互扶持尝试一切。每一位电影人都能够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居所,它连接着全新的未来。
10月25日,CSC电影学院网络校园上线,并推出了「第一期专业课程套装」,共10门课,课程内容由北京电影学院明星硕导、博导联合打造,内容涵盖电影制作的前期、中期和后期。
点击下图▼
开始探索CSC电影学院
穆德远将自己的课程《电影制作概论》(亦称:《一位电影人的必修课》)特设公益价99元,点击图片试看课程内容▼
3,600位学长学姐,邀你入学~
本文为作者 陈东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4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