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 更适合⻛格化创作--《独行月球》摄影指导杜杰老师专访

《独行月球》发生在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背景下,人类为了抵御小行星撞击,拯救地球,在月球部署了月盾计划。陨石提前来袭,全员紧急撤离时,维修工独孤月(沈腾饰)因为意外,错过了领队马蓝星(马丽饰)的撤离通知,一个人落在了月球。不料月盾计划失败,独孤月成为了“宇宙最后的人类”,开始了他在月球上破罐子破摔的生活。



《独行月球》目前正在热映中,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摄影指导杜杰老师,非常感谢杜杰老师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受我们访问,跟大家分享精彩的幕后拍摄故事。


您是怎么加入到这个项目的? 第一次跟张吃⻥导演合作顺利吗?

杜杰老师:基本是通常的流程,我一般还是先看剧本和项目书,我觉得剧本一定是最重要的,有时候甚至比导演是谁都重要。当时制片人张莉通过我的大学同学赵楠联系到我,跟我介绍了项目,之后看了剧本、然后去跟导演⻅了面,一起吃了顿饭,大体聊了一下对影片的期望,然后确定了初步意向,当时也在接触其它的项目,但我更喜欢《独行月球》这个剧本,因为影像给我很大的想象空间。后来也是因为疫情延期以及其它的机缘巧合最终决定接这个项目的。


第一次和张吃⻥导演合作还是比较顺利的,导演是一个很谦逊很包容的人,能包容我的坏脾气(尴尬)。导演之前是做编剧的,在视听这块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所以在摄影语言上不是特别有经验,就说希望我去帮他。之前我合作过好几个演员或编剧出身的导演,包括思诚、邓超等,都是在摄影这块不是特别有经验的人,他们让我来把握影像这块,我估计这是吃⻥找我的主要原因。


我负责提供一些影像方面的想法、思路和建议,帮导演完成他的作品。 在合作过程中还是会有一些创作理念上的摩擦,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很直接地表达我的看法,有时他会采纳,有时吃⻥也会很坚持自己的想法,而我不是很理解,尤其是在一些喜剧比较夸张的呈现上。事后看来,他的很多坚持也是对的。我想这可能也不是不顺利,因为很多交流都是在说 “NO” 的基础上才能碰出新的火花。



您在接到这个项目后,做了哪些准备?是怎样构思的?


杜杰老师:我的习惯是在读剧本的时候对故事影像有一个想法,大概的感觉会在脑海里形成印象。我知道电影是沈腾和⻢丽来演,然后对电影最终呈现的样貌有了基本的想象和预设,在这个基础上再找一个合适的方向,然后再和导演碰。再之后是做一些影像测试,这个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故事有一个很大的背景,就是月球。大家都没有去过月球,不了解月球的氛围、质感等。我之前看过一些美国科幻片,对那些电影有一些印象,太空是什么样子或者怎么样。我觉得麻花的这部喜剧电影可能和之前其它的影像是有很大不同的。我觉得这部电影大部分语境还是要建立在一个真实的现实主义的感受上更合适。麻花的喜剧本身就比较无厘头、夸张,人物表演也夸张,而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假定性极强的语境(月球和末世),如果这个语境不太真实可能会严重削弱观众的认同感,同时我也更喜欢能让观众觉得这是一个普通朋友、家人或者自己能认同的人物和故事,建立在人的一种更真实的情感上。故事是讲一个在生活中不太被重视的普通人的情感挣扎,他有缺点也有闪光点,在最后完成蜕变,变成英雄的一个过程。 我觉得这就需要基于一种比较真实的感觉,如果故事的背景过于超现实和夸张,就会严重削弱独孤月最终的悲情力量。而这也是这部麻花电影与以往电影不同的地方,在这部电影里,主人公最终完成了蜕变。




这部电影配合出版了一部书,其中摄影章节的小题目是《一部不正经的麻花电影的正经影像》,我觉得很贴切,这就是一部很“不正经”的电影,但是影像是很“正经”的,这形成一种反差,大概是这个意思。最早我是往那个思路上去做的,当然故事情节里边会有一些比较⻜的段落,但是整体的思路是真实,或者是用更现实主义的思路去拍喜剧片。形成这种认识,也和导演给我看的一个他自己剪辑的小片有关系,这个小片有点像前段时间比较流行的一个叫神⻰士力架制作的短视频(它把很多用摄像头或者手机拍下来的现实生活里的一些场景混剪在一起。你会看到那些场景非常真实,影像非常粗糙,但又是真实发生的、非常荒诞、离奇的一些事情),我觉得那些东⻄形成了一种比较强的喜剧感。导演的短片也是把很多不同来源的镜头剪辑在一起,有纪录片、电影片段、甚至漫画等等,这些镜头之间产生了很有意思的化学反应。



所以这部电影的影像⻛格是写实?


杜杰老师:对,比较写实主义,不是很夸张的一种影像。你要把沈腾换成一个超级英雄,比如说 Gosling(瑞恩·高斯林),或者吴京,影像都是成立的。



这部电影跟您之前拍摄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等喜剧电影有什么不同吗?


杜杰老师:看起来有很不同的地方,但仔细分析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这些相同的地方是⻣子里影像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尽管我觉得影像创作是比较感性的,有点像画画。演员的表演也一样,比如你会觉得沈腾在上一部戏里是这样的,但在下一部戏里可能就不一样了,因为换了⻆色,但他的表演⻛格上还是有衔接的地方。我觉得影像创作者也有创作惯性吧,就是你喜欢什么东⻄,不喜欢什么东⻄,虽然也会根据题材有所不同。但还是有相似的地方的。而这部电影和我之前的创作有一个巨大的反差,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这也是我为什么接这个项目的原因,毕竟《月球》在地球已经毁灭的强情节背景下,它可能会带给影像一种新的可能性,但这些审美和影像大体方向没有太偏离之前的喜好。



这部电影使用了哪款摄影机和镜头拍摄,为什么这样搭配?


杜杰老师:主要部分用了 3 台 MONSTRO VV 和 一套 SP 镜头。我们想做两个反差,宗旨还是最早构建的影像思路。我想象中月球是一个非常干净的场景,上面没有空气,光比非常大,非常锐利,物体的边缘都很锐利。地球是末世的地球,一个被尘埃笼罩的环境, 有雾霾有沙尘暴,一种比较柔和的感觉,这种柔和是灰尘或者烟雾造成。它突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向,月球的锐利影像、现代科技感和地球的柔和影像、末世感,我觉得用很锐利的方式去呈现月球,然后用比较柔和的方式拍地球,会是一个很有趣的思路。之后我们按这个思路做了镜头测试,也觉得用 RED 配 SP 呈现的感受最锐利。地球部分是用阿莱配 Hawk 的 Anamorphic 镜头拍摄的。



我觉得 MONSTRO VV 的影像质感符合这部片子的需求,之前拍《唐人街探案2》时我用过 Panavision 的 DXL2,它的 CMOS 大小和 VV 差不多。当时用 Panavision 也是因为颜色和质感有独特的味道。我选机器感性的因素占主要部分,我觉得机器的颜色跟戏很搭,RED 呈现的质感有一种很有意思的调调。我不知道是 RED 的压缩技术还是 CMOS 的原因,机器呈现的感受和其它品牌不太一样,现实主义里有一点点非现实的味道、呈现另外一种真实,当然也没有绝对的真实,就是跟所谓的真实有一点点不同,我一直觉得大卫·芬奇用 RED 拍的《社交网络》的质感非常有意思,我很喜欢那个感觉,它呈现了一种不一样的劲儿,有自己的趣味。举个例子,也许有点像宝丽来的颜色,宝丽来的颜色和普通⻧化银的颜色是不太一样的,因为它影像成像的原理不同,所以呈现出来的颜色就不太一样。 感觉 RED 做出这部电影中我所想象的不一样的感觉更容易一点,好像更适合⻛格化的创作。


我觉得目前国内大家基本上都没有把摄影机的潜能完全发挥出来,包括 RED、索尼、还有阿莱,在技术层面上还不是特别的理想。综合来说,可能都是不错的机器,但没有被发挥到极致,也许 RED 也可以调出一种非常自然的颜色,或者非常接近阿莱的颜色,阿莱也能调出 RED 的颜色,都有可能性,只是需要花费的力气不一样。但我没有做相关测试,不是特别好去判断。我选机器是比较感性的,手里有什么样的机器就拿来试一试,哪个更接近我想要的感觉就选择哪个,大概是这样的思路。



这部电影有 90% 的镜头都涉及到特效,您跟特效部⻔是怎么合作的?


杜杰老师:最早的时候是从虚拟拍摄进入的,大概在 2020 年八九月份的时候,之前特效部⻔已经完成了动态捕捉和简单的渲染,之后我们用他们的虚拟摄影机完成拍摄,他们再去做了一个剪辑,这个片子最终的基本样貌就出来了。


大部分时间是按照之前动态预演的分镜拍摄,这样他们后期就更省力气一些。过程很复杂,但基本上是这样的流程,有了虚拟拍摄,可以帮助演员建立自己的空间,因为完全对着绿布来演没有任何支点,有了虚拟拍摄后,演员会知道自己大概处在一个 什么样的环境里,和地球什么关系,类似这些。当然还有另外一部分,有一些绿底,那就是常规的一些合成的东⻄。



和特效部⻔的合作其实基于三个层面,第一个是虚拟拍摄,大家在一起合作操作虚拟的摄影机,我主要从摄影机的运动、拍摄⻆度、镜头焦距、景别等摄影的⻆度来把控,特效团队主要提供技术支持,当然有时候也分的没那么清楚,因为特效指导魏明老师蔡猛老师本身也是很有想法的艺术家,我们一般是商量着怎么把它做的更有趣一点。第二个层面主要来自现场拍摄,因为画面前景演员的范围是实拍的,后景部分是大量的绿背景拍摄,完成片很多画面的大部分背景信息都是特效来完成的,这需要前期拍摄和后期特效完成无缝衔接,需要非常紧密的合作。比如,光线质感和太阳的⻆度,画面整体的质感(比如前面提到的锐利影像),这些都需要充分的沟通和共识。所以魏明老师基本上都是一直在片场的,我们两个的监视器很近,随时可以就某一个镜头进行沟通。第三个层面是影片最后完成效果的合作,这部分主要是特效团队来完成,实话说,对摄影来说绿布拍摄是一个很痛苦的事,因为即便我能想象出一些可能的效果,但现场确实无法实时看到,我觉得这可能和演员拍摄绿背景特效是一个感觉,因为有时我会怀疑摄影最终的效果以及对画面的自信。所以当我真正看到特效完成后的影片时,内心里真的特别感激和敬佩我们的特效团队。他们呈现了几近完美的画面效果。


总之我觉得是互相帮忙,互相成就的关系。我们要做什么感觉、什么效果,大家共同合作出这个作品来。



这部电影里您印象最深刻或者说您最喜欢的镜头是哪个?


杜杰老师:我没觉得有很特殊的镜头,别人会认为什么什么重要,什么什么好,但我没有那种感觉。包括我之前拍的一些片子也是,别人会对我说,喜欢您哪个哪个镜头,我说我知道,但我也没觉得那个就是最好的或者怎样。但这次整体的感觉非常不错,尤其是月球特效合成呈现的质感超出了我的预期,从这个层面来说,我更喜欢月球这一部分,也就是 RED 拍的这一部分。这是从整体上来说,但你要说具体哪个镜头,我想不起来哪个是让我印象特别深、不能忘的。每一个镜头都是认真拍了,但你要说哪个特别喜欢,我觉得也没有。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拍的过程中,尤其是很多特效镜头,你不知道最终的样子,很多人也是对着绿布拍,很多东⻄最终要换掉,不知道最后呈现的是什么样子。等最终效果结合特效出来以后,我觉得还挺好看、挺不错的,但这里很多不是我做的,可能是特效做得好,或者声音做的好。比如,我调色的时候看过一遍片子,那时候声音还没有做完,但最后在 IMAX 看完成片时,音效的加入让整个观影体验有了质的提升。


另外一个不得不说的是和李淼老师带领的美术团队的贡献,从概念涉及到具体的月盾基地、月球⻋、甚至是月尘的选择,是美术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才带给观众这么好的体验,毕竟能拍月球这样的场景是比较难得的,比如说我们去⻄藏拍,或者去美国、去阿拉斯加拍,肯定会有一些自然环境加持,我觉得月球拍摄在这个层面的加持也是决定性的,所以说这是多工种默契合作的结果。我想之所以达到现在这样的效果也是大家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契合点。



在灯光设计上面有哪些可以跟同行分享的吗?


杜杰老师:其实拍了这么多年戏,到现在我还是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打光是一个很感性、很艺术的无法用言语描述的行为,就好像弹奏同一首钢琴曲,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情感和技巧演奏,但很难用语言清晰的表达出它所传达的情感指向,或者具体的味道。我只能说,我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尽量使影像接近我对影片的想象,这些灵感可能来自已有的影像资料(包括绘画、电影、纪录片、图片等等),也可能依附于美术创造的场景、演员的表演,特定戏剧情境的艺术化处理等等。比如说在月球的某一个点,这个点太阳高度有多高,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反差,是顺光还是逆光?光的质感是什么样的?会有感性的一个基本判断。当然我也会寻找一些具体的科学依据来说服自己,比如说光的颜色,我们在最早试片确定影像基调的时候,有一个依据是月球上的光除了没有大气反射造成的高反差外,色温和色相也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说地球上因为有大气,紫外线遮挡会比较多,在太空我觉得会不太一样,所以颜色也许会稍微有一点点不同吧。这也是用 RED  的一个原因,RED 有自己的气质。



《独行月球》目前正在各大院线上映,看过的观众都说好,欢迎大家到电影院观看!



《独行月球》器材提供租赁公司:北京先力电影器材有限责任公司





本文为作者 农夫山泉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46045
相关文章

RED红镜社群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