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色彩:浅论电影制作中的色度问题

2022-03-29 15:14




电影院照明目前正在经历令人兴奋的创新,这是一波用于按需调整光色的改进技术。但随着工具变得越来越复杂、复杂和多样化,我们需要新的解决方案来处理庞大的变量——这些变量有可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创造性控制,但往往只会让我们陷入技术困境。


想象一下,您正在加利福尼亚拍摄一个场景,九月的夕阳在圣巴巴拉海岸的海景中熠熠生辉。在完美的时刻在外景地拍摄完广角镜头后,您需要无限期地暂停日落,以便在声场上拍摄场景的长对话部分。为了唤起舞台上的时间和地点,您需要在现场捕捉到的相同独特的日落颜色。要创造这种细微差别,仅仅将标准的橙色凝胶放在白炽灯上或将 LED 单元的菜单设置为通用的“日落”选项是不够的。


 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自然界中发现的丰富和令人回味的色彩混合,并且经常在我们的图像设计中寻求,比简单的橙色/蓝色轴、双色淡入淡出或一维所表示的更加细微和多样色温标度


 

LED尚未出现时,还原如此精确的特殊色彩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今,现代LED灯具所提供的各种模式、表盘、按键、选项和滑块会为我们提供解决方案。不过将面前赫然出现的一大堆难懂又非标准化的旋钮胡乱摆弄一通可不是你我想要的,我们的目标是用自己钟爱的日落色彩进行布光,同时避免淹没于繁复的技术细节当中。我们希望把在片场的宝贵时间花在创作美丽的画面上,而不是用于单调机械地浏览用户菜单以及厂商自定义设置,这些与我们的艺术目的并没有连贯的相关性。

 

增加更多的表盘和旋钮来进行补救并不会带来答案,从根源上弄清并解决问题才是正道。而在问题的核心,确实有一件最亟待解决的事情,即当前我们缺少可行的非模糊化定义色彩的通用行业标准。我们需要找到途径去专门量化在现场拍摄到的日落色彩,然后测量我们在摄影棚内的布光设备是否真正制造了相同的色彩。

 

“我们是否正处于电影照明范式转变的边缘?”


表面上看起来,我们通常采用的办法能够解决这一点,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大家习惯以色温作为标准,但这个方法是存在问题的,因为色温只能描述可感知色彩中的一小部分。此外,虽然色温在自然科学中有硬性定义,但是这一听起来类似数值的设定在影视行业中只是一个描述性的名称,无固定定义。举例来说,3200K可以代表传统电影白炽灯的色温,也可以表示自然科学中普朗克轨迹上位于3200K的某个点,可它们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色彩。“色温”和“相关色温(CCT)”这两个术语经常混用,不过这两个概念却并不对等。在层层语焉不详、含糊不清的叠加下,整个体系就此崩坏,令我们无法依赖一种可靠的方式定义色彩。此外,由于色温应用的是对数计算,这意味着不同开氏温度下的相同数值变化在视觉感知上并不一致,因而整个体系更是难以建立在已有确定意涵的基础之上进行概念化、实施或是使用。

 

另一个通常使用的色彩系统是RGB,但这个方法更加不牢靠。不光是因为有无数的RGB色彩空间(更别说每个LED灯具都有它自己的RGB了),还因为所有RGB色彩空间都将亮度与色彩捆绑在一起,所以若无对应的亮度根本无法确定光线的色彩。此外,虽然大多数LED灯具内部都有其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发光单元,但没有两个灯具型号是具有完全相同的红色、绿色或蓝色发光单元的。多数LED除了这三种颜色之外还有其他一种或多种颜色的发光单元,由此见得,RGB转换法是十分混乱模糊的。


 “色度以一种其他方法都无法做到的方式成功地、精确地和唯一地命名颜色。”


是不是听起来一团糟?那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虽然影视行业在日常工作中并没有一个广泛使用的可行体系,但这样一个体系在自然科学界却已经存在了。而且它在影视行业内已经得到了实施,只是还不够通用罢了。所以面对这团乱麻,至少其中最基础问题的解决方式已无需凭空寻找,只需采纳推广即可。

 

具体说来,该解决方式就是色度坐标。它确实能够准确且专门地锚定各种色彩,其他方法难以望其项背。

 

学术界及自然科学界对于色彩的研究在评估物理世界的某束光,以及这束光如何与观察对象(可以是人、画面接收器或胶片感光乳剂)产生关联,使其从这一连串光子种感知到色彩方面早有确定的方式。这种相关性的结果可以用一个二维坐标系来表示,每种可感知的色彩在该平面图上都对应一个位置(即坐标)。

 

在运用色度坐标来确定和区分所有可感知色彩方面有多种可相互转换的度量标准,最契合我们目的的是一个叫做“CIE 1931xyY”(简称“x,y”)的色彩空间。或许你已经见过这张图,但是并没有听过它被这样描述过。

 

眼下的重点在于:我们需要改变影视行业在界定光线色彩方面的标准,摒弃各种只是看似缜密的方法,转而采取一种真正以数值表示、不含糊且十分细致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色度坐标。

 

只要我们打下这个基础,各种创作可能就会浮现,技术困境也就此消失。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建树,而不光只是实现色彩的匹配和再现。如今各种混合和等效方式已经成为可能,我们能够有意义地控制各种没有内置x,y模式的灯具,或是找到创新性的、现实世界中所没有的新色彩混合体。

 

除了复现圣巴巴拉的夕阳之外,我们还可以还原该光线一半的饱和度,或是确定如果想要在不同的白平衡下得到相同的夕阳色,应该将光线设置成什么色彩。我们甚至可以弄清倘若得到与预期不一样的结果,那么这是否是因为光谱敏感性问题所致。类似的可能性还有很多很多。

 

那么这一电影布光领域模式转换的雪球是否正立于悬崖之上呢?我认为我的提议只是一个小小的助推,一旦这个球开始滚动起来,电影人和制造商就可以互相启发,搭建起良性的反馈闭环,制造激动人心的机会。想象一下未来将会如何吧。当x,y模式盛行起来后,我们将得到一个通用的参考对象,一种普遍的精确指称特定色彩的语言。而精确的语言会带来精确的控制力,帮助我们达到最终目标,即画面的著作权。

 

这一小小的切口打开了许许多多可能性的大门。作为一个统一群体,如果我们愿意拓展自己的工具,那么回报必将是丰厚的。


文章转载自《ASC杂志 2022年3月刊


 

本文为作者 柠檬茶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4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