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部 8K 生态人文纪录片《万物之生》幕后创作故事
由四开花园网络科技(广州)有限公司(简称“4K 花园”)与咪咕视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咪咕视讯”)联合出品与制作的国内首部 8K 生态人文纪录片《万物之生》于 3.21日登陆央视 9 套,咪咕视频、4K 花园同步呈现,目前正在热播中。
该片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为背景,从云南典型的自然生态环境出发,通过一个个真实、新奇、生动的人物故事,展现了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联,探索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奥义,旨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弘扬云南生物多样性、同时进一步强化 5G+8K/4K 等技术的时代应用。
我们日前采访了《万物之生》总导演、4K 花园原创内容总经理王紫建老师和 4K 花园副总裁兼 4K 前端技术总工程师于路老师。
《万物之生》使用 4 台 DSMC2 HELIUM 8K S35 拍摄
RED 中国:为什么要拍摄这个题材的纪录片,希望给观众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王紫建老师:有两个层面。第一,它是严谨的、好看的、有趣的、生动的、有内容的纪录片,这里面有动物、植物、微生物这三类生命,它们有着各自神奇的特点。比如有一种苔藓只在粪便上生长,它一生的使命就是从这坨牛粪到另一坨牛粪上,还有骗苍蝇给它传粉的大百部等等。让大家能通过这部纪录片了解到这些神奇、多姿多彩、和而不同的生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层就是能让大家感受到我们国家生态的多样性。在专家团队中有一位专家跟我们讲,中国的生态其实很好,仅云南的生态基本上就超越北美、欧洲这些地区。当时我很惊诧,后来我去了云南,就明白专家的话了。云南的生态非常具有代表性,即使在海拔 4500 米的地方,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生命,在拍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和谐共生。生活在那里的人跟自然也和谐的生活在一起。我们拍摄了很多原住民,很多个民族,他们都有各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秘籍。有些地方习俗是跟当地生态有紧密关系的,比如哈尼梯田的刻木分水制,水自上往下流,很多村子都靠这一个水源,大家怎么保证公平呢?他们沿用的是一套传递千年的方法(具体是什么样的方法欢迎大家到纪录片中去找答案),各个村子不会发生战争,和谐地共用这一脉水源,非常有智慧。还有泸沽湖的水为什么那么清澈,当地人用的什么方法来保护水资源等等。
这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体现了我们中国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民的幸福是发自内心的。如果能让观众感受到这一层面,那么我们就非常成功了。
RED 中国:可以跟我们介绍一下《万物之生》的主创团队吗?
王紫建老师:我们原创内容团队是自公司成立之初就存在的一个队伍,只不过它一开始工作重点是 4K 内容批量化生产,主要为了满足当时国内 4K 频道以及对真 4K 内容有需求的平台。当时 4K 频道各地开花,对 4K 内容的需求也大,但市场上真 4K 的内容很少。我们就组建了一个大概 40人左右的队伍,再加上外协几十号人,这个团队一直在做各种各样的节目。当时我们以演播室录制为主,大家可以想象成一个类似于电视台频道的样子。我记得有一年我们做了将近两千个小时的内容,这基本上相当于一个电视台频道一年的生产量。我们团队中大部分来自北京电视台、光线传媒等这些传统电视平台,所以对此类内容驾轻就熟。当时做了大概 30 多档这类节目,包括美食类、美妆类、鉴宝类、旅游类等,还有一些微型纪录片。
后来到了 2019 年,我们觉得要在保证底量的基础上,逐步往精品化发展,当时也正巧有人主动找过来。我们就开始做那种精品的微记录,我们叫它准 TVC(准广告片)。还有一些特殊应用类的,比如我们之前给某知名健身产品定制了一套视频,它是一个新技术加新形态的内容。这个精品化内容发展的阶段可以叫 2.0 阶段,以 8K 为主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踩过了无数的坑,但得益于于路老师的经验技术,遴选了众多设备,积累了各方面的经验。比如说在什么环境下用什么样的设备会更高效、更合适,以及什么样的拍摄方式能够在达到技术标准的情况下更高效的作业等等。
现在 8K 逐渐被认可了,开始有电视机厂商找我们做卖场演示片,这种演示片规格很高,原来一直被某几家公司垄断。我们有两个竞争优势,一是拍摄过程高效,二是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和经验来降低制作成本。
但《万物之生》这种大型纪录片是我们现在的主攻方向,去年不只《万物之生》,我们其实做了好几部,包括人文美食类、人文旅行类的片子。今年,现在正在拍的是美食类的《千年陕菜》第二季。我们已经把重心往高品质顶级 8K 内容发展。
RED 中国:本片全程都是用 8K 拍摄的吗?为什么要做 8K 的片子?
王紫建老师:我们团队之前做 4K 内容做了好多年,从前年开始尝试各种类型的 8K 内容制作,我们觉得 8K 更适合展现真实的自然环境,如果有机会真正拍一个生态自然类的内容,一定是一件很酷的事。
我们和云南一直保持着友好合作,之前也拍摄过其它东西。然后正好遇上去年在云南召开的 COP15,这是一个国家盛会,当时国家领导人也参加了,而且又是我们本身很感兴趣的一个题材。加上之前的一些积累,我们就想做个一个真 8K 全流程的顶级内容,外加杜比全景声配置的一个户外自然类片子。然后我们和多方合作伙伴共同研讨及论证,最后是和咪咕来合作做的这个项目。
我之前在一些论坛上和其它地方也都分享过,就是说比如我们费了很大劲儿爬上了海拔四千、五千米的雪山,如果只用手机或者高清设备甚至 4K 设备拍摄,都不足以展现我们看到的最美好、最真实的景观。只有 8K 的记录才是最真实的还原,比如光线掠过雪山山顶的过程、云层飘过的时空变幻等等。它真的是一个盛景,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辜负这份自然的美景。此外,付出那么多、守候那么久拍到的素材能被保留下来,即便不在这个节目里体现出来,它也是对我们生态自然环境的记录,也有非常高的价值。
RED 中国:这部纪录片在创作上与其它纪录片有什么不同?
王紫建老师:从技术上来讲,这部纪录片采用 8K ,用真8K全流程拍摄,这应该是中国目前最高规格的制作方式,而且应该是自然生态类的独一份。用 8K 超高清技术展现高分辨率、高帧率、宽色域、深比特、HDR ,在声音方面。我们选择了全景声的制作,而不是传统的立体声或者 5.1,后期我们还搭建了一个 8K+ 全景声的监听监看环境。就是希望能够营造出整体上超越高清、4K 的效果。此外,还做了8K竖屏内容,不是说简单的把横屏裁切,而是采用一套专门设计的 8K 竖屏制作方案。
从制作方面来说,我们这次 8K 制作无论从设备还是流程方面,都不是倾向于普适类的批量生产类内容。它不同于我们过去做的综艺内容,它追求影视级的效果。从拍摄设备的选择,到后期制作,包括调色、输出等。我们的要求比 4K 更高。
从内容设计上来讲,我们跟随真正的专家们进入到一个个自然环境中,他们现场的发现、生动的表达,这些真情实感就是最好的解说,这跟很多传统纪录片不一样。
RED 中国:在拍摄过程遇到了那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王紫建老师:问题有几类。一类是我们开始时对数据量认知不足,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准备,之前也拍摄过很多 8K 内容,我们这次出发时准备了24 张 480GB 的 RED MINI-MAG 存储卡,但我们拍摄初期的时候,有一天拍摄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把卡全部拍满了。当天晚上团队除了主摄外全都没睡,包括摄影助理,全部都在导素材,结果就是耽误了第二天早晨特别重要的一个日出拍摄。“数据事件”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因为你一旦去外边拍摄了,就很难随时再回去取卡。那次让我们对数据有了一个准确的认知,后来我们有针对性的做了进一步优化。
另一类是自然环境方面。比如我们拍塔黄,塔黄长起来像塔一样,但前几十年它一般都在地上趴着,像一株小白菜,甚至还没有白菜高,大家都不知道它是什么。只有在最后的生长那一年它一下窜成一米多高,而且长得非常好看,然后它的籽暴出来,叶子退化成苞片,就是那种透明的、嫩黄的,不能起这光合作用但能保护它的种子。
塔黄是一种特别有代表性的植物,为了拍它我们去了三个地方。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开花,也没有专家能研究出来。昆植所的专家告诉我们平均要 35.5 年左右才能让一株塔黄开花,但又具有非常强的随机性,比如今年这个区域的开花了,明年它有可能就不开了。我们最后是在下着冰雹的一天在一个流石滩上拍到的。
设备也很沉,虽然现在设备都往轻型化发展,但一套真正称得上专业的 8K 设备还是很重。大家扛着巨大的机器,雨衣不够时先照顾机器,人就淋着,拍摄环境比较艰苦,但当大家拍到想要的东西时那种激动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
RED 中国:这部片子里让您最惊艳的,或者说最有成就感的场景是哪个?
王紫建老师:很多场景我都觉得非常有意思,比如大象。我们去拍的时候正好赶上“象群北上”,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那时候对大象的宣传还是要有所控制的,不能毫无科学性的、蹭流量的报道,就像一些不清楚情况的自媒体那样不行的。但我们拍云南生态,动物这方面就不得不拍亚洲象,它是云南的代表性动物也是中国的代表性动物。
我们之前去前采的时候到过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它是救助受伤亚洲象的地方,在那里认识了好几头大象。那些象由象爸爸们照顾,做野化训练,白天都在山上。其中有一头叫然然的大象,它是一个家族的公主象,现在十几岁了,很多年前踩到了夹子腿受了伤,随后被人类养护起来。我们几年前就知道它,这次拍的时候正好赶上它的野生家族在附近。其实这些年来,然然的野生家族从来没有离开它,一直在附近雨林中生存。
当天晚上我们跟着野生亚洲象监测员去找象群,晚上是很难找的,他用专业红外无人机来找,找到之后数好数,我们再去找关键点拍。那时天已经天黑了,去拍野生象是很危险的,因为人遇到大象是没有胜算的,跑都跑不了。幸运的是,我们用长焦,在保持一定安全距离的情况下,拍到了野生象群在雨林中的样子。
再比如我们拍滇金丝猴,滇金丝猴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得特别好看,被称作雪山精灵,生长在海拔特别高的地方。当时我们在迪庆拍到一个族群,那个族群就是雄性猴特别多,雌性猴特别少,雄性猴通过争夺统治地位来保证自己的交配权,猴王的位置是不断更迭的。当地一个巡山员是我们的拍摄对象,他本来是打野生动物的猎人,从1997年才开始做巡山员,他跟我们讲述了他和一只叫老白脸的前猴王惺惺相惜的故事。
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滇金丝猴一般在冬天出生,猴妈妈用奶水养着,等春天来的时候,小猴子长牙了也就能吃嫩叶之类的辅食了。但有一只猴子出生的特别早,在八月份就出生了,我们不知道它能不能熬过寒冬。猴是有灵性的,我们吊着长焦拍了好久才拍摄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要蹲守很久,又特别冷,拍摄过程很艰苦,但是好在拍到了这些珍贵的内容。
这要说到 RED 机器了,我们为什么选择用 RED 拍摄,它的稳定性也占了很大因素。我们到那种极端的环境里,机器的稳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是我们拍摄的保证,非常艰苦的条件下,我们要用信任的稳定设备来拍摄真实有趣又打动人的场景故事。
RED 中国:为什么选择用 RED DSMC2 HELIUM 8K 拍摄?
于路老师:我们从 2018 年底就开始做 8K 了,在这之前也一直跟 RED 有合作。RED 的设备我们已经用了很多年,对设备比较熟悉。8K 出来后,我们跟 RED 就 8K 进行了很多交流,包括在疫情前,RED 美国总部的研发团队也来我们公司做过深入交流。近两年有其它品牌的 8K 摄影机出现,但是 RED 是行业内最早深耕 8K 的品牌,4K时也是同样的情况。这种长期的合作让我们对 RED 有很强的信任感。
另一方面是内容上,我们拍摄的内容都非常珍贵,需要选择最为稳妥的流程和最成熟的技术来记录,后期流程也是。 RED 在 8K 上深耕多年,它的流程技术都相对成熟了,再加上我们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其实没有犹豫就选择了 RED。现在 RED 的最新型号是 8K 120 帧的迅猛龙,我们上次也聊过,这是我们下个项目想尝试的设备。但在当时 HELIUM 是 RED 旗舰型产品之一,对于我们纪录片类的题材来讲,画质当然很重要,但景深更重要。HELIUM 的景深范围等方面可能更适合我们这种纪录片的捕捉需求。还有在镜头方面,尤其是变焦镜头的适配上,HELIUM 的选择余地会更大一些。综合这些因素,我们选择了 HELIUM 而不是全画幅的 MONSTRO。